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姬唐 > 第1148章 长安风动,老少皆行!

姬唐 第1148章 长安风动,老少皆行!

作者:乔木兮有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8:29:04

第1148章 长安风动,老少皆行!

第1148章 长安风动,老少皆行!

“那我们要不要给他再派些人?毕竟”

长孙担心道。

李世民和李承乾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

还派?还怎么派?

现在姬松手下加上吐蕃的盟军和仆从军,以及西域的全部兵马,加起来足有三十万,其中大唐精锐铁骑就有十五万人之多,这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

在百人破万的大唐,这是一股足以纵横天下,毁家灭国的力量。要是还再派给他人,除非他或者太子亲自领兵,不然朝堂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哪怕他再信任姬松也不行,这是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怎么可能将这股力量全部交给一个臣子?

“你也不要担心,那小子你也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打过无把握之仗?就他那脑子,能把突厥给玩的团团转。更何况他带去那么多新式武器,还有大量弩车,以及差点让朕被朝臣喷死的工匠,这要是别人,朕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

长孙默然,这些他当然知道,并且身在皇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股力量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想到姬松现在面对数十万突厥铁骑,以及即将到来的大食精锐,她能不担心吗?

或许在别人看来姬松不过是皇家宠信的臣子,但只有他和皇帝以及太子知道,他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他们看着长大,且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并且为了免除猜忌,更是分家自行削弱自身家族势力,这样的人他们如何不担心?

虽然心中不想承认,要说之前的姬松他们还有些担心将来成为权臣,如果不受限制,将来说不定就会给大唐带来灾难!

他们在的时候当然不会,太子在的时候也不用太担心。但他的后人呢?

不过,自从南海之战后,当得知他双腿残了之后,他们在心疼和后悔的同时,未必没有松一口气的意思!

因为他们知道,从今往后,姬松只会成为能臣,大唐柱国。

是大唐的定海神针。

所以,此次皇帝毫不犹豫地就将西域数十万兵马交给姬松,甚至连个监军都没有派,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根本就不但会出什么意外!

“既然不能派兵马,那就派人!”

“这总可以了吧?”

李承乾听母后这么说,顿时眼前一亮。

着啊,兵马是不用想了,就算他们同意,朝臣也不会同意。但派人可以吧,将那些悍将都派去,不但能消除朝臣们的疑心,还能增强大唐西域兵马的战力,何乐而不为呢?

反正现在除了草原和辽东需要稳定驻军外,其他地方的兵马将领并无大用。与其放在中原生锈,还不如派去西域。

这样不但能锻炼下久不经战阵的将领,还能给予姬松最大的支持,简直就是一举三得啊!

“好,待朕思量下,看看都有哪些人可以抽调出来。”

说完看向太子道:“你也去想想,年轻一些的伱接触的比较多,就交给你了。那些整日嗷嗷叫着没仗打的老东西也该动动筋骨了。”

“儿臣明白!”

李世民看向长孙,道:“你也去问问,看看那些勋贵家的孩子有谁愿意去,相比一代,这些二代三代们差的多了,不经历风雨,哪能快速成长?”

“现在大唐可等不得,这两场仗打完,输了不好说,但一旦赢了,将来数十年都不会再有大的战争了,趁着这个时候不锻炼出一批优秀的将领,将来黄花菜都凉了。”

“好了,大家分头行事,朕先去会会那些老家伙们!”

说完就急匆匆地走出大殿,随口就吩咐陈寿去传旨!

“承乾,此事你定要上心。虽然你和子毅的关系放在那儿,但这个时候你定要坚定立场。不可否认,子毅有统领全局的能力。”

长孙口路婆心,甚至有些骄傲道:“如果说之前他能在军方替你稳定人心,军心。那么等这次回来,以他的威望,他就是大唐的定海神针。”

“这样的人百年难遇,并且他的心思我们都清楚。这次回来万万是不会轻易进入朝堂了。但只要他在大唐一日,只要活着,他就是你最为强大的援助。”

“所以,我们不能将他看做简单的臣子,有时候人心是换人心的,子毅本来就重情,你可万万不能在这方面糊涂!”

李承乾认真地点了点头,笑道:“母后,这点您放心就是,儿臣知道该怎么做!”

“好,母后相信你。你和子毅都是好孩子,希望你们君臣兄弟将来互相帮扶,有你们在,这大唐就稳如泰山!”

“去吧,时间不等人,每早一刻,子毅就多一分胜算。”

李承乾躬身一礼,他知道,今日母后说的这些还是真的发自肺腑,能说出口就已经让他内疚了。

“儿臣这就去了!”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长孙看着儿子的背影上前几步,但最后还是停了下来。

“儿啊,母后能帮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最后看向西方,好似看到姬松在和敌人浴血奋战,到处都是战火,到处都是敌人。

“子毅,别怪陛下和本宫啊,这就是命啊.”——

长安因为一道皇帝的圣旨突然变的热闹起来,一切原本已经淡出朝堂的呃老臣老将,家兔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说是多年不见,甚是想念,想和大家叙叙旧。

虽然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在他们风烛残年的时候皇帝还能记得他们,这本身就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

于是,一个个老将,随着皇帝打天下的老臣们都在自家儿孙的陪同下去了皇宫。之所以带着儿孙,那是听说太子也宴请了不少年轻一辈,说是想见识见识大唐的少年英杰。

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万万不可错过。

大唐现在谁不知道当今太子的地位稳如泰山,夺嫡之争早年就消散无形。上有皇后支持,皇帝信任。下有百官叹服,更有军方的支持。

加上这几年一直担任监国,虽说还没有登基,但执行的权利却和皇帝相差无几,这样的太子还不赶着巴结,还等到什么时候?

张亮,在上次督军辽东之后,就身体一直不适,这段时间一直在家疗养。本来也跟着姬松去西域的儿子张顗也不得不留在长安管理家族之事。

唐俭,从殷地回来后,就一直待在书院教书,日子别提多快活了。本来在海上透支的身体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少,原本全白的头发也有了黑发,让人啧啧称奇。

这次他本不想来的,但不知为何,作为书院祭酒的柏山先生愣是将他从藏书楼给赶了出来。还说什么老而不死是为贼不趁着还能活几年,出去做事,想在书院混吃等死不成?

反正不管他如何反抗,如何不情愿,还是被几个学生给送到长安了。

长孙顺德,今年已五十余岁。隋朝时期,门荫入仕,起家右勋卫。逃避攻打高丽战役,投靠唐国公李渊,配合刘弘基招兵买马。

晋阳起兵后,担任统军,平定霍邑、攻破临汾,生擒名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唐朝建立后,拜左骁卫大将军,册封薛国公。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

李世民即位后,深得重用。居官贪贿,坐罪免官。起任泽州刺史,三年前乞骸骨,回家养病,已经早已不显朝堂。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隋朝时乃是河州刺史刘升之子,以父荫为右勋侍。

前隋末年,刘弘基为避从征高句丽,但故意私宰耕牛,被关进监狱。

后来李渊骑兵,他就投奔太原,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

起兵后,引兵先渡河,入长安,其破卫文升,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讨伐薛举时,力战被擒,不屈。至薛仁杲平,乃归。

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授卫尉卿,封夔国公。贞观十九年,随征高句丽,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

这是一个真正除了打仗就是一个莽汉的将军,说起打仗那是没得说,上阵杀敌,勇猛无双。但随着这几年安稳日子的消磨,胡作非为之事不少。

但李世民看在他往日的功劳上,也就是训斥了事。

但谁知这家伙竟然为老不尊,在大街上强抢民女,还是官宦人家的女子。这些可惹恼了那些文官和长孙,李世民更是恨其不争。

生气之下直接撸了他的爵位,但却没有再有其他处罚。这段时间整日借酒消愁,夜宿平康坊,还欠了不少钱,气的李世民直接不管了,爱干啥干啥,直接死大街上算逑!

这次听到皇帝宴请竟然有自己,他愣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待家人告知确实如此后,愣是在皇宫门口磕了三响头,这才痛哭离去,并且发誓今后要是再敢乱来,不用陛下处置,他自个抹脖子。

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知道这次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陛下还记得自己,还记得自己的功劳,只是自己不争气罢了。

回家之后更是告诫儿子,不可胡作非为,要是被他知道,打死无论!

曾任东州道行军总管,发兵讨伐叛乱的高句丽人。,于白水山击败高句丽余部,并将增援的新罗兵击败。

另外还有高侃,但高侃此时已经被派除。

高侃出身于渤海高氏,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任命高侃为唐军主帅,率回纥、仆骨等部讨伐车鼻,前段时间,在金山捕获车鼻,其众全部归降。

李世民得知后大喜,不过却没有让其班师回朝,而是直接率兵去了西域,去阗池和姬松会合,听从郕国公调遣。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不少当年中下层将校,虽然现在职位不高,但本事那是没得说。要不是时运不济,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早就升迁了,也不至于现在还在下面打转。

但这次李世民决定给他们一次机会,要是再把握不住,那就没办法了。机会给你了,但你不中用,那就怪不得他了。

李承乾这边和没闲着,老将那边有父皇。他这边就热闹多了,勋贵家凡是有些能力的孩子都被他叫来了。

原本家里是不愿意的,担心抢了嫡子的风头。但李承乾才不管这些,他需要的是有能力敢打敢拼的人,只有什么身份,他根本不在意。

庶子好啊,因为庶子在家不受重视,又要有点心气都都想证明自己不比嫡子差。这些人里面有能力的人不少。

他们建功立业的心思比别人要重的多,这些不从小锦衣玉食,不愁吃,不愁穿的,在家里打压下,也只能在长安当个二世祖。

现在李承乾打算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至于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们的本事了。

子毅可不是其他将领,要是一般将帅,将这些人给送去就是给人家添麻烦。但子毅不同,他可不在乎这些人的身份,这点李承乾比谁都清楚。

这些人中,张顗,裴行俭,高适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顗就不多说了,裴行俭却是难得的人才。

裴行俭出身于河东裴氏,唐太宗时期曾得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而苏定方又得到李靖和姬松的传授,所以可以说裴行俭在军事上是两人的徒孙。

就在去年,突厥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诱各附属部落来骚扰安西,裴行俭用计俘虏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可见其才。

说起他的祖父高侃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说起高适恐怕没几个人不认识的。此人今年才二十余岁,但却多次游历边疆。

其诗作早已流传大唐,已有自己风格,可谓是大唐盛世开启之后的硕果之一,很是得父皇看重,时常带着身边做事。

这些人中没一个是简单,哪怕是看似纨绔子弟的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也曾熟读兵书,更是太白皇家书院的高材生,但因为某些原因一直名声不显。

一是家里原因,这里就不多说,高门大户中这种捧高踩地的势强太多了,说起都觉得丢人。

二来,是没有机会,这次能来这里,是因为李承乾下了均旨的原因,不然家里能让他们来?

看着座下人才济济,他此时才明白姬松说的那句话:大唐从来不缺人才,只是缺乏发觉人才的渠道和公平的机会。

这不就机会来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