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162章 考察(求月票)

大唐好圣孙! 第162章 考察(求月票)

作者:林家龙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2:51:00

第162章 考察(求月票)

第162章 考察(求月票)

文登县的学堂不大,看起来很简朴。

也可以理解,毕竟朝廷并没有明文县内要设立官学,这学堂是县令冯清从牙缝里面挤出来的。

现在正是上课的时候,外面挤了一圈儿的人,踮着脚抻着脖子往里面看。

毕竟李象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海拔也不是很高,在这一众成年人里,就如同混入长颈鹿堆里的小瞪羚。

我是谁,我在哪儿,面前是什么?

“老薛,过来。”李象冲着薛仁贵招招手。

薛仁贵十分听话地蹲下身子,让李象骑了上去。

站得高望的远,李象骑在人脖子上,才发现原来学堂之中坐满了人。

里面空闲的地方还很多,不过即便如此,门外之人也没进到学堂之内旁听。

里面是一位身穿深绿色官袍的中年男子,面容清癯,却别有一番正气。

唐朝的规矩,三品以上衣紫,正四品到从五品穿绯色,六品穿深绿,七品浅绿,**品为青色。

看来,这位便是县令冯清无疑。

与李象印象当中出自寒门两袖清风的清官形象不同的是,这位县令的官袍上也没补丁,看起来如同崭新的一般色彩鲜艳。

冯清讲课的水平不错,至少李象都能听懂他讲的是什么。

“这位兄台。”段瓒在李象的示意下,扯过一个身穿补丁衣服的年轻人。

那年轻人被打搅,本来还皱着眉头,但看到段瓒那按在刀柄上的手时,眼神一下就清澈了。

不清澈不行啊,段瓒这身板儿就很魁梧,再加上那柄钢刀,是个人都会怂的好吧。

讲道理的话,这只是段瓒下意识的动作,因为挎着刀的时候把手按在上面真的很省力气……

“你们为何站在门口听讲?”段瓒好奇地问道。

年轻人看了他一眼,考虑到段瓒的身板子,还是决定不要多说什么。

但那眼神李象能看懂,分明就是“你猜我为什么不进去,是不想吗?”

“家中贫穷,交不起束脩。”那年轻人叹口气道:“不过县尊恩准我等可以在门外旁听,也算是一项恩典了。”

“那你们为何不进去?”段瓒又问道。

“蒙县尊大人恩典,我等能在此旁听已是幸运,总不能没交束脩的和交了束脩的人待遇一样吧?”那年轻人回答道。

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

又聊了几句,段瓒便放了那年轻人继续听课。

“这冯县令倒也是个奇人,宁可吃饭都吃不好,也不能少了衣衫。”骑着薛仁贵的李象乐着说道:“光顾着面子上的干净整洁,这可真是……”

“谁说不是呢。”段瓒也笑着说道。

等到下课之后,冯清在学堂之内留了一会儿,给学子们细心地答疑。

学子们倒也没有避讳他县尊的身份,有什么问题也都一一请教,冯清也来者不拒,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细心给他们解答疑惑。

眼看着到了吃饭的时候,冯清匆匆就要走,结果却被段瓒给拦了住。

“县尊,我家公子……”

“是要进学的吗?”冯清没等段瓒说完,瞅了他一眼后说道:“我观你们也是富贵人家,若是想进学时,还是到州中吧。”

“那倒不是,我家公子看学堂破旧,想捐赠一百贯钱。”段瓒说道。

本来冯清都要走了,听到这话眼前一亮。

“好啊,好,就去县衙内详谈。”冯清当即便说道。

一行人跟着明显变得热络的冯清身后,向着县衙走去。

捐钱嘛,也没那么多弯弯绕,这钱的确是送出去了,冯清高兴得很,便留李象他们在县衙吃顿便饭。

还好,吃的不是咸菜滚豆腐。

为了这一百贯钱,冯清亲自下厨,给一行人掂掇一顿便饭。

这堂堂一县之尊,倒也没什么架子——莫不如说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最主要的,不还是这一百贯钱烧的吗?

有了这钱,又能请上几個寒门学子来授课了。

“县尊今天这是过什么日子?平日里不舍得吃的鸡子和豆油都拿出来了?”

听到边上的仆役窃窃私语,李象瞅瞅那盘子炒鸡蛋,又看看端着菜走过来的冯清。

“这可是京城的新风尚,这豆油还是京中的朋友派人送的。”冯清笑着说道。

原来如此,李象恍然道。

在这儿能吃上豆油,也算是不容易了。

冯清当年也算是中过明经科,这年头虽说没有同年这种紧密的说法,但总归是也交了几个知心朋友。

朋友之间送上一点小礼物,也实属正常。

饭菜确实挺好吃,很素净,李象觉得少吃两顿也没事,吃多了保证他想念大肥肉。

吃罢了饭,便到了闲聊时间。

冯清也没就地开聊,而是让仆役端着热水过来,在盘子中倒入热水,把剩下的油冲进碗中。

他仔细地将筷子嗦嗦,端起装满热水的碗,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满足的神色,小口轻轻啜饮着品尝。

李象有些惊愕地看着冯清,这人竟然能节俭到这个地步?

他也看得出来,冯清是真的在享受喝热水的过程,那喉结抖得都带着欢快。

见众人惊愕地看着他,冯清有些脸红,放下手中的空碗,不好意思地笑道:“抱歉,习惯了。”

“无妨。”李象对这种节俭也表示理解。

李象坐在县衙内,开始和冯清天南海北地闲扯。

不说不知道,李象忽然想起来,在唐朝的时候,乳山可是文登治下的一部分。

乳山嘛,懂得都懂,乳山生蚝大家可都知道。

和冯清交流过,李象才知道原来现如今就有生蚝养殖的办法了。

最开始在文登,养殖生蚝的办法一般是把竹子插进海中,但从冯清上任以后,他给文登带来了新式的养蚝办法。

按照冯清的说法是,他当初在岭南听到过一个传说,大概意思是有一只满载缸瓦的船在航行时被海浪打翻,缸瓦掉落海中,后来当地人发现那些缸瓦片上寄生着许多生蚝,颗颗体大饱满。

他把这件事儿记在心上,上任的时候便在文登的海中用这种方法养殖生蚝,把陶片石头等作为附着物放到海水深的地方,所养的蚝更为肥美肉嫩,且产量远比插竹养殖时要多。

李象在心里给冯清记上一个“有能”。

段瓒不喜欢吃水产品,皱着眉头还吐槽了一句:“这东西谁能喜欢吃?”

谁知道李象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孙真人说这东西壮阳。”

本来对生蚝完全不感兴趣的段瓒听了这话,一双眼睛一下子便瞪得跟牛一样大。

你要是说这个,那我可就不困了。

“还有这种说法?”冯清也是眼神晶亮。

“怎么,冯县尊也想壮阳?”李象调侃道。

冯清面色一抽,保持着微笑说道:“那倒不是,若是以此为噱头,推广到长安当中,想必养殖海蛎子的渔民也会多一些进项。”

末了,又有些感慨地说道:“只是不独海蛎子,像是捕捞上来的海鱼,也不便于储存,若是在近海之地贩卖尚可,只是长安……未等运到长安,便已经先坏了。”

听到这话,薛仁贵和段瓒对视一眼,眼中尽皆闪过一抹神色。

这县令,有步啊。

但这话倒是也提醒了李象,这年头保鲜技术可不怎么地。

嗯……

若是说储存的话,可以将捕捞上来的鱼腌制成咸鱼。

只是这年头的咸盐实在是太贵了——

诶?贵?

李象忽然灵光一闪。

对啊,这他妈靠海啊,可以晒盐啊!

自从有了晒盐的法子,山东就拥有许多的晒盐场,所以也不担心这块儿到底能不能晒盐。

嗯,这个计划可以提上日程,打渔晒盐两不误。

正在琢磨的时候,外面忽然响起了衙役的声音。

“县尊,昆布小的们收起来了哈。”

“知道了。”冯清回答道。

李象总觉得这名字有些耳熟,顺着外面看去,才发现那东西其实就是海带。

看到海带,他便想起了之前李景仁所说的见闻。

前段时间李景仁带着商队回来的时候,还和李象提到了在草原上碰到了很多来自草原的商人,脖子肿大得像生气的蛤蟆一样。

李象当然知道这是因为缺碘引发的甲状腺肿大的病症,西域是内陆缺碘,大脖子病非常普遍。

要是能治疗这种病,西域诸国必然更加归心。

而海带身为含碘量最高的海草,用来治疗大脖子病最管用了。

并且这东西含盐量也超标,既能当菜吃,也能补碘。

以后就得让西域诸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你肯叫我巨唐一声爸爸,平价海带随便造。

既然提起了海带,那就不得不提另一个神奇的动物——海肠子。

海肠子,学名单环刺螠,山东半岛是它的主要产地,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泥滩或岩石缝中。

胶东地区,也就是贞观时期的登州,是现代单环刺螠的最大产地。

这玩意儿晒干了磨成粉之后,就是简易的味精,可以用在酒楼当中提个鲜味儿。

不过这玩意儿不耐高温,必须等菜熟了,温度稍微降下来一些才放。

嗯,看来这海产品的事宜,必须要提上日程了!

又和冯清胡扯了几句,李象也没揭开自己的身份,眼看着天色将晚,便带着人回到了客栈。

不止要看文登县,其他三县也是都要看一看的。

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总要先把发言权牢牢握在手中才是。

回到客栈以后,李象便收到了权万纪的来信。

李象拆开后,看着上面的字,默默地在心中念着。

“文登县令冯清,次等;清阳县令刘典誉,优等;廓定县令宋禹臣,优等。”

明天倒是要去清阳县和廓定县看一看,这其他两位县令,到底能不能配得上这个优等。

第二天,李象起了个大早,带着段瓒和薛仁贵等人离开文登县城,向着清阳县而去。

清阳县和廓定县都是唐朝临时置的县治,也说不好现在地址在哪儿,总之也可能是消失在了战火里,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连在清阳县和廓定县考察了两天,这两县倒也说不上次,但也说不上好,只能说中规中矩。

属于是毛病能挑出来几个无伤大雅的,但出彩的政绩说不上来几个。

你要说遇没遇到那种刁奴仗势欺人,或者恶霸横行乡里……那还真没有。

也或许是由于都知道李象微服私访出来玩,所以家中都告诫着收敛一些也未可知。

至于说配不配得上这个优等……

要没有冯清治下的文登县做对比,优等虽然不至于,但次等还是可以评上的。

若是和冯清治下的文登做对比的话,别说是次等了,末等都得寻思寻思。

最后考察的,则是登州治所的蓬莱县。

作为登州的门面,蓬莱县倒还真说得过去,虽说不如文登县吧,至少也要比清阳县和廓定县强上那么许多。

李象溜达着,一路回到了都督府当中。

回到都督府的第一件事,便看到权万纪给他堆来的厚厚一摞书信。

李象一个头两个大,有李世民的,有李承乾的,还有李明达的,甚至还有李泰和李治的。

还有两封,是从长安来的,署名是李漱。

李象先打开来自高阳公主的信,上面大概意思就是汇报酒楼的进项,还有去江南种植甘蔗的情况,以及随信带来的小米辣。

“姑母当真知我。”李象感慨地看着那一簇红彤彤的小米辣,开心极了。

将其他人的信件一一回复完毕之后,李象觉得自己好像去了半条命。

写信还要斟酌用词,实在是太烧脑了。

要是回复一个人还行,关键这是好多个……

李象只觉得累觉不爱。

回到都督府的当天,登州当地的官员便知道了恒山郡王回到城中的消息。

消息传出,暗流涌动。

所有人都在摩拳擦掌,准备争取一番都督府长史这一官职。

事实证明李象这第一招还是很管用的,风放出去之后,吹皱一池春水。

李象足足抻了一天,等到将这群人的期待值拉足之后,才姗姗决定,在次日开个小会。

(求月票,这段真的不是很擅长,写的抓心挠肝)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