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100章 技术的迭代,天下的改革,需打破儒

第100章 技术的迭代,天下的改革,需打破儒

第100章 技术的迭代,天下的改革,需打破儒家唯一论【求订阅】

他也发现,即便是自己把手上的权力下放了一点。

但是却并不并没有让下边这些官员们放飞自我。

反而给下边这些官员们头上戴了枷锁,他们更加努力干活。

当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个人宣布,要给官员们加俸禄,官员们都疯了。

‘加俸禄’这三个字简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刺激。

所以现在无需他去督促,考成法、加薪两样,就迫使官员们勤奋努力地工作。

他手下的锦衣卫这段时间也撒了下去。

一方面是在考察宝钞都提举司和平准库建立的环境。

另一方面也是对下边官员们的行动,进行情报收集。

近几日汇报回来的情况如同陈寒所说,考成法实在厉害。

一级压一级的压力,直接将责任传导给了每一个官员。

他们自发地进行着自我督促。

所以老爷子现在很是放心。

朱标找到了朱元璋的时候,老爷子刚刚把一尾金鲤给钓上来。

边上的贴身太监王公公帮着用捞子把鲤鱼给兜回来。

“哟,皇爷,这可是一尾金鲤,钓上来这样一条鱼,必是老天预示着您老人家,福寿安康,大明国祚绵延万年啊!”

哈哈哈……

朱元璋听完后哈哈大笑。

心情格外放松:“咱年轻的时候没粮食吃,就靠在河边钓鱼充饥。这一晃都二十多年没有正经钓过鱼,手都有点生疏了。”

贴身太监跟着恭维:“皇爷,您是天纵奇才,手艺活没丢。”

朱元璋晒着太阳,第一次体会到人生居然可以这么的惬意。

便在此时,小太监来报:“皇爷,太子殿下求见!”

朱元璋急忙将鱼竿给放下:“哟,老大来了,赶紧叫他过来……你们把东西收一下,那条金鲤让御厨处理一下,端到后花园鸿儒亭来,咱要和太子一同用膳。”

“喏!”小太监拎着鱼桶退下。

太子朱标和凌汉一同过来。

朱元璋站在鸿儒亭外面等着朱标过来,见朱标还有十几米才到近前,他已经上前去迎接了。

“儿臣参见父皇!”

“微臣参见陛下!”

朱标和凌汉都是躬身行礼。

“都平身,到亭子里面说话。”朱元璋说着上前去将儿子的手拉上。

感受儿子的手,已经温度正常,朱元璋心里面格外的放心。

以前他老能感觉,自家老大的手,有点冰凉,现在调养了大半年,终于好转很多。

凌汉十分羡慕这样的父子感情。

君臣三人来到了亭子里,贴身太监王宏早就命小太监把软垫放在了石凳上。

君臣三人坐下来后,朱元璋仔仔细细地看完了凌汉记录的这段时间陈寒上课的内容。

看完后不由感慨:“陈寒给小孩上课,激起了小孩的好奇心,也无形给咱们大明王朝带来了如此巨大变化。

看起来后辈累积出来的学识,不是咱们现在能比。

老大你说得对,他一两句话不知活了多少生灵,对咱们大明王朝来讲是福音。

不过他说的这工业革命,你有什么看法?”

“爹,孩儿觉得,可以参考后世那英国的成功案例,根据咱们大明的实际国情来进行工业革命。”朱标也看完了陈寒讲课的内容,特别是他对工业革命十分地感兴趣。

尤其是看到凌汉所记录的,由于大英帝国实现了工业革命,使他们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

并且有实力开拓海外。

一个小小的岛国,最后实现了海外的殖民,殖民的土地,是它本土的几千上万倍。

掌控了如此巨量的土地之后,号称日不落帝国,只要太阳所照之处都有它的领土。

如此的庞大,对于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朱元璋看完了之后,坚定了决心,“大明应当走这条路,工业革命也好,还是发展这所谓的科技也罢,这条路咱觉得可以走。

既然陈寒来了,不管他是不是知道现在已处于大明,只要他所说的对大明有用,咱可以听他的。”

接着朱元璋问凌汉:“这什么科技,咱看他上课的内容,倒是有点像民间所说奇淫巧技一类。

咱以前在民间的时候,听过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传闻。

如今的火药枪似乎也是这一类吧。”

凌汉回道:“陛下,臣观古今史书,此等说法自两宋以来颇为繁盛,所谓的奇淫巧技,不过都是迂腐文人的曲解。

在他们眼中一切不能从圣贤书上找到之物,都被贬斥为异端、奇淫巧技。

然我华夏大地,朝代更迭,大地板荡,产生之新学,早已浩如烟海,怎可拘泥儒家千年不变的陈腐教条?

孔圣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对新学,咱们应报以包容之态,方能融会贯通,增益己所不能。

光是犁耙改良,便不知为农田增产提供多少助力;

翻车的使用,减少了多少人力物力?

都江堰的建设,泽被千年子孙;

造纸、火药、印刷、司南等使用,方便了古今多少人?

阴阳历法、天文观校之术,指导了我华夏子民多少代人秋收冬藏?

此类技法迭代改良,不仅凝聚了我华夏先民千年的智慧,更是我华夏子民能绵延千年的不二法门。

视这些技法和传统匠人努力于不顾,那才是数典忘祖之徒。”

朱标听完了凌汉的这段话之后,当即大声喝彩:“彩!!说得真好!”

“谢殿下夸奖,此乃微臣心中屡为先民不平之处。”凌汉说道。

朱元璋笑问:“伱可是礼部右侍郎,正经读书人,你这般背离读书人,难怪他们会说你冥顽不灵!”

凌汉却站了起来:“陛下,微臣以为,陈寒所言甚是,技术的迭代,天下的改革,都需要打破儒家唯一论。

孔夫子乃是圣人,但当今不少读书人,将圣人这块布当成了藏污纳垢的遮羞布。

与其如此,不如放开手脚栽培一批工匠,跟着陈寒一同进行改革,搞出他个样子来,天下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应该知道怎么选。”

朱标也是一脸期待的看着自己的父亲。

“这可是要动天下读书人根基的事,得慎重!”朱元璋很明白。

他最讨厌那些迂腐读书人,但当今显学就只有儒家,他要治国,就得依仗这些人,除非有人能搞出一门新的学问来冲击儒家显学的地位,要不然根本没戏。

而陈寒现在提出来的科学之道,似乎有把这片黑暗撕开一点口子的趋势。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陈寒有意为之。

朱元璋总感觉,陈寒提出工业革命之前,帮助大明用以工代赈的法子疏通商人参与救灾开始,似乎就已经在布局。

从打开商业口子和以工代赈开始,大明王朝的走向,就已经朝着陈寒所想的方向而去。

而今更因为受灾的灾民当中,民户转为工匠的人数也不少,牢固的户籍制度也出现了裂痕。

本来这个藩篱朱元璋是绝对不可能打开的,但自己居然接受了陈寒的意见。

甚至让买卖人都参与到了这种朝廷的大事里来。

从这就可看出,其实自己在无形当中居然被陈寒给带了进去。

老朱参考开启工业革命的前期条件,一一进行对照。

【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工人。】

陈寒提出的摊丁入亩实行之后,取消了人丁税。

大量的黑户涌出来,这些人,光是在土里刨食吃不现实。

于是陈寒在上课的时候就提出一条建议,可以引导这些人进作坊里面成为工人;

【工业革命商业需要活跃。】

前段时间户部尚书赵勉刚刚汇报了。

由于现在大明解除了对买卖人的两条禁令,买卖人可以天下做买卖,商业渐渐活跃;

【工业革命需要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革新。】

英国工业革命是先从纺织业开始的。

而说到纺织业,朱元璋相信,目前大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因为自从元初松江人黄道婆,从崖州带回先进的纺织技术后。

松江周边就涌现出了庞大的纺织产业,技术绝对是顶尖的。

【工业革命需要庞大的市场。】

按照现在大明王朝商业的发展,摊丁入亩的改革,大家都用宝钞进行交税。

这股风,会促使百姓不得不参与到商业当中去。

【工业革命需要一些新的思想的引入,冲击旧的思想,甚至官员的观念。】

而现在身为礼部右侍郎的凌汉,都开始对儒家思想动摇了。

转而对陈寒提出来的要用科技技术,推动工业革命。

那今后只要商业和加大商税的征收,以及改革的深入,官员的俸禄不断增加。

就会有官员看到,原来加强商业有那么多好处。

他们的思想就会松动。

继而会认同陈寒所提出来的商人也不像是儒家所说的,会成为不安定因素。

他们甚至会认为,原来令百姓安居乐业的,绝不仅仅只是儒家的三从四德和教条,还有实实在在商业带来的收入增加。

这种种都预示着,再过不久,大明就会有符合陈寒所提出的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

想到这种种,让朱元璋有种错觉。

难道这猴崽子其实早就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明朝,这是在故意引导?

接着凌汉将日本国拥有石见银矿和佐渡金矿巨量黄金白银储量这件事后,眼睛也是发亮。

朱元璋心思顿时又活络起来。

管这猴崽子是不是故意的,只要能给大明带来好处就行。

虽然日本是他列为的十几个不征之国其中之一。

当然他对小日本绝对有巨大的仇恨。

原因无他,就因为在洪武三年的时候。

他曾经因为自元朝开始的倭患派遣使者去日本商量,如何解决倭寇的问题。

可是没想到,他派去的使者,居然被直接杀掉五个,另外两个也被扣押了三个月才被放回来。

这件事让朱元璋暴怒异常。

但是当时元朝余孽还没有被解决,以及元朝忽必烈两次东征日北失败的教训。

加上明初国家百废待兴,支持不了如此长距离的跨海作战,这才罢休。

可是没有想到日本国居然有连着挖四百年、每年产八百万两的银矿。

老朱还是不确定地询问了一遍:“真的存在这样的银矿?”

他眼睛里边闪过了一丝诧异。

实在因为大明王朝每年的银子产量太少太少,所以那么小的国土上,居然能够有这么大一座银矿,着实是有点颠覆了他的认知。

凌汉将头点成了小鸡啄米:“陈寒说得信誓旦旦,而且把具体位置都给说了出来,不会有假。

而且他还说,如今的日本国内是正在分裂。

不仅分成了南北两个朝廷,甚至南北两个朝廷内部,还有几十上百的军阀正在混战。

这对咱们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一旦咱们控制住了银矿和金矿,将银子和金子给咱们挖出来,运到咱们大明。

就算不成为流通的货币,让百姓们拿着宝钞来兑换金银,也能大大提振百姓对如今的改革的信心。

就算这些银子只是存放在各地的宝钞都提举司的平准库里面不动,对百姓们来说也是一颗定心丸。

微臣是觉得,陈寒说得没错,现在最要紧的是,如何快速恢复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如何快速让百姓接受宝钞不会太大贬值的信任。

唯有这样百姓们才能够放心大胆地跟着朝廷的脚步改革,商人做买卖会更加放心。

而且咱们如果真的能打开日本国的市场,那可是笔大买卖。

他们既然正在两朝对峙,他们缺什么?他们缺粮食,他们缺棉服,那咱们就可以和他们做买卖。

只要让日本国国内的战争永远不停歇,咱们就永远有买卖能做。”

凌汉这个人在听完了陈寒说的那些东西之后,倒有点不像是一个读书人。

实在因为陈寒说的那些东西,对于他来讲冲击力太大。

如果他一直秉承着自己的那些观点,在陈寒的面前,可能真的是一丁点可取之处都没有。

或许因为接触了陈寒日久,他才发现原来后世的那些学问,绝不仅仅只限于儒家。

真的说是百花齐放,比之如今的这些儒家,可是要开明许多。

儒家的思想,其实不是孔老夫子的思想。

完全就是读书人,又或者是那些统治阶层们,为了迎合自己的统治,禁锢百姓的思想,同时笼络读书人而设立。

现在的朱元璋,还没有太过于信任这些读书人,因为他们本来就充斥着矛盾,本来这中间有着许许多多的隔阂。

甚至和这些读书人之间有刻苦的仇恨,大家不过都是互相的磋磨而已。

可是现在当陈寒说出这么多的一些科学之道之后,凌汉顿时感觉打开了一扇天窗。

他也一直都认为,当今的读书人已经不再像之前的那样的读书人,拥有着抱负,现在的读书人只想着拥有豁免权。

朱元璋的确给了天下读书人特权,但却也真的是祸害了那些读书人。

让这些读书人只为了得到那优免权而死读书,一味地钻牛角尖。

这不仅失去了孔老夫子吸纳百家所长的思想,更是背离了读书明理的初衷。

以至于凌汉这位礼部右侍郎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割裂感。

他是读书人出身,可他却又看到了读书人陷入到了窠臼当中,实在是不能再看着他们堕落下去。

陈寒的出现,或许真的能够给天下读书了一个新的出路。

当凌汉说完了自己的那一整套的逻辑之后。

朱元璋听完也觉得实在是有点兴趣。

当然他们对于日本国那石见银矿以及佐渡金矿很感兴趣。

加之洪武三年的仇恨,到现在为止也像是伤疤一样的烙印在朱元璋的心头……

【PS:4500字的大章奉上,各位彦祖级读者老爷们,月末最后一天了,月票留着也会过期,不如拿来砸死小作者吧,我也想感受一下,月末月票最后一次爆发的感觉!】

【对了,我建了个群,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加一下,可以互相讨论剧情啊。其实小作者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还得要大佬们指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