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五十二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五十二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五十二回

柴皇帝登楼吐豪言

符皇后香消馥蕙宫

赵匡胤随军回到开封,未做停留,快步回家。走到家门口,推开院门,赫然看到屋檐下挂着两盏白灯笼。他心中大惊,当即奔进堂屋,伏在棺椁上失声痛哭,道:“阿爹,儿子回来晚了,儿子不孝...”为了撑住这个家,杜氏始终没有在人前哭过。赵匡胤终于回家,她一颗心终于放下,也哭泣起来。他们这么一哭,贺贞也跟着抹起了眼泪。赵普劝道:“老将军走的倒也安详,请将军节哀,先换上孝服。”苗训道:“是啊,老将军的后事还没有完,将军不要自己先乱了方寸。”赵匡胤于是止了泪水,换上孝衣,跪在棺椁前,磕了三个头。

杜氏叹道:“你的事,赵先生和苗先生都说过了,你阿爹命该如此,你也不要太过自责了。”赵匡胤道:“阿娘,都是儿子的错,要是当夜打开城门,迎阿爹进城,阿爹也不病情加重。”说道最后,已是泣不成声。杜氏抹了抹泪水,道:“你阿爹一生操劳,现在好了,不必再奔波了。”

赵普道:“按照古制,无论做多大的官,一旦遇到双亲亡故,必须立即辞官,回家守孝三年,否则就是不孝,将军应当立刻向陛下辞官。”赵匡胤答应一声,当即进宫觐见柴荣,道:“陛下,臣父病故,臣要辞官回家守孝了。”柴荣唏嘘不已,叹道:“老将军一生南征北战,想不到去的这般匆忙。”又对侍立在侧的孙延希道:“草拟一道诏书,追赠老将军太尉、武清军节度使。”赵匡胤跪下谢恩,道:“臣代先父叩谢陛下。”柴荣道:“老将军有功于社稷,追赠太尉、武清军节度使恰如其分。”又对孙延希道:“赐一百贯帛金,你替朕去赵家,祭拜老将军。”孙延希应声说是。

得到赵弘殷病故的消息,张永德当即带领石守信等诸军官上门祭拜。他知道赵家人口多,并不宽裕。置办酒席、修造坟墓,方方面面,开销不少。办完丧事,原本并不富裕的赵家,只会更加拮据,于是私下里赠送了五百贯帛金。五百贯铜钱在他眼里不过九牛一毛,但是于赵匡胤而言却是一笔巨财。他虽然感激不尽,但是屡受资助,不好意思收下,推辞道:“驸马送的帛金实在太多了,末将不能收。”张永德微微一笑,道:“给老将军操办丧事,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你家也不宽裕,我都知道。你是我的心腹爱将,我不帮你谁帮你?老将军戎马一生,丧事一定要操办的热热闹闹。”赵匡胤还要推辞,张永德道:“我还要进宫与陛下商量训练水军的事,有话以后再说。”言罢转身而去。

张永德来到皇宫,柴荣正和王环观看地图。柴荣问道:“你去过赵家没有?”张永德回道:“臣去过了,操办完丧事,赵匡胤就送棺椁回洛阳安葬。”柴荣点了点头,转过话题,道:“不是淮南绵绵不绝的雨水,还看不到禁军的不足。这次吃亏就吃亏在没有水军,倘若有水军,早就渡过了长江,何至于被迫退兵?朕在淮南就说过了,要训练一支水军,朕准拟让王环出任水军都虞候。”张永德早就知道组建水军的事,急切问道:“请问陛下,这支水军是隶属于侍卫亲军司,还是殿前司?”在他心里谁任水军都虞候无关大局,重要的是这支水军隶属于谁。倘若隶属于侍卫亲军司,那么侍卫亲军司马步水军齐备,不但实力压过殿前司,李重进也更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张永德的心思,柴荣岂会不知道?李重进与张永德明争暗斗,互相制衡,更有利于他掌控禁军。冷眼旁观,一切看破不说破。柴荣道:“李重进在淮南,这支水军就隶属于殿前司罢。”张永德心中大喜,但是脸上却不动声色,道:“臣一定把这支水军训练的驰骋江淮,无人可敌。”柴荣点了点头,道:“可惜赵匡胤有孝在身,要守三年孝,不然可以协助王环训练水军了。他在**处斩了十三个临阵退缩的士卒,军法森严。在淮南连克数城,勇不可挡,也功不可没。”赵匡胤要居家守孝,三年不能为官,张永德忽觉心中空空落落,似乎少了甚么似的,于是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道:“赵匡胤治军有方,有目共睹,陛下如果觉得他可以帮到王环,可以夺情。”‘夺情’又称为‘夺情起复’,意思是为社稷夺去孝情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与吉礼。各朝各代都以孝治天下,亲孝最重。夺情原本少见,但是在战场上,原谈不上‘丁忧’,称之为‘墨绖从戎’,或者‘金革之事不避’。

柴荣想了一会,道:“为了操练水军就要赵匡胤夺情,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这事以后再说。”顿了一顿,又道:“我想过了,在京师开凿湖池,训练水军。湖池连接汴河,交战的时候,战船由汴河直达淮河长江。”张永德道:“臣觉得开凿湖池不但耗费巨资,而且无风无浪,莫若就在黄河岸边训练水军,只须打造战船。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节省钱财。”柴荣也知道湖池里练出来的水军,终究不如长江黄河里练出来的水军。之所以这般大费周折,是因为高平之战七十余名将官临阵退缩,已经没有信任的大将了。水军乃是新组建的,更是将来的致胜法宝,无论如何也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王环乃是降将,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柴荣吩咐下来的事,只能尽力而为,因此始终缄默不语。柴荣乾纲独断,道:“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即刻打造战船,开凿湖池,不可延误。”张永德和王环领命说是。

退出大殿,王环道:“如今末将是驸马的部属了,还请驸马多多关照。”张永德笑道:“好说,好说。”顿了一顿,又道:“开凿湖池训练水军怎么比得上在黄河里训练出来的水军,究竟是谁出的主意?”王环见他语气不善,大有责问之意,不禁诚惶诚恐,欠身道:“回驸马,是陛下自己的主意,末将从来没有多说一句话。”张永德道:“你从前是水军虞候,难道不知道训练水军要在黄河里或者长江里,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吗?”王环道:“末将当然知道。”张永德脸色一沉,道:“既然知道,为甚么不劝劝陛下?”王环叹息一声,道:“末将乃是降将,知道自己的身份,更知道该说甚么不该说甚么,该做甚么不该做甚么。陛下主意已定,我这个降将还能说甚么?”言辞之间透着几许无奈。

张永德道:“是啊,陛下吩咐下来的事,咱们做臣子的照做就是,这件事我不怪你。不过以后你要好生训练水军,如果打了败战,丢了殿前司的脸,丢了本驸马的脸,本驸马决计不会姑息。”王环连声说是,又道:“末将这些时日一天也没有闲着,早就就亲手画好了战船的图纸。”张永德道:“去殿前司说。”来到殿前司,王环打开图纸,道:“驸马请看,这就是末将亲手画的战船,战船分为大中小三等,大战船可载三百人,不仅可以载人,还能转运军械战马以及粮草辎重。因为体型硕大,不及小战船灵活。中等战船可以载一百至一百五十人,体型介于大小战船之间,南唐用的大多是这种战船。小战船可载二三十人,因为体型小的缘故,在水面上来去自如,可以大量建造,用以平时巡视。”他精通水军之事,打造战船用甚么木料,用多少钉子,当下一一详细道来。张永德连声称好,道:“还等甚么?即刻依图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水军的人数是五千人,务必精挑细选。”王环应声说是。

得到赵弘殷病故的消息,远在陕州的潘美不假思索,当即告假来开封祭拜。赵匡胤性情豪爽,交游广阔,朋友众多。众朋友帮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合力,把丧事操办的热热闹闹。这天赵匡胤置办了几桌酒席答谢众人,端起酒碗,道:“多谢众位兄弟朋友帮衬,我心中感激不尽,千言万语道在这一碗酒里,我先干为敬。”言罢一饮而尽,又道:“众兄弟都辛苦了,请吃好喝好。”众人有说有笑,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吃喝起来。

张琼不和赵匡胤一桌,他猛然想到一件事,站起身来,冲着赵匡胤道:“都虞候明天送老将军的棺椁回洛阳,我和你一起去。”又问石守信等人,道:“你们去不去?要是不去就不是好兄弟。”石守信道:“都虞候的事就是咱们的事,当然要去。”张琼道:“一言为定,今天不回去,明天一起动身。”石守信笑道:“还回去干嘛?”赵匡胤站起身来,道:“众兄弟的心意我心领了,只是我已经辞官,要守孝三年。而众兄弟都是官身,不能因为我家的事而耽误了大家的前程。”张琼嚷道:“大不了咱们一同辞官,过三年再一起回殿前司。”赵匡胤见他见识幼稚,笑了一声,道:“你以为殿前司是你家的菜园子,想出就出,想进就进的吗?大家能有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务必要好好珍惜。听我一句劝,好好做官。我又没有走远,以后还是能够经常相聚的。”张琼虽然心中极不情愿,但是赵匡胤所言不但入情入理,而且为自己这些人着想,只得道:“好罢,咱们听你的就是。等你回来,咱们再为你接风洗尘。”赵匡胤笑道:“这才是好兄弟,我敬众兄弟一碗。”

众人对饮之后,赵普笑道:“他们不能和都虞候一起去洛阳,我却可以。”赵匡胤道:“你也是官身,也不行。”赵普道:“我原来是滁州军事判官,现在滁州回到了南唐人的手里了,我这军事判官也名存实亡了。”赵匡胤沉吟片刻,道:“你若没有事,跟我一起去洛阳也好。”

次日,赵匡胤和赵匡义,以及赵普、苗训一同运送棺椁前往洛阳。回到洛阳之后,先把棺椁停在赵氏祠堂。苗训不但精通医术,还精通风水堪舆之术,选了一个风水宝地,赵匡胤当下请了几名工匠修建坟墓。虽然张永德赠送五百贯帛金,众兄弟也慷慨解囊,但是方方面面都要用钱,时至今日,已然所剩无几了。

棺椁下葬的那天,韩令坤的父亲韩伦也来送赵弘殷最后一程。他与赵弘殷乃是至交,自从韩令坤成为节度使之后,就回到洛阳享清福了。他一面烧钱纸,一面道:“老兄弟,哥哥送你最后一程了,愿你九泉之下安息!”自此阴阳割绝,再无相见之日。想到伤心处,不觉落下几滴老泪。

在赵匡胤心中,父亲虽然戎马一生,但是到老才官至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成了韩令坤的部将,太尉、武清军节度使还是死后追赠的。纵观这一生,实在平平无奇,庸庸碌碌,没有一点可圈可点之处,也没有一点出采的地方。只是这些念头深藏心底,即便偶尔想到,也是稍纵即逝,不再深究下去。目注棺椁下葬,赵匡胤心想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后台没有靠山,如同尘埃一般的小人物,在这兵连祸结的乱世之中,仅凭一己之力,就养活了一家老小。为这个家遮风挡雨,用尽全力。实在是举步维艰,殊不容易。其间多少艰辛多少无奈,又岂是自己所体会的?从前还隐隐约约有些看不上父亲,只到此刻才体会到父亲的伟岸。目注静悄悄的坟墓,他又是悲从中来,伏在坟墓上失声痛哭,道:“阿爹,儿对不起你...”韩伦劝道:“贤侄,赵老弟的事,我也知道一些。你奉命守城,当夜不放他进城,其实也没有错。”顿了一顿,又道:“其实赵老弟是放不下家,不像我没心没肺。儿子在战场上拼杀,我却在洛阳享清福。”

过了许久,赵匡胤方才止住泪水。韩伦道:“贤侄甚么时候回开封?”赵匡胤道:“侄儿想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再回去。”韩伦点了点头,道:“我看着你和德顺一起长大,当你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这段时间就住在我家。”赵匡胤道:“多谢伯伯好意,侄儿想住在赵家祠堂。”韩伦见他执意如此,也不强求,道:“短缺甚么,尽管开口。”赵匡胤道:“侄儿不会客气。”韩伦笑道:“这就对了,人生在世,过去的事就过去了,甚么都要往前看。你父亲已经入土为安了,无论谁对谁错,都烟消云散了。”赵匡胤道:“侄儿记住伯伯的教诲了。”

分手之后,赵匡胤四人买了木板草席,在赵氏祠堂搭了四张简易的木板床。赵匡胤道:“为了我的家事,连累你们遭罪了。”赵普道:“咱们若是贪图安逸享乐之人,也不会随你来洛阳了。”苗训点了点头,道:“朋友相交,贵在知心。在别人眼里,这里或许简陋。但是在我看来,却是难得的清静。身处清静之处,若不读书,岂不辜负了大好光阴?”言罢拿起携带的书籍,心无旁骛,仔细品读起来。

一连多日赵普见赵匡胤变得沉默寡言了,除了读书练功,极少说话。以为他于赵弘殷之事,仍然耿耿于怀,问道:“将军还在想老将军?”赵匡胤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先父之死,我难辞其咎。”赵普道:“做大事者,提的起放的下,将军不要想太多了。”赵匡胤走到祠堂外,赵普紧随其后。赵匡胤又道:“我现在居家守孝,无官无职,不要再称我将军了。”顿了一顿,又道:“我现在无权无势,你跟着我,图的甚么?”这一问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探视赵普的心思。赵普道:“将军还记得滁州的事吗?当日我那样顶撞你,你不但没有介怀,反而更加信任我,就图你胸襟磊落,我就愿意跟你一生一世。”赵匡胤一声坏笑,道:“当时有一百多名百姓要审,为了难为你,我才把他们交给你审,想不到还是你对了我错了。”顿了一顿,又道:“我要守孝三年,常言道人走茶凉,三年过去,只怕早就物是人非了。殿前司还有没有我的一席之地,都很难说了。趁我现在还有些人缘,在殿前司能说的上话,帮你在殿前司谋个一官半职,总好过赋闲。”

赵普微微一笑,道:“我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年纪轻轻就进了官署当差,官署里的门道,我闭着眼睛也能摸清。想要找份差事养家糊口,并非难事。难就难在,能遇上一位明主。伯乐常有,千里马难觅,这句话反过来说,何尝不是一样?我的事将军不必担心,将军自己的事也不必担心。”赵匡胤见他话中大有深意,似乎点到为止又似乎言有所指,道:“我现在居家守孝,不用操心怎么打败敌人,也不用担惊受怕,被敌人打败,还有甚么好担心的?”赵普笑而不语,神情诡异。赵匡胤乃是聪明人,眼见赵普似乎看穿了自己的心思,不再藏藏掖掖,于是推心置腹道:“你替我侍奉先父,朝夕不倦,又护送棺椁回开封,此情此义,山高海深,我早就视你为兄长了。”

赵普见他剖明心迹,忙道:“将军抬爱,我受之有愧。”他十多岁就进入官署当差,精于吏治,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人心。一阵交谈,猜到赵匡胤是在担心仕途,因此闷闷不乐,当下道:“以我的见识,将军虽然居家守孝,但是无损仕途,因此不必担心。”赵匡胤奇道:“此话怎讲?”赵普道:“天子从淮南退兵有天时不利的缘故,也是为了训练一支能与南唐水军相抗衡的水军,留李重进在淮南,继续围困寿州,明证天子咬定了南唐,不把南唐全境纳入版图,决计不会善罢甘休。退而求其次,即便不横扫南唐也要得到淮南州城,否则绝不会罢兵。三年很快就过去了,三年后还有很多仗要打,将军还有用武之地。纵然这三年之内攻破了南唐,还有吴越、南汉、北汉甚至辽国,因此将军只能耐心等待。”其实赵匡胤更懂柴荣,深知他雄才大略,锐意进取,素有削平天下之志。以后还有很多仗要打,不必急于一时。只是当局者迷,身处迷雾之中,反而不如赵普旁观者清。

这天王朴陪同柴荣出城巡视,其时已是七月时节,晴空万里,天气酷热难当。修筑新城的人们头顶似火骄阳,无不浑身大汗淋漓。男人们都赤着上身,穿着短裤。妇人则穿着短衣,赤着双脚。赵上交得知柴荣巡视来此,急忙带领一众官员迎驾。柴荣道:“我今天是微服私访,你们也不要兴师动众,免得惊吓到了百姓们。”他身穿一袭湖色便服,足蹬皂靴,看上去与常人无异。王朴和六名禁卫也是身穿便服,禁卫们连刀也没有携带。即便暗藏匕首,旁人也看不出来。赵上交连声说是。柴荣见他幞头官服穿戴的整整齐齐,但是汗水浸透了官服,才三个月不见,变得又黑又瘦,知道是累的,心中一阵怜惜,当下道:“天气太热了,不必时时刻刻穿着官服,换件衣裳,凉快凉快。”赵上交道:“臣一向都是这样,虽然出了点汗,却没有觉得热。”柴荣知道他和王朴一样的人品端方厚重,无论何时何地都正襟端坐,目不斜视,要他们像筑城的民夫一样赤膊上阵,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不再相劝。

赵上交道:“那边有竹棚,请陛下去竹棚里避避日头。”柴荣笑道:“民夫们都在头顶烈日干活,我怎么能独自去乘凉...”话犹未了,轻轻咳了几声。赵上交问道:“陛下病了?”柴荣点了点头,道:“在淮南的时候,淋了雨受了凉,虽然大好了,不过还是偶尔有些咳嗽。”赵上交道:“陛下保重。”柴荣笑道:“才三个月不见,你就累的又黑又瘦了,我心中不忍啊!这句话本来该是我说的,却被你先说了,陪我走走。”一边信步而行,一边询问筑城的进度。赵上交与民夫们同吃同住,日夜监督修城,自是对答如流。柴荣甚是满意,道:“民夫们的工钱,一个铜板也不少给。现在天气炎热,不妨正午多休息一会,下午做晚点。”赵上交连声说是。柴荣又道:“民夫们干得是力气活,一定要让他们吃饱,不过也不能浪费,民夫们吃的怎么样?”赵上交道:“每天都有面片、米粥、面饼,每顿都有肉吃。现在是吃饭的时间,请陛下查验。”

走进竹棚,只见几张方桌拼成了一个大长桌,上面摆着面片、米粥、面饼以及咸菜青菜,一大盆炖羊肉香气扑鼻。柴荣笑道:“吃食还真不少,看得我都饿了。”赵上交道:“陛下若不嫌弃,不妨尝尝。”柴荣笑道:“你这么一说,我还真的饿了。”赵上交当下盛了一碗米粥,道:“陛下请用。”柴荣道:“那我就不客气了。”言罢坐下喝了一口,眼见众人都肃立在侧,道:“大家也都坐下吃罢。”王朴道:“臣下们岂能与天子同桌?”柴荣道:“我是微服私访,没有许多规矩,都坐下来。”王朴道:“赵尚书,陛下已经开金口了,咱们从命就是罢。”赵上交当下告罪,接着坐在柴荣对面。柴荣道:“你们一位监督修城,一位留守京师,尤其文伯,本职之外,还要校定大历,与司天监共撰《大周钦天历》,都着实辛苦了,多吃些肉。”在他的慰勉之下,赵上交和王朴都吃了好几块肉。

回到皇宫,柴荣道:“上城楼看看,朕要好好看看大周江山。”登上城楼,极目远眺。夕阳映照之下,汴河宛如一条金龙,蜿蜒绵亘,大有飞翔云霄之势。江山尽收眼底,不禁胸襟大畅,道:“等新城筑成,京师必定宏伟雄壮,气象万千。”王朴颔首道:“陛下所言正是,长安和洛阳王气已尽,只有京师蒸蒸日上。新城筑成之后,必定八方辐辏,万国来朝。”柴荣道:“你精通相术,何不给朕算算,朕还有多少年寿数?”王朴想了一会,道:“臣相术不精,最多只能算出三十年的事情。”柴荣道:“如你所言,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三十年足矣!”唐亡至今,中原兵连祸结,不但一贫如洗,而且四面受敌,用三十年的时间,做成这三件事,可谓是雄心万丈,豪气冲天。正当踌躇满志之时,忽然咳嗽几声。

王朴道:“陛下龙体尚未康复,请回宫歇息。”柴荣不以为意,道:“不过咳嗽几声而已,没有甚么大不了,不必担心。”顿了一顿,又道:“三十年的时间,不能从今日算起,而要从朕即位之时算起。”王朴道:“三十年不算短,陛下不必急于求成。”柴荣摇头道:“三十年光阴如同白驹过隙,一瞬而过,朕不能浪费一天。”王朴劝道:“陛下日理万机,旰食宵衣,历朝历代的君王,没有比陛下更勤政的了。不保重龙体,如何完成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鸿图伟业?”柴荣笑道:“你太多虑了,朕才三十五岁,年富力强,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甚么亦张亦弛,劳逸兼得,那不过是有的人给自己偷懒找得借口。天下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有多少官员得过且过?有多少百姓还在挨饿受饥?有多少冤案没有审清?北汉区区弹丸之地,竟然屹立不倒。辽国虎视眈眈,南唐倔强不降。里里外外,有做不完的事,因此朕一刻也不能闲着。”顿了一顿,又道:“皇后尚在病中,朕还要去看看她。”王朴道:“臣就先告退了。”

来到馥蕙宫,柴荣见符皇后躺在榻上,问道:“皇后服了药没有?”关切之情,形于辞色。符皇后在柴荣御驾亲征不久就生了大病,御医们想尽了办法,人参鹿茸之类的珍贵药材用了个遍,仍然药石罔效。她腮颊之间全无血色,从前灵动璀璨的双眸变得黯然失色,神态极其虚弱,道:“已经服过药了。”柴荣道:“那就早点歇息。”符皇后摇了摇头,道:“躺了一天,扶我起来坐坐。”两名宫女当下扶了她坐起,在她背后加了两层被褥。符皇后靠在被褥上,道:“我要和陛下说说话,你们都退下罢。”两名宫女当即退下。

柴荣微微一笑,道:“你要与我说甚么?”言罢坐在榻边,握住符皇后一手。符皇后双手虽然依旧柔弱无骨,可是却入手冰凉。柴荣惊道:“你的手怎么这么凉?这些宫女是怎么服侍你的?”符皇后道:“近来一直这样,不要怪罪宫女。”顿了一顿,又道:“自从陛下御驾亲征之后,我就病了,到今天没有好转,想必时日无多了。”柴荣道:“不要这样想,我明天就要御医们再想办法。”符皇后摇了摇头,道:“我的病我自己知道,没有办法了。”柴荣心如刀绞,神色一阵黯然。只听得符皇后又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陛下和宗训。”柴荣温言道:“我瞧你精神不太好,可否明天再说?”符皇后道:“趁着我还清醒,想和你说说话。就怕哪天话没有说,就醒不来了。”顿了一顿,又道:“陛下勤政爱民,是位好皇帝,可是不必甚么事都亲力亲为。就说这次,如果不是御驾亲征,也不会淋雨生病。”柴荣笑道:“早就好了。”原本想忍住,不过还是咳了几声。

符皇后又道:“虽然好了大半,可是终究没有好透,陛下要保重龙体。”柴荣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符皇后又道:“要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宗训了,他还年幼,就怕我死了之后,没有照料,有人欺负他。”柴荣道:“皇后放心,有朕在,没有人能欺负他。”符皇后道:“我想求陛下一件事。”柴荣道:“皇后请讲,朕能做到的,一定答允。”符皇后道:“我死了之后,求陛下立我二妹为皇后。她是宗训的亲姨母,一定会善待宗训的。”柴荣想了一阵,道:“好罢,我答应你。”符皇后笑道:“这样我就放心了。”这些话似乎是遗言一般,柴荣听来,心中格外不是滋味。虽然能号令千军万马,叱咤之间,风云为之变色,可是却救不了符皇后。纵使壮志凌云,雄心万丈,却也徒呼奈何。

离开馥蕙宫,来到偏殿书房,随手拿起一本书籍看了起来。符皇后病重,心情低落到极处,原本没有心情看书,可是看到唐代李绅所著《悯农》诗时,于是念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心想国家以农为本,没有粮食,就有饥馑之忧,一寸土地也不能闲置荒废。但是税赋过重,就会伤农。念及于此,决意再次减少农税。

次日柴荣召见众大臣,道:“朕昨夜偶尔翻阅书籍,看到李绅所写的《悯农》一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天下没有一分闲田,仍有农夫饿死,乃是税赋过重的缘故。朕想了一晚上,民富才能国强,只有减少赋税,民间才能富庶。税赋减轻了,民间才愿意种田。二者相互关联,并行不悖。”又对范质道:“范相。”范质坐在锦墩上欠了欠身,道:“臣在。”柴荣道:“现在是否还有许多荒废的土地没有人认领耕种?”范质颔首道:“正是如此。”柴荣道:“即刻诏谕各州府,再减免三成赋税,不得巧立名目,擅自增加赋税。有谁敢阳奉阴违,朕知道了,一定会治他的罪。各州府的官员们要想方设法劝农,不能让一分土地荒废闲置。国家人口不足,可是却有许多流离失所的流民。要让流民们安顿下来,就要让他们耕作。没有耕牛农具,就要借他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流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就不会四处流窜了。”范质道:“陛下所言极是,臣立刻向各州府下发诏令。”

柴荣又道:“从前汝州知州枉法,害死马遇的父兄。这是朕查出来了,究竟有多少官员贪赃枉法,朕就无从知晓了。追本溯源,乃是律法混乱的缘故。太祖曾令编修《大周续编敕》,仍承袭晋、汉之法,弊端很多。张湜、据可久,你们二人主持重修,以律为主,力求简明易懂。百姓知法守法,官吏畏法,国家方能太平。”张湜和据可久应声说是。

就在柴荣众大臣议事的时候,符夫人携了两个女儿进宫看望符皇后。符夫人眼见符皇后卧榻不起,气色一日不见如一日,不禁泪水簌簌涔然,哽咽道:“女儿,你病了这许久,怎么仍然不见好转?”符皇后知道现在不是啼哭的时候,道:“阿娘莫哭,召阿娘和两个妹妹进宫,女儿是有话要说。”符夫人抹了泪水,握住符皇后一手,道:“女儿有甚么话要说,咱们都听着呢。”符皇后道:“我这病怕是好不了啦,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宗训。”符夫人心中一阵酸楚,道:“女儿莫要胡思乱想...”话犹未了,已然泣不成声。符皇后道:“阿娘,你这么啼哭,要女儿如何说话?”符夫人连忙道:“我不哭,我不哭。”符皇后等符夫人止住泪水,方道:“宗训还小,我怕我一旦不在他身边,无人照料。虽说有太监宫女服侍,怎及得上亲娘?”符夫人道:“女儿若是不放心,我把宗训接回家去。”

符皇后摇了摇头,道:“宗训是嫡子,将来要继承皇位,怎么能住到符家?昨天女儿和陛下商量好了,女儿死了之后,就立二妹为皇后,二妹你愿意吗?”符二妹骤闻此言,不禁腮颊一热。她已经十五六岁了,正是韶华如花,情窦初开的年纪。试问那个怀春少女不想嫁给一位英雄,况且这个英雄就是当今神武天子。她垂下头去,道:“我的婚事全凭皇后和阿娘做主。”言下之意,已经答允了。符皇后又道:“阿姐求妹妹一件事。”符二妹忙道:“阿姐尽管吩咐就是,你是皇后,又是亲姐,说不上求不求的。”符夫人道:“是啊,女儿有话就说。”符皇后道:“求妹妹看在咱们亲姊妹份上,把宗训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将他抚养成人,姐姐先在这里里谢谢你了。”又对宫女道:“带宗训过来。”

宫女答应一声,抱着柴宗训走来。柴宗训已经两岁了,脸蛋粉粉嫩嫩,两只眼珠又大又圆,甚是可爱。符二妹接过他,道:“阿姐,我答应你,一定把宗训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抚养成人。”符皇后看着柴宗训,脸上虽然露出笑容,心中却是阵阵刺痛,道:“你就不要回家了,就在宫里住下罢。”符二妹点了点头,把柴宗训放在她的身边。符皇后虽然也想把柴宗训抱在怀里,可是没有力气了。眼眶里含满泪水,道:“宗训,阿娘走了之后,你要乖乖的听姨母的话,不要淘气。快快长大成人,将来继承皇位。记着阿娘的样子,千万不要忘了阿娘...”母女四人当下抱成一团,哭的泪人也似。

傍晚时分,柴荣来到馥蕙宫,一进宫门就见符二妹抱着柴宗训,于是问道:“二妹,你几时进的宫?”符二妹道:“今天皇后召我进的宫。”想到他以后就是自己的丈夫,不禁一阵羞赧。柴荣却没有看出她神情腼腆,问道:“皇后今天还好吗?”符二妹摇了摇头,道:“皇后似乎不如先前了,今天还哭了一场。”柴荣道:“皇后为何哭泣?”心想符皇后自知大限将至,不久于人世,见到娘家人,自是伤心欲绝。符二妹道:“皇后放心不下宗训,心里难受。”柴荣叹息一声,道:“你既进了宫,不必急着回家。一来陪皇后说说话,二来照料宗训。”符二妹点了点头,道:“皇后也是这个意思,因此要我留下来。”柴荣点了点头,道:“我去瞧瞧你阿姐。”走进内室,只见符皇后闭眼躺在榻上,于是小声道:“皇后。”符皇后缓缓睁开眼睛,叫了一声‘陛下’。柴荣问道:“皇后今日好些没有?”符皇后轻轻摇了摇头,道:“今天阿娘和妹妹们进宫看望我,我把二妹留下来了。”柴荣点了点头,道:“宗训有二妹照料,你也该放心了。”符皇后道:“是啊,我可以放心的走了...”话犹未了,长长出了口气。柴荣见她双眸无神,瞳孔放大,忙道:“来人,传御医。”

御医匆匆忙忙而来,诊视一番之后,垂首道:“皇后娘娘薨了。”柴荣闭上眼睛,叹息一声。馥蕙宫里的宫女太监们顿时哭成一片,无论是虚情假意还是真情流露,都哭天抹泪,及尽悲哀之情。符二妹想到符皇后把柴宗训托付给自己,忍住不哭,哄了柴宗训睡下之后,才偷偷抹泪。符皇后终年二十六岁,谥号‘宣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