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十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十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十回

探底细使者赴河中 广政殿君臣议国事

次日下值之后,赵匡胤回到营房,只见七名亲兵正聚在一起赌钱。军中禁止赌博,他们虽然不敢大声喧哗,却也玩的眉飞色舞。牙校石守信见赵匡胤走了进来,使了个眼色,道:“过来玩玩。”他是开封府俊义县人,一口开封口音。只比赵匡胤小一岁,肤色黝黑,眼睛虽然不大,但是目光熠熠,看上去十分精明。赵匡胤发誓不再赌钱,丝毫不为所动,微微一笑,道:“我曾经发过誓言,不再赌钱。”解下佩刀,放在枕头下来。拿出一本苗训赠送的书,看了起来。

过不多久,足音跫然,柴荣走进了帐篷。他是衙内指挥使,统领亲兵。众亲兵见他进来,急忙站起身来。柴荣走了过去,见竹板床上散落着铜钱和骰子,目光陡然变得冷峻严厉,沉声道:“你们在赌钱?”众亲兵支支吾吾,不敢做答。石守信身为亲兵军校,只得道:“咱们闲来无事,随便玩玩,请衙内高抬贵手。”人们称呼高官勋贵的子嗣为‘衙内’,柴荣虽是郭威的养子,人们还是以‘衙内’相称。

柴荣性情一丝不苟,眼里最是揉不得沙子,厉声道:“随便玩玩?你们不知道军中不许赌钱吗?”众亲兵面面相觑,石守信大着胆子道:“咱们下次不敢了,请衙内息怒。”柴荣‘哼’了一声,道:“你们指望还有下次吗?”怒视众亲兵一遍,又道:“国有国法,军有军规,你们聚众赌钱,触犯军规,没有甚么可以通融的,从去领罚罢。”众亲兵不敢辩驳,只得出去领罚。

柴荣看了赵匡胤一眼,问道:“你为甚么不和他们一起赌钱?”赵匡胤道:“回衙内问话,我从前也会赌钱,有次给赌场骗光了钱财,痛定思痛,以后绝不赌钱了。”柴荣点了点头,道:“你知道悬崖勒马,想必输了不少钱罢?”赵匡胤应声说是,道:“从那时起,我就发誓不再赌钱了。”柴荣目光颇为赞许,道:“太尉赏罚分明,有功必赏。你没有赌钱,我替太尉做主,升你做什长。”十人为什,什长就是统领十名亲兵的小军官。不经意之间,赵匡胤获得了升赏,自是大喜过望,道:“多谢衙内提携。”柴荣正色道:“不是我着意提携你,而是你做的对。只要效忠太尉,立下军功,太尉必有赏赐。”赵匡胤道:“小的明白。”柴荣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出了帐篷。

赵匡胤找到韩令坤,见他正监督民夫们盖房子,于是站在远处。韩令坤看到了赵匡胤,向部属交代几句之后,走了过去。他察言观色,眼见赵匡胤满面春风,于是笑道:“瞧你满面红光,遇上甚么喜事了吗?”赵匡胤道:“衙内指挥使升我做了什长。”韩令坤也为他高兴,问道:“他为甚么要升赏你?”赵匡胤道:“几个亲兵在帐篷里赌钱,我没有和他们一起赌钱,衙内便升赏我了。”韩令坤道:“如此说来,柴衙内是个赏罚分明的人。”赵匡胤点了点头。

两人边走边说,离开了军营,到了树林旁边。韩令坤道:“你武功出众,只有把握机遇,一定能够出人头地,我绝不会看走眼。”赵匡胤心中也是这般想法,道:“可是机遇可遇不可求,哪能说来就来?”韩令坤笑道:“虽说机遇可遇不可求,但终是有迹可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平日多留心就是了。所谓厚积薄发,便是这个意思。”

赵匡胤道:“河中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李守贞困兽犹斗,郭太尉不加紧攻城,却在营寨和河中城之间修筑堡垒,究竟是何意图?”韩令坤也参悟不透,摇头道:“我也不知道。”顿了一顿,又道:“郭太尉这么做,虽然看上去不合兵法,实则大有深意,只是咱们参悟不出罢了。”赵匡胤亦有同感,道:“郭太尉精通兵法,身经百战,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定打中叛军的要害,咱们拭目以待罢。”

正说之间,石守信等赌钱受罚的亲兵怒气冲冲走了过来。石守信大声道:“赵匡胤,你做的好事。”赵匡胤给这句没头没脑的话问的满头迷雾,问道:“怎么了?”石守信怒道:“你居然问我怎么了?我还要问你怎么了?你前脚进帐篷,柴衙内后脚就进来了,是不是你告的密?”赵匡胤终于明白了,正色道:“我没有告密,柴衙内逮到了你们赌钱,怎么能怪到我的头上?”石守信道:“咱们时常在一起赌钱,一向平安无事,可是这次却被柴衙内捉个正着,不是你告密,却又是谁?你出卖咱们,害咱们受罚,自己却升了什长,踩着咱们的肩膀往上爬。看你浓眉大眼,相貌堂堂,想不到却是个处心积虑的卑鄙无耻之徒。”

一名亲兵扯起嗓子叫道:“休要跟他废话,狠狠揍他一顿,要他记住今天的教训。”话声未落,一记冲拳击向赵匡胤。赵匡胤见他动武,也不客气,转身一拳打中他的肋下。这一拳出手又准,力道也大,打得那亲兵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石守信脸色大变,叫道:“你还敢行凶伤人吗?今天饶你不得。”其他亲兵也大吼大叫道:“打死这个狗娘养的东西。”一拥而上,把赵匡胤围在了中间。赵匡胤丝毫不惧,当下使出自创的三十二势长拳。

韩令坤见双方动上了手,非但不上前佽助赵匡胤,反而扯了一根野草含在嘴里,双手抱在胸前,背依大树,笑吟吟的看起了热闹,一付置之度外的模样。他知道赵匡胤武功出众,虽然那些亲兵个个虎背熊腰,孔武有力,但是绝非对手。用不着自己出手,赵匡胤也能打得他们落花流水,因此毫不担心。

赵匡胤许久没有与人动手了,当下抖擞精神,虽然以一敌七,却是越战越勇。他自创的三十二势长拳攻守兼备,拳脚齐施,最是利于近身搏斗。拳法刚猛有力,越打越快,一开始就占据了上风。他恼恨适才破口大骂的亲兵,一拳打中他的嘴巴。那亲兵捂住嘴巴跳开,吐了一口血水,中间还夹着一颗门牙,原来门牙给打掉了一颗。石守信挥拳而上,赵匡胤顺势一带,抬腿踢中他的后腰。总算他也练过武艺,没有给踢倒在地。可是步履不稳,向前冲了几步。赵匡胤招式不绝,打中一名亲兵的肚子之后,踢倒另一名亲兵。拳势霍霍,掌影重重,只打得众亲兵没有还手之力。

韩令坤见赵匡胤全力以赴,只打得众亲兵东倒西歪,知道该见好就收了。走上前去,拽住赵匡胤高高擎起的拳头,道:“你们还不知趣吗?”石守信喘着粗气,瞪着赵匡胤,却不说话。韩令坤冷笑一声,道:“瞧你们的样儿,似乎没有服气?既然这样,你们接着打吧。不过有言在先,不论打死打残,你们的家人可不许状告我元朗兄弟。”松开了手,又道:“元朗兄弟,我原本想给你们劝架,可是他们不领情,你接着打罢。事情是他们挑起来的,也是他们先动的手,我可以给你作证。”

赵匡胤大声道:“我不是那种背后放冷箭的小人,没有向柴衙内告密,信不信由得你们。”石守信见他义正辞严,沉吟良久,道:“好罢,就算是咱们冤枉你了。”韩令坤笑道:“冤枉就是冤枉,有甚么算不算的?”顿了一顿,又道:“你们都亲身领教了我元朗兄弟的武功,他只要杀几个叛军就能立功升官,何必做背后告密的事情?他向来磊落大度,最是鄙夷不屑放冷箭拍黑砖的行径,你们可别错怪了好人。”

石守信觉得此言不无道理,道:“赵兄,我错怪你了。”赵匡胤膺臆宽广,光风霁月,见他低头认错,当下笑道:“不知者不怪,既然话已经说清楚了,咱们还是好兄弟。”石守信道:“赵兄只比我年长一岁,如何武功竟然出神入化?”韩令坤笑道:“我这兄弟自幼习武,又得许多名家指点,自是技高一筹了。你们要是不服,可以接着再打。”石守信正色道:“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不必再打了。”赵匡胤笑道:“这就是不打不相识。”石守信道:“对极,正是不打不相识。可惜没有酒,不然不醉不归。”赵匡胤道:“军中禁止饮酒,等到战事结束,咱们再痛饮一番。”石守信见他言辞豪壮,大合胃口,连声叫好。

李守贞每天在城楼上观望汉军的动静,眼见城外一座座粗制滥造的堡垒拔地而起。表面上好整以暇,不动声色,实则心中焦虑不安。李崇训道:“父亲,郭威下令修筑堡垒,就是想要困死咱们,这该如何是好?”李守贞见他惶恐不安的模样,不禁心中有气,怒道:“河中城固若金汤,想困死咱们,哪有那么容易?”李崇训面露难色,道:“可是粮食已然告罄,咱们支撑不了多久了。”李守贞咬牙道:“没有粮食,就吃战马。”李崇训道:“可是没有战马,咱们的骑兵就完了。”李守贞道:“人都快饿死了,还管甚么骑兵?”

李崇训神情变幻,忽然跪下,央求道:“父亲,孩儿还年轻,不想就这么死了,咱们投降罢。”李守贞闻得此言,勃然大怒,吼道:“你说甚么?”李崇训嗫嗫嚅嚅道:“父亲呈上降表,请求陛下宽恕,我想...我想陛下会网开一面的。父亲不做秦王,不做节度使,咱们一家回老家种田,总不会饿死。”李守贞拔出宝剑,道:“再说这种话,我先杀了你。”李崇训见他面色铁青,神情凶恶,又见宝剑寒光闪烁,吓得哭出声来。

李守贞咬牙道:“你以为我这么做是为了自己吗?我是为了你才兴兵称叛的。”李崇训道:“可是咱们似乎没有胜算。”李守贞道:“咱们没有胜算,难道小皇帝就有胜算了吗?长安、凤翔和我同气连枝,外有辽国虎视眈眈,汉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咱们多支撑一天,汉朝离土崩瓦解就多近一天。眼下是最艰难的时刻,一定要咬牙挺住。自立为王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有想过投降。我这一生只进不退,倘若投降,岂不叫天下人笑话?再说就算投降,小皇帝也不会放过李氏一族。”虚劈一剑,傲然道:“万一不幸兵败,我也要死的轰轰烈烈。”李崇训见他心意已决,知道再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只得作罢。

郭威每天都会轻装简从激励将士和民夫,就算有人发牢骚,也是和颜悦色,一笑置之。将士和民夫见他这般谦冲随和,就算有牢骚,也发不出来了。又加上他不吝赏赐,军心总算稳固了下来。

这天他和往常一样,带领王峻、李荣等人四处巡视。来到城北,郭威昂首仰望城墙,但见城上刀枪林立,守卫城北的叛军竟然比其他三个方向还要多。王峻道:“你看到没有,城北的叛军比别处更多。”郭威点了点头,道:“李守贞怕我趁虚而入,因此调遣重兵把守城北,不愧是身经百战的老将。”李荣笑道:“他再料事如神,毕竟不知道太尉志不在此。”郭威沉吟片刻,道:“城北不设兵马,就是要城里的人逃出来,可是时至今日,竟然没有一个军民逃出来,难道军民都和李守贞一条心?”心下好生匪夷所思。

魏仁浦道:“太尉可以城北放行,李守贞也可以封堵城门,不许军民逃逸。”郭威只觉这个推测大有道理,点了点头,道:“城里城外消息绝断,也不知道城中还有多少粮食?”王峻笑道:“你担心李守贞饿肚子?”郭威道:“我在猜测他还能支撑多久。”王峻道:“我想最多三个月,总之长不了。”郭威道:“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打法,不到最后一刻,决计不会罢休,或许不止三个月。”

正说之间,柴荣快步而来,道:“禀告太尉,陛下派遣的使者到了。”郭威和王峻对望一眼,王峻道:“陛下派遣使者,无非是催促你速战速决,看来是陛下着急了,只怕是寝食难安了。”河中之战不但关系汉朝安危,更关心郭威的半世英名。虽然他每天除了巡视就是看书,看似悠闲自得,实则心中比谁都急。他淡淡道:“陛下斥责也罢,催促也罢,使者既然来了,总不能避而不见,走罢。”

众人回到军营,走进中军大帐,只见正使武德使李业翘着二郎腿坐在案后,另有两名太监坐在下首。这个座位原本是郭威的,他却不客气的坐着。他是李太后的亲弟弟,正儿八经的国舅爷。李太后共有七个兄弟,李业排行第七,天生伶牙俐齿,最是擅长察言观色,逢迎拍马,最受李太后疼爱。他二十三四岁年纪,比起外甥皇帝刘承祐稍长四五岁而已。一双三角眼,脸颊瘦削,看上去皮多肉少。武德司起源于后唐,执掌宫禁宿卫及刺探监察,更负有监视藩镇及统兵武将之责,不是皇帝的心腹亲信,决计无法胜任。因为是李太后亲弟弟的缘故,李业才当上了武德使。他狐假虎威,常常假公济私,敲诈勒索,大发横财。

郭威带领众人跪下,毕恭毕敬道:“臣等拜见使者。”李业皮笑肉不笑道:“郭太尉请起,众将请起。”众人站起身来,郭威问道:“请问上使,陛下可有甚么诏令?”李业道:“陛下也没有甚么诏令,不过眼见天气转凉,担心太尉身体,遣我送几件裘衣玉带给太尉。”郭威心知刘承祐不会无缘无故派遣使者来到河中,猜想虽然心急如焚,但却不好明言罢了,于是也假装糊涂,道:“陛下日理万机之中还牵挂着臣,臣唯有粉身碎骨,以报天恩。”

李业道:“太尉言重了,陛下不要你粉身碎骨,只要你打胜这一仗。实话实说,甚么时候能打败叛军?”郭威道:“河中城墙坚厚,易守难攻,要减少伤亡,还要大获全胜,急切之间,难以做到。”李业问道:“要三个月还是五个月,或者更久?”郭威不敢答应时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不能断定时日。”李业甚么也没有问出来,于是嘿嘿一笑,道:“咱们也算是老熟人了,要不要我替你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这是他敲诈勒索惯用伎俩手法,使出来得心应手,屡试不爽。

郭威风里来雨里去,见多识广,于李业话中之意一目了然。知道他公然索贿,不动声色,插开话题,问道:“陛下龙体安康?”李业叹了口气,道:“陛下励精图治,可是河中、长安、凤翔三地叛乱未平,犹是茶饭不思,日渐消瘦。陛下年纪轻轻,就要操劳国事,肩上的担子重若千钧,真是难为他了。”郭威道:“李守贞众贼倒行逆施,自取灭亡,眼下虽然上蹿下跳,可是殄灭近在咫尺。请上使回去转告陛下,陛下一身系大汉朝江山社稷,李守贞等贼逆长久不了,勿以三地战事为忧,保重龙体。”

李业在河中没有捞到半点好处,只得悻悻返回开封。刘承祐立刻传见李业,迫不及待问道:“河中怎么样了?”刘承祐十九岁年纪,中等身材,面色暗黄,眼圈发黑,额头和下巴生了几个红通通的火嘴。李业在河中没有捞到半点油水,早就十分不满,于是添油加醋道:“郭威到了河中却不加紧攻城,却在城外盖起了房子,他自己则整天躲在大帐中看书,把战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刘承祐深居禁宫,更不谙兵法战阵,于李业所言深信不疑,霍然而起,来回踱步,怒道:“你说郭威怠慢战事?”李业信誓旦旦道:“岂只是怠慢,简直就是不闻不问。”顿了一顿,又道:“当初廷议的时候,众大臣就公举郭威领兵出征,可是陛下力排众议压制他,他会不会怀恨在心,因此按兵不动?”

刘承祐听到这句话就一肚子的气,指着李业的鼻子道:“当初你向朕推荐常思和白文珂,说道他们能征善战,把大军交给他们,一举扫平李守贞,不费吹灰之力,朕竟然就信了你的鬼话,结果怎么样?”激愤之余,不但声音高亢,而且口沫横飞,溅了李业一脸。李业不敢擦拭,只得道:“其实他们二人并非无能之辈,陛下再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刘承祐怒道:“再给他们多少时间?十年还是八年?那时只怕天下早就改姓了。”

李业急得抓耳挠腮,忽然之间灵机一动,道:“陛下,我看郭威敷衍了事,不是真心效忠陛下,不如再换人罢。史弘肇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杨邠是枢密使,国家用人之际,他们不能自顾着享清福。他们之中随便那个出马,想必都要强过郭威。”刘承祐听到这里,不禁心生猜疑,心想:“难道大汉朝只有郭威会打仗吗?既然他不肯用命,索性再换掉他。”

李业道:“郭威写了封奏表,要臣转交给陛下,请陛下过目。”说着呈上郭威的奏表。刘承祐逐字逐句看了一遍,脸上露出失望之色。李业问道:“陛下,奏表上说了些甚么?”刘承祐道:“郭威要朕不要担心河中战事,还说李守贞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早晚身败名裂。”顿了一顿,又道:“长安、凤翔和河中联手叛乱,各地的藩镇们都在观望风声。蠢蠢欲动者,不乏其人,朕要的是速战速决。郭威拿这些套话来搪塞朕,简直就是欺人太甚。”说到最后,脸上的怒色若隐若现。

正在这时,一名太监走来,道:“陛下,苏相公、史太尉、杨枢相、王计相奉诏觐见。”刘承祐道:“请他们进来。”又对李业道:“你先退下。”李业道:“臣告退。”走到大殿门口正好遇上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和三司使王章。他的官职虽然低微,但是仗是李太后的亲弟弟,皇帝陛下的亲舅舅,向来倨傲无礼,目中无人,只是略略拱了拱手,道:“见过苏相公、杨枢相、王计相、史太尉。”苏逢吉等人各自还礼,李业皮笑肉不笑道:“陛下在等你们觐见,快进去罢。”苏逢吉连声说是。李业嘿嘿一笑,扬长而去。

他们四人都身穿紫袍,腰系玉带。史弘肇身形高大,满脸横肉。杨邠长着一对招风耳,相貌甚是奇特。苏逢吉颌下蓄着胡须,颧骨高耸。王章则高高瘦瘦,眼睛眯成一条缝。他们四人和郭威都是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刘承祐。

史弘肇和杨邠手绾兵符,自恃功高盖世,最是瞧不起李业这样的外戚。见礼的时候,眼角向上,正眼也不瞧一下李业,那是不把他放在眼里的意思。李业看在眼里,怒在心头,心想:“姓史的,姓杨的,你们休得张狂,早晚要你们知道我的厉害。”

朝廷里分为两党,以史弘肇、杨邠为首的武将是为军党,以苏逢吉为首文官是为文党。双方争权夺势,无所不用其极。刘知远活着你时候,双方倒也不敢造次。可是刘知远一死,双方由暗争变为了明斗,不时剑拔弩张,恶言相向,犹是水火不容。后梁以来,烽烟四起,因此一直以来,侍卫司和枢密院的权势大过宰相。苏逢吉不甘心屈居人下,不但千方百计的伺机打压军党,而且广结善缘,冀望人多势众,压制军党嚣张的气焰。他向来与李业交好,李业投桃报李,时常出谋划策。不过他只会歪门邪道,因此出得多半是馊主意。

李守贞自立为王,史弘肇和杨邠力主郭威领军平叛。苏逢吉唯恐军党再立功劳,势成尾大不掉,于是和李业商议。双方一拍即合,急忙向刘承祐进言。刘承祐虽然年轻,但是知道军党一方权势太大,早有制衡之意。听信了李业的夸夸其谈,于是力排众议,命白文珂和常思攻打李守贞。结果汉军损兵折将,李守贞依然活蹦乱跳。刘承祐闹得一鼻子灰,不得请郭威披挂上阵。

苏逢吉四人走进大殿,刘承祐当下赐坐。两名小太监搬来锦墩,苏逢吉等人面对着刘承祐坐下。帝王与大臣相对而坐,商议国事,此乃古制。刘承祐道:“天气快要转凉了,郭太尉鞍马劳顿,朕心中甚是思念。日前挑选了几件裘衣几条玉带,遣李业送往河中。”说完瞥了瞥史弘肇等人。苏逢吉道:“陛下日理万机之余还没有忘记统兵在外的大将,国家幸甚社稷幸甚!”

刘承祐又道:“可是李业回来,说道郭太尉不但没有攻打叛军,反而在城外盖起了房子,似乎忘记了打仗。”杨邠道:“郭太尉隔三差五就会遣人送回战报,臣和史太尉知道这件事,战报里说河中城城墙坚厚,若是强攻,不一定能大获全胜,但是伤亡惨重却是在所难免。为了减少伤亡,因此使这么个引蛇出洞的办法。”刘承祐清了清嗓子,道:“不过有人私下议论,说是郭太尉怯战,因此一直按兵不动。”

史弘肇神情大变,怒道:“是那个奸臣在背后泼脏水?臣若查出此人,一定割下他的舌头。”他心中猜想是李业去河中走了一趟,必定是他在刘承祐面前进谗,因此大发雷霆。苏逢吉皱眉道:“陛下面前,不要失了大臣的礼数。”史弘肇也觉得自己失态了,当下道:“陛下,臣深知郭太尉的为人,他勇武果敢,不是胆怯之人。”杨邠应声附和,正色道:“郭太尉公忠体国,最是忠心耿耿,望陛下明察秋毫,莫要偏听偏信,相信中伤忠臣的谗言。”

刘承祐道:“朕虽然年轻,可是明辨是非,当然不会相信那么子虚乌有的话。”话锋一转,又道:“可是战事久拖不决,终究不是办法。”苏逢吉揣摩上意,猜想刘承祐似乎不信任郭威,顺着他话锋道:“不知陛下有何万全之策?”刘承祐道:“朕想再遣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协助郭太尉,史太尉、杨枢相,你们谁愿意前往河中助阵?”史弘肇道:“不是臣和杨枢相不愿意出战,辽国虎视眈眈,各地的节度使们又不安分守己,一旦京师空虚,叛军趁虚而入,大汉岌岌可危。”刘承祐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杨邠道:“臣等和陛下一样,都盼望着早日平定叛乱,可是饭要一口一口吃,仗也要一步一步打。急于求成,必定会乱中出错,请陛下耐心等待。”刘承祐问道:“可是要等到甚么时候?”史弘肇道:“臣若想的不错,其实郭太尉比陛下更急。如果陛下不放心,臣即刻出发,去河中城走一趟。”刘承祐正要准允,苏逢吉道:“李业刚刚回来,史太尉又赶往河中。不知道的人,说不定疑心朝廷不信任郭太尉。万一别有用心的人大做文章,添油加醋的乱说一同,只怕会寒了前方将士们的心。”刘承祐道:“苏相公所言老成持重,史太尉,你过些日子再替朕看望郭太尉罢。”史弘肇应声说是。

杨邠道:“三路大军隔三差五的催粮催钱,每次拨出去的饷钱只是杯水车薪,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苏逢吉叹了口气,道:“三路大军加起来几乎七八万人,人吃马嚼,一应军需,花钱像流水一样。这样下去,金山银山也挖空了。可是无论有多少难处,仗还是要打。不但要打,而且要大获全胜。王计相,你是掌管天下财赋,有甚么办法,度过眼前的难关?”

王章面有难色,道:“高祖建国之初,前朝的国库早已被洗劫一空。臣殚精竭虑,在‘雀鼠耗’之上加征‘省耗’,又施行‘省陌’,原本渐渐的国库里积攒了一点钱。天下太平的时节,倒也够用。可是如今朝廷动用三路数万兵马平叛,就入不敷出了。”按照旧制,民间缴纳赋税,每斛粮食就要多交两升,可是到了王章手里,还要再多缴纳两斗,称之为‘省耗’。库府出纳缗钱,不论是进是出,皆以八十文为一陌。但是到了他的手里,变成了出钱七十七钱为一陌。从民间收钱,仍以八十文为一陌,还美其名曰:省耗。如此这般敲骨吸髓,国库是有钱了,可是百姓却被榨得河干海落。

史弘肇道:“总不能让前方将士饿着肚子打仗,你再想想办法。”王章叹息一声,摇了摇头,道:“实在没有办法了。”苏逢吉道:“原本以为郭太尉披挂上阵,能够速战速决,哪知还是奈何不了李守贞,早知如此,何必临阵易帅?”史弘肇大声道:“你以为打仗和你吃饭拉屎一样容易吗?郭太尉现在按兵不动,自有他的道理。”杨邠道:“你可真是坐着说话不腰疼,李守贞不是泛泛之辈,要是好打,你怎么不上?”苏逢吉道:“我是宰相,总揽国政,行军打仗却非所长。”史弘肇嘿嘿冷笑,道:“你适才说的话就是别有用心。”杨邠大声道:“既然不懂,就不要妄加评论。若是漏了底,倒显得你这宰相不学无术,德不配位。”苏逢吉神色大变,问道:“我有甚么失德之处,你竟然说我德不配位?”

刘承祐给他们吵得头都大了,当下道:“赐茶。”苏逢吉等人当下告退,走出大殿,王章见他们都怒气冲冲,于是劝道:“大家都是为了国事,莫要为了一点小事大动肝火。”他虽是文官,可是与史弘肇、杨邠交好,算是军党一伙。苏逢吉借坡下驴道:“我刚才是无心之言,请史太尉和杨枢相不要放在心上。”杨邠笑道:“正如王计相所言,咱们都是为了国事,出了大殿,还是一团和气。”苏逢吉笑:“正是,正是。”

河中等三地战事悬而未决,君臣意见龃龉。刘承祐虽是皇帝,可是许多事情,自己却做不了主。他越想越是气恼,于是来到蕙馥阁。蕙馥阁是耿妃的居处,他继承皇位之后,原本要册封耿妃为后,可是史弘肇、杨邠等大臣百般阻挠,耿妃终于没能当上皇后,犹是郁郁寡欢。

蕙馥阁的宫女见刘承祐到来,当下行礼,刘承祐问道:“耿妃呢?”宫女回道:“回禀陛下,耿妃生病了。”刘承祐大吃一惊,奔了进去,只见耿妃上身倚着被褥坐在榻上,双眼微闭,显得无精打采。她十六七岁年纪,长长的眉毛,尖尖的下巴。原本面色白皙,这么一病,脸颊更加没有血色。刘承祐问道:“你生病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耿妃睁开眼睛,道:“陛下来了。”刘承祐点了点头,道:“你生病了,为甚么不传御医来看看?”转头对那宫女道:“快去传御医来。”那宫女应声说是。

耿妃摇头道:“不必传御医了。”刘承祐皱眉道:“不要御医诊脉,你的病如何能好?”耿妃苦笑一声,道:“我的病我自己知道,无论甚么药都治不好。”刘承祐知道她做不成皇后,生的是心病,心中不禁一阵刺痛,道:“我...我对不起你。”耿妃道:“现在说这些都晚了。”刘承祐见她言辞之中大有怨意,又是自责又是愤懑,道:“你不要哀伤,我对天发誓,皇后之位迟早都是你的。”耿妃闻得此言,眼睛中流露出异样色彩,道:“做不做皇后,我原本没有放在心上,可是就是受不得这口气。”

刘承祐颔首道:“你暂且忍耐一阵,君无戏言,我答应你是事,绝不会言而无信。”耿妃见他信誓旦旦,精神好了一些。刘承祐握住她的一手,道:“瞧瞧你又瘦了一些,你这样整天无精打采,我瞧在眼里,痛在心里,着实难受,你一餐吃多少饭?”耿妃道:“我没有胃口,一顿吃不了多少。”刘承祐道:“不吃东西,哪有精神?我陪你去花园走走,活动活动就有胃口了。”耿妃道:“好罢,我也许久没有去花园了。”那宫女当下服侍耿妃穿戴整齐,扶着她出了蕙馥阁。

堡垒盖好之后,郭威却不放民夫回去,而是下令,要他们按号住了进去。李守贞看着城外无数粗制滥造的堡垒,密密麻麻,心中说不出的烦躁不安。他忍无可忍,当夜下令,东南西北风三面城门大开,叛军兵分三路,冲杀出去。叛军于半夜三更突然袭击,汉军与民夫仓皇扯退。哪知叛军竟然没有追击,而是抡起了大锤铁锹,拆毁堡垒。

郭威刚刚看完书躺下,听到外面叫声大作,当即披上铠甲,大步出帐。王峻等人快步而来,柴荣则指挥亲兵加紧护卫。王峻道:“叛军攻出城来了。”郭威临危不乱,大声道:“不要慌乱,立刻聚集兵马反攻。”汉军起初溃不成军,可是叛军却不追击,顷刻之间重新集结,杀向叛军。叛军一触即溃,有的投降,有的战死,有的趁机逃跑,可是多半逃回了河中城。

汉军把生擒和投降的叛军押到郭威跟前,苍茫夜色之下,郭威见叛军黑压压的一片,问道:“俘获了多少叛军?”王峻道:“初步清点,大约有一千多人。”郭威点了点头,大声道:“李守贞丧心病狂,你们受了他的胁迫,这才跟着他叛乱,也是身不由己,本太尉做主,不加罪于你等。愿意继续当兵的,可以留下来,编入军中。不愿意留下来的,本太尉也不勉强,现在就放你们走,不过不许再回河中助纣为虐了。”

一千多叛军有一半愿意留下来,另一半则要离去。郭威言而有信,立刻放行。他看了看这些愿意留下来的叛军,问道:“有谁告诉本太尉,河中城的情形,还有多少粮食?”一名叛军道:“城里已经没有粮食了,军中在杀战马吃了。”郭威又道:“军中吃战马,老百姓吃甚么?”那叛军道:“老百姓的粮食早就被收刮干净了,听说有的啃树皮充饥,每天都有人饿死。”

王峻道:“郭太尉宅心仁厚,不忍心阖城的人活活饿死,就在城北放行了,为甚么没有人逃出城?”那叛军道:“太尉城北放行的时候,李守贞就封堵了北城,四面城门皆有重兵把守,莫说是人,便是一只苍蝇也飞不出来。”郭威道:“李守贞自己造反也就罢了,却拉着阖城的人给他陪葬,心肠果然够硬。”将叛军分散,编入汉军之后,天色已然大亮。郭威等人沿着城外巡视,但见盖好的堡垒房舍给叛军损毁大半,到处都是残垣断瓦。

安抚伤兵之后,郭威下令重新修筑堡垒。此令一出,三军詈骂之声不绝于耳。大家这时方才恍然大悟,郭威不放民夫回去,就是要他们重新修筑堡垒。似乎早就知道叛军会冲出城来,捣毁堡垒。不与叛军决战,却愚弄己方,当真是混账之极。愤怒归愤怒,可是军令如山,民夫们只得又重操旧业,盖起了堡垒。其间免不了怨声载道,偷懒耍滑。

郭威和李守贞似乎故意斗气一样,只要堡垒盖好,李守贞就下令出击,斧捶锹铲,捣毁堡垒。而堡垒捣毁之后,郭威则下令重新修筑。每次出击,叛军都有人累死战死及逃跑投降,兵马越来越少,汉军一方的伤亡则微乎其微。双方周而复始,没完没了,乐此不疲,竟然持续了整整一年。这一年之中,叛军损兵折将,兵力越来越少。李守贞孤守河中城,没有援军,犹是坐立不安,几近崩溃。

这日郭威又带领王峻等人绕城而行,查探敌情。时隔一年,郭威再一次绕城而行,李守贞犹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精神绷得拉满的弓弦一般。和一年前一样,郭威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心想:“郭威又在想甚么阴谋诡计,我可不能不早做防备。”郭威抵达河中,至始至终没有和李守贞说过一句话。李守贞终于按捺不住,叫道:“郭雀儿,河中城固若金汤,你想破城而入,当真是难如登天,死了一条心罢。”郭威不动声色,并不理会。

李守贞见他不理不睬,犹是怒火中烧,心想:“我开府建牙,驰骋沙场的时候,你只过是河东一员小小佐官而已,竟然不理会我,简直就是狗眼看人低。”心中这般想法,口中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汉朝灭亡在即,小皇帝的龙椅摇摇欲坠。你若弃暗投明,投降李某,我封你王爵,保你一生一世荣华富贵。”郭威仍是不理。

李守贞怒道:“你怎么不说话,是哑了还是聋了?”郭威此时方慢条斯理的道:“我不哑也不聋,只是你之所言丧心病狂,我不敢听罢了。”李守贞嘿嘿冷笑,道:“既然不投降,就攻城罢。”王峻怒道:“你早已是瓮中之鳖,以为逃的了吗?”李守贞昂首大笑,道:“我等了你们一年了,为甚么还不攻城?”郭威无意和他做口舌之争,道:“咱们回去。”

回到中军大帐,郭威道:“传令,明日攻城,务必生擒李守贞。”将士们憋着一肚子火,早就等着这一天了,此令一出,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