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221章 胜天半子(求月票)

大唐好圣孙! 第221章 胜天半子(求月票)

作者:林家龙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2:51:00

第221章 胜天半子(求月票)

酒楼最近的生意不错,云南野生的小米辣椒也迎来了不小的丰收。

最近长安城当中掀起一阵吃辣的风潮,而整个长安城当中,能吃到辣椒的,也只有李象开的这两家酒楼。

无他,实在是因为这年头的粮食产量太低了,只要有开垦的荒地,农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地都种上六谷这样的主食。

何为六谷?稻粱菽麦黍稷呗。

所以能够种植辣椒的地方,也只有皇宫,还有李漱手下的皇庄。

然而皇庄当中还要种棉花,无奈之下,李象只好摊派下去任务,让兄弟们自家的庄上种上这些辣椒,顺路再种上一些棉花。

一提到种棉花,李象就想起了某个笑话。

抬头的时候看到天上的白云,那就是上帝让牢大种的棉花。

如果今天万里无云,那就是牢大在休假。

man!

辣椒这个东西,倒也不是光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若是想要在东北或者是西南站住脚跟,这辣椒就是必不可少的好东西。

辣椒驱寒、祛湿,简直是居家旅行的不二法宝。

在李象的提倡之下,酒楼弄了许多新式菜肴,尤其是包括带有辣椒的。

走到酒楼的门口,李象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辣椒味道。

不是别的,正是长安正宗特色安徽牛肉板面。

李象本来想悄悄地摸过去,结果走到办公室门口的时候就听到李漱愠怒的声音。

“改粮为棉,乃是政策,上利国家,下利他们!我就不明白了,这么好的政策,怎么就是推行不下去!”

李象推开门,看到了李漱那略带无力的神情。

“怎么了姑母?”李象笑呵呵地问道。

“还不是推广棉花弄的?你可倒好,有突厥人帮你种棉花,姑母我却根本推广不出去。”李漱唉声叹气地说道:“光说着让他们改两亩地去种棉花,也不要他们的钱,种出来的棉花我们用粮食换或者用钱去买,可他们根本就不听!”

李象了然,看来李漱这边是碰了钉子了。

倒也不奇怪,毕竟那些农民也不是李漱的佃农,怎么着都不可能强迫人家去改种棉花。

别说是改两亩地,就算是改出来一块让他们种,都未必能去种。

毕竟这棉花也不能吃,还不如种点能果腹的粮食呢。

“既然如此,那姑母就把棉花种子都交给我。”李象笑着说道:“那就换那些胡人去种呗,反正他们也不在乎到底种什么东西,只要地里能长出来就是。”

“这样吧,等到我明天的时候,让契苾沙门……陈沙门再跑一趟,挨个村子让那些胡人去种棉花,这件事交给他就好了。”

“也只能这样了。”李漱唉声叹气地说道,又从桌子上拿过一小篮子鸭蛋:“这是宝儿的父亲托人给你捎来的咸鸭蛋,据说是海鸭产的,你拿回去尝一尝。”

李象接过那咸鸭蛋,卖相看着还不错。

随着咸鸭蛋来的,还有一封书信。

李象拆开书信,打算看看冯清在里面写了什么。

登州最近发展得也挺好,甚至还能往长安城里运输鸡蛋和咸鸭蛋。

不知道冯清在哪儿弄的海鸭,现在登州家家户户都要养上一些,由于盐也不缺,所以便开始腌制咸鸡蛋和咸鸭蛋。

咸鸡蛋的味道一般,但是登州产的咸海鸭蛋,乃是长安城当中最受欢迎的食物。

由于价格比较高,所以一般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够享用。

最好的吃法,莫过于把这咸鸭蛋拌在饭里,李象以前就是这样吃的。

当初水稻脱壳的方式还比较原始,容易把米给弄碎。李象又比较喜欢吃米饭,一来二去就琢磨着让匠人们发明一个能够让水稻脱壳的机器。

匠人们也不负所望,研究了一年多,终于弄出来一个成熟的原始脱壳机器。

总之,李象算是吃上了一口完整的米饭。

“这可是好东西。”李象捡起一枚海鸭蛋,放在鼻子边上嗅嗅,又放了回去,“姑母找我来,不光是为了这鸭蛋的事儿吧?”

“也没什么大事儿,就是和太孙殿下汇报一番工作。”李漱翻翻白眼,“咱们的太孙殿下可是大忙人,前番去立政殿时你也不在,我去京兆府的时候,人又和我说你在立政殿,当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啊。”

“有啥汇报的?”李象挠挠头,他也没给李漱分配什么工作啊。

“还不是最近的这件事闹的。”李漱双手抱胸,“之前我只是想借着这件事,把这些山东士族的人爪子敲疼,只是没想到你和阿耶竟然借着这个由头,把他们尽数诛杀。”

“敢欺负我姑母,那必须弄死他们。”李象傲娇地说道。

“嗯。”李漱眯起眼睛,很享受李象的关心:“不过我没想到的是,玄奘法师竟然会亲自配合我的计划。”

“哈哈哈。”李象笑了:“玄奘法师可是一路辩经,从瓜州辩经到曲女城,这种和尚,你说他没点霹雳手段,伱觉得可能吗?”

“倒也是。”李漱也是笑:“常人只是记住了他和尚的身份,却忘了他都做过些什么,当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确实是这个道理,我也没想到姑母竟然是此等女中豪杰。”李象笑着调侃道:“都说智者以身入局,以自己为棋胜天半子,姑母倒真是有智者胜天半子的风范啊。”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李象总觉得耳边响起了“进步的小曲”。

“多夸夸。”李漱享受地眯起眼睛。

“说你胖,你还喘起来了。”李象冲刚刚走进屋的长乐公主还有裴雪青招招手:“姑母,裴姐姐。”

“还叫裴姐姐,你们可都已经订婚啦。”李漱调侃道:“难不成你们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也要叫裴姐姐吗?”

到底是结过婚的女人,开起车来就是一个顶俩。

老嫂子的污,你不服不行。

就李漱这个水平,开起车来,能把正常的黄花大小伙子羞到满脸通红。

“我觉得这称呼挺好的。”李象笑嘻嘻地说道,他才不会承认自己是大姐姐控。

而裴雪青,就是妥妥的大姐姐。

别看她刚十八,但大姐姐不是一种年纪,而是一种性格。

有的女人,七八岁还是女孩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这种性格,比如李明达;有的女人,就算三四十岁,依旧是长不大。

“雪青结婚以后,可就要长居武德殿了。”李丽质感慨地说道,一半是感慨,一半又是惋惜,更多的则是开心。

好不容易拥有一个聊得很好的朋友,转眼之间就要嫁人了。

好在是嫁给了自己的大侄儿,总归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李象笑着说道:“我便叫人在武德殿修一处小筑,闲暇之时,二位姑母也不必来酒楼这种嘈杂环境,在武德殿相聚不是更好?”

“倒也是。”李丽质和李漱都没什么意见,都觉得李象这个安排挺好的。

说话间,裴雪青又给李象拿出几只羊毛袜子。

“喏,大郎。”

“怎么还是袜子。”李象挠头道,似乎从认识裴雪青以来,她一直给他织的就都是袜子。

裴雪青不说话只是笑,倒是李漱在边上风凉凉地说道:“谁不知道你衣服自有兕子给你织?雪青也是怕你为难。”

李象:……

行吧。

“迎亲的时候,可是要做却扇诗的。”李漱笑眯眯地问道:“你这皇太孙殿下,可曾准备好却扇诗?莫要到时候搜肠刮肚作不出来,贻笑大方啊。”

李漱不说,李象还想不起来。

这他妈,却扇诗也没学过啊……

再说文抄也不是他性格,这事儿可是最容易露馅的。

不是自己的,终究不是自己的。

不过话说回来,李象也不是那种认怂的人。

“姑母勿忧,我早有准备!”李象心虚的同时又带着自信满满。

“哼,到时却扇诗作的不好,可不要怪我不让你带新娘子回家!”李漱威胁道。

李象惊讶地看了一眼李漱:“姑母,您到底是哪一边的?怎么帮着裴姐姐去了?”

“赢的那边。”李漱学着李象小象摊手。

李象深吸一口气,决定不和女人一般见识。

从酒楼当中回到京兆府的路上,李象的脑子里还在想却扇诗的问题。

这的确是个大麻烦,关键是他身边也不认识什么作诗作的好的人啊!

其实抄一首诗,说是人代笔所作倒是也可以,但是问题在于,他的脑子里根本没装什么却扇诗。

倒是记得一句“画眉深浅入时无”,但这也特么不是却扇诗啊。

回到京兆府后,李象面色凝重地找来李景仁。

“景仁,有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交给你。”

“兄长但说无妨,小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景仁当仁不让地说道。

“好,就是……你知道结婚的流程吧?”李象问道。

“家兄结婚的时候,小弟也是在现场观摩过的。”李景仁笑着说道:“结婚是什么流程,小弟早已烂熟于心。”

“那就好,你知道却扇诗吧?”李象挠着脸问道。

“知道。”李景仁颔首。

“去帮我找一个诗才好的,我有大用。”李象面色凝重地说道。

“兄长放心,这长安城如此多的人,就找不到一个穷酸措大出来?”李景仁笑嘻嘻地说道。

关于措大的这个说法,李象本以为是出现在元明时期,倒是没想到这个年月就有人用这个词了。

大概意思就是对于读书人的贬称,说他们酸了吧唧的。

也有一种说法是醋大,反正都是差不多这个意思。

“如此便好。”李象点头说道。

却不想,李景仁忽然伸手比了一个食指,点子王一般说道:“诶,兄长,我还真想到一个人。”

“谁?”李象来了兴趣,李景仁推荐出来的人一直都不错,比如薛仁贵就算是一个。

其实找到薛仁贵也算是巧合,毕竟老薛当时就在长安城找工作来的。

“有个范阳卢氏的年轻人,上午的时候来京兆府找您投递行卷。”李景仁的话语有些迟疑:“但是听说他的范阳卢氏的人后,小弟就没太当回事儿,要不是兄长提起,我还真想不起来他。”

所谓的“行卷”,是唐代举子在参加礼部组织的帖经、杂文、实务策三场考试之前,每个人要先将自己平时创作的作品抄写出来,送呈有影响的名流审看,请他们向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侍郎考官们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

在唐朝,这事儿再正常不过了,像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就都干过这事儿,京城米贵,白居不易这个梗就是从这里来的。

而李景仁对于这人的忽视倒也可以理解,毕竟刚把范阳卢氏收拾完,紧接着就有人来投递行卷,怎么事儿这是?

“嗳,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嘛。”李象笑着说道:“若是他对孤忠诚,莫说是他出身汉家苗裔,就算出身自高句丽百济,孤也一样会用他。”

“只是,这卢氏子,将行卷投递到兄长这里,又有什么用?”身后的程处弼不解地问道:“兄长只是京兆尹,又不是礼部的堂官,并不负责考试的事宜,要走这种捷径,也应该去找别人才是。”

“为何?”李景仁笑了:“兄长可是皇太孙,他这一来可不只是投递行卷,更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样一说,程处弼就一下明白了。

“哦,那倒也不奇怪了。”程处弼笑呵呵地说道:“卢氏子的行卷就在外面,兄长稍等,待我前去取来。”

“嗯。”李象颔首。

他走到案几后,在凳子上坐好,等待程处弼给他拿行卷。

不多时,那份行卷便被带了过来。

李象从程处弼的手上接过行卷,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一手漂亮的字迹所吸引。

“嗯,字不错。”

小象在李明达的身边熏陶久了,字儿写的也很不错,也拥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正所谓见字如见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面,卢氏子给李象的第一印象很好。

他顺着字儿,便找到了那人的名字。

看到名字后,李象眉头狠狠一跳。

原来是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