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浴火大清 > 第307章 李鸿章的落寞

浴火大清 第307章 李鸿章的落寞

作者:爱喝啤酒的马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2:41:10

第307章 李鸿章的落寞

第307章 李鸿章的落寞

李鸿章右手三个指头在书案上快速有力地迅速敲击一下,语气坚决地说道。

“莲府,我不会见这个陈少白,你也不要再理会他。”

李鸿章的话,让杨士骧和张佩纶都吃了一惊。

摆在李鸿章面前应对时局的策略,现在有两个,这也是这些天李鸿章的幕僚们激烈争论的焦点问题。

一派以杨士骧为首,赞同和现在在日本的sw接触,双方联合推动两广独立。

通过港督仆力居中联络撮合,在李鸿章的默许下,他的幕僚已经同兴中会有了联系,目前双方正在试探着接触。

赞同这一方案的人,是一些早已对当今朝政彻底心灰意冷的新派人物,这些人骨子里都是赞同维新变法的。

而且,他们认为,以两广的位置和实力,再加上李鸿章的人望,只要两广独立,就可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快速追赶上撮尔小国日本,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而且,这些人还认为,只要李鸿章一点头,两广独立一事,马上即可实施。

它的优点就是速战速决,马上就可以造成木已成舟的事实,而且以现在内忧外患的清廷,根本就无力顾及两广独立,成功独立的机会,几乎就是百分之百。

为此,他们已经在想要促成sw和李鸿章见面会晤,当面商讨联合事宜。

而且,现在日本的sw已经原则表示同意,只要李鸿章同意仆力做中间人,保证sw的人身安全,他可以立即赶赴香港,到时再商议会面地点。

另一派以张佩纶为首,他们支持得到刘坤一、张之洞赞同的东南互保省份脱离清廷方案,成立现代政体国家,推举李鸿章为总统,以主持大局。

只是,这个第二个方案有前提,那就是一旦BJ不保,慈禧太后与光绪死于非命后,这个方案才可以实施。

赞同这个方案的人,虽然也对现今朝政心灰意冷,可他们大都是一些中规中矩,骨子里都还将大清视为正统的官员,至少在慈禧和光绪二人在世时,他们不想,也不会做“大逆不道”的事。

对于这两个方案,李鸿章一概不予表态,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对于激烈争论的幕僚们,他只是冷眼旁观。

总之,李鸿章给幕僚们的感觉,就是一副“静观其变,乐见其成”的消极态度。

可今天李鸿章突然一改消极态度,竟然开口表态,这怎能不让二人吃惊。

“不见了!”

杨士骧惊讶地看着李鸿章,迟疑着问道,“中堂,你是说.不会见陈少白”

“对。”

李鸿章站起身,一边在花厅中继续他的踱步运动,一边语气坚决地说道。

“不仅我不会见这个陈少白,莲府你也不要再理会他,所有兴中会的人,伱们都不要再理会,更不应再有任何联系。”

杨士骧不甘心地说,“中堂,刚刚陈少白说了,只要中堂答应保证sw的安全,sw立刻就会赶来广州同您会面。”

李鸿章摇头道,“一会,你就把我的态度明确告诉那个陈少白,告诉他,我李少荃是堂堂朝廷一品大员,岂会于乱党为伍。”

李鸿章又转头对同样有些惊讶是张佩纶说道。

“幼樵,把我的话传下去,两广境内,严查乱党,一经发现,可就地格杀。”

李鸿章又对杨士骧说道,“莲府,你再警告那个陈少白,即便他有港英议员身份,我不好对他怎样,可也要他好好待在香港,否则,一旦闹出事来,大家都不好看。”

杨士骧虽然极为失望丧气,可还是试探着问道。

“中堂能否明示,这又是为何?”

杨士骧的话,也正是张佩纶想要知道的。

虽然张佩纶和杨士骧意见相佐,可他也很感奇怪,是什么原因,让一向态度超然、城府极深的这位岳父大人改变了态度?

李鸿章停住脚步,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说道。

“你们都知道,半月前,十多万列强联军已经兵临京师城下。”

直隶军情,不仅李鸿章在关注,其它人也都在紧张地关注着那支犹如惊鸿一般,突然横空出世的前锋军的战况。

虽然几乎没人会相信,这个现在直隶,甚至也是全国唯一一支能同洋人联军直面较量的北洋一系的军队,会最终战胜列强联军。

可也同样没有人,会因此漠视它的存在。

恰恰相反,由于东南互保的原因,仅仅能获得朝廷有限支持的前锋军,就几乎独自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战绩,这让上至文人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时刻在紧张地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一手打造了这支前锋军的滕毓藻,更让国人为之侧目。

最关键的还是,前锋军的战绩可不是空口无凭地说一说,那样根本就没人会相信。

几年前的甲午一战,北洋一系的的军队,在他们一向看不起的撮尔小国日本面前,都不堪一战,不仅陆军被日本人打得丢盔卸甲,丧土失地,花费巨资打造的强大北洋海军,竟然几乎就被日本海军打的全军覆灭,最终还要割地赔款!

甲午之辱,国人如今记忆犹新,如果再有什么人无凭无据地说,同洋人对阵打了胜仗,绝对不会有人再相信,至少杨士骧、张佩纶这些亲历过甲午之战的人,就绝对不会相信。

可这个前锋军每战不仅宣称大胜,偏偏还每战必有照片实物为证,照片上往往几乎都是一眼望不到头,躺得横七竖八满地都是的联军尸体,这是造不得假的。

甚至,你如果还不相信,他们还有缴获的数量巨大的各式武器照片,甚至还有日军的联队旗,以及老毛子、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的军旗照片为证。

而且,那些军旗等物证实物还都上交到了朝廷。

杨士骧、张佩纶这些人还清楚地知道,联军由于伤员太多,许多英、美、法、德的重伤员,大多都被运往青岛、上海、香港等地的租界医院医治。

据说现在这些地方的洋人医院,已经被这些来自直隶的洋人伤兵占满了。

这么大的阵仗,他们这些人怎么会不关注直隶的战况?

李鸿章撇了两人一眼,继续说道。

“今天一早,就接到张香涛的电报,他在电报中告诉我,那个滕兴甫,在太后和皇上西狩的当天,就率部赶至京师。”

“而且,还就在当天,他不仅组织义和团,将被围困了数月之久,甘军和义和团七八万人久攻不下的西什库和东交民巷,一举拿下。”

“滕兴甫还在当天,拍出万余精兵至阳坊救驾,击杀联军近万马队,他还马不停蹄地亲帅所部,在外城广渠门、东便门内,以及内城齐化门内外,一举消灭日军两万多人,美、英联军各六千余,沙俄军队三千余人,还生俘英、美两国官兵三千余人。”

虽然最近听到的关于前锋军的消息充斥于耳,可李鸿章的话还是让两人惊得张大了嘴巴。

如果李鸿章所说的都是真的,那可就是一战剿灭了三万多联军,这样的战绩,如果放在甲午时的辽东,那已经可以宣告甲午之战战胜了,至少也是陆军战胜了日本人。

对于张之洞比他们更早得知消息,他们并不感到奇怪。

虽然电报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受到朝廷重视,可修电报线路是要钱的。

因此,直到如今,包括汉口在内的南方省份,同京师的电报往来,还是要通过上海和天津中转。

而中原和四川、陕甘地区的电报线路,则是以汉口辐射向周边。

北方有保定联通太原、西安的电报线路,只不过这条线路是由商人集资修建的,故而也被称为商线。

虽然现在联通京师的电报线路,全被义和团毁掉,可通过快马传递,汉口得到消息要远比两广快的多。

只是,这可能吗?

杨士骧和张佩纶互相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怀疑之色。

两人的神情,李鸿章自然都看在眼中,李鸿章深吸一口气,努力压抑着心中的不甘说道。

“张香涛不会撒谎,他那里新开办了一家叫做《大公报》的报馆,在报纸上刊载了许多照片。”

“这些照片里,不仅有城内外战场上的照片,以及被大火烧毁的西什库的照片,还有那些以窦纳乐为首的洋人公使,以及使馆区洋人士兵投降后,走出东交民巷的照片为证。”

李鸿章走回桌案前,拿起一张写满字迹的的电报纸,在手中扬了扬,“甚至还有数千名被滕兴甫俘虏的英美联军的照片,这是假不了的。”

李鸿章小心翼翼地放下手中的电报,脸上满是落寞地负手立在书案前。

“况且,我了解这个滕兴甫,此人是《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批步兵科毕业学生,甚至他还主动修习炮术,成绩极为突出,这才被老夫力排众议,在去德国学习军事的五个名额中,给他留了一个位置。”

“只是此人虽然很有才气,但也颇为自负,甚至有些自命不凡,自从回国后,就极力推崇德**事,对北洋军中诸事大加鞭挞。”

“老夫也曾试着将这个滕兴甫安置军中,可他不管在谁的麾下,都呆不长久,最终只好回到武备学堂,接着做他的教习,一直明珠暗投。”

说到这里,李鸿章忍不住以手抚额。

“老夫也一向自以为有容人之量,甚至也自负眼光独到,在识人用人上不拘一格,可没想到,在这个滕兴甫身上却看走了眼。”

李鸿章叹息一声说道,“在这一点上,老夫还是比不得荣仲华和裕禄两人。”

“如果此子能早些得到启用,也许老夫就不必受此奇耻大辱,也不会沦落到被人赶出北洋的地步.”

看到李鸿章一双有些昏花的眼中,已经隐隐有泪光闪现,张佩纶忙站起身说道。

“中堂。”

在外人面前,张佩纶一直称呼李鸿章为中堂。

“不管怎样说,滕兴甫毕竟出身北洋,又蒙中堂推荐去德修习军事,也才会有今日之荣,中堂万不可妄自菲薄。”

杨士骧已经明白了李鸿章突然明确态度的原因,想了想说道。

“中堂,据下官所知,滕兴甫在被裕禄简拔之初,手中只有一营兵,虽然收编了一些绿营和部分武卫前军的部队,可大多数还是他招收的新兵为多,听说他还收编了不少义和团的人。”

“这些人战斗力.”

杨士骧应该是想说绿营和武卫军的战斗力,同列强联军相比不行,可他似乎觉得这有贬低北洋之嫌,所以及时收住口。

杨士骧继续说道,“滕兴甫成军以来,连番鏖战不休,又无武器弹药供给,经过两个多月激战,他手下的精悍军兵,估计早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京师这一战如果是真的,消灭了三万多联军,即便有甘军和城内义和团协助,这一仗过后,他们此时估计也是元气大伤了,恐怕难以再同洋人周旋下去.”

杨士骧虽没明说,可李鸿章听得出,杨士骧这是再告诉他,指望滕毓藻战胜洋人是不可能的。

另一层意思还是要他应该考虑和sw联合,继续推动两广独立。

李鸿章暗自摇头说道,“按张香涛的说法,甘军和宋庆、马玉昆两人所帅武卫军已经随太后离开,城内只有两千余甘军,义和团大概还有七八万人。”

“只是他们的战斗力有限,打这样的大战,他们根本插不上手,此战完全以滕兴甫的前锋军为主,据说滕兴甫只伤亡了六七千人。”

李鸿章再次重重叹息道,“据张香涛所说,滕兴甫的前锋军应该有三四万人,除万余奉太后之命去阳坊等候护驾,所余三万多人全部参战,最终伤亡仅六七千人。”

“伤亡仅六七千人?”

“这个滕兴甫难道是神仙,能撒豆成兵,随手就变出一群天兵天将来!杨士骧震惊地张开嘴,半天没说出话来。”

张佩纶忽然面露喜色,满怀期待地看向李鸿章。

“中堂.”

感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