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手机里的大明朝 > 第431章 走私

手机里的大明朝 第431章 走私

作者:叫天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2:59:35

第431章 走私

朱海军主动联系了崇祯位面,视频一打开,朱海军就发现,崇祯皇帝正在批阅奏章。

对此,他是真不意外。

反正每次联系崇祯皇帝这边,看到的崇祯皇帝,一直是在忙碌,没见到他有喝个小酒,听个小曲之类的事情。

这让朱海军老是想起他的一个同学,高中时候两点一线,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虽然高考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这刻苦的精神,还是让人很是佩服的。

崇祯皇帝就觉得眼前一亮,便知道是朱海军来联系他了,于是,他立刻停下手中正在写着的毛笔,然后抬头看向朱海军,笑着问候道:“天师来了啊!”

朱海军见了,连忙说道:“你先忙,忙完了再说。”

崇祯皇帝听到这话,便低头看了一眼那奏章,然后又抬起头来说道:“我已经把一部分政务转给太子处理了,就是一些军国大事,还是要我自己把握。”

“如今云贵和滇,集合了七八支太平军,明面上的叛乱都已经镇压,如今坐镇各地,正在进行土地革新。毕竟是土司长久盘踞之地,有不少事情还需要我给出批示的。”

他解释了一句之后,便马上话锋一转道:“不过都已经处理差不多了,不知道天师有什么事情?”

朱海军听了,知道云贵滇的地方情况复杂,要是普通的改土归流,那麻烦事肯定很多。

但是崇祯皇帝的土地新政,当地百姓能成为获益方,甚至可以说,一下从农奴翻身当了主人的,那土司老爷们再怎么抵抗,估计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既然崇祯皇帝说已经处理地差不多了,他便直接对崇祯皇帝说道:“你以前日子为什么会那么难过,还有一个原因,之前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给你说,如今已是差不多,我觉得应该让你知道,让奸人得到惩罚。”

崇祯皇帝一听这话,顿时有点意外,连忙好奇地问道:“不知天师是指什么?”

朱海军听了,便给他解释道:“有很多商人做事,目的只是为了赚取尽可能多的钱。而能赚取最多利润的买卖,一般都是律法规定不能做的。其中之一,便是走私。”

“大明朝禁止向草原,向关外贩卖粮草,军需物资等等。有人就把这些禁止贩卖的东西都偷偷贩卖出去,就能赚取高额的利润。”

“都说明末是小冰河时期,粮食歉收,所以各地造反。那么问题来了,辽东是苦寒之地,至少在你这个时代,物资匮乏,那么,建虏是怎么渡过这段时间的呢?他们的青壮都出去打仗了,难道每次的战利品都能够他们活下去么?”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表情便立刻严肃了起来,当即向朱海军确认道:“天师的意思,是有人在帮建虏渡过难关?”

朱海军听了点点头,然后提醒崇祯皇帝道:“你想想看,建虏从起兵以来,劫掠了多少地方,屠城又有多少,他们抢到的金银珠宝呢?去哪里了?”

不等崇祯皇帝回答,他就立刻接着往下说道:“抢来的钱来得容易,花得也会大方。违禁的物资,本来利润就高,建虏用抢来的钱付款,更是能让那些商人赚到大钱。因此,他们在金钱利益的刺激之下,会疯狂向建虏走私违禁物资。顺便,自然也会给他们透露关内的消息。”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提高了点声音,同样恨恨地说道:“原本历史上,满清入关之后,就曾在紫禁城设宴款待他们,一共有八家,赐为八大皇商!”

“如果不是他们,历史很可能会改变,不会有那么多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所赚的钱上,都有无数的亡魂在哭泣。”

崇祯皇帝已经听得大怒了,在朱海军说完之后,他便当即恨声说道:“这些人如此资敌,等同造反,该诛!天师,这八大家是哪些人?”

朱海军听了,看向电脑,给崇祯皇帝念道:“这些人都是晋商,以张家口为据点进行走私。他们分别是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这其中,又以范永斗为首。”

他说的话,崇祯皇帝那边都有字幕,因此,崇祯皇帝无须问名字怎么写。

此时,他听完朱海军的话之后,便立刻目露恨意说道:“我回头就亲自回去一趟,必然要他们受到该有的惩罚!”

此时的崇祯皇帝,还是在南京这边。因为他当下的工作重心,还是在南方。

比如说南方数省,还没完成最终的土地革新。还有,云贵滇三省,更是特别重要,要一举去除传承千年的土司制度。

甚至他还有远景计划,当云贵滇的问题都解决之后,他还要出兵灭了安南和东吁王朝。

他可没忘记,南明最后一个皇帝逃到东吁王朝之后,就是被东吁王朝的国王抓了,送给了吴三桂,由此导致大明的江山社稷断绝。

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会坐镇南方,甚至有可能要亲自南下灭了这些蛮夷。

但是,北方那边,他其实也还有不少事情要做,也该回去一趟,正好有八大晋商这个事情,就下了决定,尽早回去处理完这些事情。

朱海军听到他的话之后,便又提醒他道:“其实,这个事情,还可以举一反三。南方,其实也有类似的走私商人。”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一愣,当即疑惑地确认道:“还有南方商人向远在辽东的建虏走私违禁物资?”

朱海军听到这话,摇摇头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至于你说的,可能有,但是历史没有记载,我也不知道。”

崇祯皇帝一听,就更是疑惑了,不解地问道:“那天师是什么意思?”

朱海军倒是有耐心,给他解释道:“我刚才不是说了么,如果贩卖朝廷禁止的东西那是有最大利润的。北方已经给你讲过了,南方呢,也有。你别忘记了,你们明朝一直有开海和禁海的争执。”

“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大明的货物始终源源不断地在和海外诸多国家贸易,也因此,白银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明,让大明有足够的白银实施一条鞭法。”

“换句话说,如果朝廷禁海,那些还在偷偷贩卖丝绸、瓷器等商品去海外的人,因为少了竞争对手,所以他们的利润就会暴增。”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恍然大悟道:“天师的意思,那些要求禁海的官员背后,说不定就有走私商人的影子,甚至就是他们自己的家人在走私?”

朱海军听到他理解了,便点点头说道:“不敢说所有吧,至少我觉得,应该有很大一部分会是如此。”

“朝廷禁海,苦了沿海的普通百姓,苦了没有门路的海贸商人,但是有门路的商人,却能趁机大发横财。”

“为什么倭寇闹得那么凶,就真的只是倭寇的话,那群小矮子才多少人,能闹得大明沿海不宁,甚至攻陷沿海城镇?”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又想多了一层,不由得大为震惊道:“就是那些想独占海贸利润的人搞的鬼?”

朱海军听了点点头,回答他道:“倭国的所谓武士,浪人,就算是能打,他一个能打几个?小矮子一个,就算倭刀锋利,一群没有练过的明人,拿长矛一起捅,照样让倭人根本无法近身被捅死。所谓倭寇之患,闹那么大,是有沿海因为禁海活不下去的渔民参与,还有海盗,而这些背后的始作俑者,很有可能是那些想靠海贸赚更多钱的人。”

“当然了,这些在沿海走私的商人,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而北方的八大晋商,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之后公告天下,估计也同样不会留名历史。”

崇祯皇帝听了,有些愤怒,过了一会之后,他表情严肃地缓缓说道:“说起来,这一切都是朝廷无能。朝堂上无能,地方上狼狈为奸。”

朱海军听了,没有跟着说话,不过只是在心中感慨,治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还是守成皇帝都长于深宫之中。

崇祯皇帝在结束和朱海军的对话之后,便尽快做出了安排。

第二,蒸汽机,纺织机,飞梭等等,洪武朝已经打造出来的这些东西,都由太子朱慈烺亲自监造。

乱世刚过去,人口少了很多,正好这些机械的发明,可以极大地节省人力,便能用最快速度恢复生产力。

第三,他自己亲自带着太平军第一军,赶回京师,去处理北方事务。

至于云贵滇或者其他地方的事务,都是先由内阁票拟,然后呈送太子朱慈烺。如果朱慈烺不好处置的,就对讲机接力禀告给崇祯皇帝亲自处理。………………

万历位面,已经是深秋了,北方的风吹来,已经很是有些冷了。

京杭运河的水位下降,有些河段过不了船,要先下船,从陆路走一段之后才能继续坐船。

就见一艘船上,一个胡子头发全白的老者,第一个下了船,吓得跟在他身后的一名半百老者见了,连忙喊道:“文长兄,慢些慢些,老了可经不得摔,会出大事的!”

文长,便是徐渭了,此时精神很好,一点都不在意,反而意气风发,胜似少年,用手一挥道:“想当年,老夫随胡总督转战各地剿灭倭寇,那才叫一个难。还有去到北疆,守过边疆,骑过烈马。如今这算什么?没事,没事!”

他的话音落了,船舱里出来一个拄着拐杖的中年人,向徐渭大声喊道:“爹,你就听郎中的吧!”

七十二载坎坷路,今朝忽得御旨传。

京杭运河秋水长,波光粼粼映天宽。

两岸枫红染秋色,一叶扁舟载梦还。

意气风发立船头,遥望帝京心已翩。

风拂衣袂心自远,云卷云舒任变迁。

且将诗酒酬明月,更把豪情寄风帆。

待到面圣展所学,不负此生不负天。

岸上岸下的人群,听到他的声音,都不由得转头看向他。

就感觉这个老者好像一个老小孩一样,带着一身喜气,顾盼生辉,没有一点老者该有的暮气。

吟诗抒发了胸意之后,徐渭转头看向船上,大声喊道:“走快点,走快点!”

船上的人,都是无奈,便只能快点。

好在绍兴知府派了两个衙役跟随服侍,所有苦力活都包了。

徐枳由媳妇扶着,一对子女跟到爷爷的身后去防着,还有郎中也跟在徐渭身后。

就两个衙役,拎着大包小包走在最后。

路费都由官府支出,他们就很快雇了两辆马车走了陆路,再走京杭运河,紧赶慢赶,终于到达了通州湾。

到了这里之后,徐渭一行人,又坐了马车去往京师。

在路上时,他看到官道一侧奇怪的一幕,便有些好奇地问马车夫道:“这么多人在干什么,难不成官道还不够宽,还要再加宽?”

马车夫听到客人问话,便笑呵呵地回答道:“客官从南方来,不知道也是正常。这是朝廷要修铁路,也是刚开工,还在平整路面呢!”

徐渭一听,顿时就好奇了,连忙问道:“什么铁路?还能有铁铺的路?”

他这辈子也算是走南闯北的人了,见识不可谓不广,可此时听到朝廷竟然要铺铁的路,他就想不明白了。

那马车夫听了,马上回答他道:“我也不知道,据说是当今皇帝的恩师,就是神仙知道吧,赐下的法子,说这种铁路能日行千里!”

徐渭一听,顿时傻眼,日行千里的铁路?

忽然,他又回过神来了。之前一路北上,他也问过有关皇帝恩师的事情,但是一直没有什么消息,如今终于听到皇帝恩师的消息了。

于是,他连忙就想问话,结果没想到,马车夫不知道是不是个话唠,还在那继续说话。

“客官瞧见那些铺路的人没有,他们可不是征发劳役,而是朝廷雇工的,而且还是从银行贷款的钱来雇佣,说修好铁路之后可以出售车票赚钱还给银行。一听这便知道,估计又是那神仙的主意!”

“反正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如今只要是新奇之事,只要往神仙身上猜,那就准没错……”

等他听到后来,听马车夫说只要是新奇的事情,都往神仙身上猜就行,他就再也忍不住,立刻打断马车夫道:“京师都有什么新奇的事情,或者说,和神仙有关的事情,能否劳烦说说?”

才说完之后,他忽然发现马车慢下来了,便又马上要求道:“说个话,没必要慢下来吧?”

马车夫听到他的话,便苦笑一下说道:“不是我想慢下来,客官自己看,车子都慢下来了。没办法,前面在修路,官道只有半面的路可以通行!”

“啊?”徐渭听了有点意外,便探出车窗向前看了看,果然看到马车夫所说不假。

没等他问话,马车夫就主动给他说道:“朝廷这是在修水泥路,说这水泥路修好之后,雨天不会泥泞,犹如铺了石板一般,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徐渭有点应接不暇了,想了下确认道:“该不会也和当今皇帝的恩师有关吧?”

“那可不,以前可从来没有水泥一说的,你说,难不成还能凭空掉下来不成,肯定是和神仙有关了!”

“……”

说着,他便开始介绍起有关皇帝恩师,也就是传说中神仙的事情。

从国本之争开始,一直说到皇帝亲自领军灭了倭国,然后班师回京之后花样百出,都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

京师的人,好八卦,和别地方的人相比,那是皇城跟下,就更是多了一些谈资,大大小小的消息,早就传开了。

他可以一百万个肯定,这个当今皇帝的恩师,疑是神仙的人,生前绝对不是他认识的至交好友。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仙,竟然向皇帝举荐了自己?

就听马车夫所说,神仙影响皇帝的,那可都是大事,不是和兵事有关,就是和民生有关,而且还都是匪夷所思之举。

徐渭实在想不明白,对那神仙就更是好奇了,甚至都要超过他面圣的心思。

他自己也知道,他能有这个机会,肯定是那个神仙的功劳,如今年纪大了,就算皇帝回头要重用他,他也没多大心力了。当然,要是早二三十年,那肯定不一样。

此时的徐渭,就最是想知道,这位神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又为何要举荐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