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6章 新勋爵体系

汉世祖 第16章 新勋爵体系

作者:芈黍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14:29

第16章 新勋爵体系

一份封赏名单,牵动着上下人心,如果要做到尽善尽美,绝对公平,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也是不可能的。而最顶级的二十四人中,还是值得商榷,不能服人的,比如武行德,比如李少游,他二人的功劳、威望相对于其他人,都要薄弱些。

但是,由刘皇帝拟定,又岂能做到毫无偏私,那也太为难人了,并且这对刘皇帝而言也不是件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在这二十四臣之外,看起来有资格入选的仍旧不少。

比如韩通,或许他自己都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落选了,论及战功、资历也算扎实,只是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也就在平荆湖的过程中,率偏师大破周行逢,值得特别书写,然而,那与十多年来大汉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相比,级别偏低。

或许时至如今,韩通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年没有死皮赖脸、磕头捣蒜谋求个北伐的职位。心中或许有所失落,但还不至失衡,他从一个小小骑卒,屡受提拔,如今还是禁军三衙之一巡检司的都帅,爵位上也不算亏待,受封河内公,还被列在国公之下第一人。其子韩徽也颇受皇帝看重,在朝中担任着重要职位,父子同受恩宠,虽然遗憾,却也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至于其他人,如上党公郭从义,这是河东元臣,文武双全,器量风流,从开国时期起就是藩镇节度,从滑卫到魏博,一度是作为开封北面最重要的将帅,拱卫着京师的安全。在药元福去逝后,又入朝为官,作为皇子们的老师。

而提到药元福,就又不得不说乾祐初年,这个年逾花甲,犹被甲提刀,跃马出击,上阵作战,杀敌建功,在巩固关中及西南、西北各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同诸节度入朝,从京畿巡检到皇子老师,也是兢兢业业。爵位从汾国公改封汾阳郡公,由其长子药重遇袭爵。

还有王晏,当年陕州首义三节度,侯章贪婪不法,最后被王晏在洛阳炮制了,而比起赵晖,王晏的才干一定程度上要更为出众。只因为在坐镇晋州时,与当时的武德使王景崇冲突,以致有对抗朝廷的举动,虽然最后在赵晖的协调小,平稳解决,但也因此遭贬。后来被启用担任西京留守,治洛有功,再加进献传国玉玺,被提升为腾县公,此番改封淮阴县公。人总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王全斌,或许最感郁闷的就是他了,论资历、论声望、论能力,都是上上之选,如果得到刘皇帝的同意,早早地发兵灭了大理,或许他也在其列了。

并且,如果王全斌入选,那王仁赡、李继勋、崔彦进、郭崇威、王彦超、张勋等将领,那就都有资格了。如崔彦进,从灭孟蜀,从平岭南。

而石守信、潘美、杨业、张永德、赵延进、曹彬、刘光义这些中生代将领,功劳自然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资历是个硬伤,不是所有人都有赵大的际遇。

相比于武臣在功劳上的比较、争议,本该更容易引起掰扯的文臣,却几乎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不是入选的那些人众望所归,而文臣还没有资格与实力要求更多,究其本治,在天下初定的当下,还是武臣的盛世,属于文人的春天还未到来。二十四功臣,武臣位列其中十五席,还是在刘承祐有意的平衡下,才造成的这种比例。

比较不甘的,要属陶谷了,毕竟他也是追随刘皇帝的老臣了,如今也是位居中枢的宰臣,有所期望,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自我衡量一下,同位列其间的文臣相比,失望地发现,是真一个也比不了,更为郁闷的是,最终只得了个新安侯的爵位。或许,今后他都不好意思被人呼为“陶公”了。

事实上,这已经是刘皇帝对陶谷的优待了,纵使不提他过往一些不堪的行为,朝廷有众多的战将,如白重赟、罗彦瓌、王审琦、郭进、党进、韩令坤、董遵诲、韩重赟、康再遇、康延泽、刘廷翰、曹翰、崔翰、李汉琼、马仁瑀......这些人,也都只按照县乡亭三等封侯。

公爵,是一个巨大的门槛,并且可以想见的是,开宝年以后,想要提升,将更加困难。

还有一批失意者,那就是包括榆国公李洪信等皇亲国戚在内的一大批旧爵,或降减,或直接夺爵。如李洪信,能保留一个榆次县公,都是看在太后李氏的面子上了。另外,不姓刘的皇叔慕容彦超,也由昌黎郡王降爵,改封滦国公。姐夫宋延渥倒是被封为惠国公。

连堂堂国舅都如此了,更何况于其他人了,那些在大汉建立以及统一的过程中没有实在且令人信服功绩的人,是毫不留情地针对。

而经过这样一场整顿,大汉的勋爵体系焕然一新,首先就是数量问题,虽然因为新增功爵,而导致数量没有减少,但基本剔除了那些不合理的封爵,并且,高等级的爵位数量基本是被腰斩了。除了那二十四王公,最终得封赏县公以上的外臣,只有五十四人。

当然,调整最狠的,要属勋职阶官,这才是大汉勋爵最为泛滥的地方。如果说对贵族爵位是大刀阔斧地整改,对于勋阶体系则是彻底的推到重建,几乎将把三代以来所有的勋职散官全部废除,而重新根据军功、政绩、履历,进行重新的分配、赏赐,这也是波及全国的。

可以想见的是,会引起一番震荡,但旧的去了,有全新的勋贵阶层填补,有这些新的得益者维护,那些旧职旧封自然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中去。

任何改革变动,有得意者,就有失利者,哪怕是大汉的新封爵们,尤其是那些被降爵的。或许是为了安抚众人的情绪,对于勋贵的待遇,相比过去,则有了显著的提升。

并且,在刘皇帝的调整下,大汉爵位的重要性在提高。虽然没有食邑、土地这种实封,但是,俸禄是十分优厚的。就在此前,刘承祐让三司颁布了一份全国勋爵职禄条文,上面对大汉所有勋爵、官吏所享受的待遇有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以国公为例,除了地位、荣誉的表彰,以及服饰、乘车、免役等一系列的待遇外,每年可以从朝廷领取俸钱两千贯、俸粮五百石、绢一百匹,锦五十段,仆俸三十人额,这些只是例俸,至于其他金银器、杂彩以及逢年过节的赏赐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给,但绝对不会太吝啬。比起乾祐年间的“小气”,这一回刘皇帝与朝廷已经算是大方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爵位是可以世袭的,哪怕三代之后降等,也是可以传与后人。而其他的勋官、阶官、职官,都不行。并且,负爵而任职者,可以享受双份待遇,除了爵俸,还有职俸,而其他在职者,不管加了多少勋阶,都只能按最高品级领取一份俸禄。并且,国公有一百顷土地可以免税,还有子孙入学、荫官的机会。基本上,考虑到了方方面面。

可以说,刘皇帝在勋爵体系上,投入了不少的心血,对于大汉的功臣,也算是优待了。因而,对于大部分得到封爵的人而言,都还是很满意的,或许有降有减,但最实在的利禄收益,可是大大增长了的。

刘承祐做这些改革调整,还真不是为降低朝廷的财政压力,因为按照新贵族的数量与俸禄的提升,在支出上比起往年,反而有了不小的增长,这也是此前他对姐夫宋延渥提到朝廷财政的原因。

而经过这一番操作,大汉的勋爵体系得到完善,纵有不合理之处,也只需在今后适当调整。同时,一个维护大汉统治的勋贵集团与统治阶级,正式确立,而自唐以来泛滥的勋爵问题得到解决,冗官冗员得到初步遏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