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190章 陈寒封圣!科技之圣!天下读书

第190章 陈寒封圣!科技之圣!天下读书

第190章 陈寒封圣!科技之圣!天下读书人不答应了!

陈寒的修路计划很快就进行。

与普通的明朝修路不同的是。

陈寒用的是现代的方式,把一条主干地分为两侧,先修一边,空出另一边作为行走的道路。

如此一来就不需要让各部以及上元县去单独另辟一条道路,让官员上朝以及百姓行走。

要修路的这一侧,陈寒让人用布和木头做成围挡,将里边施工现场部给围住。

这其实是为了取巧。

陈寒要修路,并不是直接将整条路面都给挖空,只是先行将砂石浆地铺在其上。

一方面是防止在水泥未干之时有行人上去踩踏。

另一方面也让众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如何修路。

减少官员知道自己仅是简单的修补,不停的弹劾带来的麻烦。

效果是非常不错,用围挡围了之后,又派巡逻兵日夜巡逻,在里边施工之时,工人们都非常地遵守陈寒所制定的要求进行保密。

陈寒就顺理成章地对这些路面进行修整。

不得不说应天府也就是金陵城,作为古都,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当完善的。

不管是地下管网还是路面的基石,都修建得相当不错。

不需要多添加多少东西,就能修建路面。

陈寒将水泥大包大包的使用,路面顿时被修补得极为平坦。

如此相对于私密的分工,进行得相当顺利。

陈寒杀了这么多纨绔子弟,皇帝陛下更是站在他这边将吏部尚书詹徽等人都给罢免了官职,再也没有多少人敢和陈寒作对。

陈寒的修路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

一个月之后长安街路面就修缮完毕,围挡被揭开,所有人就看到了一条灰白色的平坦路面。

这条路比之前的石板路可是要平坦得多。

陈寒为了修这条路,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修建的是宽阔平坦。

而且水泥标号也比较高,在没有大型车辆碾压的时代,这条路起码能保证二十年不需要什么大修大补。

陈寒甚至让工人在水泥路面上划出了防滑的防滑线,使这条水泥路面与现代的水泥路一般无二。

老朱和太子朱标在这条路竣工之际,不仅率领着文武官员在上面来来回回地走动,踩在上面水泥路面坚若磐石。

而且平坦比之前的石板路可是要平坦许多。

文武官员发现长安街这条路长达二十多里的路,却只用了区区一个月就修好。

被掩盖了石板路之后,他们并没有看到,其实水泥路面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面往上垫高了二十厘米而已。

可即便是有人知道,也感慨于陈寒发明出来这水泥实在是厉害,并没有多说什么。

陈寒也知道所谓的胜之不武,所以并没有大肆地将功劳全部揽到自己的头上,而是将这些功劳都归功于工人们的努力。

工人们在这一次也得到了皇帝的奖赏。

每一个人获得了一贯宝钞的奖赏。

如果是之前的话,一贯宝钞实在是不是什么大钱。

对于百姓们来讲可能也仅仅只是一年的收入。

可现在一贯宝钞能够兑换到四百文钱了。

那对于他们来讲,可就是极端的值钱了。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经验之后,文武官员再也不会去嘲弄陈寒半年之约,显得有点过于夸大了。

反而是觉得陈寒说得谦虚了一些,根本不需要这么久,就能够把所有的道路都给翻修一遍。

接着事情就方便许多,陈寒成功地把位于整个京城内城东南角的长安街一带全部都给修建完了之后,就开始修建其他的主干道。

其实京城里面所谓的主干道也就那么几条。

他现在已经将长安街这条大道给修完了,接下来就修由南到北的大中街、太平街以及一路贯穿三山门的大中街、三山街。

这两条街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在这条街道上面所排布的是无数的商铺。

从三山街至斗门桥一带大多是果子行。

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也称作大市集,大都是鱼肉蔬菜之类。

其他如同铁器作坊、皮市、鼓铺在三山街口。

也就是说这一带全都是商贾云集之地。

正因为这一带人口集中,所以更应该要修建好。

综上所述,整个京城要修缮的道路,其实也不是很多。

其当然明朝的都城没有像后来朱棣迁都北平之后,那么的方方正正。

北平是在基本一片废墟之上建立,所以可以规划得极其的标准。

所谓的四九城便是如此。

四九城大多遵循的是对称形式,要翻修起来的话,工程量巨大。

可应天府坐落于秦淮河畔,又有钟山和湖泊等限制,所以只能是呈现一种不规整的形状。

就连皇城也只是偏居于西南角而已。

不像北京的故宫坐落在皇城的正中。

不过也正因为皇城是坐落在西南角,所以要修建的主干道就相对少。

长安街修建完之后,陈寒立刻是将大中街和三山街列为这一次要修建的主要干道。

大中街与长安街相连,由东向西横穿古御街与三山街相连。

翻修之时,同样是利用围挡,将大中街一分为二,一边行走一边修路。

这条大街用的时间还比长安街要短。

大中街与三山街相连之处是古御街,三条大街,形成丁字形。

大中街修完之后,也只不过用了短短的七天时间而已。

这是因为大中街与长安街不同,长安街毕竟是要走文武官员,而且就连皇帝出行有时候也要走长安街。

所以修建的标准以及宽阔程度都要比大中街宽很多。

另外一个就是,工人们经过了长安街的修建之后,技术已经比较的成熟。

所以修建大中街时间自然要少很多。

大中街修建完毕之后,三山街的时间也大差不差,也是七八天的时间就竣工。

接下来便是古御街,古御街连通聚宝门,修建的时间花了十五天。

长安街虽然用了一个月时间才修完,但是大中街三山街和古御街这三条大街,只用了一个月就修建完毕。

这三条大街以及在往北的上元街,是整个京城人口最稠密的四条街道。

可是陈寒用的时间也不过才区区两个多月而已。

这当中虽然要归功于在修路之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六七月份,正是酷热,加速了水泥干燥的缘故。

但却又不得不赞赏一下陈寒的规划能力以及这一批功能的执行能力。

如此一来,所有人这才相信陈寒所说的半年之内,将京城的主干道全部翻修一遍,是真的能够实现。

百姓们在修完的道路上面行走,纷纷是感慨陈寒的厉害。

更是惊奇的发现,即便是要将所有大街全部修建完毕,也不过四五个月的时间而已。

那些见证了陈寒工部尚书打赌的官员们,在看到陈寒修建道路之快捷之时,在佩服陈寒的能力的同时,也是感慨。

难怪陈寒敢和工部尚书打那样的赌,因为即便是没有工部的加入,其实陈寒修建这条道路也并没有遇到多少的困难。

甚至即便只有那些普通的工人,不是经常和工部合作的那些技术成熟的工匠,人家做事也依旧没有一丁点的拖沓。

如此一来倒是让工部这边的公信力一下子又降低许多。

大家也都发现,即便是没有工部参与,人家陈寒依旧是搞得风生水起。

最后的两个月,陈寒只需要将人口不那么稠密的那几条路给修完就完成了他当初立下的约定。

而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来,陈寒就不再一直参与到修路当中。

他还要带领着他的学生们一起研究,如何才能够将杜仲胶提炼出来做成轮胎。

这方面的知识陈寒是相对欠缺的。

但是他提出了这个要求之后,学生们都非常的感兴趣。

大家都将制作出轮胎当做了所有课题来研究。

不得不说,古人其实智慧是相当之高,只是眼界可能没有他这个现代人这么广阔而已。

所以当陈寒陈将自己提出来的要求给诉说下去之后,这些学子们则根据陈寒的要求开始进行。

甚至在陈寒修路的这几个月来,当陈寒再次回首才发现,他们已经将成品大致的已经做出来。

虽然还达不到现代轮胎那种坚硬程度,但是却已经勉强能用。

只不过陈寒现在还在修建道路,便提出要求让他们加以改进。

陈寒提出要求,让他们不仅是修研**胎,更要将杜仲胶的功能发挥想象。

有好几个学生在看到了杜仲胶的延长性之后,把它用在了制作皮带上面。

尤其是朱高炽带领的攻坚小组,更是发现杜仲胶可以完全取代,之前他们在烧砖厂之时用的自动碎装料碾磨一体机上面的传送带上。

当朱高炽拿着他所提出来的计划之后,陈寒欣然同意让他往这方面去研究。

经过了十几天的开发之后,朱高是带领的一百人的团队,居然真的就攻克了杜仲胶制作传送带的难题。

使用了杜仲胶传送带之后,他们将自动研磨机的效率又翻了一个倍。

杜仲胶所制造的皮带,果然是要比他们用布制作的传送带好得多,而且更坚韧更耐用。

即便是昼夜不停地进行碾磨,杜仲胶传送带也能够完全胜任。

有了朱高炽带领的团队解决的传送带方面的难题之后。

朱允熥所带领的团队也终于是将杜仲胶与陈寒所说的轮胎相结合,把简易的轮胎给安装在了马车车轮上面试用了之后,他们惊奇的发现。

虽然还达不到陈寒所说的,可以完全的将马车的震动减轻,但他们发现马车行进之时,所产生的阻力减少许多,马车的速度明显快了。

甚至朱允熥他们更是发现,想要提高马车的减震效果,不仅仅是在轮胎上面下工夫,更要在轴承上面以及马车本身上面。

于是朱允熥一方面是让人将轮胎的研究放在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则又带了一部分人,解决马车车身以及轴承方面的问题。

甚至他还把轴承给换成了铁质的,陈寒告诉他可以把轴承换成双层,并且在其中布以铁珠进行润滑,使之可以减少摩擦。

其实这就是滚珠轴承。

陈寒给出了方法之后,朱允熥带着人日夜的进行研究,终于是搞出了铁珠轴承。

将滚珠轴承替换掉原来的木质的轴承之后,又加上铁做的横杠之后,马车的速度,果然又有了一个飞跃性的提高。

尝到了这种铁质轴承的好处之后,朱高炽将这一新的技术运用在了他的自动碾磨机上面,果然是减少了许多阻力,使烧砖厂的自动碾磨机效率又增加了不少。

使水泥的生产也进入到了产量翻倍的阶段。

陈寒和夏元吉每每在工程学院看到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对科学之道越发的感兴趣,甚至他们只要陈寒给出了一个方向,他们就能顺着这个方向研制出陈寒所需要的东西之时

夏元吉都感到非常的震撼。

甚至屡屡对陈寒脑袋里面到底装了多少东西感到震惊。

而由于是同时,一个让陈寒和夏元吉他们都没有想到的称呼,则在京城慢慢地流行了起来。

儒家有至圣先师孔子可以称作圣人,而随着陈寒通过修建水泥路以及陈寒搞出来的如此多新型的机械,带动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发展之后。

科学之道也经过陈寒工程学院的那些秀才们编辑发行出来的,工程学院内部的一份杂志——工程学院报流到了外边。

在工程学院报里边,有一名秀才第一次使用了‘科技之圣’这个词汇来赞扬陈寒。

本来这个称呼只是限于内部之间,是大家伙对于陈寒的尊重给出了一个尊称。

可是没想到当大明工程学院报流传到外边,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能够称圣这种事情,在整个封建时代,那都是一个相当严谨的称呼。

即便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那也是后期才封圣,这已经是读书人心目当中不可否认的一座巨大的丰碑。

读书人之所以将之称之为护城河,就是为使自己身为读书人的身份得以被人尊重。

可没想到,原本只有一座丰碑,如今却出现了陈寒这个科技之圣的另一座丰碑。

这一下可是动了不知多少读书人真正的那一根弦了。

于是乎一场真正的学术上的腥风血雨即将拉开序幕……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