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

汉世祖 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

第一次在洛阳过冬,刘皇帝显得十分适应,或许是心理作用,他甚至觉得比在开封要舒服得多。开宝六年的冬季,比起过去,似乎又冷了几分,三九时节,还连续下了几场雪,雪不大,却也给这萧索寡淡的寒冬增添了些许柔和。

大汉朝廷的权力机构设置,也日趋稳固,除了在权力上的切割制衡之外,也在于这么多年下来,上上下下都习惯了。

政事堂,毫无疑问,是当下朝廷的最高权力机构,上承皇帝之命,下总诸部司道,而随着刘皇帝的放权,以及太子的参与,其权力中心的地位也更牢固了。

过去在东京,还有一个崇政殿,不说抗衡,总归有所牵制,到西京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崇政殿的职位、人员仍在,却被冷落在一边,被虚置了,至少西京没有一座叫崇政殿的宫殿。

不过,以刘皇帝历来的尿性,也不是真的就看开了,让权力尽回归于宰堂的。而是他研究过大汉如今的官制与机构,在对宰相权力的限制上,相较于唐时的三省六部已然有了更进一步的分化制衡。

而“崇政殿”,从雏形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二十年的时间,对政事堂的制衡作用实则并不明显。相反,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权力机构的臃肿,拖慢了行政效率。

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崇政殿是合格的,并且有积极作用,而要扩大影响,与政事堂产生矛盾冲突也是必然的。也是考虑到这些,过去,刘皇帝始终没有予崇政殿以实权,在两者之间划了一条清晰的界限。

西迁洛阳,对于朝廷而言,影响是巨大,有的看得见,有的则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比如刘皇帝对权力的思考与划分,如今,他又准备做调整了。

不只是人员上的更换,最重要的,还是皇权相权之间的平衡。考虑了将近半年,同很多人都讨论过,综合个方面的建议,刘皇帝心中也基本有数了。

初步想法,便是设立内阁了,而这个内阁,自然是脱胎于过去的崇政殿,但与过去有所区别的是,在权责方面将会更加明确。

在承担皇帝身边秘书工作的同时,也作为国家的大脑,出谋划策,决议大政。直白点说,就是把决策权,从政事堂彻底剥离,归于内阁,而今后政事堂的主要权力,则是审议以及执行。

也可以说,是把过去的中书省,换了个“内阁”的壳子,只不过,这个壳子,更多的是要体现皇帝的意志。不管怎么变,这一点是基本,这还是刘皇帝强化皇权的动作。

虽然还没有落实,但第一任内阁大学士的人选,刘皇帝心中已然默定了,不是担当了几年“秘书长”的石熙载,而宰相魏仁溥。

说起来,魏仁溥担任首相的时间,也有十多年了。年纪也大了,该给他减减压力,少些体力上的负累,批阅公文、处置政务,这同样是体力活。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刘皇帝多疑的性子。对魏仁溥这位老臣,刘皇帝信任、尊重、敬配,但也是有限度的。

哪怕到如今,也没有对兢兢业业、始终保持宰相风度的魏仁溥,产生猜忌心理。但是,一个人过久地待在相位上,总归是容易出现问题了。

为了大家都好,该变就得变,该挪也得挪。

刘皇帝放权算久的了,然而,他这边心思有变,朝廷中的聪明人,立刻就感觉到了。很多人都知道,待到明岁,朝廷又将发生大变动了。

因此,开宝六年这个冬季,除了冷,大汉朝廷内部,还多了几分浮躁。

政事堂下的诸部司,最瞩目的,当属财政司了,而独立性性更强的,则是枢密院了。搞了那么多年的军政分离,大方向上,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虽然,并不可能做到彻底,在当下的时代,也不现实。

一直以来,枢密院虽然也收政事堂的领导,但基本上算是自主其事,在具体的军政事务上,政事堂也很少插手。

当然,枢密院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政事堂的支持,在与财政、兵部、吏部之间的事务交流上,还是很频繁的,尤其是兵部。

因此,朝中有什么影响变动,枢密院也是难以独善其身的。而作为枢密院首脑的李处耘,受那股风气的影响,也被影响到了。

枢密院内,散发着权力气息的公案后,枢密使李处耘正埋头审阅着各地上报的军机事务,表情十分严肃,一张脸就像被这寒冷的天气给冻住了一般。

究其原因,还在于,他也感觉到,自己在枢密院的时间不多了......

他上位枢密使的时间,与赵匡胤同期,都是北伐之后的事情。赵匡胤管个兵部,刘皇帝都要换任,而况于主管全**机的枢密院呢?

李处耘担任枢密使的时间,乃是历任中最久的,就这一点,他也足以青史留名了。而在他任职的这近十年间,也是勤勤恳恳,处置全**机,一向有条不紊,少有差错。

并且,出了日常公务外,功绩也是斐然,统一、河西、安南、流求、大理,都可以算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的。

就李处耘个人而言,是舍不得离任的,位高权重是一方面,想籍此继续施展才干则是另外一方面。只不过,这由不得他。

心理的变化,体现在李处耘的脸上,大地就是比寻常更严肃的表情了。不过,做起事来,李处耘仍是一丝不苟的,不敢有所疏忽,即便距离卸任不久,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大概是做此想法吧......

终于,生硬的面庞上,流露出了一抹笑意。手中的汇报,来自河西,都将杨廷璋上奏,打垮了黄头回鹘最后一支反抗力量,回鹘之患已平。

这黄头回鹘,自然是甘州回鹘的余孽了,当初朝廷收取河西,逃掉了一部分回鹘部族,人数不多,迁徙到瓜沙西南地区。

事实上,若是他们安分些,游牧休养,朝廷未必会穷追猛打。关键是他们不安分,联合周遭的吐蕃人,数度侵扰河西,杀掠汉地,实力最强大时,竟搞出了近四千控弦之士的阵仗。

这自然是大汉所不能容忍的,河西都指挥使杨廷璋,这些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扫灭之。前前后后,出兵有十几次,虽杀俘不少,但都没能进全功。

不过,这黄头回鹘,一味的劫掠侵扰,不求休养,可得一时之势,却不可长久。在汉军的连番打击之下,也逐渐消沉,趋于式微。到开宝六年秋,原本五个主要的反抗部族,也只剩一部了。

于是,杨廷璋再度发起了一场长途突袭,斩尽杀绝,顺带着,把高原上一些不臣的吐蕃人也给打服了。至此,河西又消一患,这对李处耘而言,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心情带着喜悦,拟好移转兵部的批文,将功赏之事交出去。原本,李处耘是准备进宫,亲自去向刘皇帝报喜的,不过,还没动身,他又收到了一份喜报,比起手中的奏报,份量可要重多了。

也可以预料的,西南上报,大理国彻底放弃治疗,投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