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人间华夏史 > 祖乙抗北.早商时期

人间华夏史 祖乙抗北.早商时期

作者:一个普通的史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18:49

祖乙抗北.早商时期

祖乙着一袭白衣,驭着骏马,奔驰三百里,飞快抵达前线。

此时士卒也听闻祖乙在庙堂之上大骂臣子的事情,心中不得由衷钦佩于他,更有甚者曰道:“此乃大丈夫也!”。众将士们至此归心,原来衰弱的士气触底反弹,士卒们如饿狼一般嗷嗷叫地申请出战。

祖乙欣慰地点了头,开始下达军令:收拢各处四散残兵,在冀州与兖州的边境地区,依照山脉走向来修筑大大小小的要塞,防止北漠骑兵跨过太行山脉,直接进入一览无余的河北平原。

祖乙凭借着这些,多次击退了以骑兵为主的北漠联军。

看见胜利曙光的冀州军民纷纷传唱着一首歌谣:黎孽骥孥莫猖狂,千军万马避白袍!

在雍州的骥孥听说了这话,怒火中烧,决定亲自率大军前往冀州,生擒祖乙!

祖乙听闻此事后血压飙升,他清楚地明白目前没有哪只军队能与骥孥这个怪物正面硬刚,包括自己。

于是他决定暂时避开骥孥的锋芒,以回国继位的名义离开了战区,并封锁了骥孥即将抵达的消息。

但也不能让在这里的士兵送死不是?所以祖乙临走时下达了死命令:让冀州的军队从现在开始不得主动进攻,死守阵地,等待他回国都后,进行下一步的调度。

祖乙高举赤色军旗,携胜利之威回归国都,全城民众夹道欢迎,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祖乙便在这浪潮之中继位为王。

祖乙元年,祖乙在确认骥孥抵达冀州边境后,命令雍州守军发起反攻。

同时祖乙欲方便同时指挥冀雍二州的商军,准备将都城西迁至黎墟。

可是那些对外唯唯诺诺的群臣,在这时却爆发了极强的力量,一致反对祖乙。双方在这几日的朝会中频发争吵,不欢而散,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

随着骥孥的临近,祖乙感到了危机,他必须得尽快处理此事。

这时,大巫巫贤,即巫咸之子,前来求见。

原来他早已估摸到祖乙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说道:“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卑职心中已有腹稿!”

祖乙听后两眼放光地说:“请大巫为寡人出谋!”

二者在王宫畅谈了一天。

第二天朝会,开场时,似乎与昨天一模一样,但唯一出现变化的就是大巫巫贤领着群巫上朝,全员全到,无人缺席。

这在巫师集体逐渐远离商朝权力中心的现在,是非常罕见的,让群臣小小的惊讶了一下,但接下来他们很快就按下了自己的心思。

因为王座上的那位再度提议迁都事宜。

群臣本以为又是往日一样无意义的争吵,刚准备复述昨日之语。

然而在这时巫贤突然赞同迁都。

群臣大惊!

但他们也不愧是在朝堂之上呆了很久的老油条。

俄顷,就立刻反应过来,开始驳斥其不顾迁都后商业的衰退,迁都时商民劳累。

结果一一被巫贤反打了回去——他从另一种方面说明了迁都的必要:“相都处于黄河下游,时有河水暴涨将大量田地冲毁的事情发生。人民流散,难以定居。生命与财产有被淹没的危险。人存地失,则人地皆存,地存人失,则人地皆失。若是不迁都,商民倒是不劳累了,只是要跟随各位魂归幽都罢了。”

这犀利之语,在猝然之下,暂时噎住了群臣那张准备颠倒黑白的嘴。可没过一会,群臣就引经据典,绞尽脑汁地开始反驳他。

一名文臣攻奸巫贤道:“各州民众也曾因巫师说有水患而迁徙,可大部分的时候水患并没有发生,却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怎么保证这次不是呢?

并且这次可是迁都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大事,并非那些小打小闹,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会伤国体的啊!”

还没等巫贤回答,另一位文臣应和道:“还有,迁徙之时,常有贵族吞没民众财产,霸占诸臣妻女,勾结商人哄抬物价牟利的事情发生,这次迁都距离极远,难道不怕迁着迁着,把人迁没了吗?这代价不比遇到洪灾大?大巫执意迁都莫非从贵族那收到了好处?”

这些人如此泼巫贤脏水,巫贤居然没有生气,十分冷静地沉吟些许,再回答道:

“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可我们不应该完全依赖于上帝的怜悯,命运不止掌握在上帝手上,更掌握在我们手上。

我们曾经有大禹治水,有愚公移山,有精卫填海,有子契改革,伐灭桀黎,其中虽说可能有上帝的指引或者帮助,但重要的是我等尽了人事,不然上帝是不会怜悯我们的,拯救我们的。

若是水患没有发生,那么关于迁都而浪费的人力物力,本巫与商王将共同救济民众。

至于迁都时贵族产生的问题,以及怀疑本巫有龌龊之事,难道不是早就应该有监督之责的各位请奏商王?待商王查明之后,再召集众臣商讨处理事项?怎么恰巧全在这时候举报本巫了呢?还是说庙堂各位现在才知道?若是如此,那你们几位有何用处?”

巫贤边说边以锐利的目光扫视与他辩驳的群臣,大部分人不敢直视,微微低下了头。

这时一人出言打断了他:“说得轻巧,贵族势大,我等尚且害怕还没请奏于王,就被暗中杀掉,更何况平民呢?如今不过被尔等一激,直抒胸臆罢了。”

另一头又有一人反驳道:“你也说到了大禹治水,为何我们不去治水,而非得逃避这水患呢?”

原本文质彬彬的巫贤在听说“平民”二字时,骤然怒目圆睁。

等待他们说完,立刻破口大骂道:“诸臣替王监察天下,岂能因他人威吓而欺上瞒下!?还得被激才肯直说?尔等配为臣子?!”

巫贤脸色愈加阴沉,在此停顿少顷,仿佛在为后续爆发而积蓄力量,他的胸膛宛如吹起的气球般鼓起。

一息后,狂风暴雨来临——

“你们还有脸提平民?!诸位是只会呆在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从不外出体察民情?

官,乃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民之所愚教之,民之所智扬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如今子女受害,尔等充耳不闻!如此尸禄素餐,可称之为民之父母否?!”最后一句话,巫贤完完全全是怒吼出来的。

祖乙闻巫贤此言,杀气腾腾地看向对他可谓“忠心耿耿”的群臣,吓得群臣急忙顿首,向巫贤与商王示弱。

可巫贤并未罢休,平稳了气息,神情变得心系天下般忧心忡忡,愤慨地说道:

“你们还借古时大禹治水异议今日迁都?大禹要是复活了,迟早弄死你们!

大禹治水为何成功?鲧的治水为何失败?

估计诸位“品学兼优”,“学识渊博”的大臣们都只会断章取义地记得“堵不如疏”这话语了吧?

真知道大禹治水详细情况的,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大禹治水时,是按当地具体情况来确定当地治水的方法的,该疏的疏,该堵的堵,而不是一味的疏,非要把九州挖得千疮百孔!也更不是学鲧一味的堵!

而且那时三苗之环境,如今商朝是无法比拟的!

现在大商内外交困,青壮都在前线保家卫国,可用劳工稀少,大部分是老弱妇孺,要是这时强征治水,无疑是让他们送死!

待内与民众离心离德,外令战士忧亲安危,我国必亡啊!”

巫贤语速越来越快,如珠落玉盘:“水患何时彻底爆发根本无法预计!

要是在治水的时候发生了,这不仅仅是征召民夫死去的问题,国都内的所有人,包括商国管理高层亦将遭受重创!

接下来就是商国崩溃,诸侯裂土,战乱四起,这还没提西北那虎视眈眈,企图将我等商人全员吞吃的黎孽!

这才是真正的国家大事!亡国灭种难道不比伤国体更严重的吗?

这本是可以避免的啊!在座各位担得起这责任吗?

不!你们担不起!也不能担起!因为你们根本没有资格承担起这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情!没有本事承担得起这不可估量的后果!

是谁给你们的自信认为水患不会发生?你们难道忘记了你们没有遭遇水患的背后,乃是上帝高瞻远瞩,在水患之前就下令迁都的吗?你们太过傲慢了!”

巫贤这下彻底堵住了那些信口开河的悠悠之口,至此,为迁都之事扫除了阻碍。

当年,祖乙就将都城从相迁到位于黎墟的耿。商军在雍州成功收复了不少领土。

骥孥得知后大骂祖乙卑鄙,立刻带着军队回去救援。结果待他一走,冀州商军在祖乙命令下发起反攻,令骥孥首尾难以兼顾的局面。

不过骥孥也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

他知道北漠联军这边的优点是机动力高,单兵作战能力强,但若是进入祖乙的战争节奏,被数量众多,具有装备优势和地利的商军如此牵制,进行这种无意义的消耗战....北漠必败。

故骥孥决意命令土方暂时放弃进攻,转而被动防守,等到自己将雍州占领,再与其会师一处,灭亡商朝。

商夷之战似乎回到了最先开始的时候,但...死去之人终究是不会回来了...

祖乙二年,在最近几次战报抵达祖乙这里后,他就明白骥孥不会再任由他牵着鼻子走了,是时候改变对外战略方针了。

他于是制定了“养精蓄锐,安定内部”的战略方针。

对于耿,它能联系两地的价值已经不再重要,而且巫贤预言说不久这里将爆发洪灾,于是他又决定迁都,一小部分臣子还是反对,但上次规模如此浩大的反对之声都宛如石沉大海,这次又怎么会影响些什么呢?

祖乙很顺利地开始派人寻找更为宜居,军事价值更高的地方,黎墟没有符合的,那就在兖州找。

最终找到了一个叫邢的地方,不仅水草丰厚,还靠近冀州,可以抵御北方部族入侵。

那里还有一条龙鱼,有巫言道:龙在则兴,龙亡则水淹。众臣也认为那里必将成为龙腾之地。便将此事报请于祖乙,恳请祖乙迁都于邢,祖乙同意,并派专人饲养龙鱼,对其朝夕礼拜。

祖乙迁邢时,一部分固执的商朝老臣没有跟随他迁都,决意留在耿地,倒要看看巫贤所说是否为真。

祖乙在情感上是真不想管这些人,但出于道义,还是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帮助这些老臣以及家属渡过难关。

不久后,耿城果真被洪水冲毁,留在那的人除了祖丙以及听从祖丙劝说而早有预防的,其余人大多被淹死了。

对于外服与甸服,过去商朝没有内忧外患的时候,各商王都希望对这些地方进行直接管控,在文化上实现统一,然而现在...直接管控带来的管理成本成为了一种负担。

祖乙决定放弃直接管控的方式,转变为扶植一些方国成为商朝在地方代理,间接管控。

这项政策最先在荆徐二州推行,祖乙在荆州扶植了一个虎方国,将徐州的处置权力下放给以以彭、薛为首的国家,此后荆徐二州的黎人骚乱消声灭迹(传不到商王耳中了,二州内部自产自销),商朝的行政压力大大减少。

至于黎人叛乱最多也最为严重的青扬二州,祖乙将亲自处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