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十二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十二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十二回

议国事将相斗心机 带簪花状元游大街

刘承祐的生辰即嘉庆节就要到了,各地藩镇陆续赶回京师为他祝寿。这日天雄军节度使、邺王高行周携其子高怀德入宫觐见。高行周六十四五岁年纪,一张方脸,头带一顶展脚幞头,身穿一袭紫色公服,腰袭玉带。高怀德二十四岁年纪,方脸阔额,粗眉高鼻,相貌与父亲有六分相似。头带一顶交脚幞头,身穿一袭深绿色公服。他比父亲高半个脑袋,一身武将装束,更显得英姿焕发。

高行周乃是一代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又和刘知远、杨衮是结拜兄弟。刘知远代晋称帝,杨衮与他反目成仇,割袍断义,逃往了辽国。刘知远对待高行周却是信任有加,因此一路官运亨通,不但开府建牙,升任天雄军节度使,坐镇邺都,还晋封为邺王。他们君臣二人彼此坦诚相待,毫无猜疑,一时传为佳话。

刘承祐正和苏逢吉在广政殿之中相对而坐,商议国事。小太监领着高行周父子走进大殿,高行周父子趋步而上,跪拜在地,道:“臣觐见陛下。”刘承祐笑道:“邺王回来了,快快起来,赐坐。”高行周父子当下告谢站起,苏逢吉虽是当朝宰相,可是在高行周面前也不敢自大,站起身来,笑道:“多日不见,邺王越发精神矍铄,风采不减当年。”高行周谦道:“苏相公儒雅君子,我等武夫,只会舞刀弄枪,真是望尘莫及。”两人相视而笑。

小太监搬来一张锦墩,刘承祐道:“邺王请坐。”高行周吿谢坐下,苏逢吉也跟着坐下,高怀德则站在父亲身后。刘承祐道:“邺王接连奏报,说道辽军不时入境劫掠,河北诸州不堪袭扰,损失惨重?”高怀德颔首道:“当年高祖驱逐辽军,耶律德光暴毙于杀胡林。耶律阮和辽太后、耶律李胡争夺皇位,大动干戈。那段时间辽国分崩离析,自顾不暇。辽军虽然时常入境杀人劫掠,可是毕竟底气不足,往往占点小便宜就走。后来双方罢兵,辽国局势才慢慢平定下来。陛下刚登基不久,河中、凤翔和长安联手称叛,辽军侦探到大汉国体动荡,风雨飘摇,于是肆无忌惮,往往长驱直入,大摇大摆入境劫掠牛羊人口,杀人放火。北军疲于应付,河北诸州损失不小。”

刘承祐拍案而起,咬牙切齿道:“辽国欺人太甚。”顿了一顿,又道:“辽军既然进入我大汉国境劫掠,你们难道不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深入辽国境内打砸吗?”高行周见他气急败坏,缓缓道:“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辽国占据了十六州险要地势。涿州、蔚州、瀛洲以下地势平坦,再则辽军有骑兵之利,来去如风,往往等到北军赶到的时候,辽军就骑马逃走了。辽军来无影去无踪,北军当真疲于应付。”刘承祐来回踱步,神色气愤,道:“辽军有骑兵,天雄军难道没有骑兵?辽军如此猖狂,当真以为大汉软弱无能,好欺负吗?”高行周见他似有责备之意,不再言语。

苏逢吉道:“陛下息怒,臣刚才说的事,正和河北局势息息相关。”待到刘承祐坐下之后,苏逢吉笑道:“邺王今年有六十五岁了罢?”高行周道:“虚岁六十五,实岁六十四。”苏逢吉点了点头,道:“寻常百姓家这般年纪的老人不是含怡弄孙就是了无牵挂的享清福,可是邺王还在为抵御辽军疲于奔命,真乃是国家柱石,劳苦功高。”高行周正色道:“臣深得先帝和陛下信任,委以重任,怎敢不鞠躬尽瘁,报效国家?”

苏逢吉笑道:“邺王之一片忠忱之心,不但陛下,天下众生也都有目共睹。”话锋一转,又道:“虽然邺王神勇无敌,可是毕竟年事已高,再让邺王镇守河北,鞍马劳顿,亲临兵锋,只怕有些不知情的人要乱嚼舌根,议论朝廷不爱惜老臣。适才本相正和陛下说起邺王,邺王忠心耿耿,陛下一直赞不绝口。朝廷想让邺王移镇,改任天平军节度使,去郓州安享晚年,不知邺王意下如何?”天下的藩镇分为可以移镇和不能移镇的,可以移镇的是朝廷的人,不能移镇的及有可能造反,例如石敬塘就是之一。

高行周闻言而起,道:“陛下要臣移镇,是不是不信任臣了?”刘承祐笑道:“正因为朕信任邺王,视邺王为肱股之臣,才要邺王移镇的。”高行周越听越糊涂,更不服气,道:“臣心中不解。”苏逢吉见他神情激动,笑道:“邺王年事已高,还要亲自领兵抵御辽军,万一有个闪失,如何向天下人向先帝交代?”高行周问道:“陛下觉得臣老了,不中用了?”苏逢吉笑道:“邺王误会陛下的好意了,邺王是国家的功臣元勋,陛下爱惜之至,从来都没有轻视于你。邺王以六十四高龄,还要驰骋疆场,天下人也无不敬仰。朝廷拟定邺王移镇,还有一层深意。”

高行周道:“愿闻其详。”苏逢吉道:“朝廷可以不要邺王移镇,但是请问邺王,你百年之后,谁人能接替你坐镇邺都,驱逐辽军?”这一问倒把高行周给问住了,高行周久久不语。苏逢吉道:“陛下的意思是,趁着邺王等元勋宿将尚未老迈,起用一些年轻人,给他们历练的机会。如此一来,就算这些年轻人偶有过失,元勋宿将们还能出来拨乱反正。真要是等到你们老了,骑不动马了,拿不起刀剑了,再启用年轻将领,可就晚了。陛下励精图治,未雨绸缪,邺王应该能够体会陛下的深谋远虑。”他娓娓道来,为国为民之情,形于辞色。

高行周无可反驳,道:“臣是朝廷的人,无论朝廷要臣到何处,臣都会奉诏。请问陛下,朝廷拟定谁人接替臣?”刘承祐道:“朕打算派遣郭威接任天雄军节度使。”苏逢吉道:“郭侍中五十岁不到,年富力强,经过河中之战,看得出他老成持重,而且精通兵法,乃是最合适的人选。”高行周沉吟片刻,道:“好是好,不过臣有一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刘承祐道:“邺王有话,但说无妨。”高行周道:“郭侍中一战平定河中,威名远扬,如日中天,不知道肯不肯纡尊降贵,去邺都做节度使?”

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等人追随刘知远多年,从前倒也相安无事。可是建国后汉之后,史弘肇等武将结为一党,苏逢吉又与诸文臣结为一党。双方争权夺势,犹是水火不容。河中大捷之后,军党更加趾高气扬,苏逢吉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处心积虑,想到这个办法,打算把郭威踢出朝廷,挫一挫军党的锐气。史弘肇和杨邠欺负刘承祐年轻,把持朝政。刘承祐徒有皇帝的虚名,傀儡一样,甚么都摸不着,甚么都做不了主,早就心怀不满,可是却又无可奈何。苏逢吉说出自己的想法,正中刘承祐下怀。他早就想压制军党一方,收回大权,可是志大才疏,始终无从下手。苏逢吉的调虎离山之计,正当其时,一旦郭威乖乖奉诏,前往邺都,军党一方势力大减,然后再慢慢设法收回大权,势必大功告成。

刘承祐和苏逢吉一拍即合,秘密商议了很久。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二人就是没有想过,万一郭威拒不奉诏该如何收场?还是苏逢吉脑袋转的快,当下道:“这只是朝廷的打算,并没有正式下诏,再说国家人才济济,郭威不去,还能派遣别人去。这件事不急,可以慢慢斟酌。”刘承祐道:“邺王见过太后没有?”高行周回道:“臣一回到京师就急着觐见陛下,还没有觐见太后。”刘承祐道:“太后时常跟朕说起邺王,呆会去觐见太后罢。”高行周连声说是。

刘承祐笑道:“还要告诉你一件喜事,朕想嘉庆节之后晋封你为齐王。”高行周当即跪下谢恩,道:“陛下如此厚待臣,臣当真无以为报。”说到最后,已是老泪纵横。刘承祐正色道:“你是国之干城,朕怎么赏赐你都不为过。”高行周道:“臣先告退了。”刘承祐点了点头,目注高行周父子退出殿外。过了良久,方道:“高行周适才一句话倒提醒了朕,万一郭威不肯奉诏,该如何是好?”苏逢吉道:“陛下可以先试一下他的口气,如果他能奉诏,自是最好。如果不奉诏,再想别的办法。”刘承祐转头道:“去传史弘肇、杨邠和郭威来议事。”那太监当下出殿传旨。

过不多久,史弘肇等人联袂来到大殿,军臣五人当下相对而坐,商议国事。苏逢吉道:“你们没来之前,邺王已经觐见陛下了,他说辽军适才深入大汉国境烧杀抢掠,气焰十分嚣张。邺王能征善战,可是毕竟六十多岁了,还要鞍马劳顿,抵御辽军,着实辛苦。陛下体恤他年迈体衰,准拟要他移镇青州,过几天太平日子。”史弘肇问道:“请问陛下,邺王移镇郓州,谁人接替他坐镇邺都?”

刘承祐道:“朕正为这件事发愁,因此传你们来议议。”杨邠道:“河北与辽国的涿州、蔚州等地接壤,乃是大汉北方门户,首当其冲,若非智勇双全的猛将,决计无法抵御辽军。”史弘肇道:“符彦卿弓马娴熟,也是一员难得的虎将,可以将他调往邺都。”杨邠应声附和,道:“符彦卿和辽军交手多次,正是知己知彼。听说辽国小孩不听话,大人就吓唬小孩,说道符第四来了。听到这些话,小孩子就老实了。由此可见,辽人十分忌惮他。他若镇守邺都,辽国势必不敢入侵。”

苏逢吉道:“这些陛下早就想到了,辽国要侵袭大汉,不止兵出燕云一条路,还可以从渤海水路南下,直逼山东。陛下想要他移镇青州,防止辽国战船登陆。”众人又提起了几名大将,可是这些大将的威望都不及高行周和符彦卿,无法独当一面。

苏逢吉微笑道:“郭侍中。”郭威道:“下官在。”苏逢吉又道:“朝廷拟派你接替邺王,担任天雄军节度使,不知你肯否赴任?”郭威尚未答话,史弘肇却如青蛙一般跳了起来,大声道:“苏逢吉,你这是甚么意思?”杨邠向来与他同气连枝,当下道:“是啊,郭侍中有功于国家,他刚刚收拾了叛臣,稳住了国家局势,你就要贬谪他去邺都,究竟包藏了甚么祸心?”

苏逢吉针锋相对道:“我包藏甚么祸心了?不是本相要调任郭侍中,而是朝廷。再说在朝为官,在地方上任节度使,不都是报效国家吗?难道还要分甚么彼此?”史弘肇嘿嘿冷笑,道:“休要用这些冠冕堂皇的大话搪塞,谁不知道你大权独揽,说一不二,朝廷的意思,不就是你的主意吗?”杨邠道:“郭侍中前脚打了胜仗,你后脚就釜底抽薪,把他贬往地方,就是嫉贤妒能,总之我不答应。”苏逢吉道:“国家大事皆由陛下圣裁,杨枢相这样说话,只怕不合适罢。”眼见他们不顾身份,吵得面红脖子粗,郭威左右为难,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

史弘肇上前一步,大声道:“陛下,你想把郭侍中调往地方?”他满脸横肉,愤怒之下显得杀气腾腾,刘承祐心中打了个突。苏逢吉正色道:“史太尉,你这是做臣子的样子吗?”史弘肇自觉失态,退后一步,道:“陛下,郭侍中刚刚打了胜仗,朝廷就要把他调往地方,这分明就是卸磨杀驴。朝廷这般对待功臣,岂不叫人寒心?”瞥了苏逢吉一眼,又道:“出这个主意的人是在陷陛下于不仁不义,要我说就该千刀万剐。”

刘承祐道:“传诏大家,就是为了商议这件事。”史弘肇眼里向来就没有小皇帝,当下驳斥道:“这件事没有商量。”刘承祐被他顶撞的气血倒流,两眼翻白,道:“好罢,你说派谁去,就派谁去。”言罢拂袖而去。

苏逢吉摇头叹息,移步离去。杨邠道:“姓苏的,你别走。”苏逢吉敛足止步,道:“你们气走了陛下,还想拿本相出气吗?”杨邠两眼直钩钩的瞪着苏逢吉,嘿嘿而笑,却不说话。苏逢吉耳闻阴沉冷笑,给他看得心中发毛,道:“杨枢相有话请说。”杨邠道:“相公好计谋啊!”苏逢吉道:“杨枢相说的甚么,本相听不懂。”

杨邠的笑声戛然而止,与此同时,脸色也变得阴翳密布,道:“你不要以为咱们看不穿你的阴谋诡计。”苏逢吉昂首挺腰,一脸正气,道:“本相一心为国,堂堂正正,从来没有甚么阴谋诡计。”杨邠重重‘哼’了一声,道:“你的小小伎俩骗得了别人,却瞒不过我的眼睛。你想独揽大权,把持朝政,觉得咱们三人挡了你的道,因此处心积虑暗算咱们。今天把郭侍中贬到邺都,明天就要把我和史太尉踢出朝廷。咱们三人一走,朝廷就没有人约束你了。那时就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

苏逢吉义正辞严道:“我一心为国,从来就没有与你们争权夺势。你们既然不许郭侍中出任天雄军节度使,那么就推举一人罢。”高行周年老体迈,符彦卿又要镇守青州,除了郭威,再也没有别的人选了。史弘肇和杨邠面面相觑,答不出话来。苏逢吉心中冷笑,逼问道:“史太尉执掌禁军,杨枢统领枢密院,难道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吗?”

史弘肇心中暗骂苏逢吉老奸巨猾,道:“要郭侍中出任藩镇不是不行,不过要保留枢密副使的职位不变。”苏逢吉瞪大眼睛,神情惊讶,仿佛听到最不可思议的话,道:“自古以来,就没有地方官兼任枢密使的道理,史太尉觉得这样行的通吗?”史弘肇据理力争,道:“一则郭侍中乃是国家重臣,朝廷不能亏待。二则北军骄横,难以驯服。只有枢密副使的职位不变,方能镇的住那些骄兵悍将。”

杨邠道:“既然朝廷信任郭侍中,就应当把河北的防务都一并交给他。到任之后,节制河北诸州军马,居中指挥,方能更好的抵御辽军。”史弘肇道:“对极,还要节制河北诸州军马,不然各自为战,给辽国钻了空子,反而与国不利。”苏逢吉见他们狮子大开口,断然拒绝,道:“岂有此理,你们这般说法,简直成了朝廷听任地方摆布,本相拒绝。”史弘肇早就打定主意,道:“朝廷若不答允,郭侍中就不会赴任。”苏逢吉道:“本相不信,除了郭侍中,没有人能够接替邺王。”言罢出了大殿。

他们君臣争执的时候,郭威一直缄默不语。史弘肇道:“你为甚么一直不说话?”郭威道:“我乃国家之臣,不论国家把我调往何地,我都毫无怨言。就算是要我做个州官,我也无怨无悔。”这句话说的语气平静,似乎理所当然。杨邠道:“你心灰意冷了?”郭威微微一笑,道:“我披荆斩棘,从区区一个小兵到了现在,真是跋山涉水,历经磨难,眼前这点小事算的了甚么?”

史弘肇咬牙切齿道:“这件事一定是苏逢吉捣的鬼,他处心积虑,无时不刻不想暗算咱们,只怕早就布下了这个圈套。”杨邠嗟叹一声,道:“朝廷无人可用,真要郭侍中前往邺都赴任,只怕无法拒绝。”史弘肇道:“眼下朝廷用人之际,决计不能退缩,否则就满盘皆输了。”杨邠道:“是啊,郭侍中,陛下若是找你单独谈话,你决计不能答应。”顿了一顿,又道:“倘若真的能保留枢密副使职位不变,再加上节制河北军马,就算大获全胜了。”

苏逢吉出了广政殿没有多久,就看见李业快步而来,当下停下脚步,道:“陛下不在广政殿,给史弘肇和杨邠气走了。”李业道:“我知道,陛下在御花园,要我传你过去。”苏逢吉点了点头,道:“走罢。”两人并肩而行,李业道:“听说史弘肇和杨邠顶撞陛下了?”苏逢吉点了点头,道:“他们一个执掌禁军一个统领枢密院,大权在握,左右国政,谁也没有放在眼里。”李业闻得此言,顿时火冒三丈,道:“这两个家伙朋比为奸,不但架空了你,还架空了陛下,简直目中无人。”言罢大发牢骚。苏逢吉看准时机,有一句没一句的火上浇油。

来到御花园,只见刘承祐站在凉亭之中,苏逢吉走进凉亭,道:“陛下传臣,有何吩咐?”刘承祐问道:“你们议的怎么样了?”苏逢吉道:“郭威一直沉默不语,倒是史弘肇和杨邠上蹿下跳,他们说要郭威赴任也不是不行,但是枢密副使的职位不变,不仅如此,河北诸州军马都要受其节制。”刘承祐脸色一沉,道:“他们果真是这样说的?”苏逢吉颔首道:“一字不差。”

李业吓了一跳,叫道:“藩镇兼任枢密使,还要节制河北军马,那不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河北王吗?陛下万万不能答应。”刘承祐问道:“相公答应没有?”苏逢吉摇头道:“如此无理的要求,臣已经断然拒绝了。”刘承祐斩钉截铁道:“换别的人,朕就不信,除了郭威,就没有人担此重任了。”李业开玩笑道:“陛下,臣毛遂自荐,愿为陛下排忧解难,去做天雄军节度使。”刘承祐白了一眼,讥道:“你以为行军打仗是儿戏吗?就你那两板斧,除了吃喝玩乐,再也没有别的建树了。”李业不服,道:“陛下小瞧臣了,臣一旦认真起来,决计不输郭威。”

苏逢吉道:“陛下,眼下除了天雄军这一头,还有科考大典。自古英明神武的帝王流传千古,皆因文治昌盛武功盖世。平定河中、凤翔、长安叛乱,乃是武功。科考大典则是文治,两者应等而视之。”刘承祐点了点头,道:“国家打了胜仗,科考大典也要办得热热闹闹,你用心去办,不要出了纰漏。”苏逢吉应声说是,笑道:“前者平定叛乱,后者举行科考大典,在民间看来,这正是双喜临门。两件喜事接踵而至,真是天降祥瑞,预示大汉朝蒸蒸日上。”李业笑道:“何止两件喜事,过不多久就是陛下寿诞嘉庆节了,这叫三喜临门。”

高行周父子来到福宁宫觐见李太后,两人走进宫中,只见李太后坐在椅上,当即拜倒在地。高行周道:“臣见过太后。”李太后微笑道:“邺王不必行此大礼,快起来罢。”她三十八岁年纪,面容端庄,肤色白皙。虽然贵为太后,但是生性俭朴,只发髻上插着一枝金钗,身穿一袭锦服,只如寻常命妇一般。

李太后待他们父子站定之后,命宫女搬来锦墩,笑道:“邺王请坐。”高行周吿谢坐下。李太后打量着高怀德,笑道:“他就是藏用罢。”‘藏用’乃是高怀德的表字。高行周颔首道:“正是犬儿。”李太后啧啧称赞道:“两年不见,就出落的这般英武不凡了,真是虎父无犬子。有子如此,邺王真是好福气!”高怀德躬身道:“太后赞誉,臣不敢领受。家父驰骋沙场,能征善战,臣不及万一。”李太后点了点头,道:“年纪虽然不大,但是知道谦逊,真是难能可贵。”高行周欠身道:“犬儿一向习武,不知道皇宫里的规矩,失礼之处,请太后海涵。”

李太后笑道:“这孩子打小就彬彬有礼,我着实喜欢。”顿了一顿,又道:“邺王这次回来,给陛下过完了嘉庆节就走吗?”高行周道:“臣原本是这样想的,臣刚刚见过了陛下,听陛下的口气,嘉庆节过后,想要臣移镇郓州。”李太后点了点头,语重心长道:“你与先帝是结拜兄弟,情同手足,自不待言。先帝走的匆忙,陛下又年轻,许多国家大事还要你多多费心。”

高行周道:“先帝对臣有知遇之恩,匆匆而去,臣心中难受。”说到最后,话声哽咽,眼眶也红了。他自知失态,揉了揉眼睛,又道:“臣深受先帝和陛下的大恩,自当竭尽所能,匡扶社稷。”李太后深感欣慰,道:“邺王的忠心,我早就知道,有你辅佐陛下,我才能安心。”

高行周吞吞吐吐道:“太后,有句话臣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李太后笑道:“你是先帝身前的老人,刘氏一族从来没有拿你当外人,有话尽管直说,不必瞻前顾后。”高行周见她叙家常一样的语气,这才放下心来,道:“臣虽然远在河北,但见零零碎碎听到一些传闻,说是朝廷里的大臣擅权。臣想陛下毕竟年纪,遇到无法定夺的大事的时候,太后是否能够出面,给陛下撑一撑腰。要知道大汉天下姓刘,而不是别姓。”

李太后知道他指的是史弘肇、杨邠等人结党擅权的事,他们向来霸道惯了,别说自己,就是刘承祐都插不上嘴。她站起身来,高行周跟着站起。李太后道:“后宫不得干政,这是祖训。”顿了一顿,又道:“陛下年轻,跟苏相公、史太尉、杨枢相他们学着处置国家大事,也是应该的。”高行周皱眉道:“话虽是这么说,就怕有些人别有用心,趁机擅权。”暗暗观察,见李太后神情平静,又道:“如果太后能够主持大局,有些人就不敢胆大妄为了。”

李太后微微一笑,道:“后辈们总要长大的,藏用这样,陛下也是这样,总不能一辈子要咱们扶着走道。”顿了一顿,神情变得期盼,又道:“陛下如果是雄才大略皇帝,一定会懂得忍,懂得制衡之道。”高行周终于知道了李太后的良苦用心,道:“太后所言极是,先帝就是凭着坚韧不拔,方能打下大汉江山。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陛下一定不会叫先帝失望。”他和李太后叙家常一般,谈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告退。

这天石守信领了一人来到护圣军大院,找到赵匡胤,笑道:“回到京师之后,咱们还没有聚过,我今天有空,你有没有空闲?”赵匡胤道:“正巧我今天不当值,咱们找个地方吃酒可好?”石守信笑道:“我来找你正是为了吃酒说话。”赵匡胤见石守信的同伴二十四五岁年纪,身形高挑,脸庞白净,唇红齿白,眉清目秀,端的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不禁多看了几眼,笑道:“这位兄台器宇轩昂,亭亭玉立,想必是你的好朋友。”

石守信笑道:“他是我结识不久的好朋友潘美,表字仲询。”又对潘美道:“他就是我向你提起的赵匡胤,他不但武功高,心胸也十分宽广,我和他真是不打不相识。”潘美举止大方,当下拱手为礼,笑道:“守信兄弟只要一见面就提起赵兄弟,说你武艺超群,气度不凡,我起初还不信,此刻一见,赵兄弟果然名不虚传,果然是闻名不如见面,佩服佩服!”他侃侃而谈,说话十分得体。

赵匡胤初一见面就对他心生好感,还了一礼,开玩笑道:“美人二字,向来指的都是女子,潘兄玉面朱唇,风度翩翩,正当得起‘美男子’三字。”潘美笑道:“过奖过奖,容颜是天生的,自身做不得主。我倒想似赵兄弟这般英武伟岸,可惜做不到。”石守信道:“你们一个风流倜傥,一个高大魁梧,各有各的妙处,不分轩轾,不分轩轾。”赵匡胤道:“既是好兄弟聚聚,我去叫上我的发小韩令坤。”石守信道:“如此更好,人多更加热闹。”

赵匡胤叫上韩令坤,四人出了大院,找个个小酒馆,叫了酒菜。河中之战大获全胜,朝廷论功行赏,郭威的心腹党羽王峻、李荣、韩通、魏仁浦、王溥等都是大获封赏,连升数级。而韩令坤、石守信和赵匡胤这类无关紧要的虾兵蟹将,虽然也升了官,可是都还是没有品秩小小武官。他们官职低微,手头自然没有多少钱,要吃酒聚会,只能找破旧狭窄的小酒馆。大家年纪相近,正是满腔热血的时候。在他们看来,有酒有菜,喝得尽兴就好,金碧辉煌的大酒楼和破旧不堪的小酒馆又有甚么分别?

四人到满了酒,潘美先端起酒碗,道:“大家都是好兄弟好朋友,相识既是缘分,先同饮此碗。”四人当下一饮而尽。赵匡胤大声叫好,道:“我就是喜欢结交朋友,坦荡磊落的朋友更是来者不拒。”石守信对潘美道:“赵兄弟值得深交,我没有说错罢?”潘美颔首说是。

赵匡胤问道:“请问潘兄,在何处高就?”潘美叹息一声,道:“甚么高就不高就,说来惭愧,我如今只是开封府的一个小小门吏罢了。”赵匡胤不以为然,道:“潘兄不必惭愧,咱们也只是小军官而已,大家一般高。”韩令坤道:“是啊,咱们站着有高有矮,可是坐在这酒桌上,没有贵贱之分。”石守信抚掌说是,道:“韩兄此言十分中肯,很入我的耳。”赵匡胤正色道:“咱们三人都经历了河中之战,算得上生死之交,潘兄也不是外人,大家日后互相提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韩令坤三人当下应声附和,大声答允。

四人有的相识多年,有的刚刚相见,但是一样的血气方刚,义气相投。霎时之间,不分彼此,融为一体。席间高谈阔论,十分畅快淋漓。

放榜之日,状元郎王朴身穿大红吉服,头带簪花,骑着高头大马,带领同科诸进士及第游街夸耀,引来无数百姓驻足观望。他表字文伯,四十三四岁年纪,一张国字脸,肤色微微泛黄,颌下蓄着短须。他性情沉稳刚直,不苟言笑,天生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严肃模样。虽然高中状元,但是心中却波澜不惊,神情平静,看不出一丝欣慰喜悦的表情。

苏逢吉原本想收王朴为门生,可是杨邠捷足先登,当天就把他请到了家中。说起来是请,实则四名五大三粗的军吏连拽带扯,把他押到了府里。王朴大声道:“这是甚么地方,你们要做甚么?放我出去。”那四名军吏没有一个答腔,把他带到了客厅。一名军吏躬身道:“杨枢相,人带来了。”杨邠摆了摆手,道:“你们下去罢。”四名军吏当下应声告退。

王朴整了整被扯乱的衣裳,凝视杨邠,面容之间颇有怒色。杨邠微笑道:“你是状元郎王朴?”王朴道:“正是鄙人,请问阁下是何人?为甚么绑我来此?”杨邠道:“我是枢密使杨邠。”王朴此刻方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行了一礼,道:“见过杨枢相。”杨邠笑了一声,道:“坐下说话。”王朴虽然不知道杨邠的用意,可是面对这位手握大权的枢密使,毫不紧张憷惧,当下坐在客位。

杨邠乃是见多识广之人,眼见王朴正襟端坐,如同渊渟岳峙,心中又多了三分喜欢,笑道:“你是文章本相看过了,真是妙笔生花,花团锦簇,不愧是艺压群伦的状元郎。”王朴既不骄傲也不谦逊,只是欠身道:“多谢枢相夸奖,晚生只是尽力而为罢了。”他还未授官职,不能自称下官,因此自称晚生。杨邠道:“科考乃是国家的抡才大典,众考生无不绞尽脑汁,使出浑身本事,你能独占魁首,也不枉十年寒窗之苦。”王朴闻得此言,不禁感触良多,道:“晚生今年四十四岁了,何止十年寒窗苦读。不过有生之年,得以高中状元,也算不虚此生。”

杨邠微微一笑,道:“你以后有甚么打算?”王朴沉吟片时,道:“晚生眼下还没有想好。”杨邠哈哈一笑,道:“本相已经替你想好了,日间本相和史太尉商量好了,授你秘书郎之职,你就留在京师做官罢。”杨邠主动拉拢,换成旁人,能够傍上了这么一位权倾朝野、说一不二的大靠山,早就欣喜若狂、千恩万谢了。然则王朴生性严谨,心思缜密,心想:“我只不过是个考中状元的小人物,他为甚么要这般费心费力拉拢我?”

杨邠见他神色迟疑,脸上闪过一丝不悦,沉声道:“状元郎不愿意在朝为官吗?”王朴站起身来,道:“枢相抬爱,晚生感激不尽。”顿了一顿,又道:“晚生半生苦读,就是想着学成之日能够为国略尽绵薄之力。”杨邠颔首道:“这就对了,你半生闭门苦读,所为何来?还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王朴微微一皱眉头,心想:“我想的是施展平生才学,你说的却是捞取功名利禄,当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心中虽有不同见解,可是却不便喧之于喙。

杨邠又道:“你在京师没有居所罢?”王朴摇头道:“晚生在京师没有居所,赴考以来,一直住在客栈。”杨邠点了点头,道:“既是如此,你就住在这里,以后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里里外外,可以任意出入。待到安顿下来之后,你再把妻儿接来。”王朴迟疑道:“晚生住在这里,只怕不妥罢。”杨邠摆了摆手,道:“没有甚么不妥的,我虽是武将出身,可是爱惜人才。正因为看中你的文采,故而着意提携。别人想巴结我,我还瞧不上呢。”言下之意,提醒王朴不要不识抬举。虽然口中说是爱惜人才,然则言谈举止居高临下,由不得王朴推辞。

王朴见他语气决绝,没有回旋余地,实是身不由己,只得道:“多谢枢相抬爱,只是日后多有叨扰。”杨邠见他答允,脸上终于阴霾散尽,笑道:“这就对了,只要你实心实意为本相做事,本想不会亏待你。”顿了一顿,又道:“你是聪明人,一点就透,知道日后该怎么做了。”王朴颔首说是。

杨邠当下传来众家丁仆人,大声道:“状元郎投入了本相门下,暂且住在这里,里里外外,出入自由。”众家丁仆人纷纷向王朴道喜,王朴还礼过后,道:“下官的衣物在客栈里,先要回客栈收拾收拾。”杨邠点了点头,道:“好罢,你先去客栈收拾,回来之后,本相还有话对你说。”

王朴答应一声,出了宅院。刚走进鸿运客栈,一个眼尖的店伙大声道:“状元郎回来了。”话声刚落,店主奔了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抱起王朴,大声笑道:“状元郎,你总算回来了。”他这么突如其来的举动,王朴不免有些诧异,道:“店主,你笑放我下来。”店主当即放下王朴,笑道:“我高兴坏了,没有吓到你罢。”王朴摇头道:“那倒没有。”店主一面啧啧作声,一面道:“我早就看出你不同凡响,果然高中了状元,真是可喜可贺!”王朴总算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道:“还是多承了店主的吉言。”

店主道:“我想请状元郎给小店提几个字,也好沾沾状元郎的喜气。”王朴当下应允,店主当即拿来笔墨纸砚。王朴不假思索,挥毫泼墨,提了几副字,无非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之类的吉利话。店主笑得一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连连作揖,道:“多谢状元郎,我这就把这些墨宝裱起来。”王朴点了点头,走进客房。他不忙先收拾随身衣物,而是正襟端坐,闭目沉思。

杨邠身为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那些趋炎附势、逢迎巴结之辈,只怕拿着厚礼,踩烂了他家的门槛。但是主动笼络人心,王朴却高兴不起来。王朴心想:“我高中了状元,在常人眼里,算得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可是在朝中顶级大官眼里,不过一颗葱而已,杨邠为何要极力笼络?”心中好生费解。他为人正直,只想凭真才实学获得官职。靠着依附权贵,而谋求权势,殊非心中所愿。杨邠口里说的好听,爱惜人才,实则居高临下,实是无法推辞。他忖思良久,知道势在必行,由不得自己做主,又想自己在京师举目无亲,身无长物,不如随遇而安,暂且先寄住在杨家便是。

他心中计议已定,当下收拾衣物。正在这时,外面有人问道:“请问状元郎王朴住在这里吗?”王朴心想:“又是谁人?”打开房门,只见房外站着一人,此人面带微笑,浑身一股书卷气息,于是问道:“我便是王朴,请问阁下何人?”那人笑道:“你是王朴,我是王溥。”王朴闻言又惊又喜,原来今年是乾佑三年,他是今年的状元,王溥却是乾佑二年的状元。

王朴行了一礼,道:“见过前辈。”王溥摆手道:“甚么前辈后辈,我不过比你早一年金榜题名罢了。你年长于我,咱们兄弟相称又有何妨?”王朴见他侃侃而谈,举止从容,倒显得自己局促了,当下笑道:“请里面说话。”王溥走进客房,四下打量几眼,只见桌上放着包袱,于是问道:“文伯兄收拾好了包袱,这是要走了?”王朴点了点头,道:“枢密使杨枢相要我去他府上暂住,你晚来一步,我就要出门了,咱们坐下说话。”

两人相对坐下,王溥笑道:“恭喜文伯兄,依附上了杨枢相这么一个大靠山,飞黄腾达,自不待言。”王朴心中一言难尽,可是与王溥初次见面,不能实话实说,有口难言,只是摇头苦笑。王溥心中大奇,问道:“文伯兄有何难言之隐?”王朴转了话题,道:“你来找我,不知有何指教?”王溥道:“听说新科状元器宇轩昂,不禁慕而思之,因此前来拜晤。”王朴连连摇头,道:“不敢当,我也早知你的大名,仰慕久矣。原打算忙完了这头,再登门拜访,请教学问,想不到你先来了,真是失礼之至。”

王溥笑道:“日后咱们同朝为官,须得多多亲近。”王朴正色道:“原该如此,我在京师举目无亲,还请你多多指教。”王溥似笑非笑道:“你有枢密使这么个大靠山,何须我指教?”王朴见他绕来绕去,又绕到这个话题上来了,叹息一声,道:“你就不要取笑我了,我也一言难尽。”王溥含笑不语,等着他自己说出这难言之隐。果然王朴又道:“你我考取功名,凭的不是舞弊手段,而是真才实学。”王溥笑道:“这是当然。”

王朴道:“科考如此,做官也该是如此,凭真才实学做官,方能安安心心。然则杨枢相笼络于我,我终究是有些不安心。”王溥也是极其聪明之人,当然听得出弦外之音,笑道:“我比你早入仕途,此时此刻,有一句话相赠。”王朴以为他必有锦囊妙计,站起身来,道:“还请不吝赐教。”王溥笑道:“赐教谈不上,不过随机应变罢了。”王朴沉吟片刻,随即心领神会,‘随机应变’虽然只短短四字,可是包罗万象。应变之道,何去何从,存乎于心,没有别的办法比这四个字更加妥当了。

两人没有见面之前就已经彼此闻名,当下诗词文章,天下大势,无所不谈。王溥虽然年轻,可是老练圆滑,只说七分,保留三分。有的时候更是隐隐约约,云里雾里,叫人捉摸不透。王朴性情刚直,指点江山,褒贬时政,激扬顿挫,字字珠玑,往往一针见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