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风起云扬剑啸啸 > 第二百一十九章 太昊之陵

风起云扬剑啸啸 第二百一十九章 太昊之陵

作者:老面汤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24:16

第二百一十九章 太昊之陵

夏姬在柏庐呆了两天后,让夏御叔带她去看看丘上之丘的宛丘,拜谒太昊陵。

冬天的宛丘草木枯黄,北风吹在脸上凉嗖嗖的。空气非常纯净,太阳似乎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显得格外地清晰,格外地耀眼。但阳光的温度却好像被冰雪冷却过似的,怎么也热不起来。

夏御叔和夏姬分乘马车来到宛丘东南的这个大土丘。

在土丘附近,夏御叔和夏姬下了马车。

夏姬一眼望去,这是一个高约二米斜坡、近乎圆形的大土台,大土台上面中间位置有一个约四米高的小土台。

夏姬与夏御叔拾阶而上了第一层后,夏姬目测这一层的大土台直径约不过一百多米,而小土台直径估计不到三十米。

眼前的土丘并不平坦,上面长满了大小树木,树木之间满是枯黄的杂草,大小土丘斜坡上也长满了树木,在寒风中黑色的枯枝条和黄色的枯草随风摇曳,一片萧条寂寥的荒凉。

“相公,这就是宛丘?”夏姬似乎有些不敢相信。

“是啊,你别看今天除了我们这里就没有其他人,开春以后这里满是青年男女,在这上面唱歌跳舞、嬉闹追逐,而在斜坡上,男女成对成双,百无禁忌。”

夏姬眼前仿佛看到了这些荷尔蒙丰盈的古代男女在这里热烈而浪漫的场景,与现代少数民族的对歌会何其相似,只是更大胆、更疯狂,也更原始。

看完宛丘,夏御叔又带着大家向太昊陵走去。因为相距并不是太远,夏姬执意要步行,夏御叔只好也步行陪她。

“相公,这伏羲也是本地人吗?”

“不是,相传伏羲是华胥国人。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夏御叔说道。

夏姬知道但凡伟人降世必有异相,只是没有想到这人始祖会被人们描叙成这般古怪的模样。不过她清楚此时的人们对此事深信不疑,因而也不愿“科学”地驳斥夏御叔的这个说法。

“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夏御叔又说道。

夏姬很清楚这些都只是传说,许多发明都是来自于默默无闻劳动者长时间的积累,将这些都归聚于一个神人身上,不过是一种对知识和经验的崇拜。

夏姬记忆中的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陵园,占地八百多亩,有着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的美誉。

为了今天的游览,夏姬昨天专门将初中时与妈妈游太昊陵时的照片又看了一遍,里面的景致分得出的有渡善桥、午朝门、碑林、道仪门、先天门、太极广场和蓍草园等。

当夏姬来到太昊陵时,眼前的一切却让她有些不太适应:

这里没有陵园,即使小的陵园也没有;没有供祭祀用的祠堂,更没有碑林;没有太极广场、渡善桥等等建筑。

有的只是一个直径约十米、高约五米的圆土丘,土丘下面砌了一圈约一米多高的墙以防止土丘上的土被雨水冲刷流失。

土丘前面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竖刻着九个大字:青帝太昊风伏羲之陵。

“相公,这太昊陵怎么这么简陋?”夏姬问道。

“简陋?这不算简陋吧。”

“哦。”夏姬默不作声了。毕竟这是春秋时代,能够做这样大的墓就很不容易了,那些她见过的祠堂庙宇之类建筑应该都是汉唐以后当权统治者修葺的。

既然来了,祭祀当然少不了。夏御叔按最高礼仪对太昊陵祭拜了一番,夏姬跟在夏御叔后面,照做他的动作一一模仿,算是对伏羲这个人文始祖最崇高的敬意。

“除了是伏羲氏的都城,宛丘还是女娲氏和神农氏的都城,所以有三皇之都的称谓。”夏御叔又说道。

三皇之都,这在华夏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夏姬没有想到宛丘这个小地方居然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她今天看到的一切虽然原始而简陋,但包含了文化气息。

三皇之都的宛丘,一个如此重要的历史名城,在现代却变成了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这么一个无足轻重、平淡无奇的地名,以至于夏姬都不知道,这让夏姬心生感慨。

拜谒太昊陵后,夏御叔又带着夏姬到宛丘城里逛了一会儿,她猛然想起读书听语文老师讲过一个孔子及其弟子在宛丘绝粮的故事。

这则故事是说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宛丘后粮食吃完了,陈国的百姓对孔子这群外国人并不欢迎,不仅没有给他们救济,还围着他们不让他们走,孔子饿得头昏眼花。

弟子子路涎皮赖脸找附近的军营讨了一块羊肉,弟子颜回则下河捞了一条大鱼。

颜回将子路讨来的羊肉和自己捉的鱼放在瓦罐煮了给老师吃,孔子吃后大赞味道鲜美。

当时的鲜字是由孔子创造由合和赞两个字组合而成,意思是大家一起赞美的意思。

孔子喝了鱼和羊熬的汤后,孔子对弟子说:我从前造的那个鲜字是毫无道理的,只有名而无实,这鱼羊合炖才叫鲜哪,干脆从今以后就把鱼羊二字合写成‘鲜’字吧。

从此鲜字成了鱼羊为鲜。

陈国人围住孔子及弟子七天,见他们虽然有上顿没下顿地艰难度日,依然很开心地讲课、唱歌,觉得孔子是真圣人,于是解除了对他们的围困,放他们去了楚国。

夏姬记起这则故事,看着宛丘城熙熙攘攘的人群,想到一百多年后孔圣也将来到这里,会和她一样看到相似的场景、听到相同口音的声音,只可惜阴差阳错不能相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