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姬唐 > 第四十七章 马周

姬唐 第四十七章 马周

作者:乔木兮有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8:29:04

第四十七章 马周

对房杜二人下手倒不是皇帝对其有什么想法,只是有所需而已。这黑锅替皇帝背了,皇帝当然不能视若无睹,很开快就有了下一步的对策。

按以前的惯例,诏书凡涉及军国大事,则让中书舍人执所见,大家分别署名,称之为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加以审核,给事中、黄门侍郎予以驳正。

李世民开始申明旧的规制,这样不但增加的三省的权利,更是能够减少执政过程中的错误。

这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自古以来都是百试不爽的套路。李世民当上皇帝不久,但这其中的道道却比谁都明白,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毫无痕迹。

这段时间发生一件让姬松后世耳熟能详的事情,那就是‘寒门宰相’马周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周,字宾王,清河郡茌平县人。

马周小时候是孤儿,家境贫寒。喜好学习,落拓不为州里尊敬。武德年间,补任博州助教。

离职游学长安,寄住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上书谏言有功,入直门下省,历任监察御史、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治书侍御史、谏议大夫。

朝堂上接续魏征的风骨,屡次直言进谏,匡正朝政得失,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任中书侍郎、太子右庶子、检校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等一系列重要职务,深得李世民爱重。

作为皇帝,李世民对人才的态度至始至终都是端正的,也是急不可耐的。

古有三顾茅庐,今有四请马周。

作为一个寒门士子,这也就许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吧!

李世民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猎经学,马周便为常何陈述合乎时宜的事二十多件,叫他上奏,事事符合旨意。

李世民怀疑常何有这样的才能,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臣所能写出的,是家客马周草拟的。他每次和臣谈论,无不以忠孝为宗旨。”

当知道有这样的大才,李世民那里还坐的住,当天召见了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更是四次派人催促。

待到马周拜见后,和他谈论得非常高兴,直到深夜才算结束,第二天就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

“马周啊!啧啧,这才是妥妥的主角模板啊!”姬松得到消息后,有心酸楚道。

他也算是少年得名,不到弱冠之年就被封侯爵,但和马周的待遇比起来,还真是相形见绌,完全没有可比性。

能得李世民如此推崇,肯定是有才能的,还是很大的才能,不然何以让皇帝如此礼遇?

皇帝的眼光不错,马周也确实对得起皇帝的礼遇。根据历史上的记载,马周的升官速度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也不为过。

姬松的酸楚皇帝不知道,但他却为自己能够得到如此大才高兴的彻夜难眠。每日下朝之后就必定要将其带到身边以咨顾问。

这天,他们走在花园中,谈论到了姬松。

李世民道:“你对好畤侯可有了解?”

皇帝问的突然,马周一时间没反应上来,想了下说道:“恕臣无知,好畤侯的大名臣当然知道,但从未见过,也不曾了解,只是听闻好畤侯正在京畿道处理治田事宜。”

“你呀你,还是这么谨慎。姬松那小子虽然年幼,但这些年做的事情可不少,朕不信你不知道?”李世民笑道。

马周能听出他对好畤侯的喜爱,不然也不会称呼的如此亲密。

马周闻言有些赫然道:“是臣的不对,其实当年还想拜访好畤侯呢,只是不曾有过机会。且听说他常年不在长安,这事也就耽搁了下来。”

“拜访?他有什么可拜访的,也就是有点小聪明,办事还算得体罢了。”嘴上说的挺不屑的,但任谁也能听出这话里的自豪。

毕竟姬松算是皇帝一手带出来的,为了他还将司农寺给拆分重新组建。现在的司农寺早已不是原先那个清水衙门了。

每天不知道多少人打破脑袋想往里面钻,但毫无意外的是,不管你有多强的背景和关系,在好畤侯哪却没有丝毫用处。

因为好畤侯的背景和后台比他们更大,只有老老实实去考核,通过就留下,进行下一步考察。

没能通过的,就只能从哪来到哪去了。

所以,此时司农寺的官员虽然很多,但流动性也大。要是办事不利,或者不能胜任其职能,就只有被退回去的命运,谁来说也不好使,因为他们根本就见不到好畤侯的本人。

听到皇帝的话,马周一笑,说道:“这陛下就不知道了吧!好畤侯现在在大唐的名声可是很响亮的。

不说他的功绩,就是他的才名,也让很多文人士子追捧不已!就是臣当初也是冲着他的才名去的。”

听到这里,李世民也不得不感叹这小子的本事,不管是经学还是诗词,都是大唐首屈一指,也不知道那脑子是怎么长的?

“你们啊................”

李世民无奈摇摇头,转而却说道:“你对他的开荒挖渠之举,如何看待?”

马周的神色有些凝重,想了下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在当今!”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在当今!这有些过了吧!”李世民没想到自己看重的马周竟然对姬松此举如此看重。

“毫不为过,陛下!前人也曾想过如好畤侯一般,用增加田亩的数量来缓解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

但却没有系统的,持续的贯彻下去,很多时候都是半途而废。但是好畤侯不同,他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后勤调度能力。

再加上陛下毫不干涉且全力支持的态度,这才使得好畤侯在处理这件事上如鱼得水。只要持之以恒,不出二十年,至少能为大唐增加百年底蕴。

马周说的时候有些激动,对皇帝一礼,郑重道:“请陛下一定要将此政令明确规定,并请好畤侯详细记载处理问题时的办法和手段。

这将是缓解我大唐将来因人口增加,土地问题矛盾日益尖锐的无上良药啊,陛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