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进青州园

三国之谋伐 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进青州园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进青州园

一月下旬,临近二月仲春,莽莽起伏的泰山从原来的翠褐镶嵌,苍黄交叠,到如今已是群山碧玉,层林尽染。

队伍缓缓自南由北而来,远远地已经看到了那座地平线上矗立的浩大城市。

曹操左右四下张望,临淄城附近除了莽莽泰山以外,东面是广袤的胶莱平原区,田野阡陌,桑林美竹,池塘里的鱼翻着浪花,一眼望去千里盛世。

农夫在田间耕作,稚嫩的儿童在乡野玩耍,村庄繁衍生息。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笑容,像是春天的花朵,迎着朝阳盛放。

只是让曹操觉得有些奇怪的是,来往百姓倒是多,唯独见不到六岁以上的儿童以及三十岁以下的青壮。

青壮好理解,毕竟是打仗嘛,现在全国各地都缺青壮,可孩童呢?

难道青州连六岁以上的儿童都征兵?

怀揣着这样的疑惑,曹操转头对陈暮说道:“子归啊,为何我见黄口小儿不少,却见不到几个垂髫?”

黄口小儿是指十岁以下的孩子,垂髫则是指四五岁到**岁,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是不用束发的,所以会垂下去,耷拉在头上。

陈暮笑着解释道:“青州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所有六岁以上适龄儿童,都可以去书院读书,由官府补贴赡养。”

“还有此事?”

曹操震惊不已,随行的郭嘉也露出惊讶的表情。

陈暮说道:“其实现在这个工作还是很难做,很多百姓不想让孩子去读书,青州适龄儿童不少,但进入学校读书者十不足一。”

“十不足一吗?每年也得花很多钱吧。”

曹操和郭嘉都是无语,哪怕十分之一,也很离谱了。

因为这年头只有世家和寒门才读得起书,甚至很多有钱的豪强都不一定能够学习。比如一些寒门祖上阔过,留下几十上百卷竹简书籍,这些都价值千金,却没有人会卖。

像刘备这样的落魄贵族,家里已经跟贫民没什么区别,如果不是恰好卢植回涿县开学授课,又有族叔接济他,也许大名鼎鼎的昭烈帝都有可能是个文盲。

现在兖州徐州局势暂时平息,曹操和吕布打了个半斤八两两败俱伤,趁着两人都在舔舐伤口的时候,曹操就以探视戏志才的名义来青州。

以前只听说过青州富庶,但到底有多富庶他却不知道,如今眼见为实,直到现在才亲眼看到了青州到底富庶到了什么程度。

居然能够实行义务教育,让孩子免费读书。

一时间曹操只觉得荒谬。

如果把这些钱全都用来做军费,也许袁绍根本坚持不了这么久,早就被刘备击败了。

陈暮也没有隐瞒,笑呵呵地介绍道:“花不了多少钱,整个青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有几人?且也不会长时间供养。”

“花不了多少钱.......”

曹操更加无语。

或许一两个花不了多少钱,但那么多适龄儿童去读书,家里丁口就会少很多劳动力,生产力减少,还得负担,林林总总算下来,对于一块根据地的损失会极大。

旁边的郭嘉忍不住说道:“让孩子读书或者对于以后会有用,可眼下大汉到处都在打仗,难道还有比平定天下更重要的事?”

“呵呵。”

陈暮笑了起来:“奉孝,你知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看它将来能否长久屹立于这广阔天地之间的根本是什么吗?”

郭嘉沉吟道:“如秦王扫六国,孝武世宗皇帝征匈奴,拥有一支强悍之军,则为立国之本。”

“错了。”

陈暮摇摇头:“大错特错。”

“哦?”

郭嘉纳闷问道:“连拥有一支强军都不算国家昌盛吗?”

“当然不算。”

陈暮微微一笑:“若是这样的话,大秦何在?前汉又何在?”

郭嘉皱起眉头,稍稍思索道:“钱,国家有钱,才能安定天下,才能纵横寰宇。”

“又错了。”

陈暮抬眼望向远方:“当年齐国煮海盐以富甲天下,临淄城经商致富之人多如牛毛,比之秦楚赵燕韩魏有钱不知多少,可最后呢?”

“额......”

郭嘉想了半天,没有想到除了军队和钱以外,还有什么是衡量国家强盛的根本,于是不服气问道:“那子归兄不如说说什么才是立国之本。”

陈暮指着远处的泰山学宫说道:“少年!”

“少年?”

郭嘉与曹操对视一眼,不明就里。

陈暮骑在马上,远眺泰山方向连绵数十里的庞大学宫,淡淡地说道:“不错,正是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若一个国家的少年,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那这个国家就没有未来。”

“如果一个国家的少年们都能够读书识字,都能够有个安稳成长的环境,那么这个国家每一代都会强盛不衰。因为少年们会长大,会成为栋梁之才,会成为这个国家的基石。”

“他们长大之后,有些人会成为军人,组建起一支强军。有些人会成为商人,为国家带来财富。有些人会成为智谋之士,带领这个国家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

“可一切的前提是这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读书习字,让他们明白世间的道理。军人要学会打仗,商人要学会经商,官员要学会为官,就连田间耕作的农夫,也要学会如何精耕细作,才能让粮食产量提升。”

“若我们不去培养,让少年们如野草一般生长,那么将来在渴求人才时,便好像是在从蓬蒿野芜中寻求一颗粟苗般艰难。而若是我们对他们大力培育,那将来寻求人才,就遍地是稻香,处处是麦穗。”

遍地是稻香,处处是麦穗?

曹操跟郭嘉若有所思,仔细一想,竟觉得陈暮之言,似是至理名言般令人深省。

因为他说得没错,这世上的人才少,不就是因为知识被垄断了吗?

如果人人都能读书,在庞大的基数下,人才也会成倍的提升,到那个时候,国家岂不是很快就能昌盛起来?

看着他们二人思索的模样,陈暮也是淡然一笑。

目前青州不算新得的琅琊国和东海国,总人口已经接近五百万的大关,而6-10岁的适龄儿童在13%左右,差不多80万。

但就像后世很多农村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一样,汉代同样也有很多人不想让孩子去读书。

因为古人从四五岁起就已经算是家庭的半个劳动力,挖野草砍猪草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蛋,都能为家庭带来一些粮食,提供生产力。

甚至很多愚昧的百姓认为读书无用,使得80万之中只有真正读书的孩子只有七八万不到。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不错了,以往整个大汉才多少人可以读书?

而为了让这些孩子能读书,各县都开设学校,光泰山学宫毕业之后,进入学校做老师的毕业生就不下两三千人。

因为有在小学教授经验且无不良记录之人在升迁之中会择优考虑。

之前说过,青州以德治,“品德”在档案中极为重要,若是品德高尚者,入仕为官也多以优选。

所以全国各地慕名进入泰山学宫,在这里毕业之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地方的读书人就会选择去教书,一来工作保证,二来刷点“品德”,一举两得。

当然。

现在能这么做,是因为人口少,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才更容易推广德治。

毕竟就那么点人,稍微做点不道德的事情,很快就能传出去。

若是像后世那样十几亿人口,德治反而不方便推广,一是比较容易弄虚作假,不方便管理。二是人口基数太大,难以统一管理。

特殊时期就得用特殊政策嘛。

不过说是义务教育,实际也只是让孩子认识字而已。

青州只会负担这些儿童三到四年的义务教育,等到10岁以后,如果还想读书,就得交学费。

跟后世新时代全国义务教育上亿儿童九年免费入学比起来,肯定是没法比。

但在东汉末年,这已经是个很夸张的比例,因为这意味着文盲数量将会极具减少。

古代封建王朝向来都喜欢搞愚民政策,却不知道,人类文明几千年,正是需要知识分子,才能推动起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哪怕是欧洲文艺复兴,虽然是一小撮精英份子带头,但也是他们努力开启了民智,打败了封建,破碎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锢,才最终造就了欧洲那数百年来的璀璨文明。

与历史的大变革相比,陈暮现在做的,仅仅只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小浪花而已,包括他的梦想,也仅仅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开启工业革命的第一道门。

但在他死后数百年间,让华夏文明开始彻底走向辉煌,向整个世界迈开脚步的过程,那就得交给子孙后代。

而在这之前,教育,便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未来百年之大计。

即便现在到处都在打仗,也不能忽视教育。

也是幸好青州如今霸占了天下食盐市场,利用食盐赚得盆满钵满,再加上生产力提升,粮食足够,这才能负担得起每年需要花费数亿的教育资金,不然根本承受不住那么大的花销。

陈暮领着曹操来到了临淄城外,城外的春风亭中,刘备早已经等候,听说曹操要来,他特意从前线赶来,因为有水泥路,二百多公里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到了。

“哈哈哈哈,玄德!”

曹操看到刘备,翻身下马,大笑着上前道:“自上次濮阳一别,我们也有数年未见了吧。”

二人上次见面还是刘备从回去打王芬,借道兖州的时候。

刘备也是高兴地道:“孟德兄,听闻兄要来青州,备早就翘首以望了,快快快,里面请!”

众人纷纷下马,跟着刘备往城里去。

到了城门口,就看到原本狭窄的城门竟然已经被拆掉,两侧的城墙也少了一小截,开阔出了一条宽五六丈的大马路出来。

马路上来往行人无数,进进出出,一眼望不到头,即便已经是那么大的一条道路,还是让人觉得拥挤。

曹操知道刘备不会害他,所以这次过来没带什么护卫,可怎么说也有那么个三四十人,再加上刘备的扈从,总人数近百,融入进人群之中,仿佛一滴水纳入了大海,溅不出一点浪花。

“我曾观史书,苏秦曾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那时我还不信,可今日一见,却发现苏秦之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见到这一幕,曹操不由发出了一声感叹。

周围人山人海,有赶着进城的,有城门口附近摆摊做生意的,有逛街的,还有各类公差衙役维持秩序的,看着人多,但却不显杂乱,令人啧啧称奇。

由于太过嘈杂,刘备没有太听清楚曹操说什么,只听到了苏秦的话,还以为曹操是问有多少人,便笑着说道:“史书言当时临淄有户七万,丁口二三十余万,如今我临淄已经比之当时多了倍余,有十五万户,四十余万丁口。”

怎么啥都往外说啊?

陈暮很想戳一戳老大哥,老大哥什么都好,就是人得意之后,反而变得很老实,不会说谎骗人,再加上为人又仗义,偏偏曹操又说个厚脸皮的,若是趁着这个机会哭穷诉苦,又找他接济,那就挺恶心人的。

还好曹操也没太听清楚刘备说了什么,没办法,人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后世见识过春节期间去火车站汽车站的人就会有感受,人山人海,往前走两步都得靠挤,完全听不清旁边人说话。

曹操没太注意刘备的话,他眼睛里只有一片艳羡,什么时候自己麾下的城池能有这样繁荣昌盛的光景?

而就一行人缓缓挪动,往州牧府去的时候,周围忽然一片骚乱,有人开始大喊大叫起来。

“刘使君回来了,大家快看,是刘使君。”

“真的是刘使君,听闻使君今岁就去了渤海,怎么现在就回来了,快,小二,把那筐鸡蛋取来。”

“使君,这是自家酿的酒,快拿一坛子,千万不要客气。”

“使君,这是我家的绸子。”

“使君......”

刘备走在街头,像是进了超市似的,周围商户百姓见到他,纷纷拿出自家商品要送人。

没办法,在德治的社会,品德高尚和有威望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目前青州现在公认的四大有德之人,一是德高望重的郑玄,二是品德高尚的王烈,三是仁义满天下的刘备,四是为父杀人,孝感天子的陈暮。

这其中郑玄和王烈人家本来就是青州最著名的大儒,广受乡人尊敬,被青州人爱戴倒也正常。

而刘备和陈暮两个外乡人能得到如此尊重,自然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他们的治理所致。

陈暮不用多说,当年离开临淄前往洛阳担任尚书令,阖城百姓相送,就是因为他将青州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人人都能吃饭,人人都能穿暖。

事实上他只做了官员的本分事情,就让百姓们牢记多年,可见古时候百姓的淳朴。

而刘备则是他自己的作风,毕竟也没听说过谁家州牧府跟菜市场一样,可以任由百姓进出,让百姓在自己家里和自己吃饭的。单凭这一点,就让青州百姓觉得钦佩。

也因为这个原因,导致青州官场十分清廉。

虽然主要因为青州高薪养廉,官员俸禄极高,没必要贪污。但次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刘备家实在是太好进去了,任何百姓都可以跑到他家里去告状。

如果你在某地为官,干了贪赃枉法、鱼肉乡里的事情,不说青州有纪检部门随时会暗访调查,单说百姓去州牧府上访,就没人能受得了。

因此哪怕很多豪强再想贿赂官员,想通过以往官商勾结的手段继续兼并百姓的土地,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刘备走在大街上,瞬间变成了所有人的明星,百姓蜂拥而来,将他团团围住,簇拥起来。

眼见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他连忙以手护面,大声喊:“四弟!”

刘备大意了,往常时候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是坐马车,结果这次为了接曹操,想着故交多年未见,一时兴奋,忘了这事,因此急急大喊陈暮,希望他想个办法。

哪知道他喊了几声都没回应,再四处一看,就看到陈暮用面纱遮脸,已经在往人群外挤,一边挤还一边喊:“刘使君在里面,大家快上啊。”

说话间几个闪转腾挪间就已经消失不见了踪迹,刘备人都傻了,这就是四弟常说的那句死道友不死贫道吗?

这卖兄长也卖得太快了吧。

而就在他这一愣神的功夫,旁边的曹操他们也被百姓挤走,上百人的队伍,竟然在临淄街道上活生生被挤散了,简直是让人闻所未闻。

刘备无可奈何,只能原地不断谢各位百姓好意,周围虽有护卫保护,可架不住百姓热情,纷纷上来要送东西。

初春北风尚冷,现场一时间反倒呈现出一片火热,驱散了早春的严寒。

为了防止踩踏和意外,刘备不得已让护卫一个一个地接收了家家户户给的礼物,沿途又是各种道谢,队伍才能继续往前走。

可当刘备招架不住百姓的热情,被迫身上挂满了礼物的时候。

不远处的曹操,却是越看越羡慕。

这便是《论语》中:“温、良、恭、俭、让以得知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的境界吗?

如此受百姓爱戴,刘玄德的名望,还真是令人艳羡。

此般名声。

自己,又何时能拥有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