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 第669章 德高望重

穿在1977 第669章 德高望重

作者:狸猫换银子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18:02

第669章 德高望重

陈凡除了晚上回招待所睡觉,其他时候都呆在博物馆里,这一呆,就是整整一个星期。

有张馆长亲自单独教学,加上之前卢四爷给他打下的基础,他的鉴宝技能经验值飙升,进步速度让张馆长惊叹不已。

哪怕他说了之前学习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让张馆长连连感叹,难怪能入得徐教授法眼,并被收为亲传弟子。

一听就懂、一点就明,关键还记得住。单单这份学习的灵巧劲,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最关键的,还没有那种在聪明人身上最常见的浮躁。

为什么很多人聪明人的成就还不如一些普通人?原因就在于聪明人容易自得自满,学习、做事都不够扎实,若是不能及时纠正,时间一长,便泯然众人矣。

这个问题在陈凡身上就不存在。

他学习多扎实啊,听过的、看过的都变成了经验值存在技能板里,想忘都忘不掉,还能举一反三,根基绝对深厚,一点毛病都没有。

所以在这一个星期里,陈凡的收获非常大。

整个博物馆里,凡是张馆长介绍过的藏品,包括相似的器具,从制作工艺到历史背景,乃至相关的时代故事,他都如数家珍。

如果只是这样,顶多算是个书呆子,想要真正介入鉴宝这一行,还是很危险滴。

因为在这一行里,不仅要鉴真,更要会鉴假!

很多人以为改开前,并没有什么假古董,如果抱着这种想法进入这一行,那就等着被骗到当裤子吧。

因为造假最鼎盛的时期,并不是在古董市场爆火的90年代,而是在民国时期的20、30年代。

注意了,那个时期只能说是造假最鼎盛的时期,并不代表其他时候就平安无事。

事实上,最早从两宋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末,各方面的造假就没消停过,从衣食住行,到笔墨纸砚,再到各种古玩,丝毫不比后来的科技狠活差。

比如,当年纪晓岚买了一块明朝时期治墨大师罗小华做的墨条,那墨条看上去“漆匣黯敝,真旧物也”,回去一用,好家伙,竟然就是一根泥条外面、涂了一层黑色,还体贴地带有一层白霜,看上去特别真。

这还算好的,更离谱的事都有。

他进京赶考的时候,在路上买了几根蜡烛备用,到了寓所准备点上,可灯芯都烧完了,也不见蜡烛化开,掰断一看,竟然又是泥条做的,外面就涂了一层羊脂。

此外他还买到过假烤鸭、假靴子。

追忆南宋都城临安风物的古籍《武林旧事》里面就有记载,“卖买物货,以伪易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

意思就是:有人脑洞大开,用纸做衣服、用铜冒充黄金、把铅块掺进银锭里、用一般树木冒充檀香……

至于说往鸡鸭肚子中塞沙子、在鹅羊体内吹气、往鱼肉里注水等等这类小伎俩,更是两宋时期就有的常事。

看看,注水肉并不是现代才有,人家古人也吃过。

后人跟古人比起来,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连衣食住行都是如此,何况价值连城的古董宝贝呢?

所以古董造假,是古来有之。

而博物馆的里面,夹杂着一些假货,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这种事民国时期最多,不少大佬都打过眼,有的还把误买的赝品供起来,以作警示。

到了后来,“收假辨真”,几乎成了博物馆的惯例。

也就是博物馆会主动收集一些真假难辨的赝品,用来与真品进行对比,以防真假混淆,也能增长学问。

能够把假货造得跟真的一样,必定要对当年的制作工艺非常了解,这不是学问、是什么?!

再往后,绝大多数博物馆里拿出来展出的,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赝品,尤其是国宝级的东西,常年放在库房里保存,基本上只展出赝品。

哦,人家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叫仿品。

反正去参观的基本上都是外行,看个热闹就够了,还要什么真品呢?!

现实情况如此,江南博物馆自然不会例外。

从民国时期的民窑赝品瓷器,到河南尹川烟涧村出品的现代仿真青铜器,博物馆的库藏里面,连假货都假得很有特色。

陈凡是白天看真品,晚上琢磨假货,几天下来,就将张馆长脑子里的存货,掏得干干净净。

最后张馆长没办法,只能给他办了一张长期通行证,无奈地说道,“在鉴宝这方面,我是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既然能鉴宝,那对历史方面的东西,你可以自己去学习,就没必要继续在这里耗着。

徐老师既是国学大家,也是历史大师,这方面的东西,他懂得只比我多、不比我少。

既然我没什么可以教你的,那你也不用再每天过来。我给你办了这张通行证,你以后有时间了就可以过来看看,前面的展区和后面的库房,都可以随便进,只要不把东西带出去就行。”

陈凡学了人家的本事,当然异常客气,“这些天多亏您的指导,以前我对古董没什么感觉,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才发现里面的学问真不简单。

古董的可贵,不在于他的材质、外形和稀有程度,更不在于值多少钱,而在于其工艺、艺术内涵,和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价值。

博物馆是个好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这种文化内涵,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后我会常来,也会继续研究这些东西。”

张馆长听到这话,心里感到非常欣慰,笑着连连点头,“你能有这个转变,我非常开心,也不枉费我这几天教你。”

顿了一下,又开着玩笑说道,“这里随时欢迎你来,只要不把东西拿出去,待多久都行。”

陈凡笑道,“那不至于,如果我要,上海文物商店里的东西多得是,价格也不算贵,可以去那里买。”

听到这话,张馆长心里一动,掏出自己的小记事本,打开后翻了翻,随即找到一条记录,抄在后面的一张白纸上。

他将纸撕下来,递给陈凡,说道,“这是我一个老同学,现在就在上海文物商店做副主任,同时也是高级研究员,你要真去那里买宝贝,找他肯定没错。”

这年头都不说鉴定师,而是研究员,显得正规、有格调。

等陈凡接过去,他又说道,“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文物商店经过了改造,那里对外出售的,全都是经过鉴定的真品,你去那里买东西,还是很有保障的。”

陈凡将纸条收好,脸上笑开了花,“谢谢了。”

别说,在这里学了一个星期,他还真有古董的想法。

反正他现在是钱多得没地方花,又对古董有了兴趣,买一批回来摆在家里,时不时的赏玩一下,也是很有文化气息的嘛。

收好纸条,他从包里翻出来两条中华,嘿嘿笑着递给张馆长,“这个就算学费了,不收就是嫌弃。”

张馆长也不客气,将烟接过去,随手丢到桌上,之后对着陈凡笑道,“东西我收了,不过,你要是能办成一件事,我会更高兴。”

陈凡眨眨眼,“什么事?”

张馆长故作神秘地左右看了看、小声说道,“你去上海逛文物商店的时候,看看能不能从那里头找出一两件赝品!”

陈凡瞪大眼睛,眼里满是不解。

啥意思?要砸人招牌?

张馆长干咳一声,不好意思地嘿嘿笑道,“前些年的时候,我收了一只乾隆青花折枝梅瓶,没想到那东西是个‘接底’,后来还让我那同学给看出来了,丢了一回脸。”

陈凡顿时恍然,这是让自己报仇呢,果然是亲同学!

所谓的接底,一般是指某种特殊的瓷器赝品,就是用一个真古董的底部,接上仿制的瓶身,凑成一个整体。

由于瓷器鉴定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识别底部的款识,而接底的东西,恰恰底部又是真的,所以很多老江湖稍不注意也会打眼。

只不过张馆长让自己去“报仇”,还真是看得起!

那可是上海文物商店,与京城荣宝斋齐名的地方,里面鉴定大师无数,想要流进去一只赝品,那可比登天还难。

得,这事儿听听就好,他可不会当真。

张馆长将陈凡送到门口,看着他离开,心里也在想着这件事。

自己丢不丢脸都无所谓,主要是自己都丢了,老朋友岂能幸免?

这个小师弟虽然年纪不大,可一周时间就将自己掏空,尤其在鉴别赝品方面,连一次都没错过,包括那只让自己打了眼的乾隆梅瓶。

那眼睛就跟显微镜似的,一点点细微的破绽都能看出来。

现在就看那文物商店里面有没有掺进去一两只假货。

万一有呢?!

再让他识别出来,那自己下半辈子不就有反攻的炮弹了么!

……

陈凡回到招待所,已经是晚上九点多。

刚进院子,便看见食堂的里面亮着灯,可惜窗户离地两米高,看不见里面,只能听见里面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下车进了大门,先跟小彭打了声招呼,随即问道,“什么人现在还在吃饭?”

小彭站起来趴在柜台上,小声说道,“你们不是明天开会吗,这两天人都到齐了,最后一个半个小时前才到。何主席和许秘书长招待他们吃饭呢。”

陈凡“哦”了一声,点着头说道,“那确实挺晚的。”

江南省除了有长江,还有不少山区,如果从那些地方过来,只能走蜿蜒曲折的山路。而这几天天气又不太好,今天早上还下了小雨,路上肯定不好走,说不定人家天没亮就出发,弄到现在才到,却也很正常。

不过这个与他无关,他已经在博物馆食堂吃了晚饭,免费的那种,不用再加。

于是便摆摆手,就要回房间。

这时小彭忽然问道,“陈主任,你们单位不是分了房子吗,怎么不搬家呢?”

陈凡回头看着她,“消息都传到你这里了吗?”

小彭嘿嘿笑道,“我这里怎么啦?招待所每天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又都是文化系统的,消息灵通不是很正常吗。”

陈凡一想也对,随即笑道,“这几天太忙,没时间,等明天找个时间就搬。”

黄天志通过许启珍给他传消息,房子已经改造好,所有家具也配备到位。

除此之外,陈凡安排的云湖小家电,也在李副厂长的安排下送了过来,除了给作协的两百套,由于听说他在省城的新家落成,又特意给他送了一套过来,另外也不知道从哪里寻摸来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三大件,也都配上。

除此之外,竟然还想办法给他弄了一套煤气罐和燃气灶。

燃气灶和上海、京城家里用的一样,都是铸铁的,没有电子打火功能,要用打火机或火柴才能点燃,区别是这里只有罐装气,而上海和京城用的是管道煤气。

没办法,虽说省城还算不错,但对比那两个大城市,还是远远不能比。

而省城的第一条管道煤气,要到80年代末才建成,还有得等呢。

总而言之,现在家里各种家具、家电已经全部就位,连床铺被褥也被许启珍安排得妥妥当当,只等他拎包入住。

正好明天不用再去学习,找个开会的空档,把招待所房间里的东西收拾收拾,就能搬过去。

陈凡看了看小彭,好奇地问道,“严格算起来,文化宫也属于文化系统,你们招待所是文化宫的附属单位,你们应该也可以分房吧?”

说到这个,小彭就忍不住撅起嘴,“有倒是有,可是跟你们单位根本不能比,我听说加起来也只有几十套房子,需要优先考虑住房困难的老职工。我这种参加工作才两三年的,根本没戏。”

陈凡沉吟两秒,说道,“要是这样的话,新房子肯定没戏,不过老房子、或许还能争取一下。”

小彭立刻瞪大眼睛看着他,“什么意思?”

陈凡嘿嘿笑道,“你想啊,那些住房困难的老职工,他们得了新房,老房子是不是要交还给单位?”

这一听,小彭立刻就明白了,当即两手一拍,兴奋地说道,“对呀,分不到新房,可以争取一下老房子,那也比一家人挤在一起强。”

说完便双手合十,对着陈凡当神拜,“谢谢陈主任,要是房子分下来,我请你吃野味卤面。”

陈凡呵呵笑道,“你要这么说的话,我再给你支一招,保证你分到房的概率大大增加。”

小彭顿时眼睛发亮,“怎么说?”

陈凡故作神秘地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道,“我们单位刚分出去100多套房,原来的老房子还在手里握着,房管局还没有收回去,……”

小彭有些好奇,“为什么没收回去呢?”

陈凡也不说话,只是笑着眨眨眼。

小彭刚开始还有点不明白,很快脑子里灵光一闪,“补偿没到位?!”

虽然说房子是房管局分配给作协的,但既然分了,那就是咱们的,对不对?

现在虽然咱不缺房了,还有得多,而其他单位却依然缺房,你要想收回去重新分配给别人,也不是不行。

可是,这房子不能这么红口白牙的就拿走吧?

适当的补偿是不是要给一点?

要不然以后怎么给小弟们争取利益?

见陈凡笑着不说话,小彭便知道自己猜对了,当即嘿嘿笑道,“我们单位挺缺房子的,既然作协有那么多的房子,明天我去给领导提提建议,到时候,嘿嘿嘿……”

陈凡打了个哈哈,“孺子可教也。”

说完便摇头晃脑往后院走去。

回到房间,三只小家伙已经从敞开的窗户里飞进来,窝在包里准备睡觉,听到陈凡进来,它们立刻探出脑袋,啾啾叫了几声。

陈凡摸摸三只小脑袋,“吃饱了没有?”

又是啾啾几声。

陈凡,“嗯,吃饱了就睡觉。”

看着三只小家伙缩进包里,陈凡摸了摸脑袋,想着什么时候给它们筑个巢,正好新房的院子里,有一颗很高的水杉。

这种水杉环绕整个星湖,秋冬时节树叶枯黄,远看特别漂亮。

在树顶上给它们搭个窝,它们一定很开心。

安抚好三只小鸟,关上窗户,便去卫生间冲了个热水澡,换了身睡衣出来,准备睡觉。

这时外面响起一阵杂乱的脚步声,陈凡往窗户的方向看了一眼,猜测应该是他们吃完饭,正要回房,便没当回事,关掉灯上床躺着。

可不一会儿,自己的房门竟然被敲响。

陈凡睁开眼睛,“谁啊?”

门外响起何青生的声音,“我。你不会就睡了吧?”

陈凡叹了口气,爬起来披上外套,打开电灯,走过去开门。

何青生和许启珍两人站在门口,看到他的样子,不禁有些惊讶。

许启珍一边往里走、一边说道,“听说这几天你晚上不到12点不睡觉,怎么今天这么早?”

陈凡打了个哈欠,拿茶杯倒茶,“学习完了呗,不用再那么紧张,以后慢慢来就行。”

将茶杯端到茶几上,再接过何青生递来的烟,到另一边椅子上坐下,看着两人问道,“明天要开会,这是要提前通气?”

何青生摇摇头,“跟他们要提前通气,你就不用,该说的都说了,到时候你等安排就好。”

许启珍喝了口茶,看着他笑道,“这次会议以后,你就是咱们单位的领导级干部了,可不得来提前做做工作么。”

陈凡脸色一黑,“你们不回去睡觉、跑来吵我,就是为了开玩笑的?”

何青生点燃烟呵呵直笑,“真没跟你开玩笑啊。实话实说,论资历你可能浅了点,但是论功劳、论作品,说一句‘德高望重’都不为过,所以呢,我特意叫上小许,过来跟你聊聊,以后工作要怎么开展。”

陈凡强忍着翻白眼的冲动,年纪轻轻就德高望重,还说不是来看我笑话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