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凛冬长夜 > 第439章 杨御蕃

凛冬长夜 第439章 杨御蕃

作者:柿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21 23:07:06

“总兵大人,真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叛贼乘船离去?”

距离李青山叛军营地西面二十里的位置,一支明军正在此处扎营,而这支明军的指挥官,名叫杨御蕃,乃是明朝名将杨肇基之子。

……………………………………………………

历史上,天启时期,杨御蕃随父镇压徐鸿儒白莲教军,任副总兵,崇祯四年孔有德、耿仲明反于山东,陷登州,御蕃升总兵官坚守莱州城,凡守七月,始解围。以功加署都督同知,总兵,镇守登莱。

只不过,由于杨三生的横插一脚,导致孔有德和耿仲明没有攻陷登州,被赶来增援的杨御蕃率兵击败,而杨御蕃也因功升任总兵,镇守登莱。

……………………………………………………

“不然呢, 海面上停泊着如此庞大的舰队,且还有五艘夹板船,难道你认为,莒州的水师能击败海面上的那支舰队?!”

杨御蕃目光凝视眼前说话的人,无奈道。

对于下属的抱怨,杨御蕃心中又何尝不知,这些由灾民组成的叛军,全都是可以轻松获取的军功,但杨御蕃也明白,前方的那些叛军,只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灾民而已,如果有的选,他并不愿意生灵涂炭。

一开始,杨御蕃奉命剿灭叛军,他本以为,叛军会西进,毕竟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防备薄弱,哪知道,这支叛军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居然走了反方向,向着莒州方向前进。

他此前甚至觉得,这支叛军疯了,莒州的守备虽不如登州,但一样有高大的城墙和城防设施,就凭这些由灾民组成的叛军,完全不可能攻入莒州。

因此,杨御蕃才会一直率军在叛军身后尾随,并没有主动发起进攻,因为他想知道,这支叛军到底想要干什么,想要活命,往西走就能活命,为何却偏偏选择了一条死路。

直到今天,杨御蕃才明白,原来是有船队前来接应这支叛军。

……………………………………………………

历史上,杨御蕃因招降李青山,引起了围剿李青山的其他官军不满,这些人四处散布杨御蕃的流言,杨御蕃因此被下狱审查。

从这点就能看出,杨御蕃并非是一个嗜杀之人。

……………………………………………………

海岸边。

“此番我军只来了三百艘船,并不能把三十万的灾民全都运走,还需李渠魁率军在此地驻扎一段时间才行。”

赵东平上岸后,对着正在岸边等候的李青山说道。

“此事倒是小事,只是我军目前粮草不济,恐无法支撑太久。”

李青山有些为难道。

虽然不能第一时间离开,但对方信守承诺,派来了如此多的船只,已经证明了对方的诚意,让他率军暂时驻扎在此地,也不无不可,毕竟他造反也是为了能够给活不下去的灾民谋取一条生路。

“此乃小事,我立刻派人送来一批粮食。”

赵东平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区区粮草而已,要知道,如今的东番岛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多谢赵将军,有了这些粮食,某就能率兵与后方的官军对峙下去。”

李青山闻言,面露喜色,感谢道。

有了粮食的支撑,他就可以稳住军心。

很快,大量的小船纷纷靠岸,其中一部分小船运来了粮食,另外一部分小船上下来了两千三百余人,其中两千人手持自生火铳,让周围的灾民不敢胡乱上前,剩下的三百余人,则是工匠。

不多时,两千士兵开始指挥混乱的灾民排队,让灾民以家庭为单位排队,依次登上小船,然后又安排那些身体较为强壮的灾民,跟随三百余工匠,砍伐树木,在此处修建几座简易的码头,方便之后船只靠岸。

毕竟此地聚集了三十多万人,仅靠小船的运输速度,这也太耽搁时间了,必须修建几座简易的码头,才能加快灾民登船的速度。

而李青山见状,也安排麾下的两千士兵前去维护秩序,并听从船上下来之人的指挥。

……………………………………………………

一周后,海面上的三百艘船只,只剩下二十艘,其中五艘乃是驻扎在此地威慑山东水师的战舰,剩下的十五艘船只,则运载了岸上十七万余人的口粮。

至于粮食为何存放在船上,也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反正灾民每天所需的粮食,都会安排小船送上岸。

第一批返回东番岛的船只,只运载了此处不到一半的灾民,毕竟运输船上还需要存放一些返程的口粮,淡水之类的物资,无法满载运输。

不过,好消息是,杨御蕃率领的官军并没有打算对李青山这些叛军赶尽杀绝,只是与叛军对峙,看样子是准备等到所有的叛军乘船撤离。

同时,有船只在海上运送灾民的消息迅速传播,也让山东一些不堪灾民重负的县城在城外散播消息,让一些刚到县城求生的灾民前去莒州南部二十里外的沿海,因为那里有大量的船只会把灾民运送到其他地方。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山东官员开始这样做,因为山东各州县本就没有太多的存粮用来救济灾民,就算是有,那也是给锦州等地准备的军粮,不可能拿出来救济灾民。

要知道,如今满清鞑子正在猛攻锦州,如今正处于关键时期,并且皇太极还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

而山东作为松、锦防线海路运输的关键点,军粮必须保证充足。(松锦大战,1640年—1642年,双方参战兵力明军约13万,清军约11万。)

……………………………………………………

三天后,杨御蕃大营所在地。

“启禀总兵大人,我军后方出现大规模灾民,并且这些灾民不知从谁口中听说,有大量船只会在此处沿海接走灾民,导致这些灾民纷纷赶来此处,请问我军是否需要派兵驱赶这些灾民?!”

一名穿着游击服饰的将领,对着杨御蕃汇报道。

杨御蕃闻言,眉头紧皱,他知道,这些灾民来此,必然是山东的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减轻当地官府的压力,故意为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