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96章 商税翻了十倍!商业迎来了春天!!

第96章 商税翻了十倍!商业迎来了春天!!【

第96章 商税翻了十倍!商业迎来了春天!!【求订阅】

有个年长的买卖人站了起来:“朝廷连亲王的俸禄都能削减,秦王都被圈禁在了凤阳,足以说明朝廷的决心。

我等躬逢盛世,应该有所作为才是,诸位有什么想法啊?”

褐衣男子说道:“如今当然是南下苏杭,进他大批的丝绸,贩往辽东。

那里的土财主一直苦于无路子买苏杭的上好丝绸,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是要将苏杭的丝绸,贩卖到辽东去。

回来之时,则可将辽东的人参、鹿茸和貂皮贩卖到中原来。

路程虽远,但是利润巨大,诸位仁兄可要和我一同前去?”

蓝衣男子哈哈一笑:“人说这辈子没有出过关,不算男子汉,这么好的机会岂能浪费?”

几个人饮茶大笑。

这只是如今天下的一个缩影,买卖人迎来了春天。

……

京城。

这边夏元吉和沈立谦则带领着数万的灾民,涌入了京城周边的塌房住下。

其中两万左右的青壮年,直接被编入到了修建公共设施建设的队伍当中。

其中有工匠带着手艺,被提拔为工长,开始训练青壮年,一时间干得是如火如荼。

夏元吉和沈立谦这两个年轻人,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经过一个月的整顿,灾民没有任何怨言。

京城百姓也是惊奇的发现,本应在元宵节过后就散去的热闹繁荣的街市,现在越发的繁荣。

从开春各地涌过来的做买卖的人,好像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各地的小吃以及各地的吃食,甚至连杂耍班子、马戏班子、戏曲班子,甚至连乞丐都多了。

原本整个京城人口不过十余万户,二三十万人而已。

但是这一个月从天下各地云聚过来的,直接让整个京城的人口膨胀了一倍还多。

每天京城都热闹非凡,商品云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在对待商业这件事,朝廷官府都一致的,对买卖人限制减少后,无数的买卖人,把全国各地的货物拉到京城周边来进行贩卖。

而那些受灾的百姓们每天领到十文钱,他们发惊奇的发现。

由于京城粮食,这段时间从各个地方源源不断的拉过来贩卖,倒是降了一点价。

所以他们每天十文钱的工钱不仅能够满足一天家庭吃喝,甚至才能够盈余四五文钱。

这些钱一方面让他们能够在京城买点新衣裳或者看一看杂耍班子,看一看马戏班子的表演。

有时候还能够往江湖艺人打钱的笸箩里丢个一文钱、两文钱的。

他们也尝试到了,给人打赏的骄傲。

这滋味的确比自己在家乡等着被人施舍,每天排队去喝点粥要强太多。

在这段时间里来,他们每天拿到的工钱,除了买米,甚至还能买点肉回家,开开荤。

一时之间,原本他们是受了灾的,但过的日子却要比没受灾之前好的多。

而且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掌握了一门新的技术——工匠活,他们学的非常快,又经过实践,立刻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工匠。

他们甚至都没有发现,其实朝廷已经隐隐将户籍制度都给打破。

之前匠户和民户之间,是有清晰的界限的,但是现在却没有。

他们在无意识当中,已经改变了大明王朝的户籍制度。

就连朱元璋他们都没有想到这种效果。

朝堂上。

户部、工部、吏部、礼部、都察院都在汇报这段时间京城和天下的变化。

户部尚书张勉这段时间过的日子很憋屈。

应该说他信奉的当官就地油滑的那套没有问题。

新年刚过就遇到雪灾,这种关乎一年气运问题的灾难,解决不好真可能会丢乌纱帽,所以不能轻易接。

如果皇帝陛下指定自己去接,那就是皇帝陛下也有问题,到时候锅大家一起背。

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怎么会从受灾,变成了好事。

这些日子他们户部成为了夏元吉和沈立谦这两个年轻人的后勤队伍,天天在人家后面帮着做些统计工作。

统计来往京城的商户有多少?

统计来往京城的外来人口有多少?

统计因为人多了之后,交易产生的税收有多少?

帮着夏元吉他们给工匠每天发工钱。

每天十文钱啊,这是多少普通人家几天也挣不到的工钱。

搞得不少京城人家都想着,老天爷能不能把自己家也给压垮。

最最气人的是,本来解决这种事情的是他们户部才对,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可硬生生被自己给推了出去。

搞得现在自己每天接到下属统计的数据,都在滴血。

这些政绩要是安在自己的头上,就光是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就足够名垂青史。

可现在自己却只能委屈地抱着统计的数字,帮着夏元吉他们去邀功。

这可真特么憋屈啊。

只见得赵勉抱着象牙笏板,在工部尚书秦逵、兵部尚书沈缙这两个人老东西幸灾乐祸的表情下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臣有本要奏!”

朱元璋严肃道:“爱卿奏来!”

赵勉看着象牙笏板上贴好的提词,开口道:“启奏陛下,自洪武二十四年正月初七下令解除部分对商人的限制以及以工代赈以来,卓有成效。

据上元县、江宁县统计,自正月至四月初六以来,京城共计往来商人比之去年,多出两万四千二百人。

商号入驻两千一百二十家;

人口往来比之去年多出十六万有余。

收取商税比去年同期,多出十余倍,共计收取商税,钞五十六万余贯。

其中尤以粮食买卖、丝绸、茶叶、小吃、建材为主。

溧水县及周边县,雪灾影响经由以工代赈,基本解决,灾民陆续返乡者十之七八。

京城太庙、社稷坛等修缮业已完成。”

户部尚书赵勉每念一段,官员们就震惊一下。

没想到,真的是没想到。

以工代赈居然这么厉害,朝廷没花钱,太庙、社稷坛、夫子庙、贡院、京城许多条道路都给修好了。

守在的百姓高高兴兴地拿着钱,返乡的返乡,留在京城做善后工作的做善后工作,井井有条。

加上解除了对买卖人的部分限制,京城居然好像变了天一样,多出的十几万人,让京城买卖家都疯了。

外面的买卖人也都瞅准了机会来京城做买卖,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连朝廷都跟着收到了不少的商税。

官员们都惊了,商税这么好挣的吗?

以前怎么没看出来这些买卖人这么乐意交税?

这也是废话。

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要将心比心。

以前官员什么时候把买卖人当人看了?

还不就是随意的羞辱。

那买卖人当然半个铜子儿给出去都心疼,能漏税就漏税。

但现在不一样,现在做买卖是朝廷允许的,你交了税到哪都方便。

买卖人可以不对政治敏感,但是他们很明白官府对自己的态度有所变化。

他们明白好好交税,就能好好做买卖,为什么还不交?

其他官员在听到这些的时候充其量就是震惊一下,但对赵勉来说上面的每个数字都是**裸的在嘲讽他。

这些数字好像一直都在说——没眼光啊!没眼光!

但是他却不得不再次说下去。

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他们户部的事情。

“自朝廷解除上任的部分禁令之后,镇江、常州的粮米大量输送至京城,降低了京城米价。

商人不得穿丝绸的禁令解除之后,苏州、杭州、湖州、嘉兴、松江,丝绸、丝绢贩卖量陡增,杭州织造局奏请今年上供内帑之丝绸,能否减少十万匹?”

朱元璋一听,立刻回道:“朕现在就可以回复杭州织造局,今年的丝绸不用供应内帑。”

礼部尚书一听这话马上就站了出来:“启奏陛下,今年将有二十一个藩属国将来朝贡,丝绸乃是御赐之品,乃是大明的门面,少了丝绸恐大明藩邦……”

朱元璋一听这话就来火:“不听话就出兵攻打,每年拿大明如此多赏赐也未见他们多听话。

即日起,一切邦交,看藩国上供之品赐给,决不能让他们把大明当作打秋风的傻子。”

朱元璋在听完了陈寒说的,现在大明王朝要增加的是内需,而不是一味地让外国用些石头就把大明王朝的好东西给换走。

而这所谓的朝贡,那些藩属国,天天拿些根本不值钱的东西,就换走了大明王朝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

如今没有这么好的事了。

礼部尚书的脸上现出尴尬之色。

朱元璋宏声说道:“大明的物产,优先供给大明的子民。”

官员们听到这样的话纷纷赞同。

在之前商人被禁止穿绸裹缎。

就比如苏州、杭州、松江一带的富商,都是有钱的,只能偷偷摸摸地在家里面穿。

还不敢大肆地买卖,怕人看到,被举报,接着就被罚款,甚至可能全家玩完。

所以家里面根本就没有丝绸和丝绢。

其实说来也是搞笑,丝绸和丝绢,本来就是有钱人才能用得起的东西,而商人不正是有钱人居多吗?却不允许他们穿丝绸。

那些没钱的百姓想穿穿不起,有钱穿得起却不能穿,的确是违背常理。

而这次放开了禁令之后,有些有钱的买卖人似乎开始报复性消费,把苏州、湖州以及杭州新产的丝绸差不多给买空了。

一时之间整个苏杭的各个小作坊们忙坏了,本来他们囤积的生丝和成品,是要贩卖给织造局的。

没想到这一次人家是直接买断了货。

甚至有些丝绸根本还来不及染色,就已经被那些有钱人给报复性消费掉。

整个苏州、杭州、湖州产丝绸的地方,进入到了一个产丝绸的旺季。

有钱人就好像是关在了笼子里饿疯了的野兽,好不容易有一顿饱饭吃,旋即是大量的买卖。

与此同时松江的棉布这段时间也进入到了繁盛的阶段。

因为大量的买卖人被放开的限制,松江棉布原本就蜚声海内外,不少的买卖人不需要担心官府的刁难,而大量地进行贩卖。

有不少的江南商人,直接是来到了松江,把松江棉布贩卖往西边、东北等等远地方。

有些个胆子大的,更是想将棉布走茶马古道,贩卖到乌斯藏地区去。

那里有许多番僧其实非常地有钱,他们手上掌握了大量的物资,可是苦于朝廷的禁令,有许多东西根本运不上去。

他们通过茶马古道运输上去的东西,只有茶叶和盐巴以及一些土布,根本买不到优质松江棉布,比如番布、三梭布等优质品,以及江南的丝绸。

当然西南方最有名的四川蜀绣,也大量从川内开始往内地倾销。

大量的买卖人嗅到了这些商机,四散而开,开始全天下贩卖东西。

整个天下似乎都因为这两条禁令的解除,忙活了起来。

连当地的官府都开始为了创收,把驿站当客栈来用,只要给钱,就可以使用。

驿站本来是给公家传送文件,但用量毕竟少。

所以当有的官府上奏开启驿站接待往来客商的要求被准许后,天下的驿站都开了这个口子。

往常驿站的费用都是当地的富户承担,而现在驿站完全就可以自给自足了。

甚至江南一带的驿站,更是在这两个月,挣了不少钱,带动了当地的饮食和餐饮业,连厨子这个行业都涌现出了不少的人才。

驿站从之前倒贴钱的机构,转而成为了反哺当地官府的机构。

在这个过程当中倒卖粮食和运输业,成了最赚钱的行当,引起了整个天下的一次商业热潮。

这个时间一直持续到了洪武二十四年的三月,马上要开春之时,才终于是消停了一点。

因为开春之后大家就要进入到春耕了。

可是那些买卖人却并没有停下脚步。

大量的商队以及商帮,开始成群结队地在全天下各处游走,估计是害怕朝廷会收回成命,他们抓住了这个风口开始大面积的天下经商。

原本在朱元璋的想象当中,买卖人在天下游走,一定会带来很多的骚扰。

但出乎意外的是,这些买卖人比谁都希望天下太平。

因为只有天下太平路上才会少一些土匪。

因为天下太平百姓们安居乐业,才有闲钱来买他们东西。

所以真正跨省跨地域的大买卖人,比当地的官府还要老实。

他们遵纪守法,把大量别区的文化、美食带到天下各地。

把天下各地的单一特产,分享给全天下。

特别是江南地带生产的那些优质的茶叶、丝绸、瓷器,大量往西北、东北、西南贩卖。

而西北东北等地的特产,也经由他们往中原倾销。

就如陈寒所说,其实自从两宋以及元朝商业的洗礼之后,大家都有这种意识,大家都想着赚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