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四合院:从建立一个村庄开始 > 第91章 初步设想,慢慢开始正轨

连续三个小时,所有年轻人替换着来。

共捕鱼两万斤,全部装车拉走。

六十年代鱼的零售价也就五毛多点,供销社的收购价在17-25元每百斤(不知道对不对,就按这个来。)

矿上这两万斤鱼肯定不能按照零售价,鉴于现在又是灾荒年景,肉类供应又严重不足,把价格定在了0.25元每斤。

两万斤鱼就是五千块钱。

会计陈小兰,带着“保镖”陈虎威,老三,张龙(机器人)跟随陈卫国去了矿上。

本来想让他们携带众生平等器呢,陈小兰说那样的话太显眼,也就没有带。

刘国正也不担心,有张龙跟着,也不需要担心。

临走时又送给卡车司机和帮忙的几人,每人一条鱼。

到了矿上,重新称重,入库,开具证明,由陈卫国带着去财务科结了账。

陈卫国通过自己的叔叔,借了领导的吉普车,把陈小兰几人送了回来。

回到希望新村,时间刚刚好。

今天中午的饭菜基本上全是鱼。

油炸小鲫鱼,红烧鱼块,糖醋鱼,清蒸鱼,水煮鱼,麻辣鱼头,鱼骨汤。

可以称得上是小全鱼宴了。

每道菜品都味道鲜美,令人难以忘怀,在每个人的舌尖上留下了一抹独特的记忆。

下午,在纺织厂保卫科全副武装的陪同下,纺织厂采购科科长,财务,携带现金,安全抵达希望新村,来了两辆车,他们纺织厂人比较多,一车拉不完。

也没有过多的客套。

直接就开干,希望新村村民那是干劲十足,上午短短三个小时,就进账五千元,以前在家种地的时候,想都不敢想。

纺织厂人数比较多,大概有四千多人,不到五千,取了个整,按五千人的量来算。

五千人,每人一条,那就是五千条,每条十斤,共五万斤。

每斤0.25元,那就是一万两千五百块。

捕鱼,称重,装车,算账。

同样的,跟车的人又各自送了一条。

李大宝也跟车回去了,说是等厂里关了响再回来。

这次回去,主要就是有一个表彰会,李大宝作为年度优秀工人,自然不能缺席。

“正哥,正哥,商量个事呗。”

“二愣,收起你那恶心人的表情,有事就说。”

“嘿嘿,正哥,今晚我就抱着这些钱睡了。”

好家伙,二愣是个有理想的人。

“二愣,看来还是钱对你的吸引力高。”

“那..那当然不是了,钱当然要排在老婆后面”

二愣的求生欲很强,他感受到了“死亡凝视”,急忙改口了。

“行,二愣,你这要求我答应了,只要你媳妇没意见。”

“正哥,还是算了,等会让我数一遍,过过瘾就行了。”

“呵呵。”

“哈哈哈。”

二愣闹了大红脸。

“正哥,这么多钱放在哪里?”

陈小兰看着这些发愁,主要是发愁如何的保管。

六十年代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办事都是现金。个人还好一些,钱本来就不够花的,也不用太多的心思去藏钱。

城市工厂企业的钱应该是存在夏国人民银行中,工厂企业财务科也有自己的储物柜,用来存储日常的流动资金。

农村嘛,应该是农村信用社了,那时候的公社都有公社(乡)办信用社。

“正哥,不如咱们也存到信用社去。”

李秀娟建议道,她听说过她们村的钱都存在公社信用社里,不过就是不多而已。

“不用,才这么点钱,我已经准备储物柜了。”

刘国正带着他们来到了西山,打开了仓库旁边的一道门。

连续过了三道门,来到一个半人高的柜子面前,这就是刘国正准备的储物柜,直接镶嵌进山体内的储物柜。

储物柜从外到内共分三层,每层都有钥匙和密码,只有正确的钥匙配合正确的密码才能打开。

希望新村共设立了三个会计:娄晓娥,李秀娟,陈小兰。

每人一把钥匙,各自设置自己的密码。

三个人,缺少任何一个,都打不开这储物柜。

以后希望新村凡是支出超过五千元资金,就需要三个会计共同审核,全部同意后,再有村长盖章,然后才能来这里取钱。

当然这个金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

这次村里卖鱼收入是一万七千五百元。

一万五千元放在储物柜里。

两千五百元作为村里的流动资金,用来作为村里日常的采购费用,比如个人日用品,一些药品等等。

当然支出这些账都要做好,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要盘一下账。

所有的一切都要慢慢的正轨起来。

这也是前期没有办法的事,这玩意你要存公社信用社里,有人会眼红的,别的村都不够吃的,每年都欠账,你们村倒好,每个月都能存上一两万,这就容易被人惦记,该低调还是要低调的。

当然也不能一毛都不存,要存也是等到三年之后,到了那个时候就需要交公粮了。

这里相当于新开荒,夏国政-府规定,开荒的前三年不收任何费用,有的还需要国家补贴才能生活下去。

再过个几十年,等改开了以后,各行各业都走上正轨了,各种规章制度都健全了,那个时候就可以存进银行了。

反正现在是不行。

对于村民日常的消费,这个还要等到过完春节以后。

开始制定一下工资标准,说是工资,只是一个内部的叫法,在六十年代可是没有哪个村里为村民发工资的。

在人民公社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归于集体,社员实行按劳计酬,男女老少根据体力划分成不同的劳力,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是10个工分,妇女的工分根据农活轻重,分别给予5到7个工分。就是小孩子干活也有工分,只是工分较少而已。

年底结算的时候,会根据大家挣的工分数,来分配粮食,布匹等物资。这些物资也决定着社员生活水平的高低。

那时候据说工分的价值大概是几分到几毛不等,换句话说一天也就挣个几分几毛钱。好在那个年代的物价水平也是极低的,虽说挣的不多,只要不是灾年,村干部不瞎胡搞,总归是饿不死的。

当年像三年困难时期就另说了(这问题不能多说)。

在刘国正的设想中,希望新村村民,吃集体食堂,集体劳作,基础生活物资同样是集体配发,像上学,生病,住院这些全部由村里承担。

不过,像个人抽烟,喝酒,这个就需要自己买了。

刘国正计划过完春节后,就正式开始,每人每月都发一部分钱,用于他们个人的其他花费。

这钱,不多,也不少,绝对比其他村挣的工分多。

到时候还需要村集体,共同讨论决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