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36章 尽伏东北

汉世祖 第36章 尽伏东北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36章 尽伏东北

对室韦军队的击破,显然只是个开端,如何把他新扩张的千里江山真正化为汉土,才是更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朝廷发动这场对室韦的讨伐战争,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消灭这支拒绝臣服,对东北安定造成重大破坏的政权。

至于土地上的诉求,并没有太多的**,毕竟,如今的大汉帝国已经足够庞大了,十年前刘皇帝就因为过于庞大的领土导致的大量行政靡费而感到头疼了。

因此,这新占的千里疆域,也并不能让朝廷感到有多少欣喜,这只是讨伐室韦附带的收获罢了。

而这千里疆域,更没有多少能够引得朝廷动心的价值,太偏,太远,太穷了,其间的资源,在大汉广袤的国土上,有太多可以替代,也更易开发的地方了。

但对于辽东将士而言,就不是这么想的了,比起实际上的利益,开疆拓土,封侯赐爵,恰恰是他们致力追求的。

然也仅止于此,于刘煦而言,则又添一分考量了,朝廷不愿意花费大力气做的事,他要做,在这片陌生寒冷的土地上,建立起大汉的统治,将新占土地消化,纳入朝廷的治理体系之下,这显然也是一个挑战,一份功绩。

于是,在那河之战结束,室韦人政权崩溃之后,刘煦便开始考虑起,如何进行治理,这实在令他伤神,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有效的统治,确实有些难。

事实上,哪怕到开宝十三年,朝廷中枢对于东北的发展,仍旧没有一个清晰的结论。东北的资源显然是丰富的,土地,矿产,动植物资源,但是,实在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础,比起其他地方,开发成本也同样高昂。

仅仅一个恶劣的气候环境,便能让人望而却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口的缺乏,没有人,纵据宝山,也是徒然。而朝廷诸边,就没有哪一个地方不缺人的,尤其是汉人。

到目前为止,朝廷真正下定决心,予以支持的,也仅在辽东这片有基础、有底蕴的地区,但与偌大的东北相比,辽东也显得有些小。

并且,在辽东都还没发展起来之时,朝廷又岂有闲余的精力,去顾及整个东北地域。而深入进兵东北,其目的也仅在于讨灭不臣,出于军事戍防,出于辽东战略安全的考量。

那河之战以后,朝廷内部,就已经有人提出,不臣的室韦人既然已经覆灭了,那朝廷就没有必要继续劳民伤财,大加扩张了,只要东北诸夷,向朝廷表示臣服便好。

毫无疑问,这也是最省事的办法,朝廷也能得面子,大汉那庞大的舆图上也能将这些土地标记为汉土。

而一旦要进行深彻的占领,那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增加大量行政、军事支出,其中的艰难,在大汉西南、西北,已经证实过的。仅仅一个民族问题,就能足够让人头疼了。

不过,对于朝中的那些顾虑与担忧,刘皇帝并没有听取,在攻灭室韦之后,还是同意了刘煦与马仁瑀联名上表的继续挺进东北的请求。

刘皇帝的考虑也很简单,其他的暂且不提,先把东北清扫一遍,把名义做实,至于之后,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头疼也放到后面去,总不能因为建立统治有困难,就不去做了,那样也只会把祸患遗留到未来。

于是,在开宝十三年夏,经过休整后的汉军,开始调转兵锋,向东进军,深入渤海故地。这一个进程,比起讨伐室韦,要更为轻松。

动用的兵力也不多,只有一万汉军步骑以及三千仆从军,路线则沿着鸭子河流域向东挺进,以整个过程来说,比武装游行困难不了多少。

一路向东,沿着鸭子河流域的越里吉、盆努里、越里笃、奥里米等等部族城国势力,纷纷请降,选择抗击的不是没有,但接触之后,便匆匆遁逃,远离汉军,根本没得打。

而每至一地,马仁瑀便留兵驻守,给汉军造成困难与损失的,更多的还是恶劣交通与气候环境带来的各种意外损伤。

至于马仁瑀这个主帅,主要任务也放在了接见当地的部族、首领,代表朝廷接受他们的臣服,宣示朝廷对这广袤土地的主权。

到五月下旬,由马仁瑀亲自统帅的这支东征军,已然进兵一千三百余里,挺进至剖阿里部(伯力),一场烈度极低的战役过后,成功占领,到此,方才停止进兵。

刘皇帝之所以调田钦祚任海东巡检使,也是在此基础上,让其清剿沿线叛贼,戡乱靖安。就是在马仁瑀进军的过程中,沿着其进兵路线与鸭子河流域,也有大量的土着蛮夷,时不时地滋扰,冲击留驻的汉军,劫掠汉军补给。

显然,进兵是容易的,建立名义上的统治也不困难,难的是伴随着此次进兵带来的各种麻烦。

在马仁瑀领军沿着鸭子河挺进时,在南线,侯仁矩同样统领了一支偏师,他的进兵还要顺利些,除了同蒲卢毛朵女真发生了两次冲突后,并没有遭打太多抵抗,最终成功占领率宾府,直面大海。

至此,大汉这次挺进东北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

而随着这次汉军的进兵的展开,大汉对于广大东北地区的统治也翻开一个新的篇章,东北的局势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至于是利是弊,还需留待历史的验证,但大汉,再度拓地两千里,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但表面上,看起来很漂亮。

......

广政殿作为政事堂所在,也有太子刘旸固定的一方公桉,经过通报,宰相赵普迈着稳健的步伐入内。

“殿下!”

“赵相免礼!请坐!”对赵普,刘旸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亲自起身,招呼内侍奉茶。

两年的时间过去,赵普还是一如当初,脸上并没有增添多少老态,权力大概是最好的美颜了。

刘旸与两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或许就是胡须越发稠密了,人也变得更加内敛,一举一动,自信从容,而威严日盛。

寒暄几句,赵普亲自呈上一份奏章,解释道:“政事堂收到秦王殿下上书,奏章上言,而今东北初定,上下未安,需要采取措施,推行制法,以致治安......”

刘旸眉头稍微皱了下,接过翻阅。刘煦的这份奏章并不长,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态度也很明确,显然,身在东北,刘煦是希望朝廷能够彻底消化土地,归化部族,推行汉制,在当地建立牢固而有效统治。

并且,刘煦提出了一套治理方桉,核心思想在剿抚并用,具体的措施则在于东北各地要害地区,建立城镇,设置治区,招抚土着部民,编户齐民,实行彻底的王化......

目标清晰,蓝图宏大,前景美妙,具体办法也提出了,就是施行的难度太大。刘旸想了想,扭头看着一脸云澹风轻的赵普:“不知赵相对此,有何意见?”

闻问,赵普也不藏着掖着,澹定地说道:“秦王殿下的建议是可行的,只是,推行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这新增数千里之土,道路艰难,交通不畅,蛮夷杂聚,想要由朝廷建立有效的统治,将满民尽数归化,实非易事。

到目前为止,仅在各地设立的诸多戍堡,投入便颇多,若是再建立城镇,那所需人财物力,将更多。

建成之后,要维护安宁,保持其运转,更需大量职吏、官兵进行戍防,这绝非设立戍堡、安排守捉能够相比的。

即便如此,对蛮夷的招抚归化,同样不容易。蛮夷之所以为蛮,在于其野蛮,不知礼仪,不晓规矩,对他们推行汉法,只会事倍功办。

况且,眼下王师横扫东北,诸部族臣服,一慑于大汉兵威,二则朝廷仍保有其首领、贵族的基本治权。

即便如此,针对大汉戍堡、据点的袭扰,也未曾断绝过。若依照秦王殿下的想法推行,恐怕会掀起更大动乱。

东北新下,毕竟不如西北、漠南......”

事实上,即便是西北、中北沿边,在这两年推行的“消灭部落,民族同化”的过程中,也是反抗颇多,逃亡难计,更何况东北了。

“依赵相之意,是不认同此策了?”刘旸问。

对此,赵普沉默了下,而后道:“东北情况复杂,秦王殿下谋划太大太全,老臣以为,还当缓图,急躁不得!”

当然,在赵普心中,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能够给朝廷带来多少好处?显然,就眼下的情况来看,别说好处了,如果依刘煦之策进行,只会给朝廷增加负担。

东北,开发一个辽东,对朝廷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听其言,刘旸也不由陷入了思索,隐露犹豫,沉吟良久,道:“政事堂诸公都看过了吧,有何看法?”

赵普:“争论不休,尚无统一意见!”

想了想,刘旸道:“那就召集臣僚,针对此事,再议一议!”

“是!”

刘旸又轻轻呢喃一句:“陛下常说,东北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足以让国家享用不尽,只是未待开发罢了......”

闻之,赵普也说道:“若要完善利用,朝廷所需投入,也是巨大的......”

赵普的意思,刘旸哪里听不明白,摇了摇头,道:“先议一议吧!”

“殿下,还有一事,或许您会感兴趣!”赵普又道。

“赵相请讲!”赵普一开口,刘旸就已经表现出了兴趣。

赵普:“枢密院收到辽东军报,扶风郡公马怀遇,率领五百将士,沿着鸭子河北上,已然占领努尔干城,兵临北海,勒石而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