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

三国之谋伐 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

襄阳城内,一片大乱。

朝廷兵马收纳张绣,大败文聘,席卷了整个南阳。

在小长安聚之战后,陈暮重新整顿了一下兵马,于数日后继续南下,兵锋直指襄阳。

襄阳城区位于汉水南岸,此时整个襄阳都十分恐惧,因为城内兵马很少。

之前说过,刘表的总兵力虽然多达十二万之众,但水师几乎占了一半,陆军只有五六万左右,并不算多。

其中水师分为襄阳水师,江夏水师以及长江水师,江夏水师占据了水师当中大半,兵马数量达四万,而襄阳水师的兵力很少,不足一万。

陆军还需要留守各处,五六万人其中至少有一到两万需要分散各地关隘,如巫县秭归、上庸房陵等益州进攻荆州的道路。

因此襄阳城实际可用兵马陆军不到五万,除开文聘率领的两万人北上之外,长沙张羡叛乱之后,刘表派了外甥张允前往江陵平叛,也带了两万人马前去。

结果就导致整个襄阳城目前只有数千陆军以及七八千水师,总兵力只有一万多人,可以说眼下的襄阳,兵力非常空虚,防守力量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刘表又急又气,连忙叫蒯家兄弟和蔡瑁等人前来商议,众人商议了之后,最终定下计策,只能叫来黄祖回援。

虽然这意味着荆州将彻底失去对扬州的窥伺,但现在连老家都没有了,就别想着得陇望蜀了,先保住自己再说。

于是在数天前,得知文聘大败之后,刘表就已派人去江夏找黄祖回来,令他顺着汉水北上回襄阳。

黄祖接到这条命令之后也犯难。

难的不是回不回去的问题,而是怎么回去的问题。

长江江面有多宽,最宽处能达七八公里,最窄处也有一里来地。

荆州水师在长江上大型楼船随便跑,多少吨都没问题。

可汉水呢?

最宽处不过三百多米,最窄处只有八十米,水深也远不及长江。

江夏水师的楼船可不是陈暮在洛阳造的那种千人级小楼船,而是能载三千人以上的大楼船。

当年陈暮灌粘水淇水加上洹水三条河流的水流量,只能派三艘载千人的楼船在江面上航行,水深是够,但江面不够宽敞,因此三艘小楼船已经是极限。

而江夏水师根据记载,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意思是船只数量有几千艘,想让这几千艘船大规模北上,以汉水的宽度根本不够。

除非黄祖放弃超大型楼船,只用艨艟斗舰等中小型运兵船逆水划上去,而且还得分批次,不能一次全去。

犹豫再三,黄祖只能这样选择,四万人的军队留下一万人防守沙羡,其余水军放弃大型楼船,用中小型运兵船分批次北上。

汉代运兵船小到先登、走舸、露桡,每次只能运兵二十到三十人。

中等船只则是艨艟斗舰,可以运兵三四百人。

但逆水而上,且还是手动划桨,运兵过多会导致船只航行缓慢,因此每艘船又得减掉一半人数来减轻负担,加快航行速度。

如此一来,小型运兵船每次大概只能运十多人,中型运兵船只能运一百多人。

想把三万人一次性运回去得,小船得一千多艘,中型船一百多艘,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更重要的是,汉江不够宽敞,船只太多会导致拥堵。

所以黄祖被迫分了三批,利用中小型运兵船,每次一万人,计划五天之内把三万人全部送回襄阳。

结果就是这几日汉江江面上倒是颇为壮观,每天都有数百艘先登、走舸、露桡等小船,以及数十艘艨艟斗舰浩浩荡荡北上。

江上千帆竞技,密密麻麻的黑点塞满了整个江面,简直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

最糟糕的是,偶尔还因为船只过多,江面太窄而发生拥堵事件,甚至还出现了几起撞船,船毁人亡,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损失了十多名士兵,弄得江夏水军一阵鸡飞狗跳。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江夏水师磕磕绊绊,好歹是回援了三万人马到了襄阳。

而此时陈暮也已经整顿好了兵马,近六万大军挥师南下。

襄阳城北面是汉水,南面是岘山以一条小河叫做襄水,因为位于襄水北岸,所以才称之为襄阳。

后世襄阳城分为南岸和北岸,南岸是襄城区,北岸则是樊城区。

但在汉代,江北不止只有一座樊城,还有一座邓城,位置是在樊城的西北方向约十里左右,离汉水距离约二十里,周围草木旺盛,田野无数,而历史上诸葛亮所耕作的地方,就在邓县辖区。

之前刘表是派文聘驻扎邓县防御江北,但如今这种情况,只能全面龟缩进襄阳和樊城,把主力全调回来。

只不过樊城离襄阳更近,且从清河取水,环绕整座城池,在拥有约六七长宽的护城河保护下,刘表才派人在樊城驻军防守。

因为即便樊城被攻破,城里的人也可以坐船从清河跑去对岸的鱼梁洲。

如果没有护城河,他是万万不敢派人防御。

如今整个南阳除了随县以外,几乎都落进了朝廷手中,包括随县也已经岌岌可危。

虽说随县地处大洪山山脉和桐柏山山脉之间,乃是战略要地,但奈何它不是一个山谷,两座山脉之间相距一两百公里,根本不是什么险要的关隘。

所以除非在随县派重兵把守,否则光靠随县的地形,不足以抵挡朝廷大军。

然而现在襄阳和樊城都危在旦夕,更别说随县。因此只要陈暮愿意,把随县夺取,隐隐威逼江夏,也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襄阳的地形还是非常厉害,东面是大洪山山脉,西面是秦岭,中间地形十分狭窄,又有汉水经过,城池横在中间,想要南下攻打荆州,必须夺取襄阳。

可看了地形就知道,此地可谓是易守难攻,堪称天险,难怪蒙古在襄阳打了六年,确实固若金汤。

陈暮上一世就来过襄阳,当时的襄阳高楼大厦林立,是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而此时的襄阳却是一片勃勃生机的世界,森林环绕,高山耸立,大河波涛不绝,与后世城市钢铁丛林没有一点相似程度。

朝廷大军夺取了邓县之后,陈暮就亲领人马前来汉水北岸观望地形。

他的身边有赵云、武安国、文谡、冯楷、张绣、贾诩、诸葛亮、陈群、姚博、孔俭、黄琦等人陪同,观望地形的位置有一大片沙洲。

陈暮知道这里,后世叫做月亮湾公园,对面有三座岛屿,分别为桃花岛、长丰洲、鹞子洲。

而在此地东面,与襄阳古城隔江而望的正是樊城。

樊城距离他们现在的位置大概有那么几公里距离,只能隐约看到一个城头,倒是河对岸的襄阳古城却是清晰可见。

用望远镜看的话,就看到城高约三丈,也就是将近七米,城墙垣长连绵一两公里有余。

这还只是城北长度,若是全城总长加起来,怕是超过四五公里。

而在后世陈暮参观襄阳古城的时候,城高有八米多,总长是7.6公里,这是因为明代进行过扩建。

此时正值晌午,汉水波涛流转,江面上无数船只来回游弋,水鸟纷飞,落在远处一片沙洲上,洲中云雾袅袅,群山若隐若现。

更远的地方,有一大片起伏青翠的山林,位于襄阳城的后方,像是学校后山一样将襄阳笼罩。

那是襄阳城南的岘山,山势陡峭,传闻多有荆州隐世居住其中。

对于后市的襄阳陈暮倒是有些了解,他早年读的国内名校,在出过留学读研之前,曾经利用寒暑假到处旅游。

他的老家在湖南湘中一带,如今属于荆南四郡中长沙郡的属地,于是就近原则先去了湖北。

武当山、神农架、襄阳市,包括诸葛亮曾经隐居的隆中山卧龙镇,他都去过。

不过当初陈暮去看诸葛亮故居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隆中山的地理位置在襄阳的西面十三公里处,地点却在汉水南岸,属于襄阳治下。

而根据诸葛亮《出师表》当中的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明他应该是在南阳郡耕地才对。

可当时的襄阳,却是属于荆州南郡的属地,如果他真的在隆中山,应该写“躬耕于南郡”而不是“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肯定不会犯这个错误,那么哪里出了问题呢?

后世有人说,襄阳城西面的隆中山并不属于襄阳,而是属于汉水河对面的邓县。

也就是说,南阳郡的邓县在南郡的襄阳城西面还有一块隔江相望的飞地。

这个说法显然有些离谱,完全没有历史根据。

也因为这个问题,后世南阳襄阳两市还闹出了一个抢夺名人故居的疑案。

南阳市的卧龙岗,襄阳市的隆中山,都宣称他们那才是诸葛亮的隐居之地,为此闹得不可开交。

陈暮到了邓县之后,由于好奇历史上这桩疑案,便差人打听了一下。这才得知,一百多年后襄阳本地人习凿齿的考据没错,隆中确实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但他没有记载清楚的是,隆中山在当时根本不叫隆中山,而是叫阿头山,阿头山以北,有个叫隆中聚的地方,是后世的卧龙镇一带,而且不仅此地叫隆中聚,江对岸也叫隆中聚。

这两个村子本就一衣带水,名字一模一样,都是一个村落的人。当地村民居住在汉江两岸,依靠种田打渔为生,位置是在后世卧龙镇的汉水对面,牛首镇以东的兴隆村一带,江面上还有个岛屿,上面住了不少渔民。

诸葛亮就住在江北,因此按照行政划分来说,确实属于南阳邓城境内。

虽然与后世的卧龙镇以及隆中山仅有一水之隔,但由于此地汉水南北岸都叫隆中,且地理位置都是在襄阳城区西面二十里,因此才出现了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邓县隆中的情况。

所以诸葛亮没错,习凿齿也没错。错的是汉朝的地理记载不够清楚,不能完全地表达村落的具体位置。

解决了这桩千古奇案,也算是满足了陈暮的一点好奇心。

不过陈暮也只是找了当地人随口问问,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亲自领军来到汉江江岸边,主要还是来查看敌情,观察一下地形以及敌人的部署分布。

在望远镜观望了许久襄阳市的地理之后,他发现除了岘山、鱼梁洲以及江心那些岛屿的分布与后世没什么差别以外,其它地方完全是两个样子。

这倒也正常,后世的襄阳市有两万公里城区面积,此时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周围山中还有大量豺狼虎豹出没,完全是一片原始莽林。

可到了后世,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坦途,到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跨江大桥。

一个是原始世界,一个是现代社会,自然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襄阳城还不如后世的万分之一大,只有不到2平方公里,要到明代扩建后,才有2.5平方公里。

所以单凭外面来看,除了只能用肉眼大概测量城池的高度以及夯土结构的城楼上建造的一些塔楼、床弩等防御设施以外,什么都看不出来。

只是光看这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确实令人感觉此城难以用一般手段夺取。

别的不说,单说城外的护城河宽度,就达三十丈距离,差不多七十多米,而到了宋代这个宽度会更加长,能有一百八十多米。

虽然现在的护城河没有宋代那么夸张,但这宽度已经跟一条中型河流没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大型船队的话,光穿过护城河到襄阳城下都费劲。

仅仅只是见到这条护城河,陈暮就打消了强攻的念头。

同时也让他羡慕起曹操来。

历史上曹操为了夺取荆州,在玄武池一个人工湖泊里练水军。

不过他的水军也就那样,毕竟是在人工湖泊里练出来的玩意儿,能练出什么东西?

刘琮要是反抗的话,估计就靠荆州水师就能打的曹操这点水军找不着北,也不至于丢了老大的家业。

结果被蔡瑁等人一劝说,立马出城投降,让曹操白捡了个便宜,属实令人羡慕。

见强攻襄阳城估计是没戏,陈暮又把目光投向了它处。

虽说襄阳正面难打,但侧面就不一定了,城东就有大片陆地,位于鱼梁洲的南面,襄阳城区的东面。

有趣的是,这里就是凤雏庞统居住的区域,此时名叫南白沙,后世襄阳市在此地修建了凤雏大道,并且把连接此地与对岸樊城的汉江六桥命名为凤雏大桥。

而在襄阳市市中心一带,江心三洲之一的桃花岛上方,还有一座桥叫做卧龙大桥,原名叫汉江三桥,大桥南北的道路则叫做卧龙大道。

这个命名方式,襄阳属实把卧龙凤雏玩明白了。

陈暮记忆力不错,虽然只去过襄阳一次,但已经勉强能够认出南白沙就是后世襄城区东北角市郊一带。

而在这片市郊以北,樊城的东南方向,有一片巨大的岛屿。

此岛屿就是鱼梁洲,当初来襄阳的时候听人说过,名士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就住在鱼梁洲上。

汉江上的岛屿多达十多个,鱼梁洲最大,更重要的是它连接着襄阳东北的南白沙,可以通过鱼梁洲来到襄阳城外。

并且不止鱼梁洲,在汉江上游还有长寿岛、中心洲等岛屿,面积不比鱼梁洲差多少,且离江北两岸都非常近,通过这些岛屿,也能够过江进入阿头山,抵达后世的卧龙镇一带,然后从西面进攻襄阳。

甚至再激进一点,直接绕过樊城,渡过清河、淯水,夺取蔡阳县,也就是后世襄阳辖区的县级市枣阳市,然后南下鹿门山,从鹿门山西面的汉江渡河,进入后世的欧庙镇一带。

因为这里的汉江江面非常窄,江心上甚至有大量的岛屿连接着,几乎隔着几米就有礁石和一些小岛,大型船只根本过不去,别说划船过江,游泳过去都没问题。

所以打到襄阳城外肯定是没问题,但如何穿过那宽二三十丈的护城河,才是个老大难题。

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