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七十三章 袁绍自己人

三国之谋伐 第七十三章 袁绍自己人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七十三章 袁绍自己人

如果说在纪灵来之前,孙坚还能借着顽强的作战能力,再加上赵云的兵马,勉强能抵御住袁术进攻的话。

那么当纪灵到来之后,孙坚军就彻底没法再打下去。

昆阳之战刘秀能够以三千人击败王莽四十万,淝水之战刘牢之以五千北府军击溃苻坚八十万,那都是有一些特定的条件,且是在数十万大军,难以统一指挥的情况下。

而袁术再怎么无能,他麾下也才七万,再加上纪灵两万,总计九万,军队数量铺开乌压压一片,却还没有到一触即溃,完全没有任何组织的地步。

历史上袁术打了不少败仗,被曹操摁在地上摩擦,被吕布也打得溃不成军,除了攻打刘备时期,占领了徐州一些土地以外,几乎没见到过他打过什么特别大的胜仗。

但前期他的实力还是不错,哪怕匡亭之战败了,也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回头就消灭了陈温,占据了淮南,可见他还是有一点能力。

九万大军包围了孙坚,孙坚不得已,只能与赵云一起撤兵。

唯一的好消息是袁术心急火燎地要去支援平舆,没有再与孙坚浪费时间,让张勋纪灵带四万人看住孙坚,自己领兵五万去救平舆。

两边打了一场遭遇战,没有分出结果。

但孙坚还是拖延了袁术数日的脚步,为陈温争取了时间。

也就在纪灵抵达的前一日,陈温破了平舆城,劫掠了袁术的辎重,毁了他的粮草。

城中守将李丰梁纲带领残兵跑了出来,半路上遇到了前去支援的袁术。

袁术听闻平舆被破,勃然大怒,挥兵进攻陈温,激战两日,陈温不能抵挡,撤兵跑回了淮扬。

而在下半年,在汝南已经没有了粮草支撑的袁术不得已,只能进攻陈温,杀死陈温后占据淮南,就是后面的事情了。

至少眼下孙坚拖延了袁术的脚步,虽然没有击败袁术,但将袁术重创,彻底破坏了袁术想要霸占荆州扬州豫州三地,图谋天下的野望!

豫州战场随着袁术落败而落下帷幕,但兖州这边,却依旧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五月份暴雨之后,到了六月份,就是持续两个月的大旱。

土地开始干涸,河水开始断流,即便是耐旱的粟苗,也因为没有了水源,大片大片地旱死。整个兖州之地,彻底沦为了一片荒野之地。

兖州大旱,青州和徐州也差不多。不过青州有一点比较好的是,这些年一直在吸纳流民,利用卖海盐的钱,官府给流民发放工钱,让他们去修建大量的基础水利设施,以工代赈。

再加上马钧的龙骨水车,以及早前修建的大量蓄水池,还是勉强能够度过这个旱灾。

其实主要也是得益于汉朝人少,汉和帝时期汉朝总人口才五千多万,而经过这些年的变化,汉末战乱天灾瘟疫,到此时恐怕全国人口只剩下三千多万人,而且还在不断锐减,毕竟西晋初年也才两千多万。

而目前青州的人口约在四百万左右,由于人口少,再加上官府积极修建水利设施,修建各种水渠、蓄水池、导致这场旱灾对于仅仅只有三四百万人口的青州影响不是很大。

虽然这点水利设施跟后世比起来肯定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可要知道后世山东半岛人口达一亿多,支撑起三四百万人口的农业、水利、公共基础设施,自然不可能跟支撑起一亿人口的设施去比较。

所以眼下的青州,只要有土地,以及春天新收割的冬麦足够,还是能够保障百姓的生存需求。再加上青州现有的存粮以及还不错的水利工程,渡过这场短期的旱灾还是没有问题。

但对于兖州来说,这场旱灾却是致命的打击。

没有新粮,养不起那么多人口和士兵,就意味着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实力都在下降。

曹操军与吕布军相持两个月,到七月份,曹操已经没有多少存粮,不得不想办法从刘备那里借了一些,勉强支撑着。

陈暮当然知道给曹操粮草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可能还了。

可又不能不借。

曹操要是被消灭了,青州与洛阳就会被分隔开,各自为战,这对于青州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由于青州船运发达,与公孙瓒的幽州一直通过航运来保持商贸与联络,所以青州与幽州之间的联系还是十分紧密。

但黄河有一部分会流经冀州,如果陆路被截断,河运也不可能了,到时候洛阳就彻底成为一座孤城,物资与商业往来就很难流通。

比如青州的海盐,就没办法通过洛阳这个天下中心作为商品集散地运往全国各地。

汉代主要产盐地有三个,一个是汉安县与江阳县一带的井盐,也就是后世的四川自贡。第二个是河东郡的池盐,位于猗氏县东,也就是后世的山西运城。最后一个是徐州广陵国盐渎县的海盐,也就是后世的江苏盐城。

从地理上看,后来的三国魏蜀吴,魏国占了两个,蜀国占了一个,吴国则在娄县,也就是后来的江苏常熟一带设置司盐校尉,开辟新的盐场煮海盐。使得三国时期,三个国家都不怎么缺食盐。

但现在川蜀在刘焉手里,四川的井盐也控制在他手中,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刘焉自然不可能大量出口,给自己治下数百万百姓用绰绰有余,出口的话,量不会太大。

毕竟井盐在产量与规模上,跟海盐比起来还是要差很多。

而运城现在属于关中地区,离关羽的老家解县也不远,如今各路西凉军阀占领了关中,在刘备撤军,没有了外部敌人之后,李傕郭汜等人互相内斗不休,脑浆都快打出来,运城盐池产量自然也不高。

至于盐渎县,出产的是和青州一样的海盐。

可受限于晒盐技术不高,用的还是战国时期的煮盐法,跟用晒盐法的青州比起来,产量一个地一个天。

因此实际上青州海盐通过多年努力,以量大管咸价格低廉等等优点,早已经占据了如今天下的食盐市场,成为天下各地的消费者信赖品牌。

同时海盐也成为青州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没有商贸通道,对于青州的经济打击非常大。

所以现在保住曹操,不仅仅是为了保住青州通往洛阳的运兵通道,其实也是在保证青州的商业通道。

虽然单一的经济产业支柱会造成中等收入陷阱,不过前提条件是,你先能够利用现有的产业把自身经济发展起来再说。

连发展都没发展起来,谈何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到了最后,还是要回到最初的阶段,那就是为了维护青州集团自身的利益,必须要保住曹操在兖州的基本盘,哪怕曹操保不住,也至少要让东郡掌握在青州手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兴武元年七月份,陈暮就开始鼓动刘备与冀州的决战,虽然也谈不上决战,但他们也必须要主动掀起这场战争才行。

很多时候,战争往往并不是最终的手段,也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手段,可却是最有效,且最简单粗暴的手段。

王芬把爪子伸到了兖州,不斩断这只爪子,那么青州将永无宁日。

青州临淄,州牧府。

刘备正在后院垂钓,夏日荷花盛开,烈日灼灼之下,他戴着一顶斗笠,影子拉得极长,眼睛炯炯有神地看着池塘里的鱼,目不转睛。

陈暮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他的身边坐下,阳光照射在他白皙柔和的脸上,似乎也映照出了几分棱角。

“大哥。”

“嗯。”

“我们要出兵了。”

“知道了。”

“不问问?”

关注公众号: 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这有什么好问的。”

刘备洒然一笑:“王芬既然出手,我们就必须接下来,这点道理我还是懂。”

陈暮点点头:“嗯,不能再让他得寸进尺。”

“此战我就怕徐州不稳。”

刘备脸色有点凝重,徐州根基未失,他当初还派了蔡阳领五千人讨伐,但只打到峥嵘谷,就被琅邪相萧建在莒县拦住,没法再进去。

莒县的地理位置太险要,左右都是群山,唯独中间是一条山谷,名为峥嵘谷,莒县就横在其中,难以逾越。

陶谦已经与青州交恶,如果趁着他们在与王芬交战的时候,从琅邪国出兵偷袭青州背后,那对于青州来说,会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熟料陈暮却微微一笑道:“大哥放心,陶恭祖进攻兖州失利之后,已经没有胆子在出手,何况如今徐州自己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哥尽管放心。”

“那我们应当何时进攻?”

刘备问道。

陈暮说道:“应先派人联络公孙伯圭,下个月一同进攻冀州。”

“善!”

刘备感觉到鱼竿有些跳动,轻轻一拉,一条鲤鱼就被勾了上来,在阳光下甩着波光粼粼的尾巴,竟然是一条金尾鲤鱼。

到了八月,一辆辆运粮的车队浩浩荡荡地从临淄开赴平原国前线,到现在为止,青州也总共只修了两条水泥路,但却是交通要道,一条是胶莱平原到临淄,另外一条是临淄到平原国。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不管是何时,粮食都是战争中最大的基础,当兵吃粮在乱世中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只要你手里有粮草,就可以招募更多的士兵。

而就在青州开始准备战争存粮的时候,此时的冀州,却处于一个古怪的气氛里。

王芬病倒了。

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去年就大病一场,一直没有痊愈。

冀州太尉府邸,王芬的长史辛评才刚从后厨出来,与那位经常给王芬煎药的医师打了个照面。

到前门的时候,就看到了司徒陈逸,司空荀和,以及其他公卿们进了府邸里。

其中也有郭图、审配、耿武、闵纯、李历、刘惠这些人。

太尉府主簿荀谌也在其中,他与辛评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辛评便走入其中,与诸多公卿们一起进去。

这次王芬没有在外面大殿上,而是在自己的卧房。

众人进去之后,就看到他躺在病床上,周围奴仆服侍着汤药,但脸色苍白,气若游丝,连汤药都已经难以下咽了。

其实最近这几天来,随着王芬身体日益苍老,大家都能够感觉到他或许已经到了天命的时候。

毕竟七十多岁的老头,在汉代算是长寿,寿终而寝也正常。

只是作为如今冀州的缔造者,自中平元年以来,执掌冀州近十年,他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如果此时王芬出现什么意外,对于冀州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现在众人来到太尉府,其实不仅仅是王芬召集他们,准备做给自己安排后事,其实也是想要询问一下,有没有一个可以继承他遗志的人出来。

一行人陆陆续续来到王芬房间,荀和与陈逸来到床边探视,就看到王芬勉强挥退了奴仆,对他们说道:“公舒,子良,你们来了。”

“文祖公,病情如何,好些了吗?”

陈逸过来关切询问。

“唉,都老了。”

没想到王芬并没有回答,只是看到陈逸与荀和头上的白发,忽然感叹道:“我们这些人,也该腐朽地进入棺材里了,未来,是年轻人的天下。”

二人相顾无言,王芬七十多岁了,荀和与陈逸也已经年近六十,父辈们在三四十年前经历的党锢之祸,仿佛就在昨日。

荀和沉吟道:“文祖公,你今日唤我们过来,是有何事要安排?”

王芬咳嗽了几声,惨笑道:“我自知大限将至,也是该把冀州托付给你们了,今日过来,是安排后事。”

“文祖公......”

后面诸多公卿无不悲戚,可人生不就是这样?

生老病死,常态也。

哪怕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到了最后,不一样也得死去?

他们早该看透了,这世上,本就没有长生。

“好了好了。”

王芬看到他们的样子,却是笑了笑说道:“我看得很开,只是记挂冀州,记挂天子,不然的话,我早就想回乡安度晚年,今日请诸位来,就是想问问,以后谁可以接任冀州牧?”

是冀州牧,不是太尉。

实际上现在的冀州实际掌控者,还是王芬这个太尉兼冀州牧,他的主要职权来源,是州牧而不是太尉。

毕竟从正常的职权划分来说,州牧是实权,而太尉则隐隐有些是虚职的味道。

所以如今冀州的三公九卿,也可以说是摆设。

真正能够发号施令的,还是王芬现在掌控的州牧大印。

众人互相看看,有人毫不犹豫地道:“司空可以继任此位,司空为八俊之次荀公之子,名望满天下,当为众望所归。”

“子良公也可以,三君之后,人心所向。”

九卿们纷纷推荐荀和陈逸。

其实王芬叫他们来,也是这个意思,想要让他们二人其中一个接替。

可荀和却摇摇头道:“我便算了,老夫的年岁也不小,身子骨大不如前,何况与文祖公相比,我之威望又如何担得起冀州之大业,还是子良来吧。”

王芬在冀州的威望是怎么来的?

从中平元年担任冀州刺史,将冀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发达,百姓富裕,在民间的威望极高,所以他才能坐稳冀州牧的大位。

要知道袁绍在汉末的名望是相当高的,可袁绍在冀州也得盘着卧着,不敢轻举妄动,就是因为王芬在冀州根深蒂固,远不像后来摘桃子的韩馥那样没有根基。

而荀和呢?

比王芬差得远,何况荀和的年纪也不小了,年近六十,有心无力,自然不愿意接手冀州这个摊子,所以他推荐相对比他小几岁,且还是陈蕃之子,名望更高的陈逸来。

哪料到陈逸听到这话,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道:“不行,我不行。治理冀州乃国家之大事,我才能比之文祖差了百倍,如何能担当起大任?”

王芬皱起眉头:“你们二人莫不是在推辞?这可不是在礼让的时候,此时冀州已是风雨飘摇,正需要你们来辅佐天子方可。”

荀和苦笑道:“若我有此心,何须推辞礼让。只是我与子良之才,以及威望远不如文祖,谈何能继任此位?不过文祖,你家不是有两位公子,听闻长子素有贤名,何不继任冀州?”

公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指诸侯儿子,到了汉朝,虽然没有像春秋战国时期那么严格,但也是指达官贵人之子。

王芬在历史上被抄家灭族,但此时并没有,所以还是有两个儿子。

可听到荀和谈起自己的儿子,王芬叹气道:“一个整日胡作非为,一个又只知道诵读经书,对做官毫无兴趣,若非如此,我又怎么可能希望将冀州托付给诸公呢?”

不是王芬不想把这份家业传给儿子,而是他的儿子跟陶谦的儿子一样,都是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意做官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庸才,无能之辈。

王芬活着的时候还好,等王芬一死,要真的是这两个儿子继位冀州牧,恐怕刘备公孙瓒和洛阳那边,轻易就可以杀到冀州,将他们生擒。

“这这这.....”

“公舒与子良真的不愿意接任吗?”

“诸公,冀州危矣呀.....”

听到王芬的话,众人面面相觑,如今勉强能担任起冀州牧的荀和陈逸不愿意,那么其他人就更加没有威望。

这样一来,等王芬死后,冀州岂不是没有了一位能主持大局的人?

冀州怕是要危险了。

而就在众人担忧之际,一直在旁边沉默许久的韩馥,忽然说道:“袁绍四世三公,威望甚高,且袁本初年轻力壮,有又大才,或许可以接任冀州牧,辅佐天子再造大汉。”

袁绍?

众人听到这个名字,一开始还有些疑惑。

可片刻后,所有人眼睛都亮了起来。

是了。

袁绍也是党人呀。

早在中平年间,他与党人之间的关系就极为亲密。

当初带兵进洛阳,就是他在党人的指示下做的,现在也该是到了党人回报袁绍的时候!

嗯。

自己人,可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