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 第725章 小道消息

穿在1977 第725章 小道消息

作者:狸猫换银子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18:02

第725章 小道消息

陈凡快去快回,将周正东和周亚丽的行李都带了回来,还有周亚丽念念不忘的两只小猴子。

一个多月过去,小猴子长大了一点点。

可金丝猴本来就不大,也真的只长大了一点点而已,依然是小巧玲珑、萌萌哒的样子,将头一回见到小猴子的沈雪怡迷得不要不要的。

晚饭是在姜家吃的,尽管陈凡的厨艺最好,但今天可不能让他下厨。

在正式成婚之前,他上门只能算是客人,等扯了证,那才是一家人,再让他操办也不迟。

除了他之外,厨艺最好的就是姜丽丽。

今天便是姜丽丽主厨,姜甜甜打下手,两姐妹配合默契,整出又一桌团圆饭。

比起中午那顿,周正东一直陪着卢四爷谈琴棋书画、民国风俗,陈凡都没人搭理不同,此时姜恒也将陈凡圈了进来,与周正东一起大谈特谈美国纺织品市场。

周正东喝着陈凡顺便拎过来的桂花酒,对着姜恒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想让棉纺厂的产品出口,创收外汇,对不对?”

姜恒点点头,笑着说道,“实不相瞒,国内几乎所有的生产单位,就没有不想出口创汇的,创汇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生产能力,还能打开名气,获得更多的资源分配,我们棉纺厂自然也不例外。”

周正东放下酒杯,略带好奇地看着他,说道,“亲家,我有个问题,不知道方不方便。”

姜恒将手一摊,“棉纺厂又不是涉密单位,事无不可对人言,请讲。”

这时陈凡突然放下筷子,看着姜恒正色说道,“姜叔,您这句话,我必须要反驳一下。”

姜恒一听,也不生气,反而露出几分好奇,“有什么问题吗?”

陈凡看了看周正东,转过脸说道,“姜叔,您可能不太清楚,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不会完全对外开放,能开放的只有成品,绝不包括所有的生产线,更不会将自己的实验室展示给外人看。

因为这些地方,是一家生产企业的绝对核心。在国外,一切生产技术都是有价值的,也就是所谓的专利。

我打个比方,比如说,要是云湖棉纺厂生产出一种全新的面料,这种面料又特别受欢迎,那么这种面料就是属于棉纺厂的专利,掌握了专利之后,别的工厂就不能再生产这种面料,除非得到棉纺厂出具的专利许可证书。

而棉纺厂掌握了这种独家专利之后,就可以通过生产这种面料,获得巨额收益,反之,若是专利泄露,被其他厂家抢先注册并生产,那么连棉纺厂自己都不能再生产这种面料。

这就是专利保护。”

听完陈凡的解释,姜恒不禁眉头紧皱,“你说的这种,是资本主义的做法吧?”

不等陈凡说话,他又继续说道,“国内可不是这样,我记得,你给机械厂设计的两款汽车,就被一机部拿走,全国任何一家工厂都能去索要图纸、生产这种汽车。

我们棉纺厂也一样,目前我们的纺纱、织布技术,全都是省厅下发的技术,还派了技术员过来指导,棉纺厂才能立足、发展壮大起来。

若是人人都敝帚自珍,社会还怎么发展呢?”

陈凡无奈地笑了笑,只能解释道,“我说的是国外,如果有国外的客户过来参观,您可不要什么都给他们看。”

没办法,现在的社会情况就是如此,姜恒说的可都是大实话,谁要是不将技术共享,那才是逆潮流而行,单位领导是要挨批评的,完了还得将技术贡献出来。

之前姜恒和省厅的几位领导一起,去考察羽绒服生产情况,就是理直气壮闯上门去,明目张胆地要生产技术,人家还客客气气地双手奉上。

若是不给,等省厅的领导回去,用单位名义给对方省厅发函,甚至再一封电报告上轻工业部,不知多少人要吃挂落。

就是这种习惯,造成了进入80年代以后,哪怕副总亲自干预,也被顶牛的情况出现。

仿制的单位还明目张胆地质问,“都是公家的技术,凭什么他们能用,我们就不能用?”

副总耐心解释,“那是人家工厂花钱花力研究出来的,是有价值的,不能免费使用,否则谁还乐意去搞研发?”

可人家不管啊,理直气壮地说道,“我们的技术也可以给他们用啊,技术全国共享,一直都是这样的,怎么现在就不行了呢?再说搞研发,可以让部委下任务嘛,下了任务谁还敢不干?”

副总很想跟他们解释市场跟研发的关系,不是随随便便下个任务,研制出来的东西就能受欢迎,而是需要经过前期市场调查、后期产品研发,费时费力费钱的投入之后,才有可能出一款好产品。

结果人家捂着耳朵大喊,“不听不听我不听。”

完了还把退休的老同志请出来,让老同志讲理。

气得老总够呛,还没有办法。

就是这一个特点,成了后来我国好多传统工艺被盗取的原因之一。

后来之所以能逐渐转变,还是新千年以后,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出口经济暴涨,为了合理合规,才不得不迎合国际规则,开始重视专利。

所以此时陈凡面对满脸迷惑的姜恒,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这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老牌大学生,换成那些起于微末的干部,可想而知该有多顽固。

还好,姜恒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思想更能接受新事物,听陈凡说是国外的规则,便不再硬杠,而是转头看向周正东,虽然没说话,可意思很明显。

真是这样的吗?

周正东自然不会给外甥拆台,而且事实本就如此。

他咧着嘴笑道,“的确是这样。我们家就有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多年,也没少沾上专利纠纷,这也是我当初选择法律专业的原因之一。”

顿了一下,又说道,“就以我的贸易公司为例,在进行国际采购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厂家提供产品的专利证明,包括技术专利或外观专利。

如果不是自己发明的专利,那就需要提供专利授权证明。

若是两者都没有,那就必须要能证明这种产品是不受专利保护的,否则的话,我们会充分评估其风险,若是一般性产品,那就放弃采购,转而选择其他厂家,若是很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也可以在合同中列明风险排除条款。

也就是说,一旦因为这款产品而引发专利纠纷,一切法律责任都要由厂家承担,并且要赔偿因此而引起的我方损失。”

周正东跟他解释过后,又说道,“如果我现在要采购你们棉纺厂的产品,那么同样,也需要你们提供专利证明文件。

可是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法律,甚至连专利认证都没有,很显然你们无法提供,那么我只能要求在合同中加入相关免责条款,以排除我方的法律风险。”

陈凡在一旁听得嘴角直抽抽,周正东的话,本身没有问题,不过,在8、90年代,一些外国流氓就是利用国内对知识产权认知的缺乏,钻了这个空子,专门给国内的公司下套,很是坑了不少单位。

要知道那时候不少老国企、集体企业,本来就因为对市场规则不熟悉,加上产品落后、管理混乱等因素,已经是在艰难求生。

等他们踩进陷阱,那可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一块巨石。

工厂倒闭、职工解散,好多人连遣散费都拿不到,那才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

连副总想规范企业技术专利,都是一筹莫展,陈凡能怎么办?

顶多也就是等以后写几篇这方面的文章,既是写实、也是预警,看看能不能让某些领导干部多一层防备心吧。

有人说,既然国内没有这方面的法规,那何不正大光明仿制国外的产品?

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没问题,其实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很多产品就是直接仿的国外。

那些仿制单位既然能抄国内的,自然也不会放弃国外的产品。

而且那时候是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的。

然而没用!

在知识产权立法之前,这种产品只能在国内销售,绝对不会有外商采购,因为出了国门,就要遵守当地的规则,你敢采购,专利方就要追责。

而立法之后呢,这类产品就有了一个专业名词,“水货”!

在国内水,出了国还是水,都上不得台面,曝光就要被追究,就是这么简单。

轻轻晃了晃脑袋,陈凡端着酒杯,陪着老舅和未来老丈人喝酒。

一杯酒下肚,姜恒沉吟两秒,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回头我整理一份产品名单,等你下次过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

周正东也不拒绝,一口答应下来,“没问题。”

这时陈凡忽然笑了笑,说道,“其实呢,有个办法,可以很好解决专利的问题。”

两人一起看向他,“什么办法?”

陈凡扭头看了看跟两姐妹和沈雪怡聊得正欢的周亚丽,回过头来,压低声音说道,“比如说啊,老舅,你们回美国以后,让亚丽成立一家公司,经营范围您来定,反正包括服装设计制造这类的就行。

然后我这边把卢家湾生产的服装,让人画成设计图,给您寄过去,……”

后面的不用说了。

周正东一拍大腿,嘿嘿笑道,“后面的我知道,设计图注册外观专利,然后以这家公司的名义,向卢家湾服装厂下生产订单,到时候专利都是我自己的,当然用不到你们提供专利证明,也不用加什么风险条款。”

他转头看了看姜恒,“其实你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只需要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注册一家公司,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去操作,就能落实专利问题。”

姜恒眉头微皱,“去国外注册公司?”

他两手一摊,“我们没这个权限啊!”

国内的单位是什么情况,周亚东这段时间也有了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二不能干一的事,一也不能顶替二的职能。

他听到姜恒的话,再想想现实情况,不禁眉头微皱,叹了一声,转头看看陈凡,轻声说道,“看来,改革很有必要啊。”

陈凡脸上则浮现一抹古怪的神色。

现实情况他当然也清楚,不过,当前不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改革么,等再过一两年,这种一是一、二是二的现状就会被打破。

抢别人的饭碗,似乎成了不少工厂改革的一条捷径。

我造机器的,能造纺织机,所以弄个纺织厂没问题吧?

我是肉联厂的,家里肉很多,是不是可以弄个罐头厂?

就这样,一些效益好的单位,后来甚至能组建一条自给自足的产业链,也算是时代一大特色。

姜恒端起酒杯喝酒,心情好了不少。

虽然棉纺厂不能直接注册专利,可得到周正东的采购承诺,也是一件大好事,最多就是在合同里加一条风险条款呗,反正自家的产品是什么情况,他心里一清二楚,一点也不怕会引来专利纠纷。

况且卢家湾服装厂与棉纺厂属于深度合作关系,周家与他们合作,就等于间接与棉纺厂合作,……卢家湾服装厂是集体企业,没有直接出口权,说不得到时候还要棉纺厂出面签约,那进出口公司总得给棉纺厂留点外汇份额吧!

就在姜恒饮酒遐想的时候,周正东放下筷子,轻声问道,“亲家,我看你们好多单位都在争着抢着出口创汇,这里面是有什么好处吗?”

姜恒放下酒杯,看着他笑道,“好处当然有。能出口的工厂,上级单位都会优先照顾,最先进的设备、最好的技术,甚至连大学里毕业分配的人才,也会优先供应,好处多着呢。”

周正东“哦”了一声,随即问道,“那外汇呢?你们有没有处置权?”

姜恒轻轻摇头,“那倒没有。只不过,若是创汇单位,要申请使用外汇的话,也会优先批准。”

顿了一下,他若有所思地说道,“我倒是听到一个说法,但是否真实,也不确定。”

他看了看周正东,笑着说道,“也算是小道消息,听说有不少创汇单位,向上级反映情况,希望能将出口产品创收的外汇,返还一部分,具体情况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都这么说。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话,那希望创汇的单位恐怕就要更多了。毕竟很多先进的设备都需要靠外汇购买,如果能自己掌握外汇,那好处还会更多些。”

听到这话,陈凡忽然想起来,好像外汇留成制度,就是在今年(1979年)的8月份开始执行的。

至于保留比例……?

陈凡敲敲脑袋,开始用他聪明的大脑搜索信息。

如果没记错的话,侨汇的保留比例是30%到40%,然后非贸易外汇留存也是这个比例,贸易留存则是25%,部分边疆地区可以保留一半,也就是50%,最开心的南南、藏藏和经济特区,能够全额保留。

后来86年修改了一部分外汇留存制度,地方允许创汇单位保留50%的额度,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所有单位都以能创汇为荣。

陈凡捏着酒杯暗自思索。

那么,自己的小说出口,算什么形式的创汇?贸易还是非贸易?

反正不管是哪种,最低也能保留四分之一。

恰好小本子不是想要自己写新的类别吗,那就等8月份以后交稿。

漫画、小说这类出版物,销量可比严肃高多了,加上对方承诺给自己最优厚的签约待遇,到时候不随随便便挣他个几百万美元,对得起自己那么辛苦搬运小本子的作品?!

嚯嚯嚯,那时自己手里随随便便握着几十上百万美元,那才叫一个爽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