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199章 寻求帮助的李治(求追订)

第199章 寻求帮助的李治(求追订)

第199章 寻求帮助的李治(求追订)

在老李的许可之下,李象正式在京兆府当中,成立了第一个下属部门——长安卫生管理局。

随后,他将停留在高阳公主庄园的老兵们召集入长安,一一编入卫生管理局当中。

虽说只是经历过一场战争,可这些士兵已经足够配得上老兵的称呼了。

从卑沙城到建安城,从建安城到积利城,再到凤凰山、平壤、熊津,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考虑到已经临近年关,所以李象也没有让人加班的打算。

放假,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再说。

李象自己在京兆府的府衙之中加班加点,开始规划长安城的卫生计划。

卫生是一定要搞的,即便是在贞观、永徽、开元等一次一次的卫生补丁之下,长安城的卫生情况依然得不到缓解。

韩愈曾经作诗来形容长安城的环境,“朝蝇不须驱,暮蚊不可拍。蚊蝇满八区,可尽与相格。”

从诗中就可以看出,长安地区卫生条件之差劲,即便多代立法,可也难以缓解长安城的卫生问题。

不仅如此,自从隋朝定都在大兴……也就是长安城之后,长安城的人口骤增。

在人口的压力之下,周边地区的森林也遭到大面积的砍伐。

《孟子》有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然而在人口压力之下,也顾不得许多。

造成的后果不止是水土流失,还有春季飞扬的尘土。

好在现如今是贞观朝,关中的森林还没有被过渡砍伐,尚且有挽回的余地。

其实过度砍伐树木的原因也不只是生活用,这年代炼铁大规模使用的还是木炭,煤炭并没有被太多应用在冶炼上。

李象打算多管齐下,一同治理长安城周边的环境,不止要保障长安城的卫生,更要保障大唐的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历史上由于水土流失,再加上周边地区乱砍滥伐,长安城逐渐无法承担起都城的作用,这种情况一定要扼杀在萌芽当中。

长安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因为人口暴增导致的缺粮,皇帝甚至一度每年“就食洛阳”,大概意思就是去洛阳蹭饭吃。

李治在位的时期,甚至出现过“出幸仓促,扈从之士有饿死于道中者”的事情发生。

普通居民每年冬季的两个月,甚至要靠去山上找榛子、橡食、蕨根等东西充饥。

李象心里也着恼,京兆地区的麻烦实在是太多了,但又不可能无视,只能一件一件地去解决。

饭要一口一口吃,解决完卫生问题后,便是长安城的粮食问题。

回到东宫的时候,李象看到正在陪着李厥踢球的李承乾,心里还有些感慨。

如果按照历史的话,老爹已经在黔州噶了好几天了……

想到这儿,李象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不是他改变的第一个历史事件,却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改变。

穿越过来两年半,李承乾对他什么样,他可是看在眼里的。

无论如何,他这爹还是对他言听计从的,也没说给他拖什么后腿,甚至还挺配合改造的。

李象在欣慰的同时,也升起浓浓的成就感。

“把球踢过来!”李承乾冲着李象远远挥手,打断了李象的思绪。

李象看到正在冲着他滚来的足球,飞起一脚,嘭地一声,那球划着优美的抛物线,远远地落在了一旁。

“入你娘的,小兔崽子!”李承乾骂了一句。

“你说什么,我听不见!”李象没听清。

“孤说,我入你娘!”李承乾高声喊道。

“你说什么,我还是听不见——”李象拉长着声音,这次他听见了,但是想装一下。

李承乾冲着他甩甩手,意思让他赶快滚蛋,眼不见心不烦。

李象嘻嘻哈哈地笑着,看来李义府被贬出京,老爹也没什么太大的意见。

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在这没心没肺地和李厥踢球了。

不独东宫气氛欢快,就连魏王府,也是喜气洋洋。

这喜气,并不只是临近年关,还和朝堂上发生的事情有关。

自从轻而易举地将李义府弹劾走,整座王府上下都洋溢着一股“怎么输”的气势。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韦挺冲着李泰贺喜道:“看来圣人对于大王,还是十分宠爱,如若不然,也不会轻而易举便将李义府赶出东宫。”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刘洎也开始给李泰上强度:“大事尚有余地,大王未可轻言放弃!”

跟着他们俩,魏王府一系的人纷纷出言,开始给李泰开香槟。

李泰当然不知道什么是利物浦,也不知道核弹头,更不知道君士坦丁堡(划掉)伊斯坦布尔奇迹。

被周围这帮人吹捧着,他现在也在嘀咕。

莫非……我真的还有机会?

不过,李泰倒是也明白一点。

现如今,他大哥李承乾已经改邪归正,加上还有李象这个好大儿在一旁看顾,再指望对方犯糊涂犯错,已经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想要在夺嫡中获胜,光靠等是不行的,就像是李象常说的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之前他主持编写括地志,便是这個想法。

只是在李承乾后续一系列的昏招之下,李泰开始期待起对方继续犯错。

“话虽是如此说,但本王觉得,若是想要争取那个位置,光靠攻讦东宫是没有用的。”李泰环视一周,沉声说道:“也要做出足够令人侧目的政绩才是。”

“太子虽说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但是他有一个好儿子。太子与李象父子一体,李象在登州、在辽东做出的成绩,便是太子的政绩。”

说到这里,李泰还在叹息。

唉,若是象儿是我的儿子,该有多好啊!

听到李泰的话,魏王府的属官们都陷入了深思。

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圣人也因为攻讦东宫的事情,敲打过了他们。

若是再顶风作案,围攻东宫,届时可就不是吃一记圣人的警告那么简单了。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只能够走另一条路,也就是做出政绩了。

“大王身为雍州牧,而恒山郡王是京兆尹,理论上也在大王的管辖范围之内……”韦挺小心翼翼地建议着。

李泰坐直了身子,摇头说道:“本王还不至于那么下作,给自己的晚辈添堵。”

“既然竞争,就要光明正大,本王要让阿耶知道,我才是最适合太子之位的!”

说着,还咬牙切齿地在心里骂,不就是有个好儿子吗!

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二十八戊辰日,宫中上上下下,便开始为明日的除夕做准备。

贞观十八年这一年是甲辰年,十二月为小月份,并没有大年三十。

这是因为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二十九天,有时是大月三十天。

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所以如果当年的腊月恰逢小月,只有二十九天,也就没有大年三十了。

李象在东宫之中,接见了从登州归来的权万纪,还有护卫他左右的哼哈二将,张思政与纥干承基。

权万纪虽说是挂着太子右庶子的职位,但李承乾和他关系倒也是真一般。

毕竟权万纪名声在外,脾气又臭又硬,李承乾是真担心他是下一个张玄素,或者是于志宁。

李象也担心这一点,所以请示李世民过后,便将权万纪从东宫调了出来,暂时做京兆府的掌书记。

所谓掌书记,便是京兆尹的左右手,主要负责京兆尹的秘书、文书、公文等工作,还需要为府尹提供各种政策、决策的建议。

权万纪是没什么意见的,反正他对太子右庶子的兴趣也不大。

在他的眼中,太子望之不似人君,与其忍不住进谏规劝,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这是我对长安城区的规划,你们看一看。”李象拿起案几旁的纸张,递给权万纪:“前隋时期在长安城所修的下水道……”

这下水道三个字刚说完,权万纪白眼一翻。

“哕……”

李象:……

嗯,忘记权万纪的条件反射了。

“权先生,你真得治治这毛病。”纥干承基在边上关切地说道:“你看我和张思政,我们两个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不就是顺着那地方游出来了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话,纥干承基还真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他是跟着权万纪一起出来的,还咽下去一块菜叶子。

“是,你吃挺香。”张思政在一旁拆台嘀咕道:“那青绿色的臭水沟,我这辈子都不想见到……”

权万纪:“哕……”

“理论上这应该是心理创伤,等伱习惯了就好了。”李象无奈地说道:“不过……既然权书记对下水道……”

说到这里,权万纪是忍了又忍,终于没哕。

“哎,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李象颔首道:“你学学纥干承基还有张思政,你看他们两个就什么事儿都没有,多习惯习惯,克服一下就好了。”

“下官……”权万纪脸色青一阵白一阵:“领命!”

那神情,一如当年纥干承基站在下水道前一样英勇就义。

“纥干将军,还有张将军。”李象看着二人说道:“本王也从圣人处请了命,今后你们二人便是京兆府下卫生管理院的正副院判了。”

入乡肯定要随俗,局这个机构,肯定是不如院来得合适。

“所谓卫生管理院,便是负责整个京畿地区的卫生与环保的机构,本王经过圣人允许,将登州水师的伤兵调到了卫生管理院当中,就由你们来调度指挥,维护长安城的市容风貌。”

“谢郡王恩典!”二人喜出望外地应道。

“别急着道谢,这事儿,你们还是要上心的。”李象面色严肃地说道:“这是本王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一定要把火给烧透,烧旺,明白吗?”

“末将明白!”二人叉手应道。

“长安城的当务之急,便是将清洁工作提上日程,具体的纲要已经写在了给权书记的计划书当中,回去之后,你们不懂的地方,就和权书记多多研讨,实在弄不懂的就来找我。”李象又叮嘱道。

说话之间,李象还在感慨。

在长安城里能够传播瘟疫的鼠类主要是小家鼠,小家鼠的活动距离大概是二十到三十米。好在长安城的设计之初,主干道的宽度足够,且坊市之间的明渠顺墙延伸,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且长安实行严格的市场体系,居民与市场分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鼠群的数量。

再加上长安城采取坊市制,分108个坊,以2.3至3米土墙包围,虽是治安举措,却也避免了瘟疫的大规模爆发。

而宋朝逐渐打破了这一体系,且城市街道逐渐变窄,居民住宅排成一行,开封城饱受疫病的困扰。

李象要做的,就是避免这一惨剧的发生。

送走了权万纪和哼哈二将,李象又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

是他的幺叔,晋王李治。

对于幺叔的忽然到访,李象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

但人来都来了,总归是礼数要周全。

“幺叔。”李象迎着他:“什么风将您吹来了。”

“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李治神神秘秘地拉着李象的手,拽着他走进殿内。

进入殿内后,李治瞅瞅李象,又冲着一旁侍立的下人们扬扬下巴。

李象会意,便出言命令道:“你们退下吧。”

等到人都走光了,李象笑着问道:“幺叔,怎么了?”

“实不相瞒,为叔如今是有事求到你了,象儿。”李治唉声叹气地说道。

李象心中警铃大作,也没有满口答应,而是说道:“幺叔尽管说便是,只要幺叔开口,侄儿能办的呢,一定帮幺叔去办;若是无能为力的话,也希望幺叔能体谅侄儿的难处。”

(日子准确可查,贞观十八年腊月的确没有三十哦)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