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周隋之际 > 第112章 总管人选

重生周隋之际 第112章 总管人选

作者:采莲的何田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45:43

第112章 总管人选

第112章 总管人选

开皇三年(583年)十月初十,燕荣坐上了崔澈为他准备的宽敞囚车。

百姓们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不只是历城居民,临近郡县的民众也都赶了过来,对崔澈与苏威歌功颂德的同时,向囚车里的燕荣投掷石子。

甚至有几名看护囚车的骑卒也受到了池鱼之殃,被石子砸伤。

好不容易挤出了人群,苏威感叹道:

“能为四州百姓除此祸害,也不枉苏某此行。”

说罢,与崔澈相顾大笑。

众人在青州州境渡口登船,张武领三千骑卒回了博陵,等候崔澈就任青州总管的消息。

崔澈与苏威东出时,杨坚都有拨付侍卫,倒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船只在弘农郡靠岸,但此时已经没有了弘农郡的名称。

前不久,由河南道兵部尚书杨尚希挑头,上疏陈述冗员之害,引得朝野热议。

杨坚顺势下诏罢郡,只保留州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就说过,罢郡不是在砸一两个人的饭碗,此前隋朝足足有580郡。

郡级官员,朝廷自会安排出路,例如上郡官员往下州任职,下郡官员往上县为官,若是没有背景靠山的,便候补空缺。

可数目更多的吏员何去何从,就不是朝廷要费心的了。

明朝就有一个皇帝,为了缩减开支,裁撤驿站,逼得一个姓李的驿卒走上武装维权的道路。

但新兴的隋朝与走向灭亡边缘的明朝到底是不同的。

明朝时叛乱四起,失业的人们能够轻易投身造反这个前途光明的行当。

如今大隋四海升平,国力强盛,没有造反基础。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些个人,不满现状,也就嘴炮功夫,出不了大乱子。

崔澈沿途见了不少被罢职为民的郡级吏员在酒肆里口出怨言,但也当作没有听见,人家被砸了饭碗,难道还不许人抱怨两句。

就连苏威都对此置若罔闻,崔澈又怎会去操这份心。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愁没有出路。

如黄巢、张元这些失意人,他们不是没有出路,只不过野心、志向太高。

过了潼关,进入关中平原,一番辛苦,终于抵达大兴城外。

来不及回府与家人团圆,崔澈、苏威等人执了燕荣往大兴宫面圣。

二人将燕荣的亲随全部带来了关中,燕荣平时的一言一行他们最清楚不过,而随着燕荣被囚送关中,墙倒众人推,河南、河北各地官员纷纷上奏弹劾燕荣罪行。

燕荣也认了命,对其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只求死前能见老母一面。

杨坚虽说怒极,但也同意了这一请求,许他明日行刑前与老母道别。

燕荣随即被带走收押,等候明日在宫门外斩首,明正典刑。

称赞了苏威几句,杨坚又看向了崔澈,说实话,他对这个女婿的处事还是有一点不满。

倒不是崔澈无诏夜袭历城,擅自抓捕燕荣,审问后,杨坚也知道燕荣自知罪责难逃,要袭杀崔澈、苏威,崔澈先发制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杨坚的不满主要是崔澈将事情闹大了。

燕荣再怎么说也是自己树立的官员典型,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罪过,可以回了关中,跟他私底下汇报。

大不了将燕荣召回大兴城赐死了事,何至于二人相互攻讦,闹得满城风雨。

这让他杨坚的脸面往哪搁。

杨坚本打算等苏威走了,定要好生训斥崔澈一顿。

平素多体贴圣意的一个人,这次怎么就犯了糊涂,还是太年轻气盛了,看见燕荣先弹劾他,就忍不住气,与他互相撕咬。

只是还不等苏威告辞,崔澈就向杨坚呈上了制盐之法,夸口道:

“陛下若设滩田十万亩,一年能得食盐千万斛。”

杨坚闻言愣住了神,等反应过来,他急切道:

“此话当真!若敢虚言欺弄,朕绝不轻饶!”

如今这糟糕的财政状况,不仅是苏威这个民部尚书发愁,就连杨坚也是寝食难安。

他也知道崔澈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但千万斛的数字还是让杨坚不敢相信。

“臣岂敢欺君,陛下若不信,可向苏尚书问证,当日臣得异人授此制盐法,尚且心存疑虑,幸得苏尚书为我决断,这才试验此法。”

崔澈按照在青州的承诺,分润了一份功劳给苏威。

杨坚见崔澈如此信誓旦旦,已经信了大半,他立即看向苏威。

苏威作证道:

“回禀陛下,臣确实验证了盐田产量,驸马并非虚言,按推算,一亩滩田,年产确实可达百斛。”

实际上,一亩滩田实际产量远不止100斛,崔澈家世代制作海盐,对其产量最清楚不过,一亩可年产海盐10吨。

在宋朝以前,一斛为120斤,相当于一亩年产量在166斛左右,考虑到隋朝一亩等于后世0.78亩,一年的产出便接近130斛。

崔澈给杨坚只按一亩百斛估算,已经是相对保守了。

杨坚听得苏威已经验证过了崔澈所献制盐之法,不自觉地两眼放光,看向崔澈的眼神,哪是老丈人看女婿,分明是亲爹在瞧儿子。

“好!好!若果真如驸马所言,开滩田十万亩,能得食盐千万斛,朕必有重赏!”

崔澈敛容道:

“臣蒙陛下厚爱,以公主妻臣,臣又怎敢不尽心竭力以回报君恩。”

崔澈告辞离宫后,杨坚随即命人将高颎、虞庆则、杨素三人唤来,商议青州总管的人选,自然是打定主意要在青、胶、光、莒四州晒盐。

原本朝中四贵,本是高颎、苏威、虞庆则、杨雄四人。

但杨雄为人宽容,礼贤下士,朝野倾心,被杨坚猜忌,如今已然没有了当初的宠信,地位被善于阿谀奉承的御史大夫杨素所取代。

三人听说崔澈进献晒盐法,亩产能达百斛,所受到的震撼也不比之前的杨坚要少。

在推举青州总管人选时,苏威率先进言道:

“开田制盐,事关国计民生,获益巨大,需由亲信坐镇。

“驸马崔澈,素有清廉之名,又为潜邸之属官,曾于渤海之滨开田试验,论及对制盐技艺的了解,无人能出其右。

“臣以为当由崔澈出牧青州,兼管开田制盐!”

群号:452307003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