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来了! > 第82章 招兵

大明,我来了! 第82章 招兵

作者:一蓑烟雨任书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27 21:24:14

在朱祁镇的一系列安排下,京城外的灾民迅速得到了安置,京营的士兵效率很高,三天后,一大片简易的小草屋和临时帐篷就搭建起来了。

灾民们感恩戴德之余,又开始咒骂起家乡的官员。

“施粥了施粥了。”一队锦衣卫番子敲着铜锣,扯着嗓子喊道。

灾民们拿着碗纷纷走出草屋帐篷,在顺天府衙役的吆喝声中自觉排好队,一队队的走向粥棚。

在执法队的强力执法下,从第一天乱哄哄的一窝蜂,到现在的井然有序,这让微服私访的朱祁镇很满意。

“小子,一会不够大叔再给你盛一碗。”化身施粥大叔的顺天府尹李庸系着围裙,手拿大勺,笑呵呵的对着一个半大小子说道。

“大叔,额够了,粮食金贵着呢。”半大小子笑着一边说,一边吸溜着热乎乎的浓粥。

“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点,来,大叔再给你一片肉。”说着,李庸又给他夹了一块肥肉片子。

“谢谢大叔!”半大小子高兴的看着肥肉,又道,“也不知道额娘有没有吃上饭。额要把肉留给娘吃。”

“放心吧,你娘在那边工地上干活,比你吃的还好。”朱祁镇走过来说道。

“额知道,可是额娘每天总是省下大半碗粥带回来给额吃,额…”半大小子眼红着说道。

朱祁镇叹了口气道,“可怜天下父母心!”

粥施了,灾民们或蹲在地上吃着,或端回去吃。这时,朱祁镇拿起一个碗道,“来,给我也来一碗。”

“皇…小爷,这粥不干净,您还是…”一旁的李庸赶紧说道。

“灾民们吃得,我就吃不得?少废话,盛粥。”朱祁镇道。

朱祁镇端着粥,喝了口,皱了皱眉头,味道确实不太好喝,里面虽然加了盐,但是大锅饭味道能好到哪里,能吃饱就不错了,可看着那些灾民吃的香甜,朱祁镇皱着眉头,硬是喝下去了。

“你平时也吃这个?”朱祁镇问李庸道。

“是,但是臣吃的不多,也能省下半碗给灾民们。”

君臣二人走到一旁的僻静处,“知道朕为什么让你来施粥了吗?”

“陛下的良苦用心,臣这几日已经体会到了。臣悔不当初,随波逐流,差点酿成大祸。”李庸哽咽道。

“你能体会到,至少你还是一个有良心的好官。但是犯了错就要认罚,顺天府尹你就不要干了,朕给你安排到都察院,任陕西巡查御史,给朕到陕西好好查查,朕许你专奏之权。明天你就出发吧。”

从四品的顺天府尹到七品的巡察御史,天壤之别,许多官员穷其一生也跨越不了这几级,而他李庸因为懒政,连降三级,心里一时五味杂陈,更多的是悔恨。

“你和徐恭一起去,一明一暗,把陕西的官场彻底调查清楚。干的好,四品的官位朕给你留着,干的不好,你知道后果。”朱祁镇又道。

“臣…谢陛下回护之恩。请陛下放心,臣定不辜负陛下期许。”李庸跪在地上,哭着说道。

“好了,回家准备准备吧。”朱祁镇背着手,走远了。

看着皇帝走远的方向,李庸默默的磕了个响头,喃喃道,“陛下保重!”

灾民们吃完饭,正准备返回自己的临时住所,就听见铜锣又敲响了。

“招兵了,招兵了。”几个龙虎军士兵扯着嗓子喊道。

而负责招兵的李冲大马金刀的坐在一个桌子前,一旁坐着一个负责记录的文书。身后两个魁梧的士兵扯开一条横幅,上书:“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八个大字。这是朱祁镇的主意。

“诸位父老乡亲,我们是大明皇家龙虎军的,现在奉圣谕招兵,凡年16至35岁的青壮,皆可入我龙虎军。有志参军的,可以到这里报名。”

灾民们好奇的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二娃子,你这一身子力气,你去。”

“狗剩,你狗日的为啥撺掇额去,你咋不去。”

“切,我才不去,等灾荒过去了,额还要回去娶山枣呢,万一当了兵,死球了,山枣就是别人的了。”

“瞧你娃这点出息,我去瞧瞧…”二娃心一横,走了过去。

见有人主动过来,李冲咧着大嘴笑着道,“兄弟,参军不?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军爷,额想问一哈,咋个光荣法?”二娃子道。

“额这…”他哪里知道怎么个光荣法,皇帝让说的,他也一知半解,可这货平时油嘴滑舌惯了,眼珠子一转,哈哈一笑道,“你看是这,你参加了龙虎军,先给你二十两银子的安家银外加一百斤粮食,每月还有二两银子的饷银绝不拖欠克扣,另外一天三顿干的,顿顿有肉,还有以后你要是上了战场,一个鞑子人头五两,缴获的战利品不论多少都是你的,咋样?”

“能有这好事?额怎么觉得你是在骗额呢。”

李冲笑笑道,“知道为啥叫皇家龙虎军吗?”

二娃子摇摇头,

“笨,”李冲笑骂一句,“所谓皇家龙虎军,那是直属皇帝的亲军,放眼整个大明,你可见过还有哪支军队是直属皇帝的。再说了,额要是骗你,额这个千户给你来坐,一个月二十两饷银。”李冲学着陕西话说道。

“真的?”

“那还有假,看着没,这里面装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按个手印,签了名字,二十两就是你的了。”李大虎走到一个银箱旁边,翻开盖子,露出白花花的银锭。

二娃子挠挠头,一拍脑袋道,“行,额当兵,他娘的回去也是饿死,还不如上战场搏个出息。万一死了,那就算求。”

李冲哈哈一笑,拉着他不由分说的在花名册上第一个位置按了手印,生怕这小子反悔,李冲看着兴冲冲离去的二娃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心道,“总算忽悠到一个。”

二娃子拿着两锭十两重的银子,傻呵呵的跟着招兵的人去领衣服去了,周围的灾民哄的一下全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吵吵嚷嚷的,差点把招兵的桌子给挤散架了。

一个士兵负责简单体检,主要看有没有残疾,听力视力不好的一律不要,还有一个士兵负责询问年龄,小于16超过35岁的也不要。一旁的书记官大冷天的愣是累的满头大汗,写字写的胳膊都酸了。

一个上午,这一处招兵处就招了五千多人。灾民营里还有十几处招兵站,场面异常火爆。

而参军的大多都是家里没有了地的佃户,即使挨到了明年开春回老家,也是饿死的命,索性不如拿了安家银,爹娘老婆孩子还能吃几天饱饭。

三天的招兵工作,一共招了两万八千人,甚至还有几个从小学武术的半大小子嚷嚷着要当兵,其中就有那个二娃子。

李冲不敢做决定,将此事报给了杨老三,杨老三拍板,决定特招这几十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进龙虎军。

当二娃子拿着二十两银子回了住处,他娘眼泪汪汪的摸着孩子的头,一脸的不舍,“娘,你放心,等额杀了鞑子立了功,额就回来给你盖大瓦房。”

“娃啊,你还这么小,娘怎么放心啊,那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

“娘,爹以前不是跟额说,好男儿就要杀敌报国吗,额参加的还是皇帝老子的亲军呢,额也要上战场,杀鞑子,为爹报仇!”

“娃啊,…”话没说完,一行清泪流下。二娃子他爹在太原镇的一个卫所是个百户,宣德年间瓦剌人过来打草谷,他爹战死了,连尸首都没拉回来。

“娘,你放心,额从小练武,招兵的千户大人说了,说我有特殊技能,日后肯定能立功。”

二娃他娘擦了擦眼泪,转头从内衬里摸索出了一个银镯子,“娃啊,这是你爹就给娘的念想,你拿着,以后想娘了,就拿出来看看。”

“恩!”二娃子郑重的点点头,收起镯子,揣进怀里。

第二天一大早,铜锣响起,参了军的众人排好队,在亲人眼泪汪汪的送别下,赳赳奔赴潭柘寺。

剩下的三万多灾民,朱祁镇最后决定,在潭柘寺山下东南方的空地上,建造一座小城镇,把这里的灾民和其他几处收容点的人全部送到那里,一来,这里的男女老幼都是免费的劳动力,二来扩充的兵员都是他们的子侄亲属,有了城,就有了家,新兵们就可以安心训练,城里的人可以去山下的兵工作坊做工养活家人,或者在山下开垦荒地种田。

说干就干,在施粥五天后,由锦衣卫和龙虎军的护送,城外所有灾民陆续抵达了潭柘寺山下。

朱祁镇让人在灾民中招募泥瓦匠,石匠,木匠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全部参与建城,这些有技能的人不仅每天可以领到10文钱的工钱,还能每天吃上三顿饱饭。这让他们干活的积极性瞬间提高不少。

为了提高建城的速度和质量,朱祁镇将大青砖的烧制方法写出来送给了工匠们,工匠们实验了两三次,第一批合格的青砖就出窑了。

于是,几十个炉窑日夜不停的挖土做坯,烧制青砖,工地上干的热火朝天。

那些干不动重活的老人妇女儿童,有的帮助工地送饭送水,有的砍柴烧火做饭,每天都能从工头那里领到2至5文钱,每个人都觉得日子有了盼头,都对朱祁镇这个皇帝感恩戴德,甚至有父老提议要给朱祁镇立生祠。

朱祁镇听后表示非常高兴,但难以接受,并下旨此风不可助长,要爱惜民力,同时再次提高参加建城民工们的待遇。得到消息的人们短暂沉默后,纷纷对着京城的方向高呼万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