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171章 就凭这项政策,封陈寒个国公都

第171章 就凭这项政策,封陈寒个国公都

第171章 就凭这项政策,封陈寒个国公都不过分!!

所以陈寒现在越发的坚定,他在朱元璋这个时代能够改革成功。

并不是因为朱元璋的执行能力很强。

而是因为朱元璋这个皇帝的接受能力很强。

因为朱元璋更能体会到,底层人民的不容易。

虽然他肯定也是想要维护他的皇权统治,肯定想要维护他子子孙孙的幸福,要不然的话他不可能会给自己的儿孙们这样高的享受。

但要说明的是他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他的那些优势。

他的那些优点,真的是如同海绵一样,能够吸收更多的东西。

要不然的话他不可能从一个底层的讨饭和尚一跃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

而且能够推出一个洪武盛世。

能够把老百姓们治理得相对较好,恢复生产能力较好,为大明的天下奠定了很雄厚的基础。

甚至他在制定制度这方面最顶尖的皇帝。

他的能力是极高的。

而陈寒之所以会有他这个皇帝只会杀人的印象,是因为那些文官们的批评。

因为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元朝晚期,官员有多么的**,感受不到当时的百姓们有多么的压迫。

所以才不能对朱元璋的行为有所同感。

只知道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完全统治而杀了那么多人。

陈寒来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老百姓们的生活与电视剧里面以及与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真的是相差太大。

这里的老百姓们,所以对于金钱其实看得不重,但是对于粮食看得极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每年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处于吃不饱饭的阶段,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基本上是处于半饱的阶段。

所以他们珍惜的是粮食而不是金钱。

所以为什么明朝的金融会那么的,差的原因就是天灾**太多。

同时太多的地主阶层的利益以及他们的风气形成了一种积淀,使这些地主们永远不可能与老百姓们走在一块。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一些恶性循环的沉淀之后,这些个地主永远记住的只有一条教学——兼并土地。

有了钱之后一定要买土地,然后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收租收粮,让他们可以过上自己现在这样的生活。

根本就没有其他的一条出路。

而整个社会也固化成如此,这不能够去责怪封建时代,也不能去责怪哪个人,只能说那是时代的产物,那是个悲哀。

看完了这出戏之后,陈寒深有体会,对朱有敦做出来的剧作改编以及这出戏,他拍案叫绝。

所以他决定让朱有敦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多排一些能够通俗易懂的戏曲,可以成立下乡慰问的形式,到农村各地前去巡演。

之所以要去农村,是因为整个农业为主的帝国,百姓,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们是最大的主体。

让他们都能够知道现在的税制改革,让他们都知道如今的商人的地位,让他们都知道现在工匠们的这些地位,让他们都知道整个社会风气都在改变,是改变整个基层最主要的方式。

而怎么去传播呢?

像这种戏剧的方式是最容易的。

因为大家没有多少娱乐项目,能免费看一场戏,那是一种多么大的享受,比现在看露天电影的吸引力还要大。

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老百姓们都知道现在的改革,让老百姓们不再蒙昧,这才是现在改革最重要的方式。

当陈寒这么跟朱元璋和夏元吉一说之后,他们两个是最能够理解这方面的。

接下来的行动就很简单了。

陈寒在宁波府跟着朱元璋一起,在夏元吉的介绍之下,了解这大半年他不在的时候,那些改变。

如今宁波府市舶司已经开埠,让陈寒觉得有开海的希望之处。

因为根据夏元吉的说法,现在虽然设立了市舶司,但是只是每年的三月到八月允许海商上岸做生意。

而且海商做生意的范围还局限在宁波府,不能去其他地方。

但这已经算是一种进步了。

更让他惊讶的是市舶司带动的不仅仅是商业,更多的是一种见识。

百姓们在见识到了外边那些洋人之后,不再把他们当作妖魔鬼怪来看待,这是一种进步。

同样的陈寒也看到了,市舶司边上的宝钞都提举司在这个地方设立的分号,而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

它不仅仅是在兑换白银,同时海外的商人们上岸之后,第一时间是要先将自己手上的物品卖出去,然后得到了宝钞才能够进行交易。

“跑到宝钞都提举司居然还能卖货物,这是怎么回事?”陈寒笑问。

夏元吉回道:“是这样的,浙江宝钞都提举司在这里设立分号后,不少海商在兑换宝钞的时候反映过一个问题,他们带来了很多货物,可是没有人买。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货物在大明没有出现,他们自己不想低价卖,怕亏本,但要多了我们的人又不买,由于咱们的市舶司每年只开半年,他们怕耽误时间,所以想打听一下价值。

而宝钞都提举司的官员,因为宝钞都提举司的官员都是锦衣卫的人,这些人由于曾经常年在皇宫当中,接触到了很多朝贡之类的货物,接触过了很多外洋的珍奇异宝,他们的眼界相对较宽,能识别出来这些东西价值几何。

于是这些海外商人就拿着这些宝物来到了宝钞都提司直接兑换宝钞,相当于抵押。

但这种抵押他们是很少会去赎回来的,因为他们拿到宝钞之后就去采购咱们大明的货物了。

而宝钞都提举司得到了这些海外的货物,则会不定期组织展览会供百姓们参观,一方面是展览货物,让百姓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是价高者得,自由买卖。

所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海外商人一旦有什么商品卖不出去了,就会到宝钞提举司来。

宝钞都提举司通常都会给出一个相对双方都合理的价格。

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共识了。”

这让陈寒相当的震惊。

因为这不就是类似于银行嘛,因为他们拿到的那些一个宝石啦以及外边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普通老百姓或者普通商人,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价值几何。

于是海商就跑到宝钞都提举司去抵押。

但说是抵押,其实就是贩卖。

而宝钞都提举司得到了这些货物之后,还会不定期地举行观览会,给民众普及这些新事物,同时也是当场售卖。

这种形式挺好,因为过不了多久,民众们就能慢慢接受这些新事物。

反正一句话,朝廷先给百姓民众兜底。

陈寒不由得感慨:“这种法子很好啊。这样一来,海商和民众都能得到实惠。”

夏元吉点头:“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在边上,更是赞赏夏元吉他们的做法。

陈寒站在宝钞都提举司的衙门口,大概也就一炷香的时间吧,但却看到好几拨海商进进出出宝钞都提举司。

比如东南亚那一代的皮肤,黝黑的小矮个子外籍商人。

甚至很少有的一些红头发蓝眼睛的洋人,也在其间。

这里必须得说一句,许多人都以为有洋人上岸是大航海时候才有的。

那是错的,因为在元朝时候,就已经有不知多少色目人。

所谓色目人就是眼睛颜色不一样,其实说白了要么是从欧洲来的,或者波斯人。

他们不一定是从大航海时候才认识到东方这个巨国有取之不尽的物资,早就已经是名声在外。

所以看到这些各国商人陈寒一点都不意外。

他们进出宝钞提都提举司前,背后那些袋子都鼓鼓囔囔的,但出来之后都兴高采烈的在那里数钞票的那一刻,陈寒就知道格局已经开始在慢慢改变了。

虽然陈寒没有跟他们说过那些海外的商人的货物,可以先拿到宝钞提举司来。

而仅仅只是让老百姓们拿着宝钞想要去宝钞都提举司把银子给兑换出来的,可现在在实行的过程当中,居然发生让他都觉得意外的收获。

由于海外的商人拿过来的那些货物,在短时间之内,老百姓们不知道多少价值,所以他们先跑到宝钞都提举司,把自己带来的货品去交换,而换来的不是银子,是一张纸的时候,陈寒就明白自己现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他只是说出了一个概念之后,明朝聪明人不需去点拨,就知道要怎么去运作。

就比如说宝钞都提举司平准库里边原本储存的是大量的白银,供百姓们兑换。

可现在等来的,却是有些海外的洋人也来兑换宝钞,其实就是交易啊。

因为他们海外海商拿到了宝钞之后,是必须的要在明朝的国土之内去买卖东西的,要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亏。

他们拿着这些宝钞去买什么呢?

去买瓷器、丝绸、茶叶,这些东西虽然还是会这样流出去,但是却相应地会让海外那些个洋人把外面的商品也拉来。

要么是等价交换,要么是亏了来卖。

就比如那些宝石。

这些宝石可能在比如斯里兰卡产猫眼石的场地不值钱,但是拿到了大明买卖就又值很多钱。

同理在大明这里瓷器可能卖不上价格,但是卖到外面去,却能够卖很多的价。

这就是产地与非场地之间货物交换,这就是货物跟货物进行交换,货币只是在中间产生了一个媒介作用,这才是真正的交易。

而不像是白银进来之后,就被存起来,变成了一块石头。

这是不公正的交易。

这种规矩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

黄金白银很贵重大家都知道,但是在我们明朝的律法中,这不能直接当做货币交易,要不然就是犯法。

你必须到宝钞都提举司按照兑换价兑换宝钞,然后才能去外面进行交易。

如此一来,那定价权就在大明的手里。

白银就算贵重,可是还是得遵照大明的宝钞和白银兑换价来兑换。

而宝钞都提举司的衙门门口的告示栏几乎每个月都会更新信息。

包括宝钞和白银的兑换比,宝钞和铜钱的兑换比。

这些信息可以清楚地告知百姓们兑换价格,同时也会在告示栏上面普及海外的物产及国家情况。

就比如现在,陈寒就清楚的看到如今分明是有三栏兑换信息。

【一贯钞兑三百三十三文】

【一两银兑三贯钞】

【一两金兑六两银】

很清晰啊!

这不就是银行每天在滚动屏幕上显示的所谓国际金价吗?

呵!真的是不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真的很厉害。

接着他们又在街上转了一阵之后,经过夏元吉的介绍,发现街上但凡是卖粮食的,上面通通写上了大明商会某某粮行。

而这里就是陈寒所说的国有企业。

因为陈寒一问之后才发现,这里的每一斤粮食的价格,如果换算成人民币来算的话,那就相当于一块两毛到一块三一斤,而且米还非常的不错。

老百姓们都能买得起。

所以陈寒才没有在这个大街上面看到有其他的粮行,陈寒询问了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夏元吉则说道:“根据你说的补贴粮食的政策,现在大明实行的是由朝廷出面收粮,然后直接在朝廷设置的粮行售卖。

老百姓们自己家里面产出来的粮食,如果吃不了的,可以直接转卖给朝廷。

那些粮商也从老百姓们手上会去收购粮食。

老百姓考虑到运费的缘故,也会给粮商一个相对不错的价格,但都要比朝廷售卖的价格高,因为没有人是傻瓜。

经过朝廷铺天盖地的宣传之后,大家伙都知道朝廷购买粮食价格非常之高,关乎着老百姓吃饭问题的东西,朝廷不遗余力的宣传,老百姓们也最为敏感。

商人在朝廷以及老百姓们中间赚个差价,老百姓们也能接受。

而如此一来私人的粮商,再也不会自己去直接和老百姓们买卖,而是把收购的粮食卖给朝廷。

知年,这不就是你想的那种政策吗?

如此以来老百姓有收益,老百姓们在去买粮时发现更便宜,而且价格很恒定。

因为就像伱说的一样,在丰收之年之时把粮食给收回来,放在太仓库保存起来。

在灾荒年之时拿出来贩卖,平衡市面上的粮食价格。

老百姓们吃的都是平价粮,厉害吧。”

夏元吉说着非常的兴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