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的天空之靖康遗恨 > 第八十六章 再议联金

历史的天空之靖康遗恨 第八十六章 再议联金

作者:卷毛狗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13:34

第八十六章 再议联金

完颜阿骨打和完颜吴乞买等金国大臣们议论了一阵后,一班人逐渐由亢奋中冷静了下来,开始对宋朝究竟有多大诚意表示怀疑。在完颜阿骨打等金国大臣们看来,马政的职务,放在宋朝,实在算不上是大官,就这样一个人物来商议此事,究竟靠不靠谱?再说了,刚才马政说的情况,究竟是马政为了活命信口胡编的?还是宋朝真的派他来和大金商议联盟之事?

完颜阿骨打和弟弟完颜吴乞买及金国其他大臣、大将们,就马政所说的情况,整整商议了一整天,终于决定,先与南朝进行一番接触,看看这个南朝上国,究竟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情况,再作定夺。

完颜阿骨打等人商量的具体办法是,放马政、高药师及其他人回去,但将呼延庆给扣押住,作为人质,另派本国司天台李善庆,随同马政、高药师一同到南朝,由马政引荐李善庆拜见南朝皇帝,以向南朝皇帝讨要个准信儿。

完颜阿骨打派出的李善庆,乃是渤海国汉民。

渤海国始建于698年,是以靺鞨族为主体建立,位于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地。当时中原尚是李唐王朝。

到了公元926年时,渤海国被辽国所灭,归属于辽国。

李善庆祖上因不愿受辽人统治,遂逃难至生女真部落。后来女真建国,李善庆在金国担任司天台的职务,职能是负责观察天象、考定历数之类。

完颜阿骨打之所以派李善庆随马政前往宋朝,一来是因为李善庆官职较低,议定的事情如有反复,操作起来余地较大;二来是李善庆熟悉汉语,擅长观察天象,能言善辩,与宋国交涉起来,有许多先天之利。

李善庆使宋前,完颜阿骨打单独召见了他,把有关事情又做了一番安排。

随后,李善庆随马政出发,仍由海上,乘船至登州,然后由登州府派兵护送,或骑马,或乘轿,前后半月有余,终于来到了大宋京都汴梁。

马政将李善庆安置于皇家驿馆,自己单独去见童贯,将受命使金的情况,报告给了童贯。

童贯得报,遂又进宫,将马政使金情况禀报于徽宗皇帝。

自此,宋朝朝廷与女真算是接上头了,接下来如何操作,事体重大,徽宗皇帝将此事交给了童贯、王黼及蔡京三人运作处理,让他们专门论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故土的可行性、由此而带来的结果及接下来的具体行动等事宜。

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朝廷上当权的,正是蔡京、王黼、童贯三人,而这三人又勾心斗角,互挖墙脚,谋取个人最大利益。

那个时候,蔡京得以第三次任相,童贯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以童贯的意思,他帮助蔡京任相,蔡京要帮助他担任枢密使的职务。然而,蔡京任相后,虽然多方运作,让童贯当上了枢密使,但蔡京见童贯权势越来越大,并深受徽宗皇帝宠信,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损害,遂又处处牵制童贯。由此,蔡京和童贯,两人貌合心离,关系并不融洽。对蔡京,童贯心也有怨恨,很是不满。

王黼乃是徽宗皇帝的宠臣,担任着太傅职务。这厮极善溜须拍马,他见童贯和蔡京貌合心离,互挖墙脚,遂紧盯着蔡京的相位,琢磨着如何取而代之。

在联金灭辽之事上,蔡京、童贯、王黼所处的位置不同,由此得到的利益不同,故此在观点和态度上也不尽相同。

过去,神宗皇帝在推行王安石变法时,曾许愿过,说将来谁要是收回幽燕十六州,就封谁为王。宋朝的王爷,只能赵家人做,其他人若想做王爷,非得建千古之功勋不可。

童贯是武将,因西北战场上收复失地有功,屡次升迁,升到了枢密使的高位上,属于朝廷最高军事首长。童贯因此野心膨胀,想通过收回幽燕十六州之功绩,更进一步地被朝廷封为王,由此实现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好流芳百世。

蔡京是文官,带兵打仗,没他什么事,凭借收复幽燕十六州而封王的,只能是童贯,绝不会是他。另外,蔡京作为宰相,在联金灭辽之事上,自然也要全盘考虑。一来蔡京不情愿童贯立功封王,而来蔡京见国库空虚,边境无备,军力薄弱,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多有变数,故此,蔡京心中,并不赞成联金灭辽的计策。

蔡京的这个意思,在徽宗皇帝最初和他略微谈起此事时,就有所表达。徽宗皇帝因此知道蔡京在联金灭辽之事上的态度,遂在前期向金国派出使臣时,不让蔡京参与此事。徽宗皇帝怕被蔡京从中阻挠,搅黄了这事。现在,朝廷和女真接触上了,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许多事情需要考量和论证的,蔡京的意见也是需要参考的。所以,这个时候,徽宗皇帝便让蔡京也参与了进来。

此时,王黼正受徽宗宠信,时刻盯着蔡京宰相的位置,故常从中搅局,窃视蔡京的一言一行,但凡蔡京与徽宗皇帝意思不同,王黼便立马进宫,密奏徽宗。因为这个原因,蔡京有所顾忌,在商讨联金灭辽之事上,不敢完全亮出自己的态度。

正是因为蔡京、童贯、王黼之间相互争权,所以,当童贯对收复燕云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时,蔡京往往从中作梗。

为了牵制童贯,蔡京在觐见徽宗皇帝时,假意秉公办事,请求将此事由他们三人协商变为提交到了朝廷上,让众大臣们都来议议这个事情,以求稳妥。

蔡京的理由很充足,因为兹事体大,事关国家最大利益,当慎之又慎,应当多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对蔡京的提议,徽宗皇帝琢磨了好几日。徽宗皇帝觉得,如此重大的事情,一直隐瞒下去,也不妥当;就如蔡京所言,提交到朝会上去,让大臣们一起议议,说不定又能有许多好的主意,这样才稳健妥当,如此一想,徽宗皇帝遂同意了蔡京的奏请,将此事放在朝会上来讨论。

当此事提交到朝会上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赞成的热烈赞成,反对的激烈反对。

赞成者认为,联金灭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上苍赋予大宋的重大机遇,此时要是不抓住这个机会,不借助金人的力量,夺回幽燕十六州,估计就永远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幽燕十六州均在长城以南,与北宋接壤,之间没有任何天然障碍,辽国人可随时入侵;加之辽国骑兵力量强,机动灵活,故此在以往的战争中,北宋深受其害。

自太祖起,因燕云十六州,宋朝与辽国发生了数次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

宋真宗时,总算是得了一个胜仗,结果却签了一个耻辱的澶渊之盟,北宋朝廷每年要向辽国进贡,由此来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

尽管这个和平维持了一百一十年,但因为付出巨大的贡银,这使得历任皇帝心有不甘。

神宗皇帝就曾许愿,将来谁收回幽燕十六州,就封谁为王。

到了徽宗皇帝时,眼看着经济越来越强盛,放着幽燕十六州不能收回,每年反倒要给契丹进贡财物,这使得徽宗皇帝心里甚是不平。故此,徽宗皇帝心里,还是倾向于联合金人,灭了辽国,夺回幽燕十六州的策略。

赞成者摸准了徽宗皇帝的这个心思,故此极力鼓噪,请求立即执行此项策略,而反对者因从中看到了危机,反对起来更是激烈。

在反对的人里面,尤以太宰郑居中态度最为坚决。

郑居中乃郑允中的哥哥,也是徽宗皇帝最为宠爱的郑贵妃的哥哥。

郑允中曾作为贺辽主生辰正使,曾和童贯一同出使辽国。当时,赵良嗣向童贯献计,要联合女真,攻击契丹,收复幽燕故土。这个情况,郑允中非常清楚,心里觉得不甚合适,操作起来非常危险,搞不好会危急大宋江山社稷,遂将此情况,悄悄告诉了在朝廷中担任太宰、副枢密使的哥哥郑居中。

郑居中听到这个情况后,大为震惊。因为事情并未公开进行,马政出使女真的情况,他也不知道,朝会上也没有公开讨论此事;故此,郑居中以为此事仅是童贯个人之举,并没有给予郑重对待,想在朝廷正式研究讨论此事时,再提出反对意见,予以否决。

郑居中太高看自己了,他不知道,其实徽宗皇帝和童贯是一个意思,也是要联合女真,讨伐契丹,收复幽燕故土的。

现在,殿堂上正热烈地讨论着这个事情。

看到殿堂上一班大臣皆拥护这一误国之策,郑居中大怒,猛然出列,对徽宗奏道:“启奏圣上,但凡主张联金灭辽者,皆可推出去杀了!”

徽宗闻言一怔,面有不悦,心里暗道,朕就是主张联金灭辽者,你如此说是甚的意思?!难不成要杀朕啊?故此,徽宗忍住心中怒气,对郑居中说道:“联金灭辽之策,卿有看法,但讲不妨,焉何要如此武断,出口伤人?!”

郑居中据理争辩道:“启奏圣上,非是臣出口伤人,实乃此策系误国之策。陛下,自真宗澶渊之盟至今,已愈百年。百年来,宋辽两国,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和亲之计,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如今,四方无虞,却要冒然毁约,轻开战端,对外构衅,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胜负难料。若胜,国库必乏,人民必困;若败,贻害不知凡几!启奏圣上,以太祖之武烈,太宗之神勇,收复燕云,尚且数战俱败,今日何可轻开战端?!”

郑居中的话,蔡京爱听,但他不便出面声援,一来是因为以前的时候他和郑居中不和,二来是因为他知道郑居中的话,好大喜功的徽宗皇帝不爱听;故此,虽然蔡京甚是爱听郑居中这番话,却不出面声援郑居中。

郑居中的话,除了徽宗皇帝不爱听之外,还有两个人,甚是不爱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