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姬唐 > 第1383章 老谋深算郑虔

姬唐 第1383章 老谋深算郑虔

作者:乔木兮有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8:29:04

第1383章 老谋深算郑虔

郑氏,作为家主,郑虔在去年就退了下来,作为大唐最大的世家之一的家主,这些年不但没有掣肘朝政,在位置上兢兢业业,从无过错。

因此,在其乞骸骨后,作为新皇,李承乾给了他极大的礼遇,也算是替太上皇全了君臣之谊。

荥阳郑氏祖宅,郑虔自从回到老家就很少外出,就算不少世交都不怎么交往,而是派长子接待。

除此之外,就是在家乡出巨资大办学堂和产业,并且将不少良田都按照市价卖出,只留下祖地和足够族人使用的。

为此,短短一年内,在颍川一座足以容纳上千人的书院拔地而起,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通过考核,都一律收入书院,认真教导。

就连他也时常去书院讲学,也不讲什么先贤典籍,而是讲格物之道。

倒不是说他不愿,而是格物之道,才是真正强盛之道。随着皇家书院的声名远播,以及书院学子一批又一批地走出书院,进入大唐的方方面面,而作为格物之学,也走进的千家万户,甚至大多数世家都会请书院学子来家中给族中子弟讲学。

在他看来姬松是聪明的,放弃了一道之宗的地位,将格物之道寄身于儒家之下,只是得了个学宗的名声。

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但看的明白的人,都对此嗤之以鼻,要不如此,格物之道在出现的那一刻必然会受到儒家全体打压,这不关其他,而是道统之争。

一句‘格物致知’掀开了字经学大昌之后,另一次儒道昌盛。为日渐禁锢的儒家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散发出新的强盛生命力。

不管是曲阜孔家,还是颜家,或者荀家都对此事乐见其成,甚至在身后推波助澜。各方大儒学宗更是跻身于皇家书院,为其保驾护航。

儒家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年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就是借鉴了道家和墨家的思想,更是将传统儒学改的面目全非,恐怕就是孔夫子复生,都不见得认识。

但不可否认,董仲舒成功了,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奠定了儒家的地位。而从此之后,对儒学的解释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加入新的内容。

姬松是极为聪明和阴险的,他将以‘大学’为引子,又以荀子思想为主导,加入了墨家,道家,以及农家的思想,将其烩做一道看起来美味,吃起来也极为饱腹的美食。

当年太上皇虽然没有明确支持,但明里暗里却打开方便之门,为其保驾护航!

姬松也算是百年难出的奇才,不断立下惊世之功,不管是文韬武略,都让世人为之震撼,这让格物之道再次升华为当世显学。

太白皇家书院迄今二十余年了,毕业的学子少说也有五六万人,这些人可都是经过系统学习格物之道的,加上皇家两位地位极高的皇子王爷,在格物之道上建树非常,让此道再次腾飞。

格物之道包罗万象,它不同于儒家的经义,以及空洞而恢弘的大道。格物之道着手小处,从一滴水,天气,地质,万事万物为基础,由浅入深,从无到有,一步一步解释前人所不能解释之事。

冰的形成,雨的形成,地震的形成,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等等。

以事实为依据,以切实的数据和严格的逻辑性为导向,从而证明某个事物的存在。这些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从此之后,钢铁产量逐年提升,质量越来越好,各种疑难杂症也被解决。粮食产量也在增加,各种新式工具的使用也让大唐插上翅膀,开始腾飞。

越是和姬松接触,就越能感受到他的魅力,那是风轻云淡的不为外物所动的安然,是面对诱惑坚守己心的坚定,是令人心折的心胸!

加上姬氏和郑氏同族同宗,都是一个祖宗,他就彻底改变策略,联系汝南周氏,彻底倒向姬氏。

为此他甚至被骂为五姓七望的叛徒,很长一段时间都遭到他们的打压。就连族内都对他的决策很是不满,但他都不在乎!

在姬松出现之前,他或许也和那些人一样,为了点蝇头小利,做出有违本心之事。但现在不用了,姬氏,郑氏,周氏,江东世家,以及勋贵集团,有了这些人,其他世家敢放个屁试试?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政治上同盟让他在朝中如鱼得水,经济上同盟让郑氏在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姬氏扶持。

海外领地都不必说了,在其他世家还在为海图奔走的时候,他已经乘坐着姬氏卖给他的海船出发占地盘了。到现在,郑氏海外领地已是大唐最大的领地之一。

倒不是他不想占领更大的地盘,毕竟海外土地太多了,根本就占不完。并且朝廷有规定,没有实施实际治理和开发的土地,就算你占了,朝廷也不会承认,甚至一旦发现还会收取重税。

加上姬松曾经告诉过他,现阶段占领太多的领地完全没有必要,那就是空中楼阁,一遇到风暴,就会成为废墟。

有多大的本事就吃多少饭,等实力强,再去占也不迟。

于是,郑氏出海后第一个占领的就是现在位于海峡北岸的一处海湾,不说别的,就每年港口收税就收到手软。

其他世家没少背地里骂他吃独食,但又有什么办法?

中原的土地现在对郑氏来说已经不怎么重要了,在领地有无数的肥沃土地等待开发,只要有人,就不愁土地的事情。

并且领地有着郑氏的私兵,虽然人数不多,但在众多资源的堆积下,战力还是不错,足以保障郑氏的利益。

更何况,郑氏只要不造反,没人不长眼来攻打他的领地,真以为郑氏就这点家底?

所以,中原大量的土地都在售卖,不光是郑氏,裴氏,卢氏,王氏等世家都在发卖土地,因为他们已经顾不过来了。

与其在中原为这点土地和朝廷你争我夺,还不如去领地开发土地,那可都是自家的。

加上依附于家族的人口大量朝海外转移,而朝廷也将无数无地百姓转移至其他地方,谁还愿意给世家种地?自己当家做主不香吗?

现在只要去边地的,谁家不是良田无数?谁在乎世家那点东西?

于是乎,世家们发现想找到替他们种地的人没了,但地还在哪里,不种只能荒废。但朝廷可都看着呢,第一年还行,第二年要还是荒着,那就等着被弹劾吧!

世家最在乎脸面,这要是传出去世家占着茅坑不拉屎,那还不得被天下人喷死?

到了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了朝廷的险恶用心,这简直就是釜底抽薪啊。

先是放开让他们出海,在尝到甜头后不断朝外面转移人口。要知道人口可是朝廷的命根子,谁敢在这上面做手脚,真以为当年李世民不敢杀人?

但偏偏朝廷就没发现,不但没有阻止,还当做没看到。当时有多欣喜,现在就有多沮丧,人是转移出去,但也再也招不到人了。

要是放早些年,他们有的是办法让人给他们种地,世家手段可不只是这些。但他们不敢啊,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开始严查人口,甚至开始编造黄策,登记百姓人数。

从此之后,每个百姓都有自己的户籍,活不下去了?好啊,那就去边地,那里要多少田地就有多少田地,只要你种的过来,要多少都不是问题。

家里孩子多,地不够分?着啊,官府立即就会派人上门给你介绍各地的移民政策供你挑选。想饿死?喝忒!大唐现在穷的就剩下粮食了,要是被朝廷知道治下百姓有饿死的,那这官你是做到头了,就算是囚犯也是一日三餐给伺候着,更别提普通百姓了,那是朝廷的宝贝疙瘩!

可以说,格物之学的出现,改变了大唐的方方面面,而郑氏也乘此东风,扶摇直上。

就在郑虔走神之际,外面传来了脚步声将其惊醒。

“父亲,事情已经处理好,我去警告了对方,想必他们今后不敢了!”郑虔长子,郑明德道。

“是明德啊!”

郑虔坐了起来,郑明德连忙上前搀扶!

“行了,你爹我还没老到动弹不得!”

郑明德笑了笑:“父亲身体康健,长命百岁才是儿子的福气!”

“你啊.”

“爹老了,这回家之后就觉得空唠唠的了,人一下就没了精气神,也就是去书院才能找回当年的感觉,这人啊,就不能闲着,闲着闲着就出毛病了!”

“看爹说,这书院就是自家的,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谁还能拦着不成?”

“糊涂!”

郑虔拨开儿子的手,严肃道:“这话今后就不要说,我郑氏建立书院是为了培养大唐的学子,可不是为了什么私心,这书院等能正常运转了,就交给朝廷管理,你今后就不要插手了。”

郑明德一愣:“爹,这是为何?我郑氏耗费人力物力,就是为了给朝廷做嫁衣?”

看着稀里糊涂的儿子,郑虔叹了口气,这孩子什么都好,为人孝顺懂礼。待人接物都没得说,就是这没什么大局观,眼光也不够长远。

“太白书院知道吧?”

“知道啊,就是现在皇家书院啊,这又怎么了?”

郑虔无奈,只能道:“那是谁建的?”

“当然是”

郑明德愣了下,好似明白了老爹的想法。

“瞧瞧姬氏,再瞧瞧你?郕公为了建立书院愣是耗费了数十年的光景,所花费的钱财,人力物力,就是建立百个颍川书院都绰绰有余。”

“但你见他将其当做自己私产了吗?”

“现在书院院长是太上皇,副院长是陛下,祭酒是朝廷柏山先生,里面任职的都是些什么人?那可都是有朝廷正式官职的官员。”

“从前些年开始,书院就已经开始有了结余,姬氏也就抽身而退,从不在外说什么书院是姬氏所建。这是为什么?”

郑明德不是傻子,并且还很聪明,吃惊道:“是为了避嫌?”

“哼,还不算糊涂!”

“书院是公器,公器岂能私用?老夫建立书院不是为了和朝廷争夺人才,而是为了名声,只要颍川书院还在,朝廷以及从书院出去的学生就得念我郑氏的情分,这可比什么掌控书院强多了。”

“你啊,眼光要放长远一些,区区书院而已,我郑氏不在乎!”

郑虔重新坐下来,道:“你在书院物色些佼佼者,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去我郑氏领地,只要愿意出的,财物什么都要什么给什么。”

“去了之后,就开始建立书院,我们不但要在老家建立书院,在领地也不能落后。记住,不管什么时候,人才才是一切的基础,要是我郑氏不能人才辈出,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和产业,都不可能长久。”

“还有,书院教学要紧跟中原,不得私自更改教学内容。海外终究是海外,没有数百年,十余代人的发展,和中原王朝是不能相比的。”

“前段时间海外十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族竟然敢在领地搞什么去华夏化,造字,改变服饰,呵,简直就是在找死!”

郑虔冷笑道:“你要记住,我郑氏乃是炎黄后裔,周王朝正统后裔,岂能沦为蛮夷?告诉下面的人,谁要是敢在这方面动心思,不用朝廷出兵,老夫先灭了他!”

“辱没祖宗,背弃祖宗之人,人人得而诛之!”

郑明德闻言躬身道:“是,儿子记住了!”

“嗯,这些事情你交给你弟弟就行,过几日就去长安吧,去的时候将我那孙儿也带上,听说郕公的三子和恽儿年纪相仿,就让他们做个伴吧!”

“为父已经给郕公去信了,去了之后就先在武英阁当个参赞,等过几年就去地方上锻炼下,然后要是有机会就进入麒麟阁或者六部。“

“为父算看明白了,不管是麒麟阁还是武英阁,都是将来执掌朝政的重要机构,凡是里面的人都是能真正接触国事的。你有郕公的关系,不管哪方都不会为难你,只要不犯什么原则性错误,将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入阁参政!”

郑虔到底是在朝堂上屹立不倒的人,很多事情看的很明白,已经在开始规划儿子的从政之路了。

郑明德也不是始出茅庐的年轻小子,三十多岁的他,正是处于人生巅峰的时刻,加上家学渊源,知道这样才是对自己最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