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四十三章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四十三章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四十三章

巡战场走遍四州地

请高人使尽千般法

收复秦、凤、成、阶四州,乃是柴荣削平天下的第一战,权衡再三,最终以凤翔节度使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宣徽使、镇安军节度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共同讨伐后蜀。与此同时,也在紧锣密鼓的做着征伐南唐的准备。大周与南唐以淮河为界,要击溃南唐,必须渡过淮河,然则舟船不足,于是举国征集舟楫,训练水军,以备渡河之战。

五月二十四日,王景下令进攻。周军初战告捷,一举拔掉后蜀境内黄牛等八座营寨。其后双方互有胜负,战况僵持不下,周军难以前进一步。柴荣着急,后蜀皇帝孟昶比他更急,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北汉和南唐,邀请他们出兵,一同对付大周。翰林学士李昊领了国书,日夜兼程来到金陵,觐见南唐皇帝李璟。李璟年约四旬,长脸秀目,颌下一部胡须,浑身透着一股儒雅书生之气。李昊行礼道:“见过唐帝。”李璟问道:“蜀帝遣你来使,所为何事?”李昊道:“周军近来侵犯我国,吾帝邀请唐帝出兵,共同伐周,这是吾帝的亲笔信,请唐帝过目。”言罢呈上国书。

李璟仔细看了一遍,蜀国皇帝孟昶只是在信中邀请出兵,并未说明周军攻打蜀国的原由,于是问道:“无缘无故,周军为何要攻打贵国?”李昊回道:“汉代的时候,秦凤成阶四州乃属汉地,周军口口声声说道四州乃是中原故地,要吾国归还四州,不然就兵戎相见。”李璟道:“四州并入蜀国,乃是汉代的事,柴荣现在索要,简直就是在耍无赖。”李昊颔首道:“唐帝所言正是,当初雄武军节度使何重建以秦、成、阶三州归附吾国,又不是吾国明火执仗硬强来的,柴荣这般强词夺理,简直就是无事生非。”李璟问道:“如今战况如何?”李昊耍了个心眼,避重就轻道:“别看周军来势汹汹,但是我蜀军枕戈待旦,奋勇杀敌,早已挡住了周军的攻势。就在我动身之前的六月初五日,周军与我蜀军在威武城遭遇,雄武军节度使李廷圭击败周军,俘获周国濮州刺史胡立等人。我军以逸待劳,再凭借山形地势之利,击溃来犯之敌易如反掌,指日可待。”顿了一顿,又道:“吾帝下诏,新建‘破柴都’之军。军中数千雕面猛士,勇不可挡。此军一出,势必如沃汤泼雪,周军望风而逃。周帝名为柴荣,‘破柴都’就是击破柴荣的意思。”

李璟颔首笑道:“此乃好兆头,柴荣必败无疑。”顿了一顿,又道:“蜀帝还邀请别国出兵没有?”李昊回道:“吾帝还邀请北汉出兵。”李璟嗤之以鼻,道:“太原一战,北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只怕有心无力了。”李昊问道:“请问陛下,是否愿意出兵?吾帝说了,两国夹击,周国腹背受敌,必败无疑。攻破周国之后,两国平分土地人口。永为友邦,绝不食言。”李璟即位之初就对外用兵,攻灭闽楚二国,收入囊中,自负文韬武略,深知李昊所言不尽不实,没有说实话。果真如他所言,蜀国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大败来犯之敌,何必急匆匆的邀请自己出兵?孟昶一口吞下周国,岂不是好,何必要让利与人?正因为战局艰难,故而想到了自己。他看破却不点破,微微一笑,道:“两国的使者不绝于途,再说我与蜀帝情谊深厚,他既然邀请我出兵,没有推辞的道理。”李昊心中大喜,问道:“请问陛下,何时能够出兵?”李璟微微一笑,道:“出兵不是游山玩水,方方面面,须得精心谋划,准备军需粮草,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回去转告蜀帝,我会择日出兵的。”李昊见他含糊其辞,口口声声说道出兵,却言明日期,若再催促,显得央求一般,只得道:“既是如此,我便回去向吾帝复命了。”李璟笑道:“我也不写回信了,请回去转告蜀帝,柴荣欺人太甚,倒行逆施,人神共愤,我决计不会袖手旁观。”李昊颔首说是。李璟又道:“蜀地乃天府之国,不乏奇山异石,幽洞仙境。然江南山清水秀,景致怡人。贵使要是不急,不妨在金陵游玩几日,领略江南风光。”李昊急着回去复命,道:“陛下美意,我心领了。下次如果还有幸出使贵国,一定多些呆时日,尽情领略江南风光。”言罢告辞而去。

李璟当即召见皇太弟李景遂和四弟齐王李景达,烈祖李昪驾崩之时,李璟在梓宫前盟誓,相约兄终弟及,皇位兄弟相传,因此立三弟李景遂为皇太弟,居于东宫。反而长子燕王李弘冀镇守润州,一年之中父子君臣难见几面。李景遂三十五六岁年纪,面色白净,显得十分文雅。李景达三十二三岁年纪,与两个兄长都不一样,身形魁梧,颇有英武之气。李璟把蜀国的国书交给二人传阅,李景遂和李璟一般的风流儒雅,整日与文人儒士们吟风弄月,触景生情,流连忘返,并不留意国事。他看了国书之后,一言不发。李景达却道:“这可是天赐良机啊!”李璟微微一笑,问道:“四弟说说,如何是天赐良机?”李景达道:“如果应邀出兵,周国腹背受敌,就算不能攻破周国,趁机夺下几座城池,将整条淮河收入囊中也是好的。”李景遂摇头道:“蜀帝孟昶在信中写道,蜀军屡战屡胜,我看未必。”李璟颔首道:“是啊,蜀军如果真的气势如虹,屡战屡胜,怎么会邀请咱们出兵相助?正是吃了败仗,这才想到了咱们。再说他不止邀请我国出兵,还邀请了北汉出兵。既邀请咱们,又邀请北汉,看来他是真的急了。”李景遂道:“皇兄,依我之见,不如再等等看看。”

李璟道:“我已经回复了蜀国来使,答应出兵,不过没有定下确切的时间。”李景达道:“皇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此良机,不能犹豫不决,请早做定夺。”李璟笑道:“四弟,你终究还是心浮气躁了一些,你仔细想想,天上岂有白白掉馅饼的好事?蜀军如果打得过周军,岂会相邀出兵佽助?咱们先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如果蜀军失利,咱们也没有甚么损失。如果蜀军得胜,咱们再顺水推舟,助他一臂之力,岂不更锦上添花?”李景遂道:“皇兄说的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策,四弟可否领悟?”李景达道:“清淮军节度使刘仁瞻上报,说是对岸周军行止诡异,几乎每天都有舟楫和木料运到对岸,似乎在做侵袭我大唐的准备。种种迹象不同寻常,不得不防。”

李璟闻得此言,站起身来,踱了几步,道:“对岸的周军如此大张旗鼓,确是不得不防。四弟,你即刻去淮河巡视,探听周军的虚实。”李景达颔首说是。李璟又道:“柴荣先是大败刘崇,现在又征伐蜀国,看来的的确确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冷笑一声又道:“不过他再厉害,也没有翅膀,飞不过长江天堑。”顿了一顿,又道:“三弟,你是皇太弟,我委你全权处置军国大事,以后要多多留心国事。”李景遂道:“我正要与皇兄说这件事,请皇兄召回李弘冀。”李璟神情不悦,道:“你以为当年在先帝的梓宫前歃血为盟,立下皇位兄弟相传的誓言是假的吗?”李景遂急忙摆手,连声说不,道:“皇兄的誓言当然不是假的,皇兄爱护小弟,也是真的。不过你有子嗣,而且还不止一个,皇位应该传给子嗣。李弘冀是长子,当立其为太子,将来继承大统。”微微一笑,又道:“其实皇兄知道,我性情疏懒,醉心于诗词歌赋,流连于山光湖色,于军国大事实是一窍不通。我当不好皇太弟,只求为一王爵,生平足矣。”李璟道:“当初的盟誓,言犹在耳。君无戏言,我可不是说说而已。你不要三心二意,安安心心做好皇太弟。”李景遂问道:“我做皇太弟,那弘冀如何安置?”李璟沉吟片刻,道:“我会妥善安置他的。”

收复四州之战,虽然初战告捷,但是后来双方互有胜负,从五月打到七月,往往一座营寨几经易手,始终僵持不下。战事旷日持久,进展不大,好比一碗温吞水,周军已显疲惫之态。

这天李谷面见柴荣,道:“陛下,王景等劳师远征,持久无功,再加上粮草接应困难,军心浮躁,不如罢兵罢。”收复四州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而后倾尽举国之力征伐南唐,柴荣岂会轻言退兵?他沉吟片刻,道:“虽然战事原地踏步,没有多大进展,但是不能罢兵。”声音虽不洪亮,但是语气斩钉截铁。李谷道:“仗打到如今,已然困难重重,粮草接应困难,士气萎靡不振,再僵持下去,就怕功亏一篑。蜀国已经知道陛下的厉害了,不如尽早罢兵,保留兵力,以退为进,以后再做打算。”柴荣道:“咱们这边确是困难重重,我想蜀国也绝不轻松。相公所言虽然老成持重,但是朕还要看看。”李谷见他固执己见,只得作罢。

虽然每天都有战报传回开封,可是柴荣毕竟不在前线,做不到了若指掌,纤微在目,更不知道战况僵持不下的症结所在。他想到派遣一个可靠之人前往前线巡视,看看这仗究竟还能不能打下去?如能打下去,胜负究竟几何?打战不是儿戏,一战能够兴邦,一战也能亡国,此人不但要精通兵法,而且要忠心耿耿,绝不能说一句假话。思来想去,最终选中了赵匡胤。赵匡胤刚刚升任殿前都虞候,没有靠山后台,没有显赫家世,为了前程,为了身家性命,想必也不敢说假话。主意既定,当下传召赵匡胤。

赵匡胤匆匆入宫,躬身行礼,道:“臣见过陛下。”还没有等他开口询问,柴荣就道:“你去前线巡视,看看收复四州之战能否大获全胜。”赵匡胤应声说是,又道:“陛下还有甚么要交代臣的?”柴荣不答反问,道:“你知道朕为甚么要选你巡视前线吗?”赵匡胤不假思索道:“因为陛下信任臣,知道臣不会谎报军情。”这般回答,柴荣甚是满意,点了点头,道:“你是朕潜邸时的旧臣,朕自是信的过你,望你不要辜负了朕的信任。”赵匡胤肃容道:“臣看到甚么,听到甚么,都会如实回禀,绝不掺杂一句假话。”柴荣道:“收复四州之战,不说关乎国运,可是也至关重要。到了前线,多看多听多想,看看究竟能不能打下去。至于行军部阵,该怎么打,就不要置喙插手了。”唯恐赵匡胤到了前线,得意忘形,僭越职权,仗着钦使的身份插手战事,因此嘱咐一番。赵匡胤回道:“臣谨遵陛下之命,到了前线,绝不多嘴多舌,插手战事。”柴荣点了点头,道:“战况紧急,瞬息万变,你即刻动身罢。”赵匡胤道:“臣告退。”

赵匡胤在前往殿前司的路上,一直琢磨柴荣的用意,之所以派遣自己巡视前线,就是不想半途而废。战局进退两难,举步维艰,如果要罢兵,何必派遣自己巡视前线。其实他自知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万一自己断言能够大获全胜,但是王景却偏偏打了败仗,岂不是欺君罔上之罪?天子雷霆震怒,一百颗脑袋都不够砍的。就算柴荣一念之仁,放过自己,前程也必毁于一旦,再想升官,难如登天。但是为报答柴荣的知遇之恩,也展现自己才能之计,还是义无反顾,毫不迟疑的答应了。

来到殿前司,赵匡胤向张永德禀告前线之行。张永德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赵匡胤就已经出了殿前司。回到军营,带领张琼,骑上快马,往前线而去。他知道战局只争朝夕,绝不等人,虽然匆忙动身,但绝不丢三落四,想的十分周到,骑两匹马,还带两匹马。人不休息,四匹马轮流休息,尽早赶往前线。

开封距离凤翔大约一千四五百里路程,关山漠漠,云河迢迢。为了不负柴荣信任,赵匡胤带领张琼日夜兼程,披星戴月,拼命赶路。两人每天只睡二三个时辰,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清水,没有半点耽搁延误,只五天时间就到了凤翔。径直来到中军,面见王景,说明来意,并呈上柴荣的亲笔手谕。王景验明正身之后,道:“钦使一路鞍马劳顿,想必十分辛苦,请先到后堂稍事休息,换身衣裳,过会本帅为钦使接风洗尘。”赵匡胤二人急着赶路,连日来没有洗过一次脸更没有洗过一次澡,脸庞眼角鼻子孔里满是灰尘油污,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整个一个灰人,显得邋遢脏污之极。要是伸手一拍,势必灰尘飞扬。饶是他们二人钢筋铁骨,五天急行一千四五百里路程,早已腰酸背痛,浑身似乎散架了一般。又累又饿,真想先饱餐一顿,然后再美美的睡上一觉。可是战况紧急,还要回去复命,一刻也不能耽误。赵匡胤笑道:“陛下等着下官回去复命,接风洗尘就免了罢。藩帅美意,下官心领了。”王景见他推辞,也不强求。

赵匡胤问道:“请问藩帅,有地图没有?”王景指着木案道:“这就是地图,钦使请过目。”赵匡胤走到案旁,仔细观看,不时以手划线,问道:“请问藩帅,我军是否从陈仓道进发?”王景道:“正是,钦使有何高见?”赵匡胤颔首道:“兵出陈仓道,当然没有错。藩帅请看,黄花谷山峦连绵,乃是出凤州唯一的路径。要是能夺取黄花谷一带,扼守关隘,设下埋伏,采取迂回之术,诱敌深入,必能大败蜀军。”王景连连点头,道:“钦使言之有理。”赵匡胤微微一笑,道:“下官只是奉诏前来探查虚实,原本不该喧宾夺主,说三道四。这只是下官的一点浅薄见识,怎么出兵,还是该由藩帅定夺。”顿了一顿,又道:“下官想扮成砍柴的蜀民,混进四州,请藩帅准备一点干粮,物色一名会说本地话,熟知地形的向导。”王景道:“这却不难,钦使稍等片刻。”赵匡胤笑道:“有劳藩帅。”顿了一顿,又道:“咱们饿了半日,能不能给点吃食?”王景性情爽朗,闻言哈哈一笑,道:“钦使饿了,何不早说?”接着大声道:“来人。”一名文吏应声走进正堂,躬身道:“藩帅有何吩咐?”王景道:“领钦使去别帐,立刻准备酒席。”赵匡胤连连摆手,道:“酒席就不必了,面条或者煎饼,随便甚么吃食,对付几口就好。”王景道:“听钦使的吩咐去做。”那文吏答应一声,道:“钦使请。”

赵匡胤二人随那文吏来到别帐,那文吏道:“钦使稍坐,吃食马上就到。”赵匡胤微微一笑,道:“有劳了。”张琼早就饿得虚火旺盛,来回踱步,口里念念叨叨。只是话声太低,听不清说些甚么。赵匡胤皱眉道:“坐下来,安安静静的等着。”张琼道:“我快要饿死了,再不送吃食来,怕是要吃人了。”赵匡胤白了一眼,道:“瞧你那点出息,坐下来闭目养神,就不会那么饿了。”过了一阵,那文吏送来两碗面条几张煎饼,还有半边羊肉。张琼早就饿得眼冒金星,饿虎扑食一般撕下羊腿,狼吞虎咽大啃起来。那文吏见他吃像难看,不禁忍俊不禁。赵匡胤笑道:“他饿的急了,你别见笑。”那文吏道:“钦使慢用。”言罢退了出去。赵匡胤虽然也是饥肠辘辘,但是钦使的身份不同寻常,念及体面,于是一口一口慢慢进食。眼见张永仿佛饿鬼投胎转世一般鲸吞牛嚼,皱眉道:“你慢点,别人瞧见成甚么样子?”张琼吃的满嘴流油,道:“此间又没有旁人,何必假装斯文?”嘴里塞满了羊肉,话声含糊不清。

饱餐之后,张琼心满意足,拍了拍鼓起的肚子,抹了抹嘴边的油渍。他是四肢壮硕,头脑简单之人,吃饱了就想睡觉。一阵困意袭来,顿时哈欠连天,于是趴在桌上边上呼呼大睡,一时之间,鼾声如雷。过了一会,王景领了一人来到别帐,赵匡胤当即起身。王景道:“他叫胡二,是本帅麾下军校,既会说本地话,而且熟悉附近地形,可以为钦使领路。”胡二行了一礼,道:“见过钦使。”赵匡胤见他其貌不扬,扮成樵夫,谁也不会疑心,微微一笑,道:“有劳胡兄给我引路。”胡二忙道:“钦使客气了。”赵匡胤道:“请藩帅给咱们准备衣物,还有纸笔,事不宜迟,下官立刻就要动身。”王景当下命人拿来衣物,赵匡胤三人换了衣裳,戴上竹笠,穿上草鞋,腰间插上柴刀,竟然毫无破绽,当真如寻常樵夫一样。赵匡胤把纸张和炭笔贴身藏好之后,道:“藩帅,下官去了。”王景点了点头,道:“兵凶战危,钦使小心。”赵匡胤点了点头,带领张琼和胡二出了军营。

三人舍近求远,不走大道,翻山越岭来到黄花谷。赵匡胤心想:“《孙子兵法》有云,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此处两侧山峦绵延,谷底道路蜿蜒曲折,正是设伏的绝佳地点。”当初投军之前,在苗训家读过《孙子兵法》,想到《孙子兵法》,自然而然想起了远在河中的苗训。胡二道:“钦使请看,西边就是凤州。”赵匡胤举目远眺,烟雾弥漫之中,远方隐隐约约一座城池。他拿出地图对照地形仔细观察一会,道:“去凤州看看。”三人又翻山越岭,绕道凤州。

赵匡胤不辞辛劳,辗转四州勘察地形之后,回到军营,向王景辞行。当日赵匡胤走后,王景才会过神来,心想柴荣为甚么要派遣使者来前线巡视战况,难道是觉得自己无能,不信任自己了?越想越是忐忑不安,犹是心神不宁。当下问道:“钦使,请你实话告诉我,陛下是不是不信任我了?”赵匡胤见他愁眉不展,安慰道:“藩帅多虑了,陛下知人善用,倘若不信任你,早就阵前易帅了。”顿了一顿,又道:“陛下励精图治,欲要削平天下,不然也不会大刀阔斧,改革兵制,整军练卒。这是陛下即位以来,对外用兵的第一战。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进展,因此差我来巡视一番,看看究竟能否收复四州。”王景问道:“看来陛下之意,四州志在必得,必须打败蜀国?”赵匡胤颔首说是,又道:“藩帅所言极是,陛下正是这个主意。”王景叹息一声,道:“不是我不肯尽心尽力,可是蜀军十分难缠,收复四州之战困难重重。”赵匡胤想了一会,道:“下官只是奉诏巡视战场,原本不该插嘴战况,不过都是为国效忠,为陛下排忧解难,下官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王景道:“钦使有何高见,本帅愿闻其详。”赵匡胤微微一笑,道:“也不是甚么高见,只是下官觉得,四州之中,凤州地势要冲,关隘险阻,进可攻退可守,应当首先夺取,接着再攻取秦州。收复此二州,成阶二州必如囊中之物,唾手可得。藩帅身经百战,精通兵法,一定能够大获全胜。”顿了一顿,又道:“下官急着回京师复命,先行告辞了。”王景送出军营,道:“请钦使回去转告陛下,纵然马革裹尸,本帅也要收复四州。”赵匡胤上了军马,拱手道:“祝藩帅旗开得胜。”

走不多远,赵匡胤手拉缰绳,勒住军马。张琼奇道:“怎么不走了?”赵匡胤拿出一份信,交给张琼,道:“我独自回京师,你去河中一趟,务必把苗训先生请到京师。”张琼接了书信,问道:“要是他不肯来呢?”赵匡胤道:“无论用甚么办法,一定要请来苗训先生。”张琼咧嘴一笑,道:“不拘用甚么办法就好办了,他若敬酒不吃吃罚酒,我绑也要将他绑来。”赵匡胤忙道:“这却使不得,他是世外高人,只能以礼相待,切不可动粗。你要是不知深浅,伤了先生一根汗毛,我必军法从事。”张琼见他如此郑重其事,喃喃自语道:“又不许动粗,又要把如请来,这可难为我了。”声音极低,赵匡胤没有听得十分清楚,问道:“你说甚么?”张琼出了口气,道:“我去就是了。”赵匡胤嘱咐道:“务必恭恭敬敬,切不可动粗。”张琼答道:“知道了。”言罢驰马而去。赵匡胤没有读过多少书,自任殿前都虞候以来,常有力有不逮之处。思来想去,身边武夫环绕,似张琼、王彦升、罗彦环这样的赳赳武夫,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这些人勇武有余,机智欠缺,遇上大事,只会动刀动枪,喊打喊杀。身边缺少一位深谋远虑、才思华瞻的谋士,终非长久之计。苗训学识渊博,高深莫测,若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势必更加如虎添翼。

赵匡胤回到开封,觐见柴荣。他一去一回,只用了十六天时间,如此神速,大出柴荣意料之外,道:“你前后只用了十六天时间,朕想不到会这么快。”赵匡胤见他似有怀疑之意,当下道:“臣知道战事不等人,因此一路上马不停蹄,不敢有一点点偷懒懈怠。”柴荣点了点头,又道:“见到王景了,前方将士们士气如何?”赵匡胤回道:“臣见过王藩帅了,将士们的士气不高。”柴荣沉吟片刻,问道:“依你之见,此战还打不打的下去?若继续进兵,能否取胜?”赵匡胤斩钉截铁道:“臣觉得我军一定能大获全胜。”柴荣不置可否,只是目不转瞬的谛视。赵匡胤猜想他是在观察自己有没有说假话,当下道:“陛下,臣要笔纸一用。”柴荣做了个手势,孙延希当下拿来笔纸。

赵匡胤将纸铺在地上,一边勾画行军路线,一边道:“臣勘察地形,四州之中,凤州首当其冲,乃是四州之咽喉。攻破凤州,秦州就孤立了。攻破秦州之后,成阶二州就不战而降了。要夺取凤州,必须先夺取黄花谷。凤州是四州的咽喉,黄花谷又是凤州的咽喉要道。”柴荣坐在椅上,看得不甚清楚,在赵匡胤起笔的时候就走到了殿中,仔细谛听。行军的路线,早就深深印在了心里,行军图画得虽然潦草了一些,但是一目了然。柴荣却仍有疑虑,默不作声。赵匡胤道:“陛下,臣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四州之战必能获胜。”柴荣见他敢以身家性命为誓,再无疑虑,道:“传李谷、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大臣来商议战事。”孙延希当下遣人分头传话。

不移多时,众人陆续入殿,柴荣赐坐。赵匡胤虽然在殿前司登高一呼,阶下百喏,威风凛凛,可是在这些朝廷重臣面前,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芝麻小官,没有赐坐的份,只是默不作声的站在最下首。柴荣道:“朕派遣赵匡胤前往凤翔巡视,他刚刚回来。”又对赵匡胤道:“你把此行所见所想,再说一遍。”赵匡胤应声说是,又是画了一遍出兵的路线,道:“臣觉得此战应先行攻取凤州和秦州,只要攻克了此二州,成阶二州也就轻而易举了。”李谷力主罢兵,当下道:“你这是纸上谈兵,战事瞬息万变,你能这么想,蜀军不是傻子,也会这么想,难道不会提前防备吗?”

赵匡胤并不讳言,道:“下官这么设想,的确是纸上谈兵,而且战事瞬息万变,谁也不能预测会横生出甚么枝节。粮草接应不上,士卒哗变,蜀军在四州囤积重兵,凡此不测之事,皆有可能发生。”范质和李谷一样,也主张罢兵,质问道:“你既然知道天有不测之风云,战况随时都会变化,凭甚么断定此战必胜?”他语气虽然咄咄逼人,可是赵匡胤面不改色,道:“下官走遍四州,勘察地形,以此得出的结论。”范质冷笑一声,道:“我军五月出征,到了现在,还是没有进展。王将军身经百战,智勇双全,他尚且一筹莫展,你这个虞候的本事难道高得过他?”话锋锋芒毕露,轻蔑之情,形于辞色。王溥揣摩上意,派遣赵匡胤巡视前线,无非是想收复四州,当下道:“范相这般说法,究竟是在怀疑陛下还是怀疑赵虞候?陛下派遣赵虞候巡视前线,当然是要看到甚么就直言不讳。你这般盛气凌人,是不让赵虞候说话了?”范质给他抓住把柄,顿觉理亏,道:“身为宰相,范某上辅天子,下安百姓,此战干系重大,范某当然要问仔细些。”

柴荣道:“召集大家议事,就是要集思广益,议一议此战还要不要打下去。赵匡胤,你接着往下说。”赵匡胤躬身说是,道:“回禀陛下,前线将士士气不高,而且粮草不济,眼下看来确是困难重重。以臣愚见,不如趁着这个时候,以退为进,兵马先退回国境,以此迷惑蜀国,以为我军知难而退。将士们一边休整,一边等待粮草,士气恢复之后,再出其不意,一鼓作气,攻克凤州,然后再以雷霆之势,席卷剩下三州。”李谷沉声道:“打仗不是儿戏,万一你看走了眼,我军出师不利,打了败仗,谁负其责?”赵匡胤虽然没有读过多少兵书,而且不像王景那样身经百战,但是坚信自己绝不会看错,当下昂然道:“军中无戏言,要是打了败仗,下官愿意一死以谢天下。”话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此言之出,四座皆惊。他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谷和范质相视无语。王溥却暗自叹息,心想:“当着陛下的面,立下如此军令状,逼得自己没有了退路,看来想升官想疯了。”柴荣沉默良久,觉得赵匡胤所献之策没有破绽,终于下定决心,道:“为了解除征伐南唐的后顾之忧,震慑党项和土浑谷,必须收复四州,立刻向凤翔增兵增粮。”不但下诏向前线增兵增粮,而且给王景写了一封信,面授机宜,要他按照赵匡胤所说的方略出兵,首先攻取凤州。

众人出了别殿,王溥故意走在最后面,道:“赵虞候。”赵匡胤停下脚步,拱手为礼,道:“王相公有何指教?”王溥微微一笑,道:“指教谈不上,你适才在殿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尤其最后一句,慷慨豪迈,尽显英雄本色,着实叫人钦佩。”赵匡胤道:“相公见笑了,下官断定此战这么打,必胜无疑,因此才敢立下军立状。”顿了一顿,又道:“适才多谢相公替下官解围。”王溥摆手道:“我这也是仗义直言,我这人心肠直,最是见不的别人为难。范质和李谷他们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惯了,我忍不住就要说句公道话,咱们边走边说。”两人并肩而行,王溥问道:“你想过没有,万一此战败了,你如何自处?就算陛下能够宽宥,李谷和范质这两个心胸狭隘之人未必能容得下你。”赵匡胤信心满满,道:“下官不会看错,此战必胜。”语气断然,神情坚毅。王溥敛足止步,凝目谛视。只觉他不但有郭威的冷静自信,而且兼具柴荣的睿智干练,气质端的与众不同,与所见所识之人皆不相同,心中惊诧不已。在王溥注视之下,赵匡胤从容不迫,没有丝毫局促不安,含笑以对。王溥微微一笑,道:“赵虞候胆略过人,难怪陛下器重你。我虽是儒生,可是最喜欢结交英豪俊杰,以后有甚么为难之处,尽管直言。我必倾尽全力,为你排忧解难。”赵匡胤心中大喜,道:“多谢相公。”

张琼来到河中柳叶镇耍金桥,只见路边一座四面透风的竹棚,一人坐在里面视诊问疾,棚外的人们排成长龙。他打量一阵,觉得那人正是赵匡胤所说的苗训,于是下马,走进竹棚,一拍桌子,粗声粗气问道:“你是苗训吗?”他这般口气好生无礼,苗训看也不看一眼,道:“你要看病,请到后面去排队。”张琼见他答非所问,又道:“我问你,你是不是苗训?”苗训看了一眼,道:“我正是苗训。”张琼顿时换了一付模样,咧嘴笑道:“原来你果然就是苗训,好极了,跟我走罢。”这句话没头没脑,苗训大觉匪夷所思,问道:“跟你去哪里?”张琼道:“赵虞候要我来找你,赶紧跟我走罢。”苗训摇头道:“哪个赵虞候,我并不认识。”张琼道:“就是赵匡胤,你记不记得?”苗训点了点头,道:“原来是他。”张琼笑道:“你想起来了罢。”苗训微微一笑,道:“他请我做甚么?”张琼道:“请你去京师做官。”转过身去,对着排队众人道:“苗先生要去京师做官了,不看病了,大家都散了罢。”

众人都身患疾病,有的更是远道而来,极其不易,不肯离去。张琼见状,当下拔出钢刀,鼓起眼珠,恶狠狠道:“赶紧回去,不然别怪我动粗了。”众人见他凶神恶煞一般,又穿着军服,不敢不从,纷纷离去。张琼驱散众人,得意之极,哈哈大笑,转过身去,但见苗训正在收拾桌上物件,道:“先生马上就要做官了,这些物件都用不上了,干脆全都扔了。”苗训摇头道:“你回去告诉他,我不去京师。”张琼怒道:“我千里迢迢赶来,你却说不去?”苗训淡淡道:“你自己要千里迢迢赶来,关我甚事?”张琼顿时火冒三丈,高擎钢刀,怒道:“你...”苗训恍若未见,自顾收拾物件。

张琼倏然想起赵匡胤的千叮万嘱,要以礼相待,不可动粗,于是哈哈一笑,收了钢刀,道:“我是个粗人,不懂礼数,先生莫怪。”苗训并不理会,把物件装进竹篓,背起竹篓而去。张琼连忙亦步亦趋,道:“先生不随我去京师,我无法向虞候交代。”苗训道:“这却好办,你就说没有找到我。”张琼虽然粗鲁,但是不傻,道:“就算我这么回话,虞候也必不信,不把我骂的狗血淋头才怪。”苗训不禁莞尔,问道:“他如今平步青云,想必春风得意了。”张琼道:“那是当然,他如今是殿前都虞候,堂堂四品武官,手下管着六七万军马。”苗训道:“你回去替我转告他,我做惯了闲云野鹤,无心出山,要他好自为之。”张琼道:“虞候的话就是军令,请不到你,我就不回去。”

回到家中,苗夫人奇道:“今天怎么这么早就收摊了?没有人看病吗?”苗训正要答话,张琼抢先道:“我把看病的人都赶走了。”苗训道:“当初曾在我家盘桓一些时日的赵匡胤,你还记得吗?”苗夫人想不起来,摇了摇头。张琼笑道:“赵虞候如今做了大官,想请先生出山。”话说道一半的时候,苗训进了书房。张琼追到书房,眼见满屋子的书籍,不禁一阵头晕目眩,自言自语道:“这么多书,要看到甚么时候?”苗训眼里似乎没有这个人,心无杂念的看书。张琼想到一件事,急忙拿出书信,道:“这是赵虞候写给你的信。”言罢放在桌上,但见苗训瞥也不瞥一下,问道:“你怎么不看?”苗训道:“就是不看,我也知道信中写了甚么。”张琼惊为天人,连连啧声,道:“隔着信封都知道信里写了甚么,难怪虞候说你是世外高人。”钦佩之情,形于辞色。

晚饭时候,张琼不请自到,眼见没有自己的碗筷,毫不客气的拿过苗夫人的碗筷,狼吞虎咽起来。吃到一半,眼见他们面面相觑,泥塑的一般,坐着不动,道:“你们吃呀,不要客气。”他们夫妇那里还有心情吃饭,对望一眼,离桌而去。张琼正愁还没有吃饱,心想不吃白不吃,于是风卷残云一般吃了个干干净净,就差舔盘子了。吃罢晚饭,他把两条长凳一拼,躺上去不久就沉沉入睡了。苗训夫妇睡在内室,虽然隔着一道门,但是张琼鼾声雷动,清晰可闻。他四仰八叉,睡得死猪一样,可是却苦了苗训夫妇,被吵得一夜未曾合眼。虽然精神欠佳,苗训还是依旧出摊。然则张琼拿着钢刀往竹棚前一站,无论何人靠近,便即举刀驱赶。苗训无奈,只得返回家中。

赵匡胤事先再三叮嘱,不得无礼。虽然打不得骂不得,张琼却有妙招,寸步不离的跟着苗训。无论他吃饭拉屎都如影随形,仿佛影子一般挥之不去。陡然之间,多出了这么个难缠的人,苗训夫妇不堪其扰,大伤脑筋,被折磨的日渐消瘦。这日苗训拿出一包金银,道:“算我求求你了,请你走罢,只要你肯走,这些金银都是你的了。”张琼瞥了一眼,道:“你太小瞧我了,以为拿这点金银就能打发我吗?”苗训以为他贪心不足,道:“你若觉得不够,我还可以再加。”张琼毫不动心,摇头道:“我不要甚么金银,只要你跟我走。”苗训道:“赵匡胤究竟给了你甚么好处,你这般死心塌地?”张琼道:“他救过我,还有就是我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休说这点金银,便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稀罕。”苗训心想再这么下去,说不定要给他逼疯。沉吟片刻,叹息一声,道:“好罢,我随你去京师便是。”张琼大喜过望,道:“既是如此,还等甚么?”苗训带了几件衣裳,叮嘱夫人一番,和张琼往开封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