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姬唐 > 第1278章 容精魄,存智慧

姬唐 第1278章 容精魄,存智慧

作者:乔木兮有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8:29:04

第1278章 容精魄,存智慧

第1278章 容精魄,存智慧

窦氏,不,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应该是纥豆绫氏,据说是当初祖上窦章为东汉大鸿胪,后因窦武之难北逃匈奴改姓纥豆陵,后鲜卑入主中原恢复汉姓窦氏。

但几百年前的事情谁说的清楚?

皇帝还说他们祖上是老子呢,出身低微,显赫后攀附祖宗,这事在中原太寻常了。而被攀附者有时也大开方便之门,甚至能亲自找上门来指着不知多少代前的族谱,说这就是你的祖上,然后续辈分。

但自古强行攀附的却是少之又少,当然,除了当初的八柱国除外,人家那才叫一个霸气。拿着刀子架在脖子上,就问你承不承认吧!

但具体如何,真实的历史早已面目全非,现在人家说是窦氏嫡传,难道还有人站出来否认不成?

自从窦诞去世后,窦家的大权就落在了河南窦氏三祖房的窦威之手。然,扶风平陵窦氏主宗却不承认其地位,渐渐疏远。

不过,两家都分开不知多少年了,早年纥豆绫氏回归汉姓,千年世家窦氏既没承认,也没否认,其中意欲不得而知。

但自从到了前隋,两家渐渐有了合流之势。但自从扶风平陵窦氏家主窦诞死后,其子年幼,窦氏也多仰仗河南三祖房。于是,现在根本就理不清其中的弯弯绕绕。两家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无可否认,纥豆绫氏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只有河南窦氏三祖房,也就是东汉大鸿庐窦章后裔!

要是窦诞未死,怎么也不可能轮到如此境地,毕竟平陵窦氏和李家实在亲密至极,不管是李渊环视李世民都对其信任有加,甚至多次违反律法力保窦诞。

窦诞乃是李渊的女婿,也是李世民的表哥。窦诞的父亲,是唐初宰相窦抗。窦抗是李渊的大舅子,也是李世民的舅舅。李渊本着亲上加亲的原则,把庶次女襄阳公主嫁给窦诞。

这样一来两家简直不分彼此,可见其中信任。

然窦抗英明一世,但他的儿子窦诞却是个不成器的。

窦诞是皇子皇女的表哥兼姐夫,李世民想利用窦诞的身份,让窦诞当宗正卿,去管理皇子皇女。李世民为了抬举窦诞,还授予他右领军大将军,进莘国公爵位。

李世民给了姐夫窦诞这么高的官职和爵位,就是希望姐夫能镇住皇弟和皇妹们。

只可惜,窦诞非但没有镇住皇弟和皇妹们,反而捅了娄子,被人弹劾了。

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把窦诞召进宫中,询问姐夫怎么回事。不问不要紧,一问就让李世民怀疑人生了。

《新唐书.窦诞传》记载,原文是:“太宗与语,昏谬失对”。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此人与皇帝奏对时,连说话都不会了。

见到姐夫如此蠢笨,只好下诏曰:“诞比衰耗,不能事,朕知而任之,是谓不明。且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其以光禄大夫罢就第。”

这下是彻底失望,就说这样的人,不能做事,朕让他去做事,是朕的失误,最后只能以光禄大夫让其归家。

李世民因为窦诞的事情,下诏承认错误。太上皇李渊被窦诞坑过,也被迫向臣子承认错误。武德三年,窦诞带着小舅子李元吉干了荒唐事。李渊护犊子,袒护女婿窦诞。李纲据理力争,逼着李渊处理窦诞。李渊没办法,只好向李纲道歉。

反正这家伙就是个没心的,专擅长坑岳父和小舅子。李渊是窦诞的岳父,结果被窦诞坑了。李世民和李元吉是窦诞的小舅子,结果都被窦诞坑了。窦诞这么坑,跟他的亲爷爷窦荣定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家传渊源,就是因为一句话‘少自贬损’。

窦荣定是隋文帝杨坚的姐夫,在北周的时候,就娶了杨坚的姐姐杨氏。隋文帝改朝换代的时候,窦荣定立了大功。隋文帝北击突厥,窦荣定也挂帅出征,立下赫赫战功。窦荣定对于隋朝的功劳,比凌烟阁功臣柴绍对唐朝的功劳还大。

隋文帝想加封窦荣定三公的时候,窦荣定是右武卫大将军。窦荣定面对比宰相还高的三公之位,却对小舅子杨坚说:“卫、霍、梁、邓,若少自贬损,不至覆宗。”

把窦荣定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说:“如果卫青家族和霍去病家族、梁冀家族、邓骘家族稍微退让一点,就不会招来灭族之祸了。”

窦荣定说这话,就是对小舅子杨坚摆明了态度。杨坚见姐夫不肯要三公之位,只好作罢。窦荣定武功非常厉害,是隋文帝倚重的大将。隋文帝刚刚登基,就让窦荣定镇守山东。窦荣定也不含糊,马上就犯罪,让隋文帝免了他的职务。

于是,虽在高位,却深得帝心,视为心腹。

窦荣定在眼看就要位极人臣的时候,干出了坑小舅子的事情。小舅子杨坚见姐夫没有野心,对姐夫非常放心。窦荣定得以富贵善终,爵位由儿子窦抗继承。

《资治通鉴》记载,窦抗是李渊的大舅子。李渊开国之后,对窦抗非常倚重。李渊让窦抗出任宰相,还让他担任左武卫大将军之位。窦抗出将入相,人臣之贵到了极点。

窦抗出将入相之后,开启“少自贬损”的模式。窦抗不管国家大事,只顾吃喝玩乐。李渊认为窦抗不太称职,在窦抗死后,给窦抗追加谥号曰密。《谥法考》记载,追补前过曰密,这个谥号可不太好啊。

窦荣定、窦抗、窦诞都是在眼里就要到达人臣之贵极点的时候,干出点出格的事情来。尤其是窦诞,在岳父和小舅子当朝的时候,总是表现出蠢得让人怀疑人生的样子来。窦家代代装傻,代代富贵。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

没错,后面还有.

窦抗的曾孙女,是李隆基的生母,大唐昭成顺圣皇后窦氏。窦家出了两位大唐皇后,富贵绵延不绝。与之相比,长孙家族,高士廉家族,柴绍家族等大唐朝皇亲国戚,都是富不过三代。

柴绍是李渊最能打的女婿,他的老婆李秀宁,是李渊唯一的嫡长女。柴绍成了凌烟阁功臣,给子孙赚下了一份大家业。按照原来的历史,柴绍的儿子不懂“少自贬损”的道理,结果闹出了柴令武谋反案。柴绍辛辛苦苦打拼,结果被坑爹的儿子败光家业。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是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不懂“少自贬损”的道理,在高宗朝一人身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省事”三职。三省宰相分权,被长孙无忌搞成只手遮天。此时,他不是谁死?

姬松要是敢和他同流合污,怕是也不得善终!

少自贬损者,聪明不可用尽,便宜不可占尽之意也。“少自贬损”这四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读懂了这四个字,可以受用一辈子。

可以说,这一家子都是聪明人,此番陇西军事贵族向姬松发难,而平陵窦氏却置身事外,理由是家中少主年幼,为陛下亲军,不能理事。

于是,此番看似窦氏和陇西贵族在和相斗,但作为底蕴最为深厚的平陵窦氏主宗却并没有参与,这其中要是没有一点其他的的意欲,能信?

窦诞长子窦孝慈袭爵莘国公,为左卫将军,这样都三十好几的人,说年幼?鬼都不信。但人家就是这样说,明摆着不参合这事,伱能拿人家怎么办?

论亲疏,人家是窦诞长子,皇帝的亲外甥,论家世,人家千年世家,底蕴非常,更是深受世家尊崇,这样的人你能怎么办?

但好在窦氏不参合此事,也就是说也不会坏事,这也算是不错的消息。

这也就是姬松听到是河南窦氏领头,宇文、元、于、独孤、赵、侯莫氏为主体的联盟,心中已经有数,所以才不屑一顾。

要是平陵窦氏参合,那就有的玩了,窦氏皇帝亲信,你让皇帝帮谁?

这几家中,独孤家只剩下独孤谋还算不错,其余者,元家、赵家、侯莫家已然没落,只是在边军中还有些势力,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烂船还有三斤钉呢。

不过和现在姬氏相比,却是相形见绌了,就是长安的一彪勋贵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于是,在关陇贵族子弟在军中受到排挤的消息传回各家后,众人齐聚窦威之子,袭爵延安郡公,岐州刺史窦恽府邸。

不过,他已经辞去刺史之职,现在只留下爵位在身。

此时,大堂之外早已被戒严,擅自入内者杀。

窦恽坐于上首,左边是独孤谋,右边是元家主。其他人却都是年轻一辈,老一辈都已经作古,或者失去了进取之心,不问世事。

说实话,当真正了解这个军事联盟后,就连姬松都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强大。他们祖上有归化胡人,有汉家豪强,也有平民百姓。

能从南北朝那样的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可见其勇气和毅力。八柱国的历史意义不光是如此,后世史学家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又有“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之言。

他们的存在有其历史意义,因为他们身份是胡汉混杂,长时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姻之下更是难分彼此!

这也就导致了不管是胡人统治的王朝,还是南朝都对其不是那么防备,甚至吸收容纳,最后更是相互融合。

隋朝杨家也曾是北周宇文氏麾下臣子,从历史的大里程上来说,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融合胡汉两家之长的北方氏族,以及关陇军事贵族,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一扫汉末三国以来文人颓势,世家不作为之态。

可以说他们融合了汉家的智慧和胡人的血勇,正是因为这点,不论是前隋还是大唐都是武德充沛。按照后世理论,血脉杂交更容易出现出色的孩子。这或许是就是隋唐两代能人辈出,妖孽之辈纵横的原因吧!

当然,到底如何或许只有历史才能见证。

但当站在高位久了之后,他们早已忘记当初在黑暗时代的奋起和夙愿,成为了既得利益者。相比于汉人世家的控制舆论,不和皇家硬顶的虚伪姿态。关陇军事贵族就显得直接了许多,这也许也是血勇的表现。

在利益之争中,说不上谁对谁错,皇帝有自己诉求,希望王朝世世代代传下去,而掌握军权的关陇贵族也有自己诉求,那就是不能失去自己的权势和军队。

因为历史的教训告诉他们,一旦失去这些,他们将任人宰割,毫无反手之力。要说他们脑后生反骨确实有些过了,但说他们桀骜不驯,野性难驯,那绝对是没一点错。

这就好比狼和狐狸,都是吃肉,狐狸或许是等待时机,但狼不同,他在狡猾的同时更加实际,只要有人招惹他们,那就是奋起反抗。

大有就算是死也要咬下对手一口肉的狠劲。

历代皇帝都想着驯服这些家伙,但很显然,就是到了现在虽然被压制的比较狠。但不管是世家还是皇帝都不曾对其赶尽杀绝。

这些人的祖辈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大多数人都是为大唐流过血的,甚至多有战死者,比如独孤家,死的就剩下独孤谋一个人苦苦支撑。

元家,于家等等都已没落良久。

说实话,不到万不得已姬松郑不想招惹这些人,大局观上来说,他们的存在对大唐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他们理念和勇武,是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东西。高层如此,这个民族就算再怎么衰败,总有重新复起的一天。

不然,当世家豪门消失,关陇贵族在唐末泯然众人,到了宋,汉人就彻底失去了血性,加上赵家的与文人共天下之说,本来是帝国两只脚的其中一只瘸了.

但现在人家找上门来,姬松岂能坐以待毙?

不给个深刻的教训,他们是永远不知道有些人,他们惹不起

这章介绍内容较多,但也是为了大家后面阅读,唐初时期的世家门阀之间关系复杂,又有当初南下的胡汉豪强强行认祖归宗,更是令这段历史错综复杂。说句不太好听的话,要不是这些融合胡汉两家之长的人存在,就南朝那些人,呵呵,想要大一统.难!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