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546章 我们的极限,仅是他人的起点

第546章 我们的极限,仅是他人的起点

第546章 我们的极限,仅是他人的起点

王大海说完之后首先震惊的不是那些普通百姓,而是在此地等着听王大海他们说这番话的读书人。

读书人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他们也是读书人,虽然从学问上面来讲肯定是不如人家明朝的。

当然这其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歧视他们的意思,因为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不管是他们的书本,还是他们的很多学时其实都接受的是中原王朝的影响。

这倒不是歧视他们,而是因为自从中原王朝崛起之后,并且发现了在南边还有这么多的国家,他们的文化还如此多荒漠。

于是通过两国之间的那些个文化交流,有意无意的就将中原文化给传播到此处。

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百姓或者这里的读书人,所接受的都是来自于中原文化。

因为有这样的基础,这里的百姓其实更能够接受中原文化。

尤其是这里的读书人,他们一个个的曾经也幻想着如果有一天能够得到中原文化的洗礼。

能够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之下,长自己的见识,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这里的国王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远隔崇山峻岭和茫茫大海,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这种机会。

只能偶尔从南洋那些国家那里接受二手的文化。

可没有想到的王大海居然会在这里告诉他们。

如果你们真正的想要改变命运的话,那么你们就得跟中原文化的读书人那样去接受学识,并且读书习礼,参加科举考试,参加科举考试之后你们就可以成为官员。

如果这都能够实现的话,这里的读书人将会更有动力。

因为他们曾经也是想以自己的学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着通过自己的对国家的一些观念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因为他们很明白读书,就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用自己的知识去把自己的国家给改变。

能够让老百姓们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甚至他们胸中有个抱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治理,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能够让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而不仅仅只是那些上层贵族们,一个个的在那里胡作非为,却能够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那书本当中。

最为可恨的是,做这些事情的人居然就是自己等人。

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当官,就只能成为幕僚。

幕僚的作用就是成为他人的口舌。

尽管看到了那些肮脏的事物,可是却不能够将他们详详细细的记录在史册当中。

不能够把他们那些罪恶给写在史书当中。

只能替他们美化。

就像是别人给自己一坨屎,却要告诉自己要把它给形容成一朵花。

并且还不能让人闻到那屎的臭味。

这种痛苦是只有这里的读书人才能够体会到。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因为自己的身份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进入到统治阶层,永远不能将自己的观点给发表出去,永远没有人知道自己等人现在有多痛苦。

所以在听到了王大海的话之后,有读书人在下面就问了。

“如果真能这样的话,那倒不失为一件美谈。

只是我们也很担心,就算是我们学到了中原文化,我们读书科举。

我们不仅需要付出劳动去温饱自己的肚腩,还需要操心自己的妻儿老小。

在这种环境之下,您让我们如何去跟那些有钱的,不需要担心这些的人去竞争?”

这话一出来,戳中了所有读书人或者说普通读书人的最为头疼的地方。

因为他们不可能专心致志的去读书而不去谋生。

因为他们的妻儿老小都等着他们去填饱肚子。

他们之所以要去委曲求全的给那些有钱人当谋士,之所以要去为他们形容那坨屎。

就是因为要拿那一点钱回来,给自己的妻儿老小生活,这就是现实情况。

如果这种现实情况不能改变的话,那就算是有那么好的科举制度,就算是有那么好的学习文化传进来,又能如何呢?

最后还不是一样便宜了那些有钱阶层,他们有钱有闲。

甚至他们有钱可以去聘请高明的私塾先生来亲自教导他们。

这要比自己埋头在书斋去学更好。

读书人其实一方面是厌恶那些有钱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也在羡慕着他们。

他们羡慕的倒不是说那些个奢华的生活,而在于有钱人可以安安静静的,不需要操心其他的东西。

而且还有人替他们一字一句的去解读那些经典。

这要比自己等人埋首在书斋,自己去在浩如烟海的学识当中分辨出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来得快的多。

这话一说,顿时引起了下面这些普通读书人的共鸣。

甚至他们一个个的此时也是开始议论起来。

“可不是嘛,我们这些普通读书人一个个的哪个不需要去操心家里的老小,哪个不需要去操心,明天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

在他们这些个贵族老爷们吃饱喝足,然后在那暖融融的书斋里边念书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就着豆丁点大的烛火一字一句的去解读。

说实话我们的努力和勤奋不比他们少,甚至我们的天赋也不比他们的低。

可我们就是没有时间去认认真真的去读书,甚至我们没有人替我们解惑。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是要比他们要差。

有的时候不得不去承认,他们这些人的学识以及他们的见识,甚至对于经典的认知程度,要比我们这些人高得多。”

这话一出来,顿时下面那些读书人就炸开了锅。

虽说他们一个个心高气傲,每个人都是不想低头,不想去觉得别人要比自己强。

但是有一点却不得不去承认的,那就是有人替他们解读,有人替那些人去选择,就是要比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要强的多。

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少的。

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还是不如的。也正因此,他们即便心中厌恶,那些个有钱人可却又在羡慕他们的环境。

这就是特别矛盾的地方,也是他们特别不服气的地方。

有个读书更是直接就是说道:“曾经我对我们村里边的大户非常不服气,觉得他们家里面就是靠着从我们手里面收那么高的佃租才能够活下去。

所以我对他家的那小公子也是相当不服气,觉得他这么一个手感眼底的人不可能在学识方面有我那么强。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跑过来跟我切磋学问,问我有些个不懂的地方。

我原以为我可以替他解读,可当听完了他对于那句经典的解读之后,我才发现,我有多么的孤陋寡闻。

我不得不去低下头去。

我非常厌恶他家,他除了在学习方面比我更好之外,他的品行恶劣,他在我们村里边欺负弱小,欺凌寡妇,这些事情他做过很多的。

可偏偏这种人居然在学识方面要超过我,您说气不气人。

我品行高洁,不能说完全是个好人,但是我一不偷二不抢,我勤勤恳恳干活,我种地,我替别人抄书换取一点钱财补贴家用。

我觉得我做得足够好,我觉得我对得起我读书人的这个身份。

甚至从中原文化的角度来说,我算是个君子人物。

可是为什么我就要输给那样的人?

我后来才发现,他家里边居然为他在省城请来了一位,曾经在南洋跟过中原书生学习的老先生来教他,一字一句地替他解读圣贤道理。

他有钱有闲还有人教,他怎么都比我强。”

说到这里那读书人是满心的不服气呀。

可以看得出来,他因为村里面大户的小儿子要比他的学问更强,这件事情有多么的耿耿于怀。

这不能怪他。

实在因为这太气人了。

那大户家的小儿子那样的人品低劣。

可是因为有人亲自教导,有人替他一字一句的解读那些经典,就导致那个大户家里的小儿子,学问要比他要高。

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现实。

这也让很多读书人意识到,读书这件事情并不是靠勤奋,你就能够一定要比别人强的。

别人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之下,已经请很多高人替他们解读。

请很多有学问的人替他们讲解,这就比你一个人在书斋里边念书要强的多。

你不懂的地方你就是不懂,没有人替你解惑,你永远都不可能懂。

可是有个高人在你身边的话,完全可以将你不懂的地方给你解释的清清楚楚,让你一通百通。

这就是让那些个读书人不得不去接受的无奈的现实问题。

从这也可以看得出来,在三弗齐这个地方缺的不仅仅只是一个高明的统治阶层,缺的更是至上而下的,对百姓对普通人的关照的福利制度。

最后便宜的还是那些有钱有闲的阶层。

最后的结果虽然在时间上面要慢一点,但总之权力最后还是会集中在曾经的那些个贵族手上。

王大海和边上的刘百户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没有想到,他们一开始其实对这里的读书人还是比较的小瞧了的。

可没有想到人家居然还有这种见识,一针见血的说出了即便有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没有对于普通读书人的关照的制度的话,最后便宜的还会是那些有钱有闲的阶层,也就是那所谓的门阀大族。

王大海和刘百户都是从明朝过来的,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加有见识。

也明白为什么陈寒要改革变法,这就是为了重新打破权力集中在士绅阶层的手上的现实。

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的规划的话,今后在三弗齐这里也会形成这样的士绅阶层。

他原以为这里的百姓看不到这一层,可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百姓的回答出乎意外。

这些读书人虽然在学习方面,可能不如中原王朝的那些读书人。

但是在思维层面上面,他们一点都不输任何人。

他们缺的是有人给他们讲解经典,缺的是学问的厚度,但缺的不是思维的广度。

这一点让王大海和刘百户都非常的惊喜。

说实话要不是大明是想真正殖民,真正是想要将此地同化为大明的领土,所以才拿出科举制度来的话,他还是挺欣赏这里的读书人。

他们在非常艰苦并且不容易成才的环境当中,能够有这样的思维广度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相当令人佩服的。

有这个读书人发言之后,下面的读书人更是畅所欲言。

“这还不仅仅只是因为那些有钱的人,可以去请人来教他们。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学问要比我们多得多。

他们有钱,可以从海外将各种各样的学问吸纳到三弗齐来。

可他们不会把这些学问往下面传。

他们只会在内部消化,甚至他们通过联姻的方式,将学问当作彩礼,在家族与家族之间传播。

就好像他们发明创造了另外一种文字,即便我们接触到了,我们也看不懂。

这就是他们最可怕的地方。

他们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流失,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在他们的身边形成了一圈我们看不到的屏障。

有了这一层屏障,我们永远不可能钻进去,他们也永远不会跌下神坛。

而今后这样的屏障会不会又形成了,我像是可能的。

即便是科举制度,我想如果让那些个曾经的贵族阶层们当上了官。

他们依旧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进行联姻,只不过以后就不再是以学问为彩礼,而是以权力为彩礼,互相交换,互相的渗透。

他们依旧可以像以前那样,在他们的一个圈子里边结成一圈又一圈密不透风的网。

当这层碗笼罩下来之后,我们这些个普通的,我们这些个没有背景的读书人,即便是打破脑袋去读书。

即便是通过科举制度当上一名官员,我们也只能止步于表面,而永远无法向上攀登。

因为那张网,已经在我们的头顶形成了极限,我们能够看到的极限,可能仅仅只是人家的起点。”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