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472章 声势浩大

汉世祖 第472章 声势浩大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472章 声势浩大

毫无疑问,封禅出巡乃是刘皇帝历次出巡中声势阵仗最大的一次,不论从人员规模来看,出行规格,还是物资消耗,都是冠绝其帝王生涯。

仅从随驾人员来说,内外宫人、贵族、官僚、军队、职吏便超过了七万人,而这七万多人中,除了宿卫仆侍,大部分都是大汉的精英阶层,囊括了几乎整个上层统治阶级。

可以说,如果这一支队伍出了什么意外,那么大汉帝国必然伤筋动骨,毕竟帝后、太子、诸王、宗室,以及几乎所有贵族、朝廷大臣,都在随行之列。

这些人,都是大汉帝国真正的基石,如果出现问题,那于整个帝国而言,纵然不是山崩地摧,那也将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因此,此番出行的安全保障等级,也是无限拔高。

随众之中,还包括至少一半的地方军政大员,除了了西南、西北、东北等特殊地区的少数军政主官脱不开身外,其余道级乃至州府级别的官僚,都是主动上表请示,意图共襄盛事。

当然,获得批准的,是少之又少。不过,即便如此,各地的官僚们也是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想要往上凑。

就拿开年崇元殿大朝来说,选择亲自来京述职道贺的地方大吏,比往来翻了两倍有余。而这些人,都是早早地便收到消息的,到了开封后,也都逗留不去,赶都赶不走,就等着御驾起行,他们好顺势随驾。

而对于大汉帝国来说,也是难得似此次这般,内外大臣齐聚,这本身就是一场难得的盛会了,过去没有,未来大抵也很难再重现。

鉴于此情,政事堂还专门下达政令,要求诸道州官府在治安上加强管控,各地驻军在值守上提高戒严,务必保证封禅期间各地军政正常运转,尤其不能耽误农事。

至于大汉诸边,尤其是北地,更是进入战备状态,边境管控进一步提升,大张旗鼓,郑重其事,毕竟,自西向东,也有不少戍边大将进京,在边事上难免出现一些疏漏,靠这种强势的态度与举措震慑不臣以及宵小。

虽然在各地军政方面,朝廷已经有预见性地做了些针对安排,但不可避免的,封禅之于地方还是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的。

即便如此,还是阻止不了的各地官僚,尤其是那些有资格的官僚,在此事上的积极。原本,这或许只是刘皇帝的一次政治作秀,但不知觉间,已然成为了大汉朝廷内外臣工们的一次狂欢。

对于很多官僚,尤其是地方官僚来说,参与封禅,观礼盛会,已然成了一份难得的政治资历,是地位的体现。

甚至于,就连封禅之时,所有人的站位次序,都引得了一番竞争,给具体负责的赵普带去了不小的压力与麻烦,想要从中取得一个平衡,着实不容易。

眼瞧着动静越搞越大,事情也越来越复杂,甚至性质都有所变味,刘皇帝心里都不免泛起些嘀咕,认为有些过于张扬招摇了。

不过,心中的少许迟疑,也只小小地体现在行动上,除了发表一份不痛不痒的示谕声明之外,也没有再多的动作了。

一切,都交给赵普他们去操办,事实上,封禅大典前前后后筹备了那么久,已不是过程中的些许波折就能够影响到的。

诏书早已颁布,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引发怎样的影响,咬着牙也要进行下去。至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只能后面再吸取教训,该整便整,该改便改。

十五日自开封出发,沿着广济河东进,二十五日方抵兖州,日行不过三十里。一直到二十八日,行营方抵岱岳镇。

行营都部署,此番刘皇帝点名雍王刘承勋,由他全权负责行程安排及宿卫,还特地给他找了两个副手,杨业与潘美。

按照刘承勋最初的计划,御驾东巡,是要走水路的,经广济河一路向东,过梁山泊转汶水,是可以直抵岱岳镇的。

不过,被刘皇帝给否了,倒也不是因为刘皇帝不爱坐船的原因,也不是不知道走水路的便利性与舒适性。

而是根据刘承勋的汇报,如果走水路,要满足这七万人及各项辎重的顺畅成行,船只倒是小问题,关键在于,那么每一段路都需要征召上万的民夫备着,用以拉纤。

那这一路走下来,虽然只不到四百里水路,虽然同样可以出钱、出粮,但是对于民力的损耗,可是避免不了的。

尤其还是在紧要的春耕时节,更重要的,这让刘皇帝联想到了隋炀帝......虽然有些说一套,做一套,有些口是心非,沽名钓誉,但是刘皇帝还是决定尽量节省民力,不要惊扰了民间的正常秩序,尤其耽误了农事。

哪怕,刘皇帝自己心里也清楚,怎么可能会没有影响,但是,能让他心里稍微好受些,心中的忧虑感释放一些,便足以。

而改走陆路,旅途辛苦,耗时日久且不说,而实际上的消耗支出,要远大于水运。要备更多的车马牲畜,沿途的人吃马嚼,都不是一笔小数字,只是,比起从沿途征调个几万百姓,专门为天子行船拉纤,看起来要好听一些。

人往往为声名所累,作为皇帝,则更甚之。

当然,乐观点看,七万多人的旅行团,这沿途所耗,还能稍微带动一下当地的经济。历来刘皇帝出巡,都有专款公饷作为日常支出,至于地方进献,是严令禁止的。

而七万人,也不是此番封禅与众的最终人数,随着御驾东行,一大批的官民也都自发地向泰山赶去。

官吏之中,尤其以中原道州为主,至于士民百姓,更是闻风而动,或许他们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并不影响他们就近感受一番这大汉立国二十多年来的第一盛大事。

当然,底层的平民百姓,忙于生计,是没有这等闲心的,真正积极踊跃的,是来自四海八方的士人、地主、商人。

同时,接受邀请的,还有一批人,那便是诸国使节及大汉内外诸族各势力代表。显然,封禅不只是大汉的盛事,不只是刘皇帝和他的朝廷关起门来自己玩,还需要诸国邻邦的共襄盛举。甚至于,漠北契丹的使者都受到了邀请。

到三月初一,齐聚于兖州的各色人等,已然超过十万人,而泰山已经有两百多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在鼎沸与纷扰之中,在万众期盼之下,属于刘皇帝的封禅大典,也按照原定的计划,有序进展,走向**。

只是,事到临头,刘皇帝反而有些后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