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第555章 益州长史

重生周隋之际 第555章 益州长史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45:43

第555章 益州长史

第555章 益州长史

崔澈追逐权力,并非是为了每天起早贪黑,埋首案牍之间,处理那些永远忙不完的大小事宜。

而是在一言一语之间,便可轻易决定他人的生死去留。

以高士廉为例,哪怕他在吐谷浑的围攻下,主持天水城防,坚持到了崔澈来援,立下功勋。

但如果不是高氏的关系,这点功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他从秦州司马一跃成为并州刺史。

数道奏表被连夜送往晋阳,崔澈也在次日离开雍县,前往大兴。

同行的还有李渊的棺椁。

他们家祖坟就在长安近郊,李渊自然不可能在雍县下葬。

李世民、李秀宁等人跟随大军,扶灵东归,崔澈沿途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汉川的局势,尤其是灾民的安置情况。

如今气候越发寒冷,过冬的物资也在源源不断的运往汉川。

秦琼几乎每天都会派遣信使,向崔澈通报消息。

在全取汉川郡后,秦琼留下程咬金镇守南郑县,负责灾民的安置工作,而他自己则沿着汉水而下,攻打西城郡。

西城郡太守向房陵郡求援,然而房陵太守自顾不暇,洛州都督李靖此时也正在向房陵郡用兵。

崔澈抵达雍州的时候,秦琼、李靖先后完成了对西城县与房陵县的围困,只是路途遥远,消息一时半会难以传到崔澈的耳中。

长安、大兴周边的墓葬群,大致分布在龙首原、咸阳原、白鹿原、凤栖原等地,而李渊的祖坟则在龙首原。

李渊下葬之时,崔澈亲自在坟前念诵祭文。

这篇祭文是崔澈亲笔手书,极尽悲痛之情,闻者无不落泪。

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崔澈与李渊这对翁婿真的是感情深厚。

距离崔澈夺取大兴也有了一段时日,但大兴城内的废墟仍在清理之中,雍州刺史府如今也搬到龙首原北的长安县。

崔澈没有重建大兴宫的计划,将来西巡,自可前往岐州,入住仁寿宫。

杨坚建国之初,修建大兴宫,还是秉持着实用性的原则,当时的杨坚也是厉行节俭。

等到了杨素为他督造仁寿宫时,则是穷尽民力,务求奢华。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相较而言,崔澈也更喜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仁寿宫。

让他重修大兴宫,崔澈更愿意在洛阳建立一座行宫。

此时的崔澈,已经在考虑迁都计划了,晋阳位置偏北,的确不适合作为都城。

相对来说,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位于黄河南岸。

借助黄河漕运,各地往洛阳运输税粮的损耗要远远低于运往晋阳。

同时,在收取关中后,晋阳最大的优势,即绕开潼关,经由蒲坂用兵,已经不复存在,军事意义大为削减。

而崔澈即将统一北方,其南征之心,可谓路人皆知。

往关中用兵,自然是晋阳占优势,而出兵南方,洛阳更为便利。

无论是减少税粮损耗这一经济层面考虑,还是方便南征这一军事层面着想,迁都都可谓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班师回朝之后,崔澈也将在朝堂上提出相关的议题,让众臣商议。

长安县城,汉代宫阙。

刚刚为李渊下葬,李建成遇害的消息就传入了宫中,随同崔澈暂住于此的李秀宁失声痛哭。

杨广在得知李渊反叛之后,当即下令抓捕李建成一家,将其处死,连李建成刚出生的儿子都不曾放过,可见杨广心中的愤恨之意。

同时,杨广下令改任齐王杨暕为益州总管,镇守蜀地。

毕竟关中都已经丢了,不可能让杨暕顶着一个关西大都督却坐镇成都。

至于宇文述,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虽然有李渊反叛作为开脱,丢了关西也不能说全是高颎、宇文述的罪过。

但出了这么大的事,总得有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自然不可能是杨暕。

至于殉城而死的高颎也得到了杨广高规格的追赏。

故而只有宇文述被罢免官爵,才能够稍稍平息舆论。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宇文述的起复是迟早的事情,毕竟他是杨广潜邸之臣,深受信任。

至于接替宇文述的张衡,同样是杨广最为倚重的重臣之一。

他先后担任杨广的河北大行台刑部、度支尚书,又历任扬州总管府府掾、司马等职,杨广登基后,恩宠也只有宇文述能与之相比。

原时空中,张衡因为劝说杨广体恤百姓,反对修建汾阳宫,而被疏远,最终被冤杀,但如今杨广都已经丢了整个北方,也没得汾阳宫可修,倒也保存了他们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

此时张衡已经入蜀,毕竟细作要将消息从江都送至长安,着实花了不少的时间。

马车驶入成都,张衡端坐在车厢内,愁眉不展。

在来到蜀地后,他已经得到了北方局势的最新消息,汉川郡已经失陷。

对此,张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在听说崔澈筑坝蓄洪,水淹阳平关之后,张衡就清楚汉川郡不可能守得住。

对于宇文述果断退往蜀地,据险而守的方略,张衡也是赞同的。

只是短短四年间,北方几乎全部沦陷,这样的态势还是让张衡感到忧虑。

他看向与自己同乘的白发老者,问道:

“崔逆在外已久,留秦琼领军,必然是有了东归之意。

“待其回到晋阳,依宇文公之见,我等可否趁机北上,收复失地?”

这位宇文公并非宇文述,而是宇文弼。

宇文弼时年六十三岁,与宇文述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

他曾跟随周武帝灭亡北齐,在隋朝建立后,北破突厥,南败陈国,颇有功勋,深得隋文帝的信任,与高颎、贺若弼等人交好。

先后历任司州、朔州、代州、吴州等地总管,此番跟随张衡入蜀,这位熟通军事的老者便是作为齐王杨暕的司马,为他参赞军务。

宇文弼已经很老了,他的儿孙都在江南,这也是杨广能够放心用他的原因。

“由蜀地北上,物资转运困难,况且如今阳平关已毁,纵使光复汉川,崔逆兴兵来犯,张长史又该如何御敌?”

宇文弼反问道。

张衡不能对,只能不甘地长叹一声,绝口不提收复失地。

身体好很多了,再歇今晚一晚,只有四千字,今晚同样整理下思路,明天开始恢复正常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