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115章 十倍的织布效率!这是织布?这是捡

第115章 十倍的织布效率!这是织布?这是捡

第115章 十倍的织布效率!这是织布?这是捡钱!【求订阅】

而正如陈寒他们所预料的那样,朱元璋他们爷俩,还真的就在凌汉上山之后的第三天后就过来听课。

他们不仅仅是掐着时间来的更是有意为之。

而今天陈寒要上的课程则是,小科技。

大明的纺织技术承袭的是元朝的,这么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小地方的改进,但是大的方面还是一样的。

但是现在陈寒却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进行一点小小的改进。

朱元璋他们果然是如约而来,就站在外面偷听或者偷看陈寒上课。

而他们并不知道其实他们的行踪已经被他们的孙女(女儿)出卖给了陈寒,都说女生外向,从这边由此可见。

陈寒此时的课堂不再有他一个人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课,课堂上面甚至出现了两台织布机。

还有两个陈寒请过来的会用纺织机的妇女。

也幸好凌汉他们在挑选这些人的时候,选了一些会纺织技术的妇女过来,要不然陈寒现在这出戏可不好唱。

陈寒一上课就跟所有的同学简单的回顾了一些最近这段时间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

这些简单回顾让孩子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这段时间,陈寒所讲述的科技的过程。

不管是从汉朝就开始的造纸术、地动仪,还是到了唐宋之际的火药技术等等。

经过了一遍梳理之后朱元璋他们在外面也是受益良多。

原来还真的就如陈寒说的那样,所谓的奇淫巧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使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如果没有这些被文人说成的奇淫巧计,可能现在他们连写字的毛笔和纸张都非常的原始。

接着陈寒则是话锋一转,说道:“同学们!”

他这个称呼一开始凌汉也不是很听的惯,但久而久之也就认同了。

“我们提到的科技,有些离我们好像很远但是有些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说那些造纸术、印刷术,就说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用的布料,其实可以说是一项登峰造极的技术构建而成,但是很多时候却被我们当做了稀松平常。

不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有问题,而是因为在东汉时期我们的纺织技术就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可是千多年来。

我们的先民仅仅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零星的改进。

甚至因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导致我们并没有认为,纺织机其实是一项极端厉害的发明。

毫不夸张地告诉你们,纺织技术的革新,可是带动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改革——那就是工业革命!”

这些孩子们果然被这个话给唬住了。

但是窗户外面的凌汉他们听完了之后却觉得相当有道理,越是稀松平常到生活当中随意可见,越是让人忽视了他们的作用。

人们总以为国家大事就是战争、开疆拓土、政治谈判。

却不知关乎着国计民生的才是真正的大事。

家国家国,家和国是不能分开的。

接着陈寒来到了织布机和纺纱机面前,指着织布机说道:“同学们这就是把纱线织成布匹的普通织布机。

织布机的原理概括起来就三个主要动作,穿纬线、扣筘架、换经线,如此循环往复,一匹布就织好了。”

说话的功夫陈寒让边上坐着的妇女,开始织布。

这个妇女的手艺还是相当的娴熟的。

手脚并用随着织布机卡卡作响,纬线在经线上上下交织,经由筘架的压实,形成了一个整体。

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三个动作,慢慢的就看到严丝合缝的布匹形成了。

孩子们围在织布机面前,眼睁睁看着,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这也培养了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好奇心,没想到布居然就是这样被织出来的。

外面的凌汉他们到现在也没有搞懂,陈寒到底要搞什么。

织布机到现在为止来说已经很普及,也很常见。

难道他是想在织布机上面做点花样不成?

等那妇女织了一部分的布之后,陈寒让她停了下来。

“同学们这就是织布的过程,按理说这样的织布过程很普遍,不值得一次一次地去讨论。

但我说,先生这里有一样东西能够让织布速度提升十几二十倍的话,你们会不会觉得震惊?”

当陈寒说完这番话之后学生们有没有震惊不知道,毕竟他们的脑海里面没有这方面的常识。

但是在外面听课的朱元璋和朱标听完了之后,可是分外的震惊。

如果织布的效率真的能够提高如此之多的话,那对于全天下来说都会是一个非常的重要的改变。

现在很多棉布之所以价格还是比较的昂贵,是因为什么?

首先是纺纱的难度不小,种棉花本身就是一个体力活,纺成纱线也不是很容易,加上织布的效率都是小作坊或者大一点的作坊。

每一匹布都是工人一点一点织出来的,有时候更是需要点灯熬油才能赶制出来。

如此耗费精力的事情他卖得贵就非常的合理。

凌汉虽然现在是官员,但是小时候没少见自己的母亲和姐妹,在织布机上没日没夜的忙活,却并不能织出多少布匹。

而这些不批都是每年家里为数不多的经济作物。

而如果能够把织布的效率提高十几二十倍的话,那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市面上的棉布以后可能就不会卖得那么贵。

想到这里凌汉顿时感觉眼前好像开了一道天门。

他现在终于知道陈寒为什么会说,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原来原因居然在这里。

陈寒说完能够提高织布的十几二十倍效率的时候,坐在边上的那位中年妇女首先是觉得不可思议。

她纺织了几十年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技术。

现在她的速度就已经可以说很快了。

想要超过她就必须要一刻不停地纺织棉布才行。

朱元璋和主表父子两个人在听完了这番话,也觉得是不是陈寒有点自信过头了。

陈寒举着这个东西在所有人面前亮了一下,“你们看看,这东西叫做梭子。

是干什么用的呢?”

所有人都盯着他。

都想猜测一下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

陈寒解释起来:“我们都知道织布的三个步骤,穿纬线、扣筘架、换经线。

扣筘架是最简单的,只需要将扣板给扣下来,而换经线只要手眼脚协调,也不是什么大难题。

而最浪费时间的是在什么地方呢?”

有个学生大声地喊了出来:“穿纬线!”

陈寒笑道:“对!就是穿纬线。”

提到穿纬线,陈寒拿起了梭子。

一块纺锤形的木头,里面有卡槽,将纬线圈在其上,织布的时候不停地将梭子穿梭在上下两对经线的中间,这个过程也是将纬线穿过去的过程。

毕竟拿着线头直接穿梭,还是比较不容易的。

陈寒接着说道:“在织布的过程中最浪费时间的就是穿纬线,来回投掷梭子,它不仅要两只手协调。

有时候更会因为穿插到了两条经线当中,而导致与经线搅在一块,严重的时候还会不小心弄断纬线,很麻烦。”

中年妇女听到陈寒的话之后回道:“真没想到小陈先生您对织布还这么了解,不愧是有学问的先生。

您说得太对了,就因为穿这个线,有时候会打断织布速度。”

陈寒听到这话之后笑了:“看吧,现身说法。”

接着陈寒说道:“所以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现在就发明出来这个东西,这东西叫做飞梭!”

陈寒举了起来,在所有人面前,让所有人看到。

“它之所以叫做飞梭,是因为在织布的过程当中。

这个飞梭,它不像咱们往常用的梭子那样,需要人手不停地来回地投掷。

只需要运用类似杠杆的原理,进行操作,无需两只手来回投掷,只需拉扯其中的一根绳索,则能够控制整个飞梭在卡槽当中来回穿梭。

这么一来,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打纬的速度。

更能够把织布的宽度大大的增加。

毕竟如果用人工手投梭子的话,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来回投掷,更因为力度没有那么大,使织布的宽幅一直限制在较窄的范围。”

边上的大娘不知该说什么。

这位大娘已经五十多岁,她从十二三岁开始学织布到现在,已经三四十年,深有同感。

为何从来都是男子来织布,而女子来纺纱呢?

就因为男子的力量,要比女子的要大。

他们能够来回地投掷梭子,不会太累。

而且熟练的工人投掷之时,能够很准确地接住。

而且还能够在穿梭过程当中,不把经线给扯断。

而如果真的如同陈寒所说,不需要来回地将梭子投掷来投掷去,只需要扯动一根绳索控制飞梭,在卡槽当中来回穿梭。

那就真的如同陈寒说的那样,左右两只手协调就可以用一只手控制飞梭,一只手控制筘架。

这样不仅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减轻了工作量。

因为来回投掷梭子,两只手都要停下来。

就不能够在飞梭穿梭过程当中,即刻把纬线通过筘架压实,而需要停下来。

这么一来好像是多出了一个步骤。

一想到这里那位大娘眼前一亮。

她织布这么多年,就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她虽然很熟练,但是真不敢说,在陈寒的那种织布机下,还能拼得过速度。

而陈寒也很快地将自己这两天搞出来的零部件拿了出来。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可以把飞梭放在其中的,已经经过了猪油涂抹内壁,使整个卡槽非常地滑,而且两端都有简单制作的弹簧,用来将飞梭给卡在其中的装置。

陈寒把飞梭装置给设置好,就成了英国1777年左右的织布机。

之后在边上演示了一次。

他虽然没有那么娴熟的技巧,但是当那大娘看到陈寒一只手拉动飞梭,使飞梭带着纬线来回的穿梭,脚踩在踏板上,控制提经。

另一只手则可以扣动筘架,将已经和经线交织在一起的纬线筘实的。

而且真的可以实现两只手同时协作。

卡槽内,飞梭固定在了其中,不回左右上下的偏移,纬线也能很顺利地交织在经线上。

并且来回的非常迅捷的之时。

惊讶的长大了嘴巴。

陈寒的速度不快,甚至显得有点笨拙。

但是她这一辈子都在跟纺织打交道。

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枯燥无味地坐在纺织机上面织布。

可是她光是看着飞梭,在陈寒这个生手的手上不停地来回穿梭的这个过程,就明白,如此快速的穿纬速度,就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手艺高超的熟手。

眼见如此那大娘满脸的震惊,接着发出了惊呼:“这也太快了吧!”

的确是非常快,因为这是一七七七年才发明的飞梭。

飞梭的发明,和珍妮纺纱机一起,共同构造了纺织业的繁荣。

事实上,正是因为飞梭的发明,导致织布的效率极大的提高,促进了对纱线的需求提升。

这才使珍妮纺纱机应运而生。

所以是先有了飞梭才有了珍妮纺纱机,这是相辅相成。

这是技术革新相互的需要。

纺织业之所以能够诞生出如此多发明,就是因为它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陈寒之所以觉得在大明王朝有一定的工业革命的基础。

正是因为相较于三百多年之后的,一七七七年英国的纺织业的繁荣而言。

大明王朝现在的纺织业就已经到达了技术的巅峰。

特别是多综多蹑织布机更是技术的巅峰。

但是从东汉开始有了提花机和多综多蹑织布机之后,一直到元朝的黄道婆才又在技术上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当中可是经过了差不多一千多年,而一直到清朝,再也没有在纺织技术上面的提高。

唯一的就是在清朝末年,被人家英国以非常廉价的机织棉布打破了市场,才终于是反省过来。

可是那时候技术相较于西方,已经非常之落后。

如今陈寒在明朝初年提前了三百多年,将飞梭给运用了出来,这当中的意义之大,能改变王朝的命运……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