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 第579章 房地产投资

穿在1977 第579章 房地产投资

作者:狸猫换银子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5:18

第579章 房地产投资

第579章 房地产投资

第二天上午。

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走在舷梯上,周亚丽对着陈凡笑道,“来了上海,这里总没有你的房子了吧。”

陈凡转头看了她一眼,微微一笑,“有啊。不过你要是觉得住得不舒服,也可以继续住宾馆。锦江饭店不错,我在那里住过,楼下餐厅的菜也好吃。”

“有?”

周亚丽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他,“你在上海也有房子?”

她张开双臂划了好大一个圆,“像京城那么大的?”

住宾馆的话她提都没提,住宾馆哪有住老弟家里亲近,何况国内的宾馆又不像美国的酒店那么舒服。

陈凡摇摇头,笑道,“那没有,就是一栋小洋楼,不大,也就刚好够住。”

周正东走下舷梯,让开路,转过身不解地看着他,“你工作和学习都在江南省城,可是房子却买在京城和上海,怎么不在省城买一套?”

陈凡打了个手势,边往前走、边说道,“在京城和上海买房是因为机缘巧合,正好有房子卖,我又喜欢,就买了。至于省城的房子,目前还在规划设计,是单位宿舍区,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应该就可以入住了吧。”

他笑着耸耸肩,“现在住单位招待所的房间,倒也方便,所以就没想着另外买。”

学校的那间宿舍他已经退了,没办法,找的人太多,根本安静不下来。

赵婉茹闻言不禁失笑,“你真的很适合去美国。可能在你看来,买这么多房子是为了方便、或者喜欢,但是这种行为在美国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房地产投资’。”

周正东也轻声笑道,“房地产投资在美国很火爆,也是我们周家生意的核心之一。当初刚到美国时趁着地价便宜囤了不少地,后来将靠近城市的一部分土地慢慢开发做住宅或商厦,有的租、有的卖,这么多年下来,已经超过了老本行贸易生意,利润也非常客观。”

现在周家的生意范围很广,但是核心资产就三类,一个是早期趁经济危机地价便宜收购的农场和城区的地皮,再就是老本行贸易生意。

农场还在持续经营,借着靠近大城市的便利,农产品根本不愁卖,在银行风险评估中都属于最顶级的优质资产。

至于其他地皮,随着城市圈的扩大,加上周家也不缺钱,自然而然便介入房地产行业,城市边缘扩大到哪里,他们的房地产便开发到哪里,过得很滋润。

最早的贸易业务反倒被超越,在家族资产中沦为第三序列。

只不过随着周家融入美国社会,早期在国内简单的坐地开店模式,也转变成了现代化的贸易公司,并划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块,虽说与跨国巨头不能相比,却也实力不俗。

别看现在周家只有一亿美元左右的资产,可只要不乱来,哪怕只是维持不变,这些资产在几十年后也能价值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

在互联网崛起之前,亿万富翁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谈到跟自家核心业务有关的内容,周正东自然感兴趣。

说完之后,他又摇摇头,“可惜,国内是分房制度,房地产根本做不起来,要不然等你说的窗口期到来,我倒想进来试试。”

陈凡在一旁轻轻点头,事实上我国的商业地产起步很早,从深圳开拍第一块商业地皮,到80年代下半期政府鼓励商品房的建设和销售。

尤其是海南岛上的第一次炒房、炒地,让全国许多人都认识到房产的投资价值。

可是房地产的真正崛起,还是在宣布结束福利分房政策之后。

福利分房不结束,房地产业根本做不起来。

赵婉茹却有不同意见,“正所谓‘长安居、大不易’,就算是分房,可是当供求关系紧张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经济变化。”

她转头看着陈凡,笑道,“你在卢家湾和云湖的房子也就罢了,在京城和上海的房子,应该是值钱的。而且还有大幅升值的空间。”

周正东缓缓点头,“有道理。”

同时他也在想,要不要进来做几个小项目试试水?规模不大的话,应该不会赔钱。

现在助理还在美国驻京城联络处收集资料,刚好去小本子的飞机是从京城出发、要在上海中转,等明天他坐飞机过来,与自己汇合之后,再把这个任务加上去。

陈凡看了看两人,笑着摇头,“只是自住而已,房价是涨是跌,都没有关系。”

周正东哑然失笑,“也对。”

他是站在生意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外甥如果不想做房地产生意,确实住着房子就行,房价是涨是跌,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己感觉舒适就行。

几人说说笑笑,很快便到了出站口,顺着人流往外走,陈凡扫了两眼,便看见一个青年办事员举着写有“周正东先生”的牌子,视线不断从出站的人群脸上扫过。

在他身后,还有两个干部模样的人。

上前一问,果然是上海安排的陪同人员。

寒暄过后,周正东说了要去外甥家里住,负责对接的陪同干部也没多说,直接同意。

又不是第一次这样,还需要向上级汇报申请。就是可惜了一笔外汇房费。

坐上轿车直奔番禺路,将他们送到地头,陪同干部又例行声明了一下出行纪律,也就是未经同意不许自己乱跑,如果要出去一定要他们的人陪同。

然后留下联系方式,并约好下午两点来接他们、去看望那位仅剩的周家故交,便告辞离开。

陈凡昨天往上海作协打过电话,请他们转告姜丽丽今天自己会回来,所以这时候家里应该有人在,要不然他没钥匙,只能翻墙进去。

因为昨天是星期天啊,学校放假不上课,一般周末的时候,姜丽丽都在家里窝着,不在学校,自然没法接电话。

改开后上海的第一部私人电话,是JA区住宅公司一位离职职工申请安装的,他辞职之后做了个体户,门店开在宝山区罗店镇,主要业务是承接房屋装修公司和建筑公司的维修、安装辅助等工作。

为了扩大生意,他在1983年5月,向罗店电话局申请安装一部电话,安装费用300块,另外还有每个月20块钱的月租,分机号码自选388,很吉利。

装了电话之后,业务量果然飞速提升,别人都爱找他合作,就因为他家有电话。

当年他一个人的纳税额就占了整个罗店镇全部个体户的三分之一,由此拉开上海个体户争相装电话的热潮,电话局也是积极配合。

而京城的私人电话要稍早一点,在1982年下半年,农丰里小区开通使用一部小交换机,100多户居民陆续用上了家用电话。

不过这还是有单位作用在里面,真正靠个人安装的城市第一部私人电话已不可考,但是就在这篇报道发布后不久、1984年5月23日下午,一位农民来到市电话局营业室,掏出一张2000元的支票,申请给家里安装一部电话。

营业员在给他开的收据上,写下了京城市第一个农民自费安装的电话号码:815059。

这便是京城第一部农民私人电话,安装费用2000块。

比上海贵多了。

不过月租便宜点,只要4块钱。

陈凡琢磨着,回头找谁问一下,看看能不能用私人名义申请,要是不行,就跟巴老商量商量,用单位名义拉一根线过来,等以后再转户头。

没办法,到现在他还不适应写信,有事打电话多好,写信太慢了。

可是要打电话,就只能去附近与电话局合作的小商店,这里的电话机也同时承担接电话的重任,有人打电话过来,负责人要将信息记录好,转交给相应的居民。

这种模式从5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起源于京城,然后很快扩散到几个大城市。

执行得怎么样且不说,至少在遇到一个好人的情况下,还是给附近居民提供了不少方便。

当然,再怎么方便也不如家庭电话。

陈凡脑子里算盘打得叮当响,却没耽误抬手按下门铃。

不一会儿,院子里就传来轻快的跑步声,随着吱呀一声,小门被拉开,一张俏脸出现在面前,正是满脸微笑、眼里还放着光的姜丽丽。

她一把抓住陈凡的手,眼睛眨也不眨,却已笑成两弯月牙,“你回来啦。”

还没等她将陈凡拉进门,一个戴着奇怪的帽子(渔夫帽)、长得很漂亮的女生突然出现在陈凡身边,脑袋差点就搁他肩上,还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眼睛睁得大大的,“哇,好漂亮,老弟,这是你女朋友?”

陈凡握着姜丽丽的手,先走进院子,对着刚走出大门的姜甜甜挥挥手,等老舅一家陆续进来,才干咳一声,“给你们介绍一下哈。”

然后一本正经地指着周正东几人,“这位是我老舅,前几天特意从美国回来看我的。这是舅妈、这是表姐。”

姜丽丽红着脸,赶紧鞠躬问候,“舅舅好、舅妈好、表姐好。”

顿时刷的一下羞红了脸,不自觉地侧过身子、扎着脑袋默默躲在陈凡身旁。

陈凡握着她的手,笑着介绍,“这是我对象,姜丽丽,生姜的姜,美丽的丽。”

随后又指了指站在门庭前有点手足无措的姜甜甜,“这是丽丽的姐姐,姜甜甜,甜蜜的甜。”

姜甜甜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好心态,轻轻点头,想了想,决定还是跟着妹妹一起叫。

便微微鞠躬,喊道,“舅舅好、舅妈好、表姐好。”

没办法,妹妹都这么叫了,如果她还叫叔叔阿姨,未免显得太生分。

陈凡闻言轻轻干咳一声,“那什么,你叫妹妹就行,她比你小。”

姜甜甜脸色微红,立刻改口,“妹妹好。”

周正东一家人正用探究的目光打量两姐妹,一个娇俏可人、一个落落大方,相貌几乎一模一样,都是难得一见的美人儿。

妹妹自然不用说,一见面就拉着外甥的手,恨不得粘在他身上。倒是那个姐姐,明面上保持距离,但以周正东阅人无数的眼光,怎么可能没发现有问题。

等陈凡介绍完,他便轻轻点头,对着两人笑道,“丽丽好、甜甜好。”

赵婉茹和周亚丽也各自打招呼。

周亚丽还瞪着陈凡,脸上却满是笑意,“老弟,你怎么不提前说一下,我好准备礼物呀。”

随即取下自己的背包翻找,看看什么东西适合做礼物。

姜丽丽也轻轻捏了一下陈凡握着的手,气愤他没有提前跟自己说有舅舅一家人来,让自己出丑丢人。

陈凡则咧着着嘴哈哈一笑,“那什么,忘了。”

什么忘了,就是他不好意思讲。

讲自己金屋藏娇,在上海的房子里还有一个女朋友住着?

那多尴尬!

周亚丽翻了半天,最后翻出来两只小盒子,也没有打开,走过来塞给姜丽丽一只,笑道,“没有准备,这个是我自己用过的,不要嫌弃。”

姜丽丽还想推脱,就被陈凡接过来放在她手里,“都是自家人,给你就拿着。”

被强行塞在手里,姜丽丽只能红着脸说道,“谢谢表姐。”

周亚丽又走到姜甜甜面前,将另一只盒子递给她,“一点小意思,不要嫌弃。”

姜甜甜比刚才还手足无措,本能地看向陈凡。

陈凡抬头笑道,“收着吧。”

姜甜甜顿了两秒,才不好意思接下来,“谢谢。”

随后回过神,赶紧将他们往屋里让,“快请进。”

几人陆续进屋,陈凡给他们分配房间,“舅舅舅妈住一楼,不用爬楼梯。”

随后看向周亚丽,“你就住三楼,空间大,还有一个大露台,够你折腾的。”

周亚丽自然无所谓,“行啊。”

只不过下一秒便将目光投向父母,与两人对视一眼,视线之中笑意流转。

二楼呢?当然是被他们三个占了啊。

陈凡看他们的眼神交流,就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只不过没法解释啊。

国内的人一般不会想歪,可美国那边不一样,如果是正统的清教徒家庭的女孩儿,保守得堪比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但除此之外,那是一片豪放。

更别说如今的美国,正是嬉皮士、嘻哈、摇滚、朋克等开放文化野蛮生长的时候,玩得好的是文化、玩得不好的就是放纵。

可哪有那么多的文化人?

说到底就是放纵年代,他们在美国,就算自己不玩,但啥玩意没见过、没听过?

那么会这样想,一点都不奇怪。

如果是真的也就罢了,可惜不是啊。

陈凡觉得很委屈,但是也没办法,只能默默拎着行李送进房间,然后带着他们参观。

“这里是客厅,这边的是茶柜,那边是贵妃椅,可以躺着看外面小花园。后面是厨房和卫生间,没什么好看的。

啊?帮忙?

不用不用,丽丽厨艺不错,而且这里有甜甜帮忙就够了,我们去楼上看看。

狗狗狗,跟我走,呐,这里就是二楼啦,三间卧室,嗯,每人一间,都进来看看,对吧,三张床,都不一样。”

在这里拐着弯的解释了一下,也不管他们信不信,继续逛三楼。

“三楼是书房和音乐房,也可以是客房,上面还有个阁楼,全都是书。”

周亚丽顺着楼梯爬上去,看着三角形的阁楼里全是一个个满满当当的书架,不禁有些咋舌,“这里比你在京城那边的书还多啊。”

陈凡看着她顺着楼梯下来,笑道,“这里的书是我自己买的,京城的书除了一小部分旧书,其他的都是张师父找人从书店买回来的,他也不懂,就没敢买多,等我下次过去,有时间的话,再做补充。”

几人在房间里转了两圈,周正东走到钢琴前,揭开琴盖弹了几个音符,好奇地问道,“内地还有施坦威三角钢琴买?多少钱买的?”

陈凡打了个手势,“不贵,两百二十块。”

周正东一听,眼睛都直了,“多少?这么便宜?”

陈凡哈哈笑道,“这个是在旧货店买的,旧货店的定价规则,不管是大牌子还是小牌子,都是按照品类和成色估价,才让我捡了个便宜。”

他又介绍旁边的乐器架,“小提琴80,意大利货、手风琴60,苏联的、吉他30,这些都是进口货,这边是国产乐器,二胡只要10块、古琴50、古筝55,还有琵琶……”

介绍完之后,转过身笑道,“便宜吧,都是在旧货市场买的,如果买新的,价格就要翻上好几倍。”

他说着指向钢琴,“这个就更不知道要翻多少倍,几十、上百倍都有可能。我当时听售货员说有施坦威钢琴,而且只卖220块,想都没想就要了。

为了把这个大家伙弄上三楼,还请人帮忙找来专业工具,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吊上来。”

周亚丽看着架子上的乐器,转头看向他,问道,“老弟,这么多的乐器,你都会?”

陈凡笑道,“不会我买干嘛?”

周正东抿着嘴,轻轻点了点头,“你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比你母亲还要强一些,她只会钢琴,你还会这么多。”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可能也有你父亲的原因,我听说他会小提琴和口风琴,也是个才子,你应该继承了他们的音乐细胞。”

陈凡笑了笑,没有说话。

我谁也没继承,全靠自己努力,从零基础开始学会的。

几人转了一圈,最后纷纷走上露台。

站在露台上眺望远方,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只在远处有些十几层高的大楼,也基本上是建于民国时期。

放眼望去,或密或疏、或高或矮的建筑,成片成片地往远处蔓延,伴着夏日的清风、和远处传来的人声,愈发显得这里的幽静。

片刻后,周正东突然笑道,“感觉在这种地方生活也不错,闹中取静,很有生活的气息。”

周亚丽转头看着他,“那你就搬过来呗,也在这里买一栋房子,和老弟做邻居。”

她又转过脸看向陈凡,“老弟,这里还有房子买吗?”

陈凡,“有啊。”

他看着周亚丽说道,“不过不知道外籍能不能买普通居民房,这个还要问一下。”

后世很多人都说,1980年的11月京城诞生了第一座商品楼。据《BJ房地产志》记载:那年“BJ市在团结湖统建的住宅楼房中拨出两栋出售给个人,每建筑平方米售价平均180元。”

然而,严格说来并不是。

我国的第一栋商品楼,是始建于1956年、落成于1958年,坐落在上海余庆路189号的“华侨公寓”。

这座“新中国第一公寓”高8层,建筑面积4284平方米,共有住房35套。

工程总投资额70万,由上海中华企业公司负责兴建。创造了当时众多的第一。

公寓内铺设了进口木地板,安装了暖气片,大楼内部还装有2部电梯。

这些配置都是当时上海普通民居所不可企及。公寓落成以后,由双清楼主专门为大厦题写了“华侨公寓”四个大字。

这座公寓也不对内销售,专供海外华侨。

其实就是为了用高价卖楼、筹集外汇。

但是海外华侨纷纷解囊,哪怕自己不住,知道了这个消息、又有能力的话,也要买一套。而有些华侨则直接买房回国,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华侨后人居住在这栋公寓里面。

几年后,1962年,京城缺少外汇,也照猫画虎,兴建了“花园村华侨公寓”售卖。1966年,广州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华侨住宅区“华侨新村”。

也不知道是墨守成规还是有人发话,反正之后华侨只能买华侨公寓或华侨新村几乎成了一种惯例,反倒普通住宅,极少有人敢卖给华侨和外国人。

现在不管是真的还是开玩笑,周正东他们想在这里买房,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