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混蛋级选手-袁世凯
25号选手——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出身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人称袁项城),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曾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是这个家族的顶梁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只是项城县的地主豪绅,后来捐了个同知的官位(正五品,是知府的副职),袁世凯是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而袁世凯的母亲刘氏只是一个在旧社会连名字也不配拥有名字的丫环,因擅长烙饼被留在了袁保中的身边,又因自己脚底有两颗象征有福气的黑痣,还都长在了脚心而被袁保中纳为妾氏(袁保中的第一个小老婆,早于正妻进门),而袁保中的正妻郭氏在生下一个儿子不久便去世。而刘氏则给袁保中诞下四子一女(含袁世凯)但仍然因为出身不好没能升为正妻,但在袁家地位不低。而不知道是不是袁世凯的生母真的有福份,袁世凯出生的那天,袁甲三的家书内容是与捻军作战得胜的信件刚好到家,所以袁保中大喜过望,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给婴儿命名“世凯”。1864年袁世凯被过继给了无子的袁保庆为后嗣。
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寥寥数字,充分体现了袁世凯的雄心。说话总是很容易,做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1873年夏袁保庆死于南京任上后,袁世凯整日游手好闲,到了1874年袁保恒(袁甲三之子)命袁世凯去北京学习,在北京的四年里袁世凯还是进步很大的,他也曾计划要考取功名,却最终连秀才也未曾考中。1976年落榜后的袁世凯开始跟随袁保恒帮办赈务,表现出相当强的办事能力。1878年,袁保恒感染瘟疫去世后,与袁世凯结交了徐世昌,并结为金兰,这个人后来成为了袁世凯重要的谋士。1879年,袁世凯以赈款获得了“中书科中书”的官衔。同年再次参加科举未中,袁世凯愤然的将诗文付之一炬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两度名落孙山的袁世凯曾作诗《感事》一首以自勉:“眼前龙 虎 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可以看出少年时的袁世凯志向远大。袁世凯于1881年10月投奔袁保庆生前对其有过恩情的在山东登州驻防的吴长庆,从此踏上军旅并很快被破格任命为帮办营务处。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战斗中,袁世凯一坚毅勇敢带头冲在最前头,兵变平定后,吴长庆在给袁世凯报了首功。23岁的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留在了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在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认可,评价其“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而他自然而然的结交了多名朝鲜士大夫并被称为“袁司马”。
1884年“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在得到朝鲜国王李熙的求助后,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了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在朝其间实实在在是做了不小的贡献,不但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更重要的是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如果道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也能打退第一波英军晚清的局面会大不相同)。而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视,从而迈出了走向中央政权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