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275章 阿翁真不愧是太宗文皇帝

第275章 阿翁真不愧是太宗文皇帝

第275章 阿翁真不愧是太宗文皇帝……

由于最近裴雪青有孕在身,所以武德殿的几个女人没事儿的时候就去她那边转转,陪她解解闷儿。

总体来说,李象的这几个女人还是很和谐的。

后宫争宠的这件事儿,一般只会发生在水端太平或者过分宠妾的时候。

像李象这种独宠正宫,多少是沾点遗传李世民。

后世拍电视剧的时候,总喜欢给老李安排点什么稀奇古怪的爱情,譬如某TVB电视剧,便是李世民的真爱是杨妃,多少是沾点大病。

就算是现在长孙皇后死了,杨妃都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人。

李象走进武德殿的时候,三女正围在裴雪青的身边讲一些宫里发生的趣事。

“聊什么呢?”李象饶有兴致地问道。

“在说一些宫里发生的趣事。”裴雪青浅笑着说道:“今日又回来得这般早,可是京兆府的事情又推给别人了?”

李象挠挠头:“看阿姐说的,我是这种人吗?”

裴雪青浅笑不语,那意思分明就是看穿了一切。

“今儿回来是有要事,方才鸿翎急使来报,薛延陀已经南下攻占定襄。”李象叹了口气:“阿翁对此震怒不已,准备暂且搁置征伐新罗的事情,先把薛延陀的问题解决。”

“竟然有这等事?”裴雪青秀眉微蹙。

“是啊,”李象摇头叹息道:“如今可是多事之秋……对了,阿翁已经任命我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河北道、河南道大行台,不出意外的话,过几天我就要暂时离开长安,去北方督战。”

听到李象的话,四女短暂地惊愕了一下。

裴雪青想起之前李小象在辽东的战绩,倒也不甚担心,而是说道:“既如此,那象儿可要注意安全。”

“放心吧,我只是在幽州待着,总管调度后勤事宜。”李象笑着说道:“指挥作战,带兵打仗的事儿,自有江夏郡王和英国公去负责。”

说到这里,李象还笑了一下。

“放心好了,薛延陀跳梁小丑罢了,不足为惧。”

“嗯。”裴雪青颔首,又看向冯盈盈和萧有容,便问道:“若是在后方,阿弟身边也需要人侍奉,要不带上三位妹妹?”

冯盈盈三女的眼神一下就亮了起来,眼含期待地看向李象。

说实在的,裴雪青怀了孩子,她们其实也挺着急的。

在后宫生活,有个孩子傍身总是好的。

“这不合适。”李象摇头说道:“前方将士在血水里摔跤,我在后方看莺歌燕舞,怎能有这样的主帅?”

听到李象的话,三女的眼神一下就暗淡了下来。

啊……本来还以为能凑到殿下身边呢。

既然李象已经这么说了,那裴雪青也没再多说。

本来还想着给她们仨制造一些机会呢,看样子……这机会是凑不上去了。

当天晚上,李象仍旧是留宿裴雪青的房中,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

第二天一早小象来到京兆府后,便召集了一群兄弟和属官。

兄弟们当中,程处弼已经和裴行俭离开,目前应该是在登州;萧守道则在血吸虫病痊愈后又回到了南方,继续种植甘蔗,并且带人在当地指导扑杀钉螺。

李象其实本来想推广普及喝热水的习惯,但奈何现如今的大唐能源严重不足,能吃上熟饭已经很勉强了,不喝生水多少有点强人所难。

现如今也只能寄希望于北方煤炭的开采,以及运力的提升。

想要运输煤炭,光用马车肯定是不行的;如今又没有铁路,运力大且便宜的运输方式,也只有水运。

从辽东往长安,用海运明显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只能选取运河运输的方式。

然而杨广开凿的运河,在隋末就已经堵塞,直到大唐一统天下之后,才又进行了多次的疏通。

说起隋唐大运河,后世把杨广抬进网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历史教材把京杭大运河扣在了杨广的头上。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道于明清”。

但实际上,隋朝开通的叫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则是人家忽必烈下令开凿的。

上偷一千年春秋到南北朝,下偷带元,属实是秦始皇摸电门——赢麻了。

北方的钢铁和煤炭可以通过海运到武清(津),再通过海河进入大运河,而后一路到洛阳,倒也不失为一個不错的选择。

“草原上发生的事,想必大家已经听说了。”李象对少年们说道:“如今圣人任命我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河南道、河北道大行台,自然是要北上都督军务,不知你们谁愿意和我一同前往幽州?”

听到李象的问话,众人纷纷踊跃表示要一同前往幽州。

“同去,同去!”韦待价嚷嚷道。

“兄长既然亲往幽州,那小弟自然也要随同前行。”李景仁也叉手说道。

“俺也一样。”尉迟循毓举手说道。

见众人纷纷表示同意,李象再次说道:“这一次北上,可不是过家家,你们身为我最信任的人,自然是要被安排到任务繁重的地方,肩负起重任。”

“没问题,兄长您放心安排就是。”韦待价一拍胸脯。

“具体的任务,等到了幽州之后,结合当地实际再行安排。”李象颔首说道:“你们要做好准备,若是谁出了岔子,可别怪我收拾你们。”

话虽然说的不是很严肃,但少年们都认真地听了进去。

“京兆府的事情,我会留下升之和观光在长安协助权长史。”李象继续说道:“这两天,景仁你先把事情和他们交接一下,该暂时交给高阳姑母托管的,就交给她;升之和观光能负责的,就暂时给他们。”

“是,兄长。”李景仁应道。

又说了几句话,外面忽然有人通传说太医令钱恕求见。

李象令人进来,不一会儿便看见钱恕匆匆从外面走了进来。

“殿下。”钱恕冲着李象行礼。

“太医令所为何事?”李象问道。钱恕从袖子中掏出一沓纸,双手呈递给李象。

“殿下,这是三个月以来,京畿地区在推广产钳助产后的数据。”钱恕如是说道:“上面还有以前因难产而死之妇人的数据,以及这三个月以来因难产而死的数据对比。”

“自从用了孙神医发明的这个产钳,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足足下降了五成!”钱恕的神色有些欣喜。

事实上生产过程当中的死亡,比较多的有两种,分别是胎儿头部过大而难产窒息,另一个则是生产时间过长导致的产妇死亡。

而产钳的出现,就能很有效地规避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产钳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没有替代品。

尤其是在落后贫穷医学不发达的地方,产钳更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名。

一切用数据说话,相对于精密的现代医学来说,大唐的医学的确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然的话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也不会那么高了。

“好啊,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李象将那一沓纸放在桌子上,笑着对钱恕说道:“孤会在圣人面前,为太医署请功。”

“臣谢过殿下!”钱恕喜孜孜地回答道。

一方面是医者仁心,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即将到来的赏赐而开心。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产钳并不是孙思邈独立发明的,而是在李象的建议之下弄出来的。

发明这产钳的目的,李象也是想让大唐的人口更上一层楼。

古代的医疗条件,生孩子就是一道鬼门关。

若是能够把产钳普及下去,再配以相应的政策,以及充足的粮食,那人口的增长率将会迎来一波高峰。

在古代,政策只是影响人口增长率的一个方面,毕竟就算没有政策支持,农民们也是要铆足劲儿生孩子的。

与现代人的思想不同的是,古人生孩子并不会考虑养不养得起,农民们的孩子很少有去读书的,一般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了,譬如拿着小篮子,在地里捡拾麦子。

另一方面,孩子就算养不活死了,也不会像富贵人家一样当回事。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乡下,孩子多就是一家的底气。

你当然可以少生孩子,但你也要忍受隔壁孩子多,尤其是男娃多的邻居的欺负。

你家就一个儿子,邻居家里七八个五大三粗的儿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土地界桩往伱家这边多移动个两三分很合理吧?什么?你上门去理论?

邻居家的七八个儿子往门口一站,手里拎着家伙事儿,凶神恶煞不怀好意地看着你,你还能讲出道理来?

就连现代社会都有扯不清的邻里关系,更何况是古代?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多就代表你有理。

因为穷而不生孩子,是现代人的思想。

但在古代,越穷就越要生,毕竟你不生就会更穷。至于孩子?给口饭吃饿不死就行了,不用考虑什么琴棋书画各种补习班,也不用担心他的成绩,病死饿死那都是孩子命不够硬,再生一个就是了。

父母更不需要带孩子,只需要带上一两个,后面的孩子交给大儿子大女儿去带就完了。

说句不太正确的,更何况养不活了还可以把孩子卖给人牙子……

从京兆府下班以后,李象便直接来到了立政殿。

见到老李之后,李象便将那沓纸交给了李世民。

“这是什么?”李世民接过那沓纸,抬头问李象。

“这是太医署给出的产钳助产的数据。”李象如实回答道:“据钱恕说,通过产钳助产,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较之前足足下降了五成。”

“是吗?”李世民听了,当即便重视了起来。

他仔细翻阅过后,感慨地说道:“若是早就能够有这样东西,画儿她……还有你阿娘……”

“孙儿以为,太医署应当重赏。”李象岔开了话题:“毕竟发明了这样的好东西,大唐的人口增长率也会显著上升。”

“显著上升?”李世民挑挑眉,看了一眼李象:“为何这么说?”

“您想啊阿翁,若是大唐百姓都用上了这个东西……”

李象话还没说完,便被李世民打断。

“大唐百姓不可能都用上这个东西,能够用到产钳的,大多数也都是城市当中的市民,至于人口在大唐当中占据大多数的农民,并不太可能用上这个。”

“为何?”李象张张嘴。

“为何?”李世民笑了:“村里不可能有医生的存在,更不太可能有产婆,若是遇到难产,一般都会听天由命,稍微有一点文化的,或许会给难产的产妇烧上一点符水喝,没人会跑个几十里或者上百里地,去县城当中请个大夫过来助产。”

李象张张嘴,他发现自己的确是想当然了。

不止是想当然,更有些和时代脱节。

村里有专业的医生,那都是后世的事情了,这年代的医生可是稀缺物种,一般都盘踞在县城或者大城市当中,根本不会纡尊降贵到农村当中去。

他又抬头看看李世民,发现阿翁正在用好整以暇的眼神看着自己。

“阿翁这都能想到,真不愧是太……”李象竖起大拇指,刚想把那个‘宗文皇帝’说出来,却忽然想到阿翁现在还活着,要是把这庙号和谥号说出来,这多少有点催人家赶紧噶的意思。

不仅是这个,还容易被暴怒的老李把腿打断……

除了曹叡那个抽象的睿智,没几个人会活着给自己定庙号谥号……

不过李象倒是对李世民由衷地钦佩,作为天生富贵的太原公子,竟然能够深刻了解民间情况,这一点,已经完爆绝大多数的皇帝了。

倒也不愧是能够开创贞观之治的男人。

“太什么?”李世民倒也没往这方面想。

“嘴瓢了。”李象连忙更正:“不愧是天可汗,孙儿佩服。”

“呵呵……”李世民抚须而笑。

身为经天纬地的皇帝,他察言观色的能力相当强,当然看出李象的崇拜是发自内心的。

能让好大孙如此崇拜,身为阿翁的他怎能不高兴?(楼下两口子从白天打到九点多,又摔又骂的,吵的无心码字……好烦……今天一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