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快书后女配才是六个哥哥的真团宠 > ★据理力争

快书后女配才是六个哥哥的真团宠 ★据理力争

作者:灵狐婉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2-16 23:14:27

叶清瑶毫不退缩,她在朝堂上据理力争,阐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叶清瑶毫不退缩,她在朝堂上据理力争,阐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她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朝堂上的众臣,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大人,如今之世,外有列强环伺,内有百业待兴。教育若不改革,我朝如何能培养出经世致用之人才?旧学虽有可取之处,但墨守成规只会让学子们困于迂腐之学,无法洞悉天下大势,难以掌握新的技艺与知识。”

不少大臣交头接耳,有的皱着眉头,似是对她的话极为不满。但叶清瑶视若无睹,继续说道:“教育改革,乃是开启民智的关键。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无论是农桑水利,还是天文地理,都应纳入学府的教程之中。只有这样,我朝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有立足之地。”

此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捋着胡须说道:“叶大人,你所说虽有几分道理,但祖宗之法不可轻易变动,教育之事更是关乎国本,稍有不慎便会动摇根基啊。”叶清瑶恭敬地向老臣行了一礼,然后回应道:“大人所言极是,祖宗之法固然要敬重,但祖宗也是希望我朝不断繁荣昌盛。如今时移世易,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教育并非是对祖宗之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

叶清瑶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教育改革计划书,朗声道:“这份计划书,详细地规划了从学府课程设置到师资选拔,从学子考核到教育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我已走访多地学府,深知目前教育之弊病,若能按照此计划逐步推行改革,不出十年,我朝定能人才辈出,国力大增。”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份计划书上,似乎在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在重新审视着这个站在朝堂中央、为教育改革奋力疾呼的女子。

沉默良久,皇帝终于开口:“叶卿家,你的想法虽好,但这改革所需的银钱从何而来?又如何确保各地学府都会遵循这新的制度?”

叶清瑶微微欠身,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关于银钱之事,臣以为可从两方面筹措。一方面,可鼓励民间富商捐资办学,朝廷给予相应的表彰和特权,如授予荣誉官职、减免部分商税等。另一方面,朝廷可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专款,专门用于教育改革,如修缮破旧学府、聘请优秀师资等。”

她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至于各地学府遵循新制度的问题,臣建议设立专门的教育督查司。督查司的官员定期到各地学府巡查,考核学府的教学成果、学子的学业水平以及对新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不力者,予以警告、削减经费等处罚;而对于执行良好者,则给予奖励,如增加经费、奖励优秀学子入京深造的名额等。”

皇帝微微点头,似乎对叶清瑶的回答颇为满意。然而,一些保守派的大臣却依旧不甘心,其中一位大臣高声说道:“叶大人,你这改革计划如此大动干戈,那些贫寒子弟本就难以专心学业,若再加入诸多繁杂课程,岂不是让他们更加难以承受?这不是有违教育之初心吗?”

叶清瑶早有准备,她神色平静地回应:“大人此言差矣。贫寒子弟虽生活艰苦,但他们往往更有上进心。新的教育制度并非是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例如,新增的技艺课程,能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日后无论是做工还是务农,都能运用所学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朝廷也会为贫寒学子提供更多的资助,如设立专门的助学金,提供免费的书本和文具等。”

朝堂上的争论还在继续,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叶清瑶知道,这场关于教育改革的斗争不会轻易结束,但她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她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够推动教育改革的实现,为这个国家带来新的希望。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一旁没有说话的丞相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叶大人的教育改革计划确实有诸多可取之处。但此事关系重大,不可仓促决定。不妨先在几个州县进行试点,根据试点的成果再决定是否在全国推行。”

皇帝听了丞相的话,沉思片刻后说道:“丞相所言甚是。叶卿家,就依丞相之议,先在江南、荆襄等地的州县进行试点。若成效显着,朕定当全力支持你在全国推行教育改革。”

叶清瑶心中虽然有些失落,她本希望能够立刻在全国推行改革,但她也明白这已经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她连忙谢恩:“陛下圣明,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托。”

下了朝堂,叶清瑶立刻着手准备试点的相关事宜。她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员和学者,组成了教育改革试点推行小组,日夜商讨如何在试点州县更好地实施改革计划,他们深知,这是教育改革迈出的关键一小步,必须慎之又慎。

叶清瑶与小组成员马不停蹄地奔赴江南、荆襄等地的试点州县。抵达江南的第一站——江宁府后,叶清瑶便深入当地的学府、私塾以及市井小巷,亲自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和民众对教育的看法。

她发现,这里的学府虽然在当地颇有名气,但教学内容依旧十分陈旧。学子们每日诵读经典,却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而私塾则参差不齐,一些私塾先生自己也只是略通文墨,难以给予学子真正有用的教导。民众们大多渴望自家孩子能够通过读书出人头地,但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既充满好奇又有些担忧。

叶清瑶首先召集了江宁府的所有教育相关人士,包括学府的山长、私塾先生以及当地的学究等,召开了一场大型的教育宣讲会。在宣讲会上,她详细地阐述了教育改革的计划内容,从课程的调整到学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一进行讲解。

一些开明的山长和先生听后,眼中露出兴奋的光芒,他们意识到这或许是教育的一次重大转机。然而,也有部分人满脸怀疑,甚至当场提出质疑:“叶大人,您说要加入诸如算学、格物之类的课程,可这些东西与考取功名并无直接关联,学子们学了又有何用?”

叶清瑶耐心地解答:“诸位,考取功名固然是学子们的一条出路,但如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算学可用于商业贸易、工程建造,格物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运用于农业、制造业。即使不考取功名,学子们也能凭借这些知识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

在江宁府的初步推广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叶清瑶和小组成员没有丝毫气馁。他们开始从学府入手,挑选了一所规模适中的学府进行试点改革。他们为学府引入了新的教材,这些教材是叶清瑶和学者们精心编撰的,融合了传统经典与现代知识。同时,还聘请了几位擅长算学和格物的老师,对学子们进行授课。

然而,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家长听闻学府里教授一些从未听过的课程,担心影响孩子的科举前程,纷纷到学府要求退学。叶清瑶得知后,又亲自一家一家地拜访这些家长。她用实际的例子向家长们解释新教育的好处,比如讲述其他地方因为懂得算学而善于经商致富的故事,还有格物知识让农田增产的实例。

这些士绅在当地颇有威望和势力,他们联名上书,声称教育改革是对荆襄千年文化传承的亵渎,是妄图用奇技淫巧扰乱学子的心智。叶清瑶深知,若不能说服这些士绅,改革在荆襄将寸步难行。

于是,她决定邀请这些士绅中的几位代表进行一场公开的辩论。辩论当日,现场聚集了众多荆襄的学子、民众以及各方人士。叶清瑶率先开口:“诸位前辈,晚辈深知荆襄文化源远流长,对传统礼教的尊崇亦是美德。但时代在发展,如今的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

她环顾四周,接着说道:“传统的学问固然重要,可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就拿格物之学来说,这并非是什么奇技淫巧。懂得格物,我们能知晓天文气象,预测洪涝干旱,这对荆襄的农事有着巨大的帮助。农兴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一位士绅代表冷哼一声,反驳道:“叶大人,我荆襄自古以来靠的就是传统的耕种之法,从未听闻这格物之学能有何大用。学子们应专心研读经典,考取功名,这才是正道。”

叶清瑶微微一笑,不疾不徐地回应:“前辈此言差矣。考取功名固然是一条道路,但并非所有学子都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建树。若他们学习了格物之学,即使不能为官,也能成为对农事、水利、建筑等行业有用的人才。而且,懂得算学能让商业更为繁荣,这对荆襄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她又举例说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运用格物之学改良土壤,粮食产量有所增加。而算学的运用,让商家们在交易中减少了差错,生意愈发兴隆。这些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的,并非是凭空捏造。”

现场的民众开始交头接耳,一些学子的眼中也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士绅代表们虽然脸色依旧不太好看,但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反驳。

在荆襄的另一边,教育改革小组的其他成员也没有闲着。他们深入到基层的私塾,与私塾先生们交流,向他们展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一些年轻有想法的私塾先生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引入部分改革内容,如给学生讲述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荆襄学府里接受教育改革的学子们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风貌。他们在算学课上积极思考,在格物课上充满好奇地探索。一些学子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家人解决了一些小问题,这让当地民众对教育改革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士绅们看到这种情况,虽然心中还有些不甘,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强烈抵制。叶清瑶抓住这个机会,与士绅们进一步沟通,表示教育改革会尊重荆襄的传统文化,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荆襄的教育改革试点终于走上了正轨。叶清瑶和她的小组在江南和荆襄两地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改革方案,为将来在全国推行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叶清瑶也清楚,前方仍然有着重重困难,来自朝廷内部保守势力的压力以及各地不同风俗文化的挑战,都需要她去一一克服。但她心中的信念如同灯塔一般,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一定要让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整个国家。

随着江南和荆襄两地教育改革试点逐渐步入正轨,叶清瑶开始着手整理两地试点过程中的详细数据和成果案例。她深知,这些资料将成为说服朝廷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的有力证据。

在江南,经过一学期的试点,参与改革的学府里,学子们的知识面明显拓宽。原本只专注于经史子集的学生,现在对算学、格物等学科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地区性的知识竞赛中,试点学府的学子们在综合知识方面远超未改革的学府。他们不仅在传统学问上不逊色,还能凭借新学知识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利用算学知识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的水量分配,运用格物知识改进纺织工具,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近两成。

荆襄地区也传来喜讯。曾经抵制改革的一些士绅,看到学子们在品德修养没有下降的同时,还能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主动资助一些与新学相关的活动,如举办算学竞赛、格物展览等。当地的商业也因为有了懂得新学知识的年轻人加入而变得更加繁荣。一些年轻人利用所学的地理和商业知识,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叶清瑶将这些成果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且附上了一些学子和家长的亲身感受。她带着这些成果和资料返回京城,准备向皇帝和众大臣汇报。

朝堂之上,叶清瑶将江南和荆襄两地的成果一一呈现。她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众大臣,教育改革试点在两地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学子们不再是只知死读书本的书呆子,而是能够学以致用,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新的教育模式不仅没有破坏传统的文化传承,反而让我们的文化在新的知识体系中得到更好的发扬。”

皇帝看着手中的报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然而,仍有一些保守派大臣心存疑虑。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叶大人,这仅仅是两地的情况,不能代表全国。而且,这改革若是全面推行,必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朝廷是否有这个能力,还需慎重考虑。”

叶清瑶早有准备,她回答道:“大人,虽然目前只是两地的试点,但这足以证明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关于资金问题,在试点过程中,我们已经探索出一些解决之道。除了之前提到的民间捐资和朝廷专款,随着学子们掌握新的知识,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反过来又能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且,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国家的整体收入必然会增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朝堂上的争论声再次响起,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也有持观望态度的。皇帝思考良久后说道:“叶卿家,你所展示的成果确实令人心动。但此事关乎重大,朕还需再考虑考虑。不过,朕允许你在其他一些地区继续扩大试点范围,若能持续取得良好的成果,朕将全力支持你在全国推行教育改革。”

叶清瑶虽然有些失望,但她也明白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她谢恩之后,又开始筹备在其他地区的试点工作。她知道,每一次的试点都是在为最终的全面改革铺路,虽然道路漫长且艰辛,但她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教育改革的梦想终会实现。

这一次,她选择了北方的一些州县作为新的试点区域。北方地区与江南和荆襄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教育传统,她深知在这里将会遇到新的挑战,但她毫不畏惧,带着坚定的信念和积累的经验,再次踏上了教育改革的征程。

叶清瑶带领着她的团队来到北方州县,这里的情况比她预想的还要复杂。北方注重传统儒学的严谨性,对新学的接受程度极低,而且北方的教育资源相较于江南等地更为匮乏。

在到达的第一个州县,叶清瑶发现当地的学府规模小且破旧,学子们的教材也十分稀缺。当地的官员对教育改革也不太热心,他们觉得北方的教育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没有必要折腾。

叶清瑶没有气馁,她首先从改善教育硬件设施开始。她积极向当地的富户和商人募捐,向他们讲述教育改革的长远利益。一些有远见的商人被她打动,纷纷解囊相助。有了资金后,她开始修缮学府,购置新的桌椅和教材。

同时,她也开始对当地的教育者进行培训。她邀请了江南和荆襄两地在教育改革中表现出色的教师来给北方的教师们传授经验,讲解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北方的教师们大多坚守传统教学理念,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接受缓慢,甚至有些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公开表示抵触。

叶清瑶只好一家一家地拜访这些教师,与他们深入交流。她告诉他们:“各位先生,我理解你们对传统学问的热爱和尊崇,但我们也要看到,如今北方的学子们在旧的教育体系下,出路狭窄。新学并非是要取代儒学,而是要与之相辅相成。”

在她的努力下,部分教师开始尝试着接受新学。叶清瑶趁热打铁,在学府里开设了新学的公开课,让学子们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刚开始,只有少数胆大好奇的学子前来听课,但随着课程的进行,这些学子回去后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小事上,引起了其他学子的兴趣。

例如,一位学子运用算学知识帮助家里更合理地安排粮食储存,避免了浪费。这个消息传开后,更多的学子开始涌入新学的课堂。

然而,北方的保守势力并没有坐视不管。当地的一些老学究联合起来,指责叶清瑶是在破坏北方的学风,传播异端学说。他们在大街小巷张贴告示,呼吁民众抵制教育改革。

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一些原本支持改革的民众也开始动摇。叶清瑶深知必须正面回应,她在当地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大型的辩论会,邀请所有反对者前来辩论。

辩论会上,叶清瑶镇定自若地说道:“各位前辈,新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子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更好地为国家、为家庭做出贡献。新学中的格物学,有助于我们探索自然规律,从而改善农业生产;史学、地理等学科的拓展,可以让我们的学子知道天下大事,明白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这与传统的儒学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她的话让一些民众重新思考起来。但老学究们依旧不依不饶,他们提出:“就算这些新学有些许用处,但改变了教育的根本,我们北方的文化传承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叶清瑶回应道:“并非如此。我们在推行新学的同时,也会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儒学经典融入到新的课程体系之中,让学子们在学习新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比如,在讲授历史课时,可以着重讲述儒家思想在各个朝代的发展与影响;在品德修养课上,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根基,教导学子为人处世之道。”

她的这一说法,让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民众开始倾向于支持教育改革。老学究们见势不妙,又从科举仕途方面进行攻击:“叶大人,你推行的这些新学,在科举考试中并无体现,学子们花费精力在这些上面,岂不是会耽误他们的前程?”

叶清瑶早有准备,她微笑着回答:“各位前辈,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发展。如今朝堂之上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议在科举中增加新学的内容。而且,就算暂时科举不变,学子们掌握了新学知识,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日后可能从事的其他职业打下基础。就算不走上仕途,也能凭借一技之长安身立命,为家族增光。”

这场辩论会虽然没有完全消除反对的声音,但已经让更多的人对教育改革有了新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方州县的试点也开始逐渐展现出积极的成果。学子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一些在新学方面表现出色的学子开始尝试翻译西方的书籍,将外面的先进知识引进北方。

在商业领域,懂得算学和地理知识的年轻人开始规划新的商业路线,促进了北方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当地的农业也受益于格物知识,例如改进了灌溉系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叶清瑶将北方州县的这些成果再次整理成册,与江南、荆襄等地的成果一起,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教育改革成果报告。她带着这份报告第三次踏上了回京的路途。

朝堂之上,叶清瑶将报告呈上。皇帝仔细阅读后,龙颜大悦:“叶卿家,你果然不负朕望。这多地的试点成果足以证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朕决定,从明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教育改革。”

叶清瑶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激动万分,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但她也知道,全国推行面临的挑战将更多更大。

消息传出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虽然有不少人支持,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小。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对教育改革的理解还很有限,认为这是对他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叶清瑶主动请求前往这些偏远地区进行宣传和指导。她深入到各个乡村小镇,与当地的百姓、族长、乡绅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她用朴实的语言解释教育改革的好处,用实际的例子展示改革能给他们带来的改变。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村民们担心孩子学习新学后会忘记本族的文化习俗。叶清瑶承诺在当地的学府设立专门的本土文化课程,让孩子们在接受新学的同时,传承本土文化。

在一个以渔业为主的小镇,叶清瑶告诉渔民们,新学中的地理和气象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安全地出海捕鱼,算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计算收益。

经过叶清瑶的不懈努力,偏远地区的百姓们对教育改革的抵触情绪逐渐减少。全国的教育改革在磕磕绊绊中逐步展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新的学府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既有传授传统经典文化的书院,也有侧重于新学知识的学堂。各类学科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国家向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大步迈进。而叶清瑶的名字,也被永远铭刻在这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