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第323章 仁寿元年

重生周隋之际 第323章 仁寿元年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45:43

第323章 仁寿元年

第323章 仁寿元年

正月初一,杨坚下诏,改元仁寿,大赦天下,拜纳言苏威为右仆射,与杨素共同执掌尚书省。

十三日,该封河南王杨昭为晋王,不久又授晋王杨昭为内史令。

要是落在以前,博陵崔氏第二房会为此欢欣鼓舞,毕竟杨坚此举,无疑是在宣告杨昭将会是帝国未来第三代继承人。

只不过如今杨昭休妻,也与第二房没了关联,反倒让人觉得心里憋得慌。

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开路虎,更何况是离异关系。

房玄龄回到幽州的时候,已经是二月初六,他终究是一个人回来的,并没有带上杜如晦。

别说是古代,就算到了后世,现代人也有很深的地域观念,否则哪来那么多的地域黑。

来不及回家探望妻子卢氏,房玄龄先往总管府去寻崔澈,二人闲聊时,房玄龄略带遗憾道:

“下官在大兴遇到一人,名唤杜如晦,与他言谈时事,颇为契合。”

房谋杜断嘛,崔澈可是如雷贯耳,他又怎么会对杜如晦一无所知,崔澈追问道:

“此人如今官拜何职?”

房玄龄正色道:

“为滏阳(今河北邯郸市磁县)县尉,燕公不可小觑他官职卑微,此人有王佐之才,若非生在关西,下官就算是绑,也得将他绑来蓟县,谒见燕公。”

崔澈哪需要房玄龄来强调杜如晦的才能,他不以为意道:

“我有玄龄,就是文王遇姜尚,桓公得管仲,纵使与杜如晦无缘,又有何憾。”

但心里却是在盘算,只要杜如晦留在河北为官,难不成还能飞出自己的掌心。

房玄龄哪怕听多了崔澈的溢美之词,可今日被比作姜子牙、管仲,也不自觉挺起了胸膛,他又提醒道:

“下官此次入京,在元会之宴上,亲眼见到宫中二圣脸色不佳,似是抱病在身,尤其是天子,终日沉湎于与二陈嬉戏,龙体欠安,明公还得早做打算。”

崔澈闻言,不由地老脸一红,杨坚是与二陈嬉戏,自己则是与二杨寻欢作乐,也好不到哪去。

不过是仗着年轻,身子骨比杨坚硬朗而已。

要不是杨丽华、杨阿五都去了大兴,只怕今天这气色,也好不到哪去。

看来真的是要戒酒了,崔澈暗下决定。

对于房玄龄的提醒,崔澈自然得放在心上,毕竟皇位上坐的是杨坚,还是杨广,其中区别很大。

杨坚虽然生性薄凉,但依靠着杨丽华、杨阿五、独孤伽罗这三驾马车的扶持,崔澈也不担心自己遭受猜疑。

哪怕是他在契丹部落的种种行为,例如赎买契丹妇孺,也能解释成为了征伐高句丽,而拉拢契丹人。

之所以动用自己的私产,则是因为没有圣人的诏书,不敢挪用府库。

就这套说辞,在杨家姐妹与岳母的帮助下,居然也能过关。

但要是换了杨广,这家伙心里除了自己就装不下别人,原时空中,杨阿五拒绝改嫁,临死之际,苦苦哀求二哥,希望能让她与亡夫合葬。

贵为网庙十哲之一的杨广,连亲妹妹这点遗愿都不肯满足,非得将她独葬。

指望杨丽华、杨阿五能在杨广面前替自己斡旋,多少也跟离谱沾点边。

毕竟就连杨丽华的临终遗言,都没有保住宇文娥英的性命。

“玄龄尽管放心,崔某自有计较。”

崔澈颔首道。

他就没想过要给杨广当臣子,谁知道哪天不会冒出一句崔氏当兴,然后让杨广灭了自己满门。

什么五年平辽,不过就是为了能够留在幽州,经营自己的势力。

有高颎三十万大军强攻辽东的先例,杨坚也知道东征高句丽的困难,因此哪怕去年崔澈休养生息了一整年,杨坚也没有催促他出兵。

更是在营州总管刘方的三年任期满了以后,升任其为定州总管,管辖定、冀、瀛三州诸军事,在崔澈将来出兵高句丽后,负责统御三州之兵,驻防北疆。

此前尽出幽州之兵,征讨契丹,幽、易、平、玄、燕、恒六州空虚,只有老弱看守,着实让杨坚惊出一身冷汗,若是前线有所闪失,在漠南草原各族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了,崔澈的说法是他在野外决战,有十足的把握,能够降服契丹。

但高句丽不同于契丹,杨坚可不敢让他冒险,于是才有了调任刘方为定州总管一事。

而营州总管一职,则由崔澈兼任。

在崔澈当初豪言五年平辽的时候,杨坚本就许诺,命他统领幽营之兵,再驱使奚人、契丹作战。

如今兼领营州总管,也在情理之中。

刘方任职营州总管期间,在辽泽地以西的山地之中,大肆兴建防御工事,看上去并不是要积极进取,而是打算防御高句丽人侵袭。

崔澈兼领营州以后,继续修筑防御工事,对杨坚的说法,自然是他将来要从契丹出兵,自然得加强辽西的防御,不使高句丽能突入辽西,行围魏救赵之策。

杨坚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为崔澈在河北各地征召了不少民夫,往营州服徭役。

然而随着白昼变长,民夫们每天要劳作的时间也跟着变长,各地民夫苦不堪言,唯有幽、营二弟,崔澈坚持每天只让丁壮工作四个时辰,而并非日出而作,日落才息。

这一举措,也再度赢得被征去营州的河北百姓们的感激。

六月,杨坚在收缴天下兵器之后,又干了一件引起众怒的事情,他竟然认为天下的读书人太多,下诏停办各州县的官学,只留下国子学生七十人,改国子学为太学。

自古以来,明君圣主,无不以广兴文教为功绩。

但杨坚也属实是没有办法,虽然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天下承平近二十年,培养的读书人多了,但能提供的官职却是有限的。

俗话说,士农工商,不是所有苦读圣贤书的人,都愿意脱下长衫,去给地位低贱的商人当账房。

他们学有所成,却报国无门,难免会有怨言。

也正是这个原因,杨坚只得冒天下之大不韪,停办官学。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