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7章 朱允炆削藩不成功,你朱元璋要占一半

第7章 朱允炆削藩不成功,你朱元璋要占一半

第7章 朱允炆削藩不成功,你朱元璋要占一半的责任

朱元璋看着朱标。

朱标没有表现得很出格,但是他紧紧抓住床帮,骨节发白,指甲都扣进了木头里面就知道。

他现在也是压力巨大的。

谁也不想死。

更别说朱标这种兢兢业业处理国政,一点懒都不敢偷的人。

他为的就是在今后要是当了皇帝,能大展拳脚,开创出大明王朝新的未来。

可谁能想到晴天霹雳,自己就只有一年的时间了。

就是再冷静的人,也根本受不了。

只是朱标在一阵时间的激动过后,马上就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

甚至还给自己的父亲投去了一个不用担心的眼神。

就是这个眼神,就好像是一把刀子一样,让朱元璋眼眶都红了。

自己的儿子居然还在鼓励咱。

明明是他只有一年的时间。

到这时候他还在安慰咱。

儿啊,你可知道,咱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你啊。

陈寒这边完全不知道朱元璋他们的情绪,还在说着:

“朱标过世之后,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孙子今后皇位能够坐得更稳,于是将曾经为朱标准备的那批武勋贵族全部铲除,这当中最有分量的就是凉国公蓝玉。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可是煞费苦心,他让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构陷蓝玉谋反,理由就是蓝玉的老丈人叶升在胡惟庸案时受到了牵连,蓝玉害怕牵连到自己而选择先下手为强。

为此,皇帝趁机将蓝玉以及一批公侯武将全部拿下,尽数斩杀,一共牵连了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玉案。

在蓝玉案中被牵连的重量级人物包括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定远侯王弼、鹤庆侯张翼等人。

颖国公傅友德被牵连是因为,他与秦王走得近;而宋国公冯胜不仅与晋王走得近,他的女儿更是嫁给了周王朱橚。

秦王晋王都是嫡子,也是最有可能造反的亲王,铲除傅友德和冯胜,就是断了他们的手臂。

颖国公和宋国公也是可怜,他们因为朝堂的政治漩涡而被卷入,更因为姻亲关系而遭到猜忌。

武勋贵族之间往往互为姻亲,这些错综复杂的姻亲,保证了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帮助他们的家族抵抗政治漩涡的冲击。

但是一旦遭遇不可抗拒的力量,往往是枝蔓牵连,被连根拔起。”

朱元璋在边上听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好像一点都不意外。

因为陈寒说的这些事情,按照自己的性格以及安排来看,的确是容易做的出来。

蓝玉的崛起本身就是朱元璋的巧妙安排。

因为蓝玉是接替开平王常遇春的武将代表。

蓝玉乃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朱标的老丈人,朱标得喊蓝玉为舅舅。

蓝玉在屡次建立奇功之后,已经成为了武将集团第二代的话事人,前面虽然还有颖国公和宋国公压一头,但是有太子朱标在背后坐镇,他们的实力已经比不上蓝玉。

加上捕鱼儿海大捷,蓝玉灭掉北边的元廷,在某种意义上是灭掉了大蒙古国的朝廷象征,威望一时无两。

而最重要的是,蓝玉此人嚣张跋扈,除了会打仗之外,政治方面简直就是弱智,这是最好控制的人。

他在军队当中肆意安插自己义子当军官,得罪了不少的人。

在朝堂上更是敢做出殴打御史这种混帐事,早就被所有的文官鄙弃。

所以蓝玉只能紧紧的依靠这太子朱标,没有朱标撑着,他就是个屁。

而蓝玉也很明白这一点,死忠朱标。

也正因为蓝玉在军队当中的威望如此之高,除了自己与太子朱标没人能镇住,所以朱标走了,你蓝玉不去地下陪着,能行?

在文官方面,朱元璋将没有什么背景的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吕氏扶上位,没有从勋贵武将当中选一家,有三层意思。

一是,告诉天下武将,咱对伱们已经有点不满了,你们自己要知道信号;

二是,缓和一下与天下文官的关系;

毕竟当初的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多多少少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

惩治贪官污吏、搜刮北伐作战资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杀杀文官的锐气。

而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了,就得舒缓舒缓这种僵硬的关系。

三是,减少将来朱标当皇帝后,外戚势力过强,尾大不掉。

从这几方面的安排来看,朱元璋的确是考虑周密,但因为朱标的死,这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而凌汉听到蓝玉案后,脸皮都跟着抖动,又一起大案。

又是杀了一万多人。

之前杀的是文官,这一次杀的却是武将。

通过这几个大案,皇帝陛下基本将有能力造反的文武官员,全给灭掉了。

如此一来他们老朱家的天就能太太平平了?

唯有蒋瓛在边上浑身筛糠一样地颤抖。

蒋瓛想到了一个人,是他的前辈毛骧,曾经的亲军都卫指挥使,因为告发了胡惟庸谋反,最后被当作替罪羊搞死。

如果陈寒说的是真的,蓝玉案是自己揭开的序幕,那自己不也得跟着陪葬?

朱标回过头看了眼父亲朱元璋。

以他对父亲的了解,还有父亲对自己身边人的安排,自己真的去世,这些人都会成为被牵连的对象。

陈寒不知道这些啊,继续讲着。

“朱元璋以为自己已经帮孙儿解除掉了所有的威胁,那自己的孙子就能安枕无忧的当皇帝。

的确是很好的安排,前提是,如果朱允炆当上了皇帝之后,不急着削藩,先稳固了自己的实力,培养好了一批能臣干吏,然后再进行削藩,或许还能成功。

但是朱元璋不会想到,朱允炆也没有察觉到,文官们的贪婪,根本不可能让他有时间缓冲。

应该说,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的皇帝,朱元璋占一半的责任、朱允炆占三成责任,两成责任是文官们的。”

陈寒说到这里满脸都是嘲讽,因为根据后世很多史学家的研究,还有结合事实的发展,都表明,建文帝朱允炆会削藩,一方面是自己愚蠢;另一方面,也是文官集团集体的意思。

朱元璋脸都黑了,好小子你真是无法无天了,居然让咱负这么多的责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