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庶子无敌 > 1156【金刚怒目】

庶子无敌 1156【金刚怒目】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48:11

1156【金刚怒目】

纵观煌煌史书,朝堂上永远不会风平浪静。

浑浑噩噩混吃等死的糊涂官儿终究是少数,大权在握青史留名才是大多数朝臣的毕生追求,在刘贤看来这便是最近朝争汹涌的根源。

裴越与萧瑾是如今大梁军中最粗的两棵参天大树——裴越倘若再进一步意味着谷梁必然会卸下军职,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最近参与进这场争斗的官员,无论他弹劾的是哪一位,归根结底是想要在另一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普通官员想要出人头地极难,三年一次磨勘与考评,最低也要拿到“中上”的评价才有资格进入擢升的序列。即便考评优秀也不一定能够飞上枝头,因为朝堂上的位置历来固定,而且越往上越稳定,一般在王朝末期才会出现一年三执政两月一军机的诡异状况。

像洛庭这般刚过四旬便进入中枢的实属异类,至于裴越这位年方弱冠的国公更是前无古人。

因而很多时候弹劾重臣便成为中下层官员晋升的捷径,太宗朝便有一位侍御史成功扳倒任人唯亲的吏部尚书,从此声名大振官运亨通。太宗皇帝虽然内心里不喜这位诤臣,却仍旧对他委以重任,因为这样的臣子乃是肃清吏治的一柄神剑。

后人不识先贤的良苦用心,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偏,满口仁义道德忠君为国,实则依旧是邀买清名蝇营狗苟。

刘贤自然厌恶这等蠹虫,但考虑到自己还未完全掌控住朝廷,所以暂时不打算大开杀戒,只不过是暗暗记下那些人的名字,等将来一并算账。

然而此刻荆楚的禀报却让他心中的怒火猛然升腾,几乎难以克制。

朝争攻讦和勾连敌国奸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任何一位有志君王都无法容忍后者。

于是满殿朝臣只听得皇帝陛下冰冷的声音传入自己的耳中:“说说看,是什么人在勾结敌国细作。”

自登基以来,刘贤始终秉持礼贤下士的行事风格,对待年老重臣更是敬重有加,从未显露过此刻这般铁青的脸色。

荆楚垂首应道:“启奏陛下,卫国公遇刺之后,太史台阁奉旨缉捕刺客,同时也未曾放弃对敌国探子的追查。从四天前开始,台阁发现部分朝臣的府邸内出现异常状况,这些官员收到大笔金银贿赂,其中一部分人参与到针对襄城侯的弹劾之中,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弹劾卫国公。”

他顿了一顿,

没有理会后方传来的骚动,平静地说道:“陛下,台阁一处和三处在很早之前便注意到,都中有些人身份和行踪极其可疑,只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故此一直没有动作。这几日那些人勾连朝臣,意在挑动卫国公和襄城侯之争,台阁已经掌握一部分证据。在臣入宫之时,一处和三处在西城与南城各处同时出手,这会应该收获颇丰。”

殿内的气氛无比紧张,有人面如土色瑟瑟发抖,也有人神情凝重目光幽深。

刘贤一字字道:“朕问的是,这些收受贿赂的官员姓甚名谁。”

荆楚愈发低下头,徐徐道:“回禀陛下,根据台阁目前所掌握的证据,计有十四位朝臣存在勾连敌国细作的嫌疑,分别是吏部稽勋司主事徐赟、吏部文选司郎中蔡均、御史台侍御史瞿清、国子监四门馆博士李芝隆、户部内仓主事段志章、大理寺评事钱广……”

他每说出一个名字,承天殿内的空气便冷了几分。

左执政洛庭与旁边的韩公端对视一眼,心中尽皆生出怒其不争的情绪。

这十四名官员皆非重臣,官阶在正六品到从四品之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较为年轻,而且此前官声还不错,换而言之就是能吏中的储备之选。若有一个合适的契机,他们或能扶摇直上,迈入真正的高官序列,成为治理国家的参与者。

“启奏陛下,臣之所以要弹劾襄城侯,并非是因为卫国公遇刺一案,而是臣查到襄国府子弟欺压良善,这件事虽然不是襄城侯亲自所为,却也能证明他治家不严!陛下,臣从未收过荆大人所言之贿赂,更不可能勾结敌国细作!臣冤枉啊!”

开口之人乃是御史台侍御史瞿清,只见他面色涨红满目悲愤之色。

群臣神色复杂,裴越转头看了这位年仅三旬的御史一眼,心中微不可察地轻叹一声。

刘贤漠然视之,一言不发。

荆楚没有与之争辩,只是朝着龙椅的方向继续说道:“陛下,台阁目前掌握的证据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确定这十四人是否清楚敌国细作的身份,也无法断定是否只有这十四人。等敌国细作全部落网之后,臣定然严加审问核查,绝不冤枉任何一位国之栋梁,也不会漏过扰乱朝纲的害群之马!”

刘贤的胸膛微微起伏着,荆楚的表态让他略感欣慰,这一刻他在此人身上仿佛看见了沉默云的些许印记。

太史台阁权柄深重,主官必须要能做到守正持重,否则必然会贻害无穷。

便在这时,右执政韩公端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兹事体大且牵涉甚广,故而臣认为将藏于都中的敌国细作抓获之后,可由三法司联合彻查此案。”

刘贤眸光一凝。

紧接着便有数位重臣出言附和,如吏部尚书宁怀安、礼部尚书盛端明和兵部尚书陈宽等人。

从卫国公遇刺到朝中大臣与敌国细作勾连,情况越来越严重,必然酿成一场激烈的风波,朝堂势力也会随之洗牌。

韩公端这番话并非是要替那些朝臣开脱,而是不想将这桩大案的审查之权交给太史台阁。

虽说他内心非常敬重沉默云的为人,对继任者荆楚也无反感排斥之意,但太史台阁终究是特权官衙。一旦让这头猛虎出笼,使得他们拥有直接插手朝政的权力,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将查案的权力保留在文官集团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的发生。

所谓三法司是指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自古以来便是文官的自留地。

然而刘贤没有如往常那般对韩公端和颜悦色,冷声道:“方才荆楚所言,右执政莫非没有听清楚?牵扯进这件事里的官员当中,有御史台的侍御史,有大理寺的评事,也有刑部的郎中。”

言下之意,这些文官屁股底下本就不干净,让他们自己查自己简直就是笑话。

韩公端微微皱眉,随即沉声道:“陛下,臣请旨亲自负责审查此案,由三法司协同,太史台阁从旁全程监察!”

刘贤怔了怔,望着韩公端决然之中又带着几分规劝的眼神,心中的怒火不由稍稍消退。

他可以不相信三法司,却不能公然表露出对东府执政的质疑,那样必然会动摇朝堂的根基。再者,韩公端如今还兼着翰林学士, 入东府之前养望二十余年,清名早已传遍世间,品行与操守无人敢于质疑。

在他犹豫之时,左执政洛庭出班奏道:“陛下,太史台阁虽有监督百官之责,但是并无断案之权,此例断不可开。臣恳请陛下允准右执政的建言,臣亦坚信他决不会徇私枉法!”

两位执政意见一致,又有更多的重臣站出来附议,刘贤心中的天平不断倾斜。

他看向下方的洛庭和韩公端,又扫了一眼默然不语的武勋亲贵们,渐渐有了退让之意。

虽然他很想将那些勾连敌国细作的蠢货全部送进太史台阁的监牢,但面对以洛庭和韩公端为首的朝堂诸公,终究不愿让事态激化到不可收拾。

荆楚安静地旁观着这个变化,心中暗叹道:“国公爷果然算无遗策。”

就在他准备抛出早就准备好的说辞时,忽有一名内监入殿,紧张地禀道:“启奏陛下,銮仪卫指挥使陈安求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