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光绪之路:系统掌权 > 第152章 朝局波澜

光绪之路:系统掌权 第152章 朝局波澜

作者:胆小如鼠的吴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22:45:16

胡骥的余党已被尽数清剿,南方的动荡趋于平静,朝廷内外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然而,张宇却深知,平定动乱只是暂时的胜利,百姓心中的不满,仍旧像暗流一样在大清的各个角落中流动。

在御书房中,张宇与几位心腹大臣密切商议,深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巩固朝政,确保长久之安。

“陛下,胡骥一事并非偶然。若想要根治,必须彻底革除那些在地方割据为王、拥兵自重的势力。”陈昱光直言不讳,“这些年,一些地方官员私通势力、压榨百姓,已经触犯了国法。此番南方动乱,便是因这些地方势力滋生的弊病而起。”

张宇神色微冷,沉声问道:“如此看来,朝中对地方官员的监管不足,是导致这次动乱的根本原因之一。若不彻底整顿,恐怕后患无穷。”

沈清言此时轻轻点头,沉稳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这段时间臣仔细调查了一些地方官员的账目,发现其中不少贪墨、私吞税赋之事。若放任不管,不但百姓怨声四起,国库也会逐渐空虚。”

张宇听后,思索片刻,点头说道:“清言所言甚合朕心,现今朝中确实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将那些贪腐之辈逐一清除。”

正在此时,一名内侍走入,呈上了一份地方奏折。张宇接过,展开细看。奏折来自山东巡抚林敬元,详述了本地因为饥荒导致民不聊生,许多百姓甚至因无粮可食而被迫卖田卖地,流落他乡。

“山东地处富饶之地,怎会闹饥荒?莫非此地官员徇私枉法,截留了赈灾之粮?”张宇眉头微蹙。

沈清言拱手道:“臣愿前往山东,深入查探地方贪腐情形,若有不法之人,必当严惩不贷。”

张宇微微点头:“好,清言,此次任务极为重要,你可要小心行事,务必将那些祸害百姓之人逐一揪出。”

此后几日,沈清言与几位心腹带着密令,悄然前往山东。张宇在等待消息的期间,一面继续听取各地奏折,一面开始推动朝廷中枢的调整。他亲自召集了几位与民生、财务有关的重臣,要求他们重新审视税赋、粮仓的分配情况,严查可能的漏洞。

数日后,沈清言传来密信。信中详细陈述了山东饥荒的真相:林敬元巡抚虽尽职守本分,但当地知县与富商勾结,将朝廷下拨的赈灾之粮截留,转而以高价售予百姓。许多贫民因无力支付高价而陷入困境,导致整个地区怨声载道。

张宇看完密信,眼中闪过一丝怒火:“竟有如此贪婪之辈,胆敢拿百姓的生死之事为其谋利!若不严惩,何以平民愤?”

陈昱光拱手进言:“陛下,山东知县与富商狼狈为奸,直接引发民怨。臣建议,将此事公开处理,以警告朝中其他心术不正之人。”

张宇点头,同意道:“传旨,限山东知县及相关官员五日内上京听候问责,朝廷将亲自清查此事。”

这道圣旨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在那些习惯于贪墨、压榨百姓的地方官员中间,更是引发了阵阵寒意。一时间,许多官员开始收敛行事,生怕被牵连进来。

随后,张宇继续推行新政,任命了一批廉洁、忠诚之士担任地方要职,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吏治,推动一场彻底的改革。为确保新政能够有效实施,他特意下令在各地建立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事作风。沈清言则成为了这些改革的核心人物,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迅速为张宇搜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成功扳倒了不少贪腐官员。

数月之后,朝廷的改革初见成效。百姓们纷纷称颂张宇的仁政之举,地方上也逐渐恢复了稳定。然而,张宇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深知,国家的真正强盛并不仅仅依赖于一时的安定,而在于持之以恒的改革和对贪腐之风的防范。

这一年,张宇在国库逐渐充裕的基础上,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修缮水利工程,改良农田,改善百姓的生活。他希望,随着国力的日渐强盛,能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与此同时,朝中一些反对改革的旧派势力也逐渐露出不满的神色。他们认为,张宇的举措已然触及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开始暗中勾结,试图推翻张宇的改革。

张宇虽然对这些旧派势力的活动有所察觉,但他并不急于出手,反而继续推行自己的改革策略。他清楚,改革注定会伴随着阻力,而他必须在合适的时机,找到那些暗中作祟之人,将他们一一铲除。

这一夜,张宇在御书房中独自沉思。他遥望窗外,心中默默祈愿:这场变革能够带来真正的富强,让大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百姓,摆脱饥寒与压迫,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然而,他也深知,未来的路并不会平坦,但他的决心依旧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