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91章 老油条耍滑推责任;聪明人暗中用计谋

第91章 老油条耍滑推责任;聪明人暗中用计谋

第91章 老油条耍滑推责任;聪明人暗中用计谋!【求首订】

现在看起来他们对自己所讲的课程还是感兴趣的,目前自己还没危险,那就要看后续怎么样。

同时他心里面还有一个念头呢。

既然朱幼薇是朱标的女儿,如果朱标真的当了皇帝的话,那就可能是公主,而自己要是娶了公主的话,那可就未必幸福。

大明王朝规定公主和驸马是不能够住在一块,而且要想同房,还得经过一些老宫女的同意。

在封建社会讲究礼仪的年代,如果公主频繁召见驸马,就有可能会被人家说成是喜欢做那种事,所以脸皮薄的公主,一年到头也难和驸马见几面。

其实驸马听上去高大上,但和守寡没有什么区别的。

又不能当官,又不能纳妾,然后夫妻之间又不能够经常见面。

有了这样的一个念头之后,陈寒不知为何对朱幼薇的感情就复杂了起来。

今天朱元璋他们上山,朱幼薇说是为了到山下去采购食材,他跟老村长当着陈寒的面说了一声,要去下山,然后就匆匆忙忙的离开。

回到皇宫之后,朱标立刻整理起凌汉抄写的笔记,逐一分析了之后觉得陈寒说的对大明王朝的商业,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就如陈寒所说。

缺少了可以流通的商品,想要活跃起来就必须得让买卖人之间流动起来。

明朝初年对买卖人的限制实在是太多,除了明文规定不允许买卖人穿丝绸、子女不许科举之外。

朱元璋还多次下令,不许买卖人离开家乡去外地做生意。

本地所产毕竟品类、数量都有限,很多物品没办法流通,以至于市面上百姓们想要买卖的东西变少。

想到这里,朱标立刻是去跟自己的父亲商议。

但等他到了父亲的书房之后,却发现朱元璋此时却在为另一件事情发愁。

原来是内阁这边处理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应天府溧水县及周边的几个县,天气变化莫测,连天大雪,压垮了无数百姓家里的房屋,百姓受灾严重,情况十分紧急。

灾民数量达到了五六万人,如此规模的受灾,根本隐瞒不住,应天府很快就汇报了上来。

虽然这只是区域性的雪灾,但对于以农为业的老百姓们来说,是致命的。

如何安抚以及救灾是一个大事。

朱元璋把去年京城大仓的秋粮,基本划拨给了九边重镇,余下的也根本不够这些灾民吃喝。

唯一能想办法的就是从临近的省份紧急调集粮食来赈灾。

朱标的意思是,能否尝试一下陈寒说的打通商业流通环节之后。

朱标甚至觉得可以借着此次赈灾来尝试一下,减少对买卖人的限制,让买卖人参与进来,可这到底要怎么操作,父子两个人犯难了。

翌日一早朱元璋召集了户部工部尚书和左右侍郎前来商议。

“灾情紧急你们有什么看法?”

朱元璋询问。

户部尚书赵勉看着皇帝和太子都在看自己,硬着头皮道:“回陛下、殿下,按往年惯例赈灾由当地官府通报,朝廷视灾情大小紧急酌情拨粮赈灾!”

朱标在边上问道:“赵尚书难道不知道,灾情如火?周边哪里能调来粮?”

“这……”赵勉一时语塞。

他其实不是很想揽这个活,实在因为这次的灾情就是个烫手山芋。

如今乃是洪武二十四年正月,元宵节刚过,原本应该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时。

皇帝陛下都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在农事殿耕作,鼓励春耕;又到社稷坛祭祀,以求一年好兆头。

可在这个节骨眼上来了一场这么大的雪灾,这谁都知道谁接了下来就必须要干好。

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一年的开端就把事情给搞砸了,民众普遍认为这不会是个好兆头,到时候很可能就罪上加罪了。

赵勉这个老滑头更明白,自己没有多好的办法,所以尽可能地推诿。

赵勉推诿,但是户部右侍郎程补阙却是个硬骨头,当即站了出来:“启奏陛下,为今之计可调运苏州吴江大仓之粮以救灾,应天府将今年供应卫所的棉服用于救灾,邻近县发动富户捐粮、捐物以缓灾情。”

户部左侍郎彭之敬不无担心道:“可去年吴江大仓,供应了松江备倭军一年的军粮,短时间筹措得大半个月才能起运,若一味等待苏州的赈济粮,恐怕不是办法。”

程补阙一时犯难。

彭之敬可是很明白自家部堂的意思,这种时候跳出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干得好是应该的,干不好就得丢官罢职。

见户部这边没有更好的办法,工部这边更是没有义务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大家都沉默,那意思就是要当地官府去干,或者朝廷委派赈灾负责人。

朱元璋岂能看不出这里面的门道,按照以往的脾气,这时候他就该指定某人来负责了。

但不知为何,他心里倒是觉得,陈寒或许有办法,光是惩处这些人也没多大意思。

于是在工部和户部尚书战战兢兢之际,挥手让他们出去。

工部、户部尚书带着属下离开,互相都是松了口气。

幸好这个锅不是自己等人来背啊,逃过一劫。

朱标在拿到了这个难问题之后,在乾清宫书房与朱元璋商量许久,也没有商量个对策出来。

也只能先出来,准备明日再召集大臣商议。

回去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女儿在自己的寝殿等候着。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朱幼薇已经从皇宫里面,将要带到山上去的东西全部准备完毕,准备跟自己道个别,然后一早跟随车队回山上去。

朱幼薇见父亲愁眉不展,顺带嘴问了一句:“爹,您怎么了?”

朱标看了眼朱幼薇略微沉吟,想到了什么,于是将溧水县及周边县遭灾的情况以及朱元璋想让买卖人参与进来的想法跟朱幼薇讲了一下。

朱幼薇在听完,自己当然是没有任何对策,但她想了想却心头忽然来了注意,眨了眨眼,试探性说道:“爹,您何不询问询问陈寒,看看后世怎么让这些买卖人参与到其中,从而打开这个缺口来呢?

既然是陈寒出的主意,陈寒说不定能再出个主意,解决这个问题。”

朱标其实心里面就是这么想的,他是故意递话给朱幼薇。

但明着说,反倒让女儿小瞧了自己,于是故作为难:“只恐陈寒长于长篇大论,拙于实务!”

朱幼薇当即不服气:“爹,您别小看人,都没问,您怎么知道陈寒没有本事,爹,你越是这样说,我越要去帮你问问陈寒,不跟您说了,我马上上山去。”

说完傲娇地一蹦一跳的出去了。

看着女儿离开,朱标得意地一笑,“小丫头啊,伱还嫩点呢!”

朱幼薇一心想的就是给陈寒找各种各样建功的机会,这样的话,即使陈寒在后边再说些什么得罪皇爷爷的话,那看在陈寒立了这么多功劳的份上,也也没有生气的本钱了。

可她哪里知道,这就是父亲故意激她的啊。

……

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朱幼薇就跟随着皇宫里边专门给崖山村运送物资的车队,回到了山上,跟凌汉讲了一下山下的情况。

凌汉一听是这么回事,当即重视起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在厨房里面密谋,其实这些话完全就被陈寒给听到。

陈寒头天知道朱幼薇下山,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想听听朱幼薇有没有从山下带上来消息的想法,他就把手机放过去录音了。

没想到就听到了朱幼薇跟凌汉讲了山下灾民受了雪灾,救灾粮短时间运送不上来的事情。

要尽快想一个既能解决百姓受灾又能让买卖人参与,打开提振商业局面的办法。

陈寒把手机拿回来,听完了他们的谈话内容,就坐在房间里面琢磨。

想了大半天之后,终于有了主意。

当然这不是他能想出来的,而是后世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就比如罗斯福新政当中的一条以工代赈,其实就很容易解决。

以工代赈,就是以国家名义搞基础设施建设,把受灾的灾民或者社会闲散的失业者召集起来干活,然后给他们工钱。

一方面是给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呢,也让那些失业者有工作、有饭吃。

这不就是跟现在的灾民情况类似吗?

而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在昨天听完了自己,关于要让买卖人多参与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来的课程之后,果然有所启发。

他们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工具,将买卖人、灾民还有商业流通这些环节串联起来而已。

而以工代赈,就像是把这几件事串起来的那根线。

有了这样的打算,他悄悄地等待着凌汉过来找自己。

陈寒来到了崖山村之后,虽然说是以支教老师的身份,但他却直接就说道,三天上一次课。

凌汉他们又不知道后世是一天上好几节课,所以还以为陈寒说的是对的,甚至都没有怀疑过。

因为他们始终相信,陈寒现在还没有看穿眼前的一切,这就是在互相的欺骗对方。

陈寒假模假样的在房间里边备课,按照时间推算,也就上午十点多的样子,凌汉真的就敲了敲门进来。

“小陈老师,最近怎么样啊?”

陈寒放下了手上的东西:“还行啊,跟孩子们交流得都很好。

我教授的那些课程孩子们都感兴趣,这就不枉我被上头派过来的目的。

怎么村长,您找我又有什么事吗?”

老村长笑了一笑,然后自己走到条凳边上,拍了拍条凳,坐下来:“也没啥事,我就是忙完了村里边这点鸡毛蒜皮的事,闲得无聊,想跟你聊聊天。”

哦!陈寒也顺也不揭穿。

自己走到了桌子边上,拿起桌上那古朴的茶壶,给老村长倒了一杯温开水:“没事,村长,您要是觉得无聊了,您大可来这里找我,我也挺无聊的。

每天除了备课,就是想着怎么把孩子们给教好。

有个像您这样的智者,天天来跟我聊天,我还能解解乏。”

凌汉要的就是这句话,于是坐下来之后东拉西扯,又扯了不少的关于明朝的历史,大概在五六分钟之后才开始进入正题。

他说道:“小陈老师有个事还挺麻烦的,不是明朝历史,这个事是我们村里的。

您是从外边来的,满腹的学问,应该知道怎么解决。”

陈寒笑道:“虽然我不是村干部,但您要真有什么是的话,你想跟我商量也可以,您说。”

凌汉仪是笑道:“是这样的,村里边就前段时间泥石滑坡,有石头从山坡滚落下来,得去解决。

以前村里都是直接让村里边的壮丁把石头搬走,把山上滑坡的地方加固。

但最近就是叫不动了,他们说白出力不肯,可村里又没钱,您说应该怎么办?

还有边上也有几个村子,他们也是这样的问题。”

陈寒想想就想笑,如果是在后世那不就是直接给人家工钱嘛,让人家去干活,可为什么到了他们这里,却这么麻烦呢?

或许是因为他们对于让百姓免费干活这种事司空见惯,根本就没有觉得给工钱是应该。

不过他也只能装傻,于是他问道:“边上有做买卖的吗?特别是贩卖粮食的。”

凌汉马上点头:“有,有几家。”

陈寒问:“那平常的时候,这几家愿意在灾荒年景给村里边吃不上饭的村民发粮吗?”

凌汉摇头:“哪里肯?他们就想着在灾荒年高价卖粮食。”

陈寒一想也对,以前是有很多人发这种灾难财,即使是现在也是。

于是陈寒心里面有点数了,当即说道:“我这里倒是有几样方法可以使用,是几个村子都遭了灾,对吧?”

“对对对,不仅我们村的村路上被大道被堵了,现在村民们只能走山间小路,时常有人摔伤。”凌汉找理由。

“噢!”陈寒看着凌汉这么努力的找理由,于是道:“那也简单,村里边现在是没钱的,对吧?”

“哪有钱呢?村里村民就是上山采药,下山去换点吃喝用的,哪来的余钱?”凌汉道。

陈寒说道:“那也简单嘛,有个国家的领导他是直接用了一招,叫以工代赈!”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