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第210章 请教工艺

重生周隋之际 第210章 请教工艺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45:43

第210章 请教工艺

第210章 请教工艺

踩着夕阳的余辉,下值后的崔澈与李靖挥手道别。

崔澈回到府中,连忙派遣亲随去请一位与自己毫无瓜葛的官员过府。

员外散骑侍郎何稠起初以为自己听错了。

当朝驸马、燕国公、上柱国、兵部尚书崔澈居然也知道这个世上有他何稠这么一号人物!

“正是我家家主相邀,何员外,家主正在府中等候,还请随我去一趟吧。”

亲随王德催促道。

何稠也没有为难崔澈的亲随,但他还是怀揣着一份小心,带上几名奴仆随行。

直到马车停在了燕国府的大门外,何稠这才相信,真的是崔澈邀请的他。

奴仆们在府外等候,何稠随王德入府,转转绕绕,终于来到了崔澈会客的厢房。

才进门,便听见崔澈笑道:

“还没用膳吧,我已经提前备好了酒菜。”

仿佛与何稠是多年的老友。

初次相见,何稠却不敢大意,他躬身道:

“何稠拜见燕国公。”

“无需多礼,请坐。”

崔澈右手微抬,又对王德吩咐道:

“贵客已至,告知后厨可以上膳了。”

王德领命而去。

何稠疑惑道:

“不知燕公今日唤我前来,所为何事?”

崔澈也不绕弯子,他直抒胸臆道:

“听说何员外巧思过人,新创吹制法,崔某今日将你找来,便是要向你讨教这吹制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何稠恍然大悟,原来崔澈是冲着烧制玻璃来的。

早在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玻璃器皿和烧造玻璃的方法就已经由大月氏的商人传到了中国,只是时间来到隋朝,古法已经失传许久。

直到何稠在深入研究了烧制陶器、琉璃等工艺后,发明了新的玻璃烧制方法,即为吹制法。

何稠也因此功,由正七品的太府丞升任从五品的员外散骑侍郎。

可谓是连升三级,也可见杨坚对吹制法的满意,以及对烧制玻璃的重视程度。

故而何稠一时不敢答应,就怕崔澈投产玻璃,与朝廷争利。

崔澈仿佛看穿了何稠的担忧,他笑道:

“何员外尽管放心,我请教这吹制法,不过是公主喜爱那些精美器物,为她亲手制作,绝不会外售,牵连到你。”

何稠相信了崔澈所言,便也不再隐瞒,将吹制法的个中窍门尽数告知。

酒足饭饱后,何稠被崔澈亲自送出燕国府。

送走了宾客,崔澈将烧制玻璃所需的一应材料尽数交由王德备齐,当天夜里,就按照何稠教授的方法烧制玻璃。

经历过许多次的失败后,还终于让崔澈在数日后捣鼓出来了凹凸镜片。

崔澈先是为姑母制作了三副镜片薄厚不一的近视眼镜,他也不知道崔昭容的具体度数,到时候也会只能让姑母逐一试戴。

又为自己制住了一个简易的望远镜,打算小心,只有外出领军才带在身上,不许任何人借用。

崔澈早就已经过了献物求赏的阶段。

何稠献上吹制法,能够连升三级,崔澈就算献上望远镜,杨坚也不会让他这样的年纪就坐上相位,还不如自己留一手。

崔澈带上眼镜去寻崔昭容的时候,杨丽华正在她的房间里请教针灸。

这个主意也是崔澈提的,反正每天得让她用细针扎,还不如学一手针灸。

看着眼前的稀罕物,杨丽华好奇道:

“此为何物?”

“这叫眼镜。”

崔澈说着,将三副眼镜都递给了崔昭容,说道:

“姑母可以逐一试戴,定能看清事物。”

崔昭容将信将疑,最先试了最薄的那副,虽然还是有点模糊,却也比之前要清楚许多。

她大为欣喜,又赶紧换了一副不薄不厚的,戴上后,眼前侄儿的容貌从未有过的清晰。

“此物竟然如此神奇!”

杨丽华闻言,也顺手拿了一副,却是最厚的。

才戴上去,就感觉到头晕目眩,又赶忙取了下来。

崔昭容追问原理,崔澈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便含糊其辞的敷衍了两句。

又告诫她,莫要戴了眼镜出门暴晒。

崔昭容不解其意,崔澈解释道:

“若是暴晒,恐有爆裂的危险。”

崔昭容颔首,将崔澈的叮嘱记在心中。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五月上旬,市店纷争结束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史令李德林终于丢了相位。

却不是主动请辞,而是与杨坚的君臣关系彻底破裂后,被外放为刺史。

在去年二月时,苏威上表,请求每五百户为乡,设置乡正一人,使其治理乡内事务,审理诉讼。

当时一贯与苏威政见相左的李德林坚决反对,认为以乡正判事,碍于乡亲,难以保证公平。

只是杨坚不听劝谏,下令以五百户为乡,设置乡长,以一百户为里,设置里长,治理乡、里。

这一政策试行了一年,民间多有怨言,杨坚于是派遣虞庆则等人往关东巡视。

前些时日,得到奏报,众人皆称:

‘乡正们在处理诉讼时,往往按照自己的爱憎,袒护亲近,徇私枉法,多有贿赂之举。’

杨坚便打算废除这一政策,按理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李德林站了出来,他进言道:

“去年臣就反对设置乡正,只是既然已经推行,就不能轻易废除,否则政令不一,朝成暮毁,完全违背了帝王制定律令制度的根本意义。

“因此,臣请求陛下昭告天下,自今以后,百官群臣若是随意更改律令制度,即以军法从事。

“不这样做,以后还会出现朝令夕改之事,纷纷扰扰,无休无止。”

杨坚彻底破了防,要说历史上哪位统治者最爱折腾,在杨广以前,那非得是王莽莫属。

而李德林居然要杨坚明文下诏,这分明就是把他这位圣人可汗看作是王莽一般的人物。

杨坚勃然变色,他怒骂李德林:

“伱身为内史令,本因执掌机密,朕近来之所以不让你参议朝政决策,就是你行事不能光明磊落!

“你编造谎言,骗取市店,你父亲本是校书郎,你却谎称他曾做过太尉府咨议参军,荒谬地提高父亲的官职。

“朕其实早已对你愤恨在心,只是还没有发作出来罢了,你先在就去怀州(治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做一个刺史,不要再回大兴!”

杨坚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

崔澈也是第一次见到杨坚发这么大的火,别说他与李德林只是博陵老乡,没有别的交情。

哪怕是至交好友,这个时候那也得闭紧了嘴巴。

杨坚、杨广父子二人都是一个性情,听不得逆耳忠言。

凡是不顺他们的心意,轻则被疏远,一如今日的李德林。

重则被赐死,一如当年的王谊。

今天应该没了,只有两章,我重新构思一下后续的江南平叛,明天会有四章。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