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

重生周隋之际 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45:43

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

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

在崔澈夺取冯翊县城以后,原西隋冯翊郡,如今东隋同州各县也纷纷改旗易帜。

全取通州的崔澈并未急于西进,而是在拆毁土山后,急令民夫修补城墙,同时休整部队。

此前连续数日的巨石轰击,冯翊东面城墙已经出现许多裂痕,若是不及时修补,崔澈又如何能放心在同州囤放物资。

虽然表奏桑显和为同州刺史,但崔澈心再大,也不管让一个降将留守同州,再次出兵之时,毫无疑问,桑显和会被征召随军,届时崔澈会以镇守蒲坂的刘方西进,坐镇同州,为他看顾退路。

崔澈在同州休整期间,冯翊郡的失陷也传遍了关西各地,引得西隋留守大臣们的惊恐。

宇文述、高颎等人震惊的并不是崔澈夺取冯翊郡。

这件事的本身,他们早有预料,谁又能指望屈突通能凭着数千将士阻挡崔澈的二十万大军。

让他们忧心忡忡的是冯翊易主的过程,或者更准确来说,便是那封《告关西父老书》。

宇文述脸色铁青道:

“齐公,只怕先前的计划要做更改了。”

高颎点头表示赞同,此前他们计划坚壁清野,让沿途守将坚守城池,迫使崔澈要么分兵围困,要么便一路上一颗颗拔钉子,等打到大兴,也差不多是强弩之末了。

然而这样一封《告关西父老书》的散发,又让那些外无援军,只能困守孤城的守将们如何应对,堡垒必然会成内部开始瓦解,譬如冯翊县城。

宇文述沉声道

“为今之计,只能收缩兵力,以重兵防御大兴,放敌深入。”

高颎知道他的意思,便是要死守大兴。

而崔澈大军深入,补给线必然会被拉长,相应的,转运粮草的成本也就越高。

只要能够坚守一些时日,等到崔澈粮草供应不上的时候,必然就会退兵。

但高颎觉得这还不够,他咬牙道:

“不仅是要放弃渭北,还得将搬空府库,搜刮城中之粮,不将一粒粟米留给崔逆。

“渭北百姓没有口粮,只能向崔逆伸手讨要。

“而崔逆此人伪善,标榜爱民,又怎会坐视不理,必会以军粮供应百姓。

“有这群饥肠辘辘的灾民,崔逆军中之粮,又能供应几日!”

宇文述瞻前顾后道:

“此举,定会失了渭北人心,将他们推给崔逆.”

话未说完,便听高颎打断,只听他大喝道:

“失了渭北人心,却能保住渭南,孰轻孰重,难道许国公分不清楚吗!”

宇文述无言以对,诚如高颎所言,若是失了大兴,整个关中都为崔澈所有。

关中都丢了,就算渭北百姓还念着他们的好,又有什么作用。

正犹豫间,却听高颎仰天长叹道:

“若是能够逼迫崔澈退回河东,趁机收复渭北,老夫自会向圣人请罪,将一切罪责揽于自身。

“圣人自可杀我,以平民愤。

“再稍稍施恩于民,定能重新收揽渭北人心。”

宇文述瞠目结舌,他赶忙宽慰道:

“齐公莫要悲观,事必不至此。”

高颎摆摆手,说道:

“许公无需再劝,可否现在就与我前去拜谒齐王?”

高颎都已经主动提出要在事后担责,宇文述又有何畏惧,当即随他一起去面见齐王杨暕,说服关西大都督杨暕下令放弃渭北各城,搜刮城中余粮,将百姓扔在渭北,大军退往渭南。

与此同时,扶风郡太守李渊也知晓了冯翊郡失陷的经过。

他立即找来好友仁寿宫监裴寂与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县令刘文静一起商量对策。

裴寂出自闻喜裴氏,十四岁时受并州总管晋王杨广的征辟,为并州刺史府主薄。

杨广继位以后,将这位潜邸之臣派往岐州,也就是如今的扶风郡,管理仁寿宫。

刘文静出自徐州彭城刘氏,先祖迁徙至关中,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他与李渊、裴寂交好,在李渊受任扶风郡守,裴寂为仁寿宫监后,被他们二人运作来了扶风,为雍县县令。

李渊在二人到齐之后,将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封《告关西父老书》交给了裴寂与刘文静。

二人看后,无不脸色大变。

裴寂感叹道: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崔澈此书,能够动摇关西人心,足当十万大军。”

刘文静最后看完,他将《告关西父老书》折好,递还给李渊,问道:

“唐公今日将我们二人唤来,敢问是为何事?”

李渊不答,反问道:

“玄真(裴寂)、肇仁(刘文静),你们以为高颎、宇文述能否阻拦崔澈统一北方?”

裴寂沉默不语,刘文静却放声大笑,许久,他嗤之以鼻道:

“圣人南迁,放弃关陇,便已经注定了此战的结局,非人力能够改变。”

裴寂闻言一惊,便要遮住刘文静的嘴,刘文静不以为意道:

“今日唐公邀请你我二人,本就是想要坦诚相对,共商存身之法,不必担心隔墙有耳。”

李渊笑道:

“知我者,肇仁也。”

裴寂此人才智平庸,又无政绩,李渊之所以将他也叫来一起商量计策,不过是看中他是闻喜裴氏的嫡系子弟。

众所周知,闻喜裴氏,如今就在崔澈的治下。

见刘文静与李渊将事情都说开了,裴寂也索性不再藏着掩着,他径直问道:

“唐公可是有心顺应天命?”

李渊不答,其实,他与杨广虽然是表兄弟,但的确没有为对方尽忠死节的想法。

杨广巴不得他死,他自然也不会蠢到去做大隋忠臣。

哪怕真有一天听见杨广在江都的死讯,顶多也就象征性的掉几滴眼泪。

如今眼见崔澈一统北方之势不可阻挡,李渊的确生出了改旗易帜,投靠崔澈之心。

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不过是害怕崔澈觊觎他的妻子。

李渊避而不答,刘文静却替他说出了心中所想:

“自崔澈起兵以来,朝廷历经多次大战,连连失败。

“圣人早就丧失了与崔澈在北方争雄的心气,否则何至于招募十万骁果军,却未经一战,匆匆南迁。

“大隋假借舟楫之利,以长江为天险,偏安一隅,又能坚持多久。

“如果长江天险不可逾越,先帝又为何能够灭亡南陈,一统天下。

“我等若是抗拒天命,终会在江南沦为阶下囚。

“圣人非明主,对唐公屡生杀意,唐公何苦为他效死,何不献上扶风郡,恭迎燕王大军。

“如此,立下大功,亦可在新朝占据一席之地,造福子孙后代。”

刘文静说罢,看向李渊,等着他的决定,而一旁的裴寂眼神更是闪烁着热切之意。

其实李渊早已有投靠崔澈之意,否则也不会将刘文静、裴寂二人唤来,共商对策。

他为难道:

“我与崔澈,早些年曾有些过节”

刘文静与裴寂尽皆恍然,他们也算是知情人,刘文静道:

“成大事者,又怎会惦念区区一妇人。

“唐公诚心相投,立有大功,崔澈又怎会欺辱唐公的妻子。

“真要做出这等兽行,崔澈必然引得天下人唾骂,到那时,谁又敢为他效力。”

裴寂闻言附和,也在跟着劝说李渊。

刘文静看着李渊似有意动,又劝说道:

“我倒有一计,唐公有一女,闺名秀宁,此前与柴氏订婚,尚未出嫁。

“而崔澈好色之名,天下皆知,何与燕王联姻。

“崔澈固然荒淫,却也恪守人伦,唐公为其岳丈,夫人为其岳母,崔澈又怎会有冒犯之举。”

李渊闻言大喜:

“肇仁此计甚妙!”

裴寂当即毛遂自荐道:

“裴某多有宗亲在关东任职,愿意为使,为唐公东出于燕王联络,谈成联姻之事。”

李渊颔首,裴寂也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他是闻喜裴氏子弟,在崔澈阵营人脉广。

只不过李渊并不准备让裴寂一人独行,他让裴寂、刘文静稍候,自己出门让亲信将李世民唤来。

等李世民抵达厢房之时,李渊将三人的决定告知他,说道:

“裴公将东出谒见燕王,沿途危险,你可愿与裴公同行,侍奉左右。”

李世民毫不迟疑道:

“回禀父亲,孩儿愿往。”

刘文静与裴寂对李世民参与此事并无不满,尤其是刘文静,他一直以来都对李世民青睐有加,认为此子聪慧,当世少有同龄人能与他媲美。

而李世民也并不反对父亲想要投靠东军,此前他就曾经劝说其父,与其受杨广猜忌,不如归顺崔澈。

原时空中,十九岁的李世民在天下大乱之时,会劝说李渊起兵自立。

但如今天下局势已经明朗,在杨广南迁后,崔澈统一北方的脚步难以阻挡。

十岁的李世民又怎会劝说李渊争夺天下,这不是把李渊往火坑里推么。

唯一心里过意不去的,便是牺牲了三姐李秀宁。

李秀宁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定计的当天,裴寂便与李世民在李渊亲信的护卫下,悄悄离开雍县,向东行去。

而此时的崔澈也已经离开了同州,继续向着大兴挺进。

还有五千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