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

汉世祖 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

开宝五年冬日,在西京洛阳进行着一场丧事时,东京开封,同样有一场轰动的举哀,并且影响更大。因此,这一回没能熬过这个冬季的,乃是兴国公范质。

这么多年中,大汉朝堂上涌现出了不少符合当世人价值观的道德君子,范质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廉洁、耿介、正直,是个有操守,有气节的人。

而同样是严于律己,比起兖国公王朴,范质的名声则要好得多,也更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范质没有强行推己及人。

范质的功绩,主要集中在乾祐时期的前十年,那是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范质则为相十载,一路陪着刘皇帝走出困境,整治国家,迈向太平统一。

虽然在这个过程之中,保守的范质,与刘皇帝也不是始终心心相印,矛盾不少,争辩更多,最终因为政治理念不合,被贬出朝堂,但是范质的政治地位与功绩,刘皇帝却始终承认的,兴国公的爵位,就是最显著的认可。

哪怕在政治生涯的后期,也还帮助刘皇帝,整肃淮西风气,稳固两江。如今,他走了,盖棺定论,刘皇帝对范质也给予了公允而崇高的身后名。

让薛居正写神道碑文,并着礼部尚书刘温叟前去主丧,又让太子刘旸以及皇三子晋公刘晞代表自己前往吊祭,追赠太师、尚书令衔,谥号定为文肃。

就仿佛映衬着范质的廉洁一般,堂堂的兴国公府也透着简朴,不管是门庭,还是园苑,格局都显小气,乃至简陋。前来吊唁的人太多,空间不够,甚至需要排长队。

不过,哪怕有范质的厉行节俭,范家也不能算穷。范质也不像刘温叟那般,连皇帝的赏赐都要拒绝,再加上每年的爵禄,以其持家风格,都可让范府过富足日子。由于在东京,公卿贵族,上官下吏,亲来的人很多,最引人注目的,还得属太子两兄弟了。

灵堂高设,场面严肃,刘旸与刘晞在不少人有意无意的目光下,恭敬地向范质的棺椁祭拜。而后看向披麻戴孝守在灵前的范旻,范旻回礼。

范旻三十岁上下,乃是范质的独子,看起来朴实沉稳,官职度支郎中,是财政方面的一个能才,并且文武双全,还在禁宫当过侍卫。没有任何意外,袭兴国公爵的,必是此人。

“死者已矣!节哀!”刘旸开口对他道:“陛下讲,范公是他的良师益友,必迎入功臣阁!”

“谢陛下!”范旻忧伤的语气中透着感激。

刘旸兄弟俩并没有在范府停留太久,祭拜之后,便回宫复命了。灵堂之上没人敢喧嚣,但灵堂之外,议论却不少。

“乾祐二十四臣,又去其一啊!”这是有人在叹息,既在惋惜贤臣之逝,也有一丝对乾祐时代追忆与怀念。

乾祐二十四臣中,文臣其九,如今只剩下魏仁溥、薛居正、李谷、李少游了,半数已薨,这才五年的时间。

人大多都是念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上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于过去总有无尽的感慨,不管是荣耀,还是遗憾。而范质这种代表着上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也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感叹。

当然,怀念过去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向前看的。而在议论声中,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与西京英国公家丧事拿来比较。

这世上,永远不缺吃瓜群众,这一回,他们好奇的是,柴荣与王朴,皇帝陛下更重视哪一个。

大部分人都偏向于柴荣,因为其势力更大,并且,柴荣只是死了个爹,刘皇帝就派大皇子亲自前往吊唁。而范质本人薨逝,却只让太子与晋公上门。

然后又谈及刘皇帝的态度,要知道,范质可是在京的,刘皇帝竟然没有驾幸。有人又拿兖国公王朴来对比,要知道,当年王朴病逝前,刘皇帝又是亲自探病,又是临幸吊唁。

而这一回,虽然同样以优渥哀荣对待,但人却待在宫中没有表示。这自然引得好事者猜测了,于是,范质的地位又降低一位......

当然,刘皇帝没有亲自去范府,也是有原因的,很直接的原因,他也病了,同皇后大符病因差不多,劳累忧思过度,再加心情抑郁所致,还有过去透支的身体,也遭到了一定的反噬。

这么多年,刘皇帝不是没染过病,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也不是没有,但这一回,算是大病了,并且一病难起。但这病来的,也并不奇怪,毕竟早些年,刘皇帝熬得太过了。

少有大病的刘皇帝突然龙体不豫,这就是大事了,为了稳定朝局,以免人心浮动,这个消息被刘皇帝下令封锁了,只有少数人等知道,其他人都不了解,甚至后宫的诸多后妃,都不清楚。

别看太子与政事堂诸公监管着国政,但那是在有刘皇帝从后盯着的情况下,一旦刘皇帝突然出了问题,想要没有波折动荡都难。

大符的病并没有好利索,因此,在御榻前伺候,悉心照料的,乃是高贵妃。

刘旸与刘晞前来复命之时,刘皇帝正靠在一块圆枕上,高贵妃亲自侍药,一勺一勺,一口一口。能够明显地看到,刘皇帝显得虚弱许多,也没有故意逞强,以一副精神振奋的面貌示人。

“可惜了!没能去见范质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听完汇报,刘皇帝叹息道。

沉吟了下,刘皇帝又吩咐道:“出殡之日,再代我出席!”

“是!”

“刘昉呢?”刘皇帝问道。

刘旸答:“兵部清查军籍,四弟正忙于此事!”

“嗯!”应了声之后,刘皇帝道:“范质膝下,就范旻一子吧!”

“正是!”刘旸答道:“范公子嗣,确实单薄,独一子范旻,独一孙范贻孙,年八岁!”

“如此说来,血脉也算单薄了!”刘皇帝叹道。

刘晞则说:“范公尚有二从子,范晞、范杲!”

闻之,刘皇帝还是考虑了一下,对刘旸道:“对范氏子孙,你考察一番,若是合适,能提拔,就提拔一下......”

“是!”

“你们退下吧!”刘皇帝摆了摆手。

兄弟俩告退,刘皇帝的精神头看起来又弱了几分,很是疲惫的样子。高贵妃以为他是在为范质的死难过,还是劝道:“人固有一死,官家不必过于伤感了,还当保重身体啊!”

看向高贵妃,如今的她,可谓徐娘半老,风情犹在,但衰老仍旧是不可逆的。刘皇帝道:“我岂能不知,这些年,走了太多人,也习惯了。”

“我感触深者,是自身也老了,这病也来得突然,毫无征兆,若是哪一天,我也......”

没敢让刘皇帝把话说完,高贵妃十分严肃地打断他:“官家勿要这般讲,你春秋鼎盛,太医也说了,你是负担过重,只要善加调养,总无大碍的。”

说着,高贵妃继续往刘皇帝嘴里唯着汤药。嘴里那般说,但刘皇帝还是听话地用药,哪怕并不好喝。

这一回,刘皇帝是再度感觉到了,他终究不是当年那个精力旺盛,可以连续熬夜的青年了,年近四旬,实在经不住过度的折腾。

“这开宝五年,不顺呐!”憋了一会儿,刘皇帝吐出一个句话,似发泄一般。

闻之,高贵妃不由建议:“不若办一件喜事,冲冲晦气?”

“刘晞也快十九了,确实可以娶亲了!”刘皇帝看着高氏。

“官家英明!”贵妃含笑。

“你有看中的人选?”刘皇帝问。

“永宁公主家的小娘子,也到二八之年了,尚未婚配,你看,是否亲上加亲?”高贵妃说道。

闻之,刘皇帝眉头轻凝,年纪、身份都合适,只是这属于近亲了,然而刘皇帝却不能拿这个理由来拒绝。

考虑了一下,叹息道:“你同姐姐商量吧,他们若同意,我也没意见......”开宝五年冬日,在西京洛阳进行着一场丧事时,东京开封,同样有一场轰动的举哀,并且影响更大。因此,这一回没能熬过这个冬季的,乃是兴国公范质。

这么多年中,大汉朝堂上涌现出了不少符合当世人价值观的道德君子,范质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廉洁、耿介、正直,是个有操守,有气节的人。

而同样是严于律己,比起兖国公王朴,范质的名声则要好得多,也更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范质没有强行推己及人。

范质的功绩,主要集中在乾祐时期的前十年,那是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范质则为相十载,一路陪着刘皇帝走出困境,整治国家,迈向太平统一。

虽然在这个过程之中,保守的范质,与刘皇帝也不是始终心心相印,矛盾不少,争辩更多,最终因为政治理念不合,被贬出朝堂,但是范质的政治地位与功绩,刘皇帝却始终承认的,兴国公的爵位,就是最显著的认可。

哪怕在政治生涯的后期,也还帮助刘皇帝,整肃淮西风气,稳固两江。如今,他走了,盖棺定论,刘皇帝对范质也给予了公允而崇高的身后名。

让薛居正写神道碑文,并着礼部尚书刘温叟前去主丧,又让太子刘旸以及皇三子晋公刘晞代表自己前往吊祭,追赠太师、尚书令衔,谥号定为文肃。

就仿佛映衬着范质的廉洁一般,堂堂的兴国公府也透着简朴,不管是门庭,还是园苑,格局都显小气,乃至简陋。前来吊唁的人太多,空间不够,甚至需要排长队。

不过,哪怕有范质的厉行节俭,范家也不能算穷。范质也不像刘温叟那般,连皇帝的赏赐都要拒绝,再加上每年的爵禄,以其持家风格,都可让范府过富足日子。由于在东京,公卿贵族,上官下吏,亲来的人很多,最引人注目的,还得属太子两兄弟了。

灵堂高设,场面严肃,刘旸与刘晞在不少人有意无意的目光下,恭敬地向范质的棺椁祭拜。而后看向披麻戴孝守在灵前的范旻,范旻回礼。

范旻三十岁上下,乃是范质的独子,看起来朴实沉稳,官职度支郎中,是财政方面的一个能才,并且文武双全,还在禁宫当过侍卫。没有任何意外,袭兴国公爵的,必是此人。

“死者已矣!节哀!”刘旸开口对他道:“陛下讲,范公是他的良师益友,必迎入功臣阁!”

“谢陛下!”范旻忧伤的语气中透着感激。

刘旸兄弟俩并没有在范府停留太久,祭拜之后,便回宫复命了。灵堂之上没人敢喧嚣,但灵堂之外,议论却不少。

“乾祐二十四臣,又去其一啊!”这是有人在叹息,既在惋惜贤臣之逝,也有一丝对乾祐时代追忆与怀念。

乾祐二十四臣中,文臣其九,如今只剩下魏仁溥、薛居正、李谷、李少游了,半数已薨,这才五年的时间。

人大多都是念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上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于过去总有无尽的感慨,不管是荣耀,还是遗憾。而范质这种代表着上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也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感叹。

当然,怀念过去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向前看的。而在议论声中,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与西京英国公家丧事拿来比较。

这世上,永远不缺吃瓜群众,这一回,他们好奇的是,柴荣与王朴,皇帝陛下更重视哪一个。

大部分人都偏向于柴荣,因为其势力更大,并且,柴荣只是死了个爹,刘皇帝就派大皇子亲自前往吊唁。而范质本人薨逝,却只让太子与晋公上门。

然后又谈及刘皇帝的态度,要知道,范质可是在京的,刘皇帝竟然没有驾幸。有人又拿兖国公王朴来对比,要知道,当年王朴病逝前,刘皇帝又是亲自探病,又是临幸吊唁。

而这一回,虽然同样以优渥哀荣对待,但人却待在宫中没有表示。这自然引得好事者猜测了,于是,范质的地位又降低一位......

当然,刘皇帝没有亲自去范府,也是有原因的,很直接的原因,他也病了,同皇后大符病因差不多,劳累忧思过度,再加心情抑郁所致,还有过去透支的身体,也遭到了一定的反噬。

这么多年,刘皇帝不是没染过病,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也不是没有,但这一回,算是大病了,并且一病难起。但这病来的,也并不奇怪,毕竟早些年,刘皇帝熬得太过了。

少有大病的刘皇帝突然龙体不豫,这就是大事了,为了稳定朝局,以免人心浮动,这个消息被刘皇帝下令封锁了,只有少数人等知道,其他人都不了解,甚至后宫的诸多后妃,都不清楚。

别看太子与政事堂诸公监管着国政,但那是在有刘皇帝从后盯着的情况下,一旦刘皇帝突然出了问题,想要没有波折动荡都难。

大符的病并没有好利索,因此,在御榻前伺候,悉心照料的,乃是高贵妃。

刘旸与刘晞前来复命之时,刘皇帝正靠在一块圆枕上,高贵妃亲自侍药,一勺一勺,一口一口。能够明显地看到,刘皇帝显得虚弱许多,也没有故意逞强,以一副精神振奋的面貌示人。

“可惜了!没能去见范质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听完汇报,刘皇帝叹息道。

沉吟了下,刘皇帝又吩咐道:“出殡之日,再代我出席!”

“是!”

“刘昉呢?”刘皇帝问道。

刘旸答:“兵部清查军籍,四弟正忙于此事!”

“嗯!”应了声之后,刘皇帝道:“范质膝下,就范旻一子吧!”

“正是!”刘旸答道:“范公子嗣,确实单薄,独一子范旻,独一孙范贻孙,年八岁!”

“如此说来,血脉也算单薄了!”刘皇帝叹道。

刘晞则说:“范公尚有二从子,范晞、范杲!”

闻之,刘皇帝还是考虑了一下,对刘旸道:“对范氏子孙,你考察一番,若是合适,能提拔,就提拔一下......”

“是!”

“你们退下吧!”刘皇帝摆了摆手。

兄弟俩告退,刘皇帝的精神头看起来又弱了几分,很是疲惫的样子。高贵妃以为他是在为范质的死难过,还是劝道:“人固有一死,官家不必过于伤感了,还当保重身体啊!”

看向高贵妃,如今的她,可谓徐娘半老,风情犹在,但衰老仍旧是不可逆的。刘皇帝道:“我岂能不知,这些年,走了太多人,也习惯了。”

“我感触深者,是自身也老了,这病也来得突然,毫无征兆,若是哪一天,我也......”

没敢让刘皇帝把话说完,高贵妃十分严肃地打断他:“官家勿要这般讲,你春秋鼎盛,太医也说了,你是负担过重,只要善加调养,总无大碍的。”

说着,高贵妃继续往刘皇帝嘴里唯着汤药。嘴里那般说,但刘皇帝还是听话地用药,哪怕并不好喝。

这一回,刘皇帝是再度感觉到了,他终究不是当年那个精力旺盛,可以连续熬夜的青年了,年近四旬,实在经不住过度的折腾。

“这开宝五年,不顺呐!”憋了一会儿,刘皇帝吐出一个句话,似发泄一般。

闻之,高贵妃不由建议:“不若办一件喜事,冲冲晦气?”

“刘晞也快十九了,确实可以娶亲了!”刘皇帝看着高氏。

“官家英明!”贵妃含笑。

“你有看中的人选?”刘皇帝问。

“永宁公主家的小娘子,也到二八之年了,尚未婚配,你看,是否亲上加亲?”高贵妃说道。

闻之,刘皇帝眉头轻凝,年纪、身份都合适,只是这属于近亲了,然而刘皇帝却不能拿这个理由来拒绝。

考虑了一下,叹息道:“你同姐姐商量吧,他们若同意,我也没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